心理學:心理入門標誌之突破言語障礙


心理學:心理入門標誌之突破言語障礙


如果沒有語言會怎麼表達情感?

對於諮詢師講課,必須講解兩個突破,一是突破視聽障礙,上次講過就是“耳聽為虛,眼見也不為實”,再就是突破語言障礙。嚴格說語言與言語性質大不同,一般為方便不加區分。

“一個心理工作者應該突破兩點:一是突破視聽屏障,二是突破語言屏障。”

語言是交流工具,如同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千萬不要把手指當作月亮。語言會隔離情感,假設沒有語言會如何表達情感呢?會走到身邊,抱抱,親親,送花,有了語言就簡化三個字“我愛你”,間隔千山萬水可以。

“語言只是我們交流的工具,至多也就是那根指向月亮的手指,千萬不要把手指當成了月亮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正是語言的存在,讓我們和真實隔離開來,本有的情感也因這種隔離而淡化或消失。”

當然語言也可以表達情感,但是語言作為符號,抽象、概括、不確定、不具體、不唯一,語言讓我們與真實距離越來越遠。

舉例,我手中拿著一個東西,圓圓的,紅色透青,咬一口甜甜的,酸酸的,這是蘋果,也可以叫做APPLE。我說的這個蘋果獨特真實唯一特殊性,你聽到的蘋果普遍性,二者差異大多了,我這個可以吃一口,你能吃想象那個?

具體到心理諮詢,理解求助者時候,關於語言障礙注意三點:一、描述不是真實,二、描述是講故事,三、識別語言隔離情感。

諮詢師如何扮演縣官處理“清官難斷家務事”?

“時刻警惕,千萬不要把求助者的描述當成了真實。”

舉例,有婦女去縣官衙門告狀丈夫家暴,縣官認可了抓來男人,發現臉上抓痕累累,男子反告被家暴,這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誰說的真實呢,都是真實,因為各自角度描述真實,如同山的嶺與峰,假如問對錯則是價值判斷,諮詢師不回答。

假如有人問諮詢師作為縣官處理此事,如何辦呢,這是好問題,追求心理的公平公正,按照對立統一律,女子被家暴不離婚,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不離婚要比離婚更好,即離婚更痛苦。

心理學:心理入門標誌之突破言語障礙


諮詢師如何處理魔鬼變天使故事?

“求助者習慣於有意識或下意識地講自己的故事,諮詢師在傾聽這個故事時,更要觀察求助者如何講故事;敘事方式的背後,都潛藏著求助者的“三觀”以及歸因方式。”

舉例,女人遭遇家暴多次婦聯求助,原因是丈夫酒後劃傷她背後,婦聯建議離婚獲得同意但是無效,認為受虐狂,找諮詢師處理。

諮詢師說背部多次被劃傷一定很痛苦,能夠忍受痛苦,說明過後認為痛苦是值得的,笑問能告訴這是怎麼樣的感覺不,否認了但是流淚。堅持追問,回答家暴後次日丈夫悔恨道歉為她舔舐傷口露珠即外滲液,如同小時候媽媽的愛撫。

又問,丈夫不會回家就打你的,發生了什麼。這個提問後面理論是挫折侵犯動機,家暴侵犯後面有挫折出現,回答是自己嘮叨引來責打。

又問,為何不跑開呢,回答擔心丈夫酒後無人照料,或者半夜喝水。

這是施虐受虐徵,也叫斯德哥爾摩症。

解析,妻子諮詢時是把丈夫作為魔鬼看待,言外之意自己是天使,“我對他錯”。

常識告訴我們,魔鬼與天使的持久婚姻相處是不可能的,除非都是同一類,由此可知都是魔鬼。處理方式是把妻子變成天使,丈夫也會隨之而變。

語言隔離下的“母親”與“媽媽表達”

“學會識別語言造成的情感隔離,從動力心理學角度講,這是最常見的自我心理防禦機制之一。”

舉例,某求助者半年前因為駕駛出錯,把指揮倒車的媽媽撞死,諮詢中壓抑說的是母親,諮詢師注意到後就讓變成媽媽來表達,最後同意了,說完“我對不起媽媽”淚流不已。

體驗把習慣的稱呼變一變,媽——媽媽,父親——爹,等等。

這個個案處理基於對此人心理狀態把握,一般人不要隨意用,這是半年後達到了接受階段,理論依據是哀傷五階段,否認——憤怒——妥協——抑鬱——接受。

結束語,記住古希臘哲學家高爾吉亞這句話,“無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無法把握;即使可以把握,也無法表述言說。”作為諮詢座右銘,經常反覆回味。

心理學:心理入門標誌之突破言語障礙


你會如何回答下列問題?

1 、簡述“語言”和“言語”有何異同。

語言是社會現象,用作交流工具,而言語是使用語言的過程,是心理現象,包括聽說讀寫,有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

2、什麼是情感隔離,舉例說明您對情感隔離的理解。

作為一種防禦機制,情感隔離是處理事情時候隔離自己情感,比如家人之間過於彬彬有禮客客氣氣就是。家人之間稱呼隨意,比如哎,嗨,等,要把不習慣稱呼媽、爹、哥、姐等糾正過來,說習慣了就好。

3、何謂“對立統一律”?您覺得“涇渭分明”是在講對立還是統一?

任何事物都包含並離不開它的對立面,兩個極端事物之間相似性大於其中一端與中間事物相似性。看起來是對立的其實統一於一體,比如愛恨都是深刻關注,有些類似精神分析防禦機制的反向形成。

涇渭分明看著是對立,可是依然統一在涇水渭水匯流的這條河流中,沒有一個就沒有另一個。

4、談談您對這兩句話的理解:“侵犯永遠是挫折的一種後果”,“侵犯行為的發生,總是以挫折的存在為條件”。

遇到侵犯或者侵犯行為出現,推理一定有挫折的存在,挫折是侵犯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挫折促進自己反思成長,就不會侵犯;挫折導致退縮,或者導致侵犯激發,但是侵犯激發還有內向與外向區分,向外侵犯又分為直接侵犯和替代侵犯兩種。

可見,單一歸因是我們要避免的,反向推理也是我們需要的。

5、您覺得家庭暴力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如何維持下來的?

一個巴掌拍不響,說明家庭暴力是特殊關係互動過程與結果,維持動力在於雙方都是獲益者,或者權衡利弊的結果是可以忍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