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寫古體詩,是先學詞林正韻還是平水韻或新韻?哪個易入門?哪個更具古風古韻?

愛45言


平水韻、詞林正韻和中華新韻是寫近體詩和詞(既格律詩、詞)所用的韻書,寫古體詩用不著。本問題的題主沒有弄明白古體詩和近體詩(格律詩)的概念。請搞清楚再提問。


老馬識途173246722


初學寫古體詩,是先學詞林正韻還是平水韻或新韻?哪個易入門?哪個更具古風古韻?

既然是初學古詩,當然從白話入手。咱們現在的白話就是普通話,而普通話的聲韻母是小學的基礎課程,要找出同韻母的字來作為韻腳寫詩,都不需要小學畢業。

所以,從新韻入門更容易,這是毫無疑問的。要說更具古風古韻,那當然是最早出來的韻書最古。新韻是民國至當代,詞林正韻是清朝的,當然是南宋時期的平水韻最古。

為什麼從新韻入門

我們如果選用新韻來學習創作古體詩,普通話和文言文詩作最大的隔閡,我們就先跳過去了。題主這裡提到的古體詩,我私下揣摩應該是指中國古典詩詞,應該稱為舊體詩詞,實際上包括了古體詩(不遵守格律)、近體詩(格律詩)以及詞牌。

如果題主一門心思就是要學習古體詩的創作,那就建議直接先學習平水韻,因為古體詩不需要遵守平仄格律,不需要學習平仄交替、對、粘、對仗這些細則,只要突出古風古韻,古風從內容上尋找秦漢魏晉古意,古韻就從平水韻上去貼合,寫出來的東西先形似,後神似,才能有所長進。

而如果題主並非只學習古體詩,其實這是個概念問題,提到學古詩的沒有不是說學格律詩的,因為只有近體格律詩才真正需要認真學習。這個時候我們使用新韻,先專心學好格律詩的其他規則,知道了如何從平仄、對仗上來完成一首格律詩。再來大量閱讀賞析前人格律精品,發現平水韻和新韻的不同。

然後還可以再進行選擇是否使用平水韻來進行新時代古詩創作。

愛仿古的可以使用平水韻,愛創新的使用新韻創作也行。

相對來說新韻更加有利於創作出來的作品在讀者中流行、傳誦。因為即使詩人會平水韻,讀者沒有會的義務啊。

創作詩詞的目的

我們為什麼要寫詩?抒情言志。抒情言志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說服讀者,尋求讀者的認同。所以,寫詩的最終目的還是建立起和讀者之間的溝通,用文字帶著我們的感情去擊中他們,這才是一個詩歌創造者的初心。

當然,有一部分詩人只為自己創作,那當然沒什麼問題,您愛用什麼韻,甚至不押韻,天王老子都管不著。

實際上個人看法,我們在新韻的基礎上入門,在格律詩和古體詩的道理上掃清平仄、對仗之類的其他規則對我們詩意表達的阻礙,再來學習平水韻,然後在創作中兼顧平水韻和中華新韻(這是可以的),儘量不使用險韻,就是無論從平水韻、還是從新韻來讀,都是押韻的,這就是兼顧平水韻和普通話詩歌愛好者的作品。

我們創作的目的是為了交流。

詞牌用韻

至於詞林正韻,我們都到了可以選擇不同詞牌(平仄限死)的格式來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境的話,使用詞林正韻毫無問題。詞林正韻比平水韻寬鬆,但和平水韻是一脈相承的。

詞牌天生就是格律體,對平仄和用韻要求比較嚴,因為比平水韻寬鬆,當然可以用平水韻,但是如果用新韻的話,估計我們就只能稱之為現代歌詞,不能稱之為詞牌了。

除非是韻腳用字的韻部在詞林正韻和新韻中都是通韻部的。就和前面提到的寫詩用雙韻一樣,兩邊都討好。但是填詞和寫詩畢竟不同,每個字的平仄都有限定,韻腳字又多,還分上下片,偶爾還有變化,如果想什麼韻都合,非高高手不能為之。

對咱們普通人來說這就不叫兼顧了,而叫簡單複雜化,或者說自找麻煩。

所以初入門學詩,就用新韻吧。

學會了再考慮是否用平水韻。

而寫詞,就用詞林正韻,別想其他的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初學寫古體詩,是先學詞林正韻還是平水韻或新韻?哪個易入門?哪個更具古風古韻?


  • 學古近體詩,用平水韻或新韻皆可。
  • 學詞,用詞林正韻或新韻皆可。
  • 至於所謂“先學”哪個,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學普通話,新韻是基於普通話的,所以相當於已經把新韻的發音學完了,剩下的看一下怎樣分韻部就行。
  • 想容易入門,就用新韻。如前述,新韻是基於普通話的,不用考慮古今音的區別,尤其是不用考慮入聲,容易上手。
  • 至於所謂古風古韻,除非你熟悉某些保留古音的方言,如粵語、閩語、吳語等,否則你也不知道所謂古韻是啥樣。當然如果你真要追求古風古韻,那就花點功夫研究一下平水韻。不過筆者並不贊成將時間精力耗在鑽研古音這種事上,尤其是初學者。

此外,我想給一點建議:

初學詩詞,別太糾結用什麼韻,為方便入手,建議用新韻。

新韻是2005年由中華詩詞學會編訂頒佈的,其讀音基於普通話和新華字典,有14個韻部,比平水韻簡單、寬泛,容量大,更易使用。畢竟今天的普通話去古音已遠,文學也應隨時代進步,用新韻是值得提倡的事。

當然,由於傳統的原因,大部分寫古詩的人仍然在使用舊韻,所以現狀是新舊韻並行,以舊韻為主。筆者用的也是舊韻,但因為筆者熟悉粵語,粵語仍保留著古音,所以用舊韻來寫詩讀詩,還是沒什麼難度的。如果不熟悉保留古音的方言,用舊韻來寫詩,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是一難度的。

所以,中華詩詞學會提出“倡古知今,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的用韻方針,對於新手和老鳥來說都是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

一句話,新韻舊韻皆可,你喜歡哪個就用哪個,不必糾結。珍貴的時間和精力更值得花在提高詩詞欣賞能力、培養詩感和提高技巧上。


大晟府小書僮


問題:初學寫古體詩,是先學詞林正韻還是平水韻或新韻?哪個易入門?哪個更具古風古韻?


前言

這個問題回答了好多遍,今天再回答一遍吧。算是完成每天一題的作業。

一、新韻

初學古體詩,容易入門的當然是新韻,現在詩詞學會推薦的是《中華通韻》,一聲、二聲為平,三聲四聲為仄。新韻幾乎就是用普通話押韻,不需要檢查韻表,簡單得多。

使用新韻作詩,目的是方便學習對仗、黏連、平仄的基本規則。其實新韻在民國時就有了,可以文人們太頑固,幾乎沒有哪個舊體詩人使用新韻作詩。

其實也不奇怪,在元朝和清朝,即使是蒙古族和滿足的詩人也依然使用平水韻作詩。雖然生活中的語言已經和平水韻中很多字的發音已經不同。

等這三項搞明白以後,在轉為平水韻作詩、用詞林正韻填詞。

二、平水韻

用新韻作詩,目的是學詩格律詩的規則,學會用新韻作五律、七律以後,算是詩詞入門做到了一腳門裡一腳門外。所以要儘快改為用平水韻。

古人標準的韻書出現在隋朝,以後的唐朝官方韻書、宋朝官方韻書集韻、廣韻,到後來的平水韻,都是切韻的改編版。平水韻出現以後,韻書基本定型, 清朝科舉時的韻書依然採用平水韻的音韻系統。

例如清朝龔自珍的《已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雷:十灰】,萬馬齊喑究可哀【哀:十灰】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才:十灰】 。

三、詞林正韻

1、一韻到底

唐宋人填詞用詩韻,有人一韻到底,牛希濟《臨江仙·江繞黃陵春廟閒》完全用的是詩韻:

江繞黃陵春廟閒,嬌鶯獨語關關。滿庭重疊綠苔斑。陰雲無事,四散自歸山。簫鼓聲稀香燼冷,月娥斂盡彎環。風流皆道勝人間。須知狂客,拼死為紅顏。

全詞用刪韻,一個鄰韻的字不摻雜。唐朝人填詞用的是詩韻,大家知道近體詩一韻到底(首句可以用鄰韻),但是古體詩是可以用鄰韻的。

2、用詩韻的鄰韻

有人像古體詩那樣放寬到鄰韻。宋朝的詞大多采取鄰韻通押的方式,例如 謝逸(1068-1113)《江神子 》:

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揚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風、紅用【一東】韻,溶、濃用【二冬】韻。

3、清朝人戈載就根據唐宋人押韻的方式,制訂了《詞林正韻》。這本韻書幾乎就是平水韻的鄰韻通押,不過也有一些小小的區別。例如詩韻的十三元等韻部就被分成了兩個詞韻的韻部。

顧太清的《喝火令》 押平水韻韻十三元,卻不符合詞林正韻,有的押詞林正韻第六部,有的押第七部。

久別情尤熱,交深語更繁。故人留我飲芳罇。已到鴉棲時候,窗影漸黃昏。拂面東風冷,漫天春雪翻。醉歸不怕閉城門。一路瓊瑤,一路沒車痕。一路遠山近樹,妝點玉乾坤。

結束語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初學寫古體詩,是先學詞林正韻還是平水韻或新韻?哪個易入門?哪個更具古風古韻?

入門當然是新韻簡單。但是想具有古風古韻,當然要用古韻,即作詩用平水韻,填詞用詞林正韻。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這個問題有點怪,把簡單問題給複雜化了。

詩、詞、曲的一大特點是押韻。韻書就是把相同韻尾的字歸納在一起的小冊子。關於韻書,有很多介紹文章,不多囉嗦。

橫向看,今天,有些字,不同方言,發音不同;縱向看,古今,有些字,不同時期,發音也不相同。

古有雅言,今有普通話。雅言,就類似於古代的普通話。古代的韻書是在當時雅言的基礎上分出韻部的;今天的韻書是在普通話的基礎上分出韻部的。

漢字就有這個特點:同一段話,你用什麼方言都可以把它讀出來;你用方言說了一大堆,對方一句沒聽懂,你用漢字寫出來,對方一看就明白。

但是,沒有標準不行啊!詩也好,詞也罷,終究還是寫給別人看的。古人寫詩填詞用的是雅言發音標準;今人寫詩填詞,也應該用普通話的標準發音。否則,非亂套不可。

這個問題清晰了,我想問一句,你今天寫個詩填個詞,卻要用古韻,圖個什麼呢?

研究漢字古音,通曉漢字古音,作為一個人的知識構成當然是好事,對於閱讀古書、古文有大幫助。可是,在當下搞點詩歌創作,還用什麼古韻,有必要嗎?用古韻,幾乎相當於用方言,這是讓自己遭罪,讓讀者彆扭,最好還是放棄吧。


張科7850


想作詩,建議你先從對對子開始,對對子對得好,工整,懂得各種詞性,等等……,以後創作律詩時,在對仗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作詩用平水韻還是新韻都可以,雙軌並行。不管用平水韻或新韻作詩,最好要懂得平水韻常用的字,就不會出現今古混用的現像。

先學作詩,然後再學填詞。作詩用平水韻或新韻,填詞用詞林正韻或新韻。因為韻腳更寬些。

最後:說說自己一點體會。我是去年四月份才來頭條的,剛來時學對對子,什麼也不懂,也不知道對對子要講究平仄,而且還要詞性對詞性等等……。通過幾位老師的幫助和自身的努力。在對對子方面有一定的突破。基本上懂得各種詞性,規則。去年對了一年的對子,也有一些對子被悟空推茬於首頁。

今年開始創作詩詞。對對子只是對作詩詞起到一定的橋樑作用。我還是鍾愛詩詞創作,在詩詞中如何遣詞造句。最終目標是能達到作出一些比較好的詩詞來。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體會,能否給初學創作詩詞的網友們,起到一點啟發和幫助。

謝謝!




李可藝2018年4月來的


對於初學詩詞者來說,常常會為是先學習“平水韻”或者“中華新韻”而糾結,其實我當初也是如此。在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摸索後,此中滋味,我漸漸的便了然於胸了。那麼,到底是究竟先學習哪一種韻律好呢?根據個人切身感受,我覺得還是“中華新韻”最為適宜。具體是怎樣個適宜法?下面我們來通過對來加以說明。

一、中華新韻

其優點是契合時代主流語言的普通話,易學易懂。只要能懂普通話、且熟悉漢語拼音,其押韻和平仄就基本已經瞭然於心。只需記住一聲、二聲為平,三聲四聲為仄就基本OK了。弄不清聲調的,網上一查屬於幾聲,搞定!


新韻創作出來的詩詞,讀者容易理解透徹,且更易產生聯想和共鳴,其對作品的傳播可以說是大有裨益!其韻的不足是使用歷史短、有資歷的作者大多不太認同多。而初學者用其寫出的作品又容易出現稚嫩的情況。因此,其從而影響了人們對“新韻”的認知,也從而給泥古者提供了扺毀新韻的口實。

二、平水韻優點

由於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所以此韻累積的作品可以說是浩如煙海,精品無數。可供詩詞愛好者借鑑典範俯拾即是。且又有眾多“群玉”類書籍可以給予輔助,所以也從而使人避免了搜索枯腸之苦。


三、平水韻缺點

因其韻部瑣細,從而使得大多韻部涵蓋字數不但量少而且還不容易使用。根據網上粗略統計:其一百零六韻部的平水韻,而單個韻部字數卻不足二十個,有的僅十多個,光不足五十字的就佔了一少半。這些被古人稱為“險韻”,這些在使用時都是避之猶恐不及的。

四、詞林正韻

此韻為清嘉慶年間江蘇吳縣人士戈載所撰。其分為三卷,分平、上、去三聲為十四部,入聲為五部,一共是十九個韻部。實際上其是依據“平水韻”韻的情況歸納而來,這就是其所說的“取古人之名詞參酌而審定”。此韻幾乎就是平水韻的鄰韻通押,不過也有一些小小的區別。例如詩韻的十三元等韻部就被分成了兩個詞韻的韻部等。一般此韻多為填詞使用,在這裡我就不多作贅敘了。


通過以上的比較,我想初學詩詞的文友們也在心中也把目標給基本就明確了,那就是:如果想追求古韻味濃些,你就使用“平水韻”;如果想追求入門的快些,你就使用“中華新韻”。


進賢學雅


教你如何一步一步學寫古詩!

A:什麼是詩?

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說不明白。廣義的詩,就指一般的詩,詞,賦,歌等。

籠統的說: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的文學體裁。

詩的分類和流派

新詩:新月派,朦朧派,抽象派……

舊詩:(一)形式上分:古體詩,近體詩。

(二)風格上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三)內容上分:山水、思鄉、邊塞、記人、詠物……

第二貼:古詩詞四要素:押韻、四聲、平仄、對仗。

B:聲調和平仄

現在普通話中有四聲。

古代漢語也分四聲,分法和叫法都不同。分平、上、去、入四聲。

因為平聲詞太多,所以又分為上平聲,下平聲。

它們和現代漢語是不同的,我們沒有必要去理會它們的區別。標準就是《平水韻》,作詩的人,也不必刻意去記。要用時一查即可。至於填詞,通常使用詞林正韻。

古詩常說的平仄,就是四個聲調的分類。平,就是平聲,因為平聲詞太多,所以分為上平聲和下平聲。仄仄聲,就是除了平聲的聲調。也就是其他三聲調(上、去、入)都屬仄聲。

押韻

什麼叫韻?就是每一個漢字的韻母。把同韻母的漢字,放在每一句詩的最後一個漢字位置上。就是押韻。也叫韻腳。

牢記:平仄,押韻兩概念。

C:古體詩(古風)分類

押韻、平仄要求都不嚴格的詩,都一略可作古體詩。這是古代的自由詩。

分類:

1五古,全稱五言古詩。每句詩五個字。

2七古,全稱七言古詩,每句詩七個字。

3雜言,指每句詩長短不一的古詩。一般歸入七言古詩。可從三言到十一言。主要還是以七言為主,五言次之。

古體詩(古風)寫法

因為古體詩要求自由,寫作也簡單。只要求押韻。不論是平聲韻,或是仄聲韻都可以。

不論是全詩一韻,或是全詩N個韻。(當然啊,不能四句詩四個韻,因為這樣根本就是沒有押韻的。)

句句都押同一韻也可以。不過這樣的古體詩有一個專門的分類:柏梁體。

牢記:只求押韻,不講平仄。

D:古體詩的節奏與修辭

古體詩句數也自由,一般是雙數句。四句,八句居多。大約八句以上的,或者是雜言的古體詩,一般稱古風。

古體詩節奏。

五言,一般有221節奏(兩字兩字一字),有212節奏。

七言,一般是43節奏,亦有2221節奏,有223節奏。

古詩常用的修辭,誇張,比喻,對比,引用。

我認為,古體詩是學寫舊詩的入門。要求簡單,易於入門。學習古體詩有了初步感覺,再進學習格律詩。這樣會比較輕鬆一些。

入門者,要想得到好的提高。要多讀多寫多給一些水平高的詩,和尋求更多詩友的評價。這樣才能從實踐中得到進步。讀書的話,迴避不了兩本書《唐詩三百首》《聲律啟蒙》。

E:格律詩(近體詩)

格律詩,就是講究格律的古詩。唐朝人稱近體詩。用來與古體詩相對。

格律詩要求嚴格,有平仄,貼對,對仗,用韻,傲救等等要求。

格律詩分類:絕句(四句)和律詩(八句)長律,也叫排律(八句以上)。

五言的平仄(A、B、C、D四種)

(一)五律平起首句押韻(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這是平起平收五言絕句 5A]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這是平起仄收五言絕句 5B]

(二)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這是 5B]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這是 5B]

(三)五律仄起首句押韻(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這是仄起平收五言絕句 5C]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這是仄起仄收五言絕句 5D]

(四)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這是5D]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這也是5D]

注意:五言律詩和絕句,都是首句不入韻為常見。

助記:這八種五言格律詩的模式中,其實只要牢記二個對聯句式:(其實只要記住前面一段平仄就可,後段是前段的相反。)

一)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二)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

五言平起平收式,(5A)的平仄格式是:2412

五言平起仄收式,(5B)的平仄格式是:3412

五言仄起平收式,(5C)的平仄格式是:4234

五言仄起仄收式,(5D)的平仄格式是:1234

己:七言律詩和絕句(A、B、C、D四種)

(一)首句入韻的(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起平收的七言絕句 7A]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起仄收的七言絕句 7B]

(二)首句不入韻(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起仄收的七言絕句 7B]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起仄收的七言絕句 7B]

(三)首句入韻的(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起平收的七言絕句 7C]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起仄收的七言絕句 7D] 

(四)首句不入韻的(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起仄收的七言絕句 7D]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起仄收的七言絕句 7D] 

注意:七言律詩和絕句,以首句入韻為常見類形。

F:詩歌更多的要求

我以為,初學者,先按如上的平仄格式去作詩,那怕是為了完成作業的詩,目的是為了熟悉平仄的感覺。

但最終來說,詩歌的格律如果如此一成不變的話,怕是古代沒幾個詩人了,難度極高。所以,格律詩還有一個原則性的規則,原則之外,可以作一些變通的。

1、一三五不論:每句詩的第一第三第五個漢字,不論平仄。五言的話,就是第一第三個漢字不論平仄。但不絕對,因為要避孤平,如下:

2、避孤平:孤平,指一句詩中,除了韻腳,只有一個平聲。這種情況是錯誤的。必需二個以上平聲。所以,只要不犯孤平的情況下,每句詩中的一三五可以不論平仄。

3、粘對

4、對聯(對仗)

絕句可對可不對。

律詩第一二句叫首聯,第三四句叫頷聯,第五六句叫頸聯,第七八句叫尾聯。頷聯和頸聯一般是必須

對仗的,而首聯和尾聯是可對可不對的。

對仗要求同類的詞相對,詞大約可分為下列九類:

1、名詞 2、形容詞 3、數詞(數目字)4、顏色詞 5、方位詞 6、動詞 7、副詞 8、虛詞 9、代詞

注:a、數目自成一類,“孤”“半”等字也算數目。

b、顏色自成一類。

c、方位自成一類。

d、不及物動詞常常和形容詞對。

e、代詞“之”“其”歸入虛詞。

f、連綿字只能和聯綿字對,而且詞性同類。如:鸚鵡對鴛鴦(名詞),逶迤對磅礴(形容詞),躊躇對踴躍(動詞)。

專有名詞對專有名詞,最好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

名詞還可以細分:1、天文 2、時令 3、地理 4、宮室 5、服飾 6、器用 7、植物 8、動物 9、人倫 10、人事 11、形體……

格律詩的避忌

1、孤平:是格律詩的大忌(上文已經講了,就是一句詩,除韻腳外,不能只有一個平聲。)

2、三平調:近體詩(格律詩),每一句都不能以三個平聲調作結束。

以五言為例,有: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這一些都是不可以的。

3、重字:一首近體詩中,同一個字,出現二次。叫重字。這也是不行的。當然啊,如果覺得好,就不要為格律而拘泥了。如:“半江瑟瑟半江紅”。

G:如何記住近體詩的格式?

其實詩的基本句式就四種,七言只是五言的擴展(可平可仄字有規律)。記住這些後,再掌握粘對規律和拗句拗救,詩律就掌握了!

1(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平仄仄,3(平平)仄仄仄平平,4(平平)仄仄平平仄。

說簡單的,只要記住兩句。其餘兩對是它們的相反。

1(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平仄仄

H:怎樣欣賞詩?

詩是作者以豐富的感情和想象,節奏鮮明和諧精煉的語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式樣。

學會欣賞詩歌,對創作詩歌是至關重要的。故此學會注意:

1、理清形式:

新詩或舊詩,古風和格律詩,記事或抒情,說明或議論,現實或是浪漫,細膩或是粗曠。纏綿或豪放。如此之類的類別,形式、風格,是閱讀詩歌的首要。

2、體味意境:

詩歌一般是藉助“意境”來表達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體味意境的方法,抓住詩歌的畫面和氣氛,去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3、咀嚼字詞:

詩歌的語言特色是形象、凝鍊、富於表現力。要聯繫全詩主旨,反覆咀嚼品味,領略含義深刻、雋永的字詞,來理解作者煉字煉意的技巧。特別是典故的引用。努力去體會其深層含義。

4、明辨手法: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如:比興、擬人、誇張、對偶、排比、襯托、反覆、象徵、以動寫靜、小中見大、虛實結合、託物言志等等。理解這些手法,有助於領悟作者用情。


花落滿肩A


初學古體詩建議還是以《平水韻》為主。畢竟平水韻流傳近千年,有它的優越性。學習填詞建議以《平水韻》為主,《詞林正韻》為輔。

《平水韻》是韻書。就是古代的字典。從隋唐到清朝都官定的韻書,比如隋朝官定的是《切韻》;唐朝官定的是《唐韻》;宋朝官定的是《廣韻》。南宋以後到清朝官定的基本都是《平水韻》。明朝的《洪武正韻》和清朝的《佩文詩韻》也都是在《平水韻》的基礎上制定的。這是官方指定的韻書,韻書從隋朝一千多年來無論怎麼整合,內容和規則都是一樣的。歷代韻書的韻目都是從“一東”開始的。



我們可以看到在《廣韻》中對每個字都有注音,每個字都有解釋。《廣韻》之後才是《平水韻》。《平水韻》是對《廣韻》的整合。比如”二冬““三鍾”同用,在《平水韻》中都歸納到了“二冬”。


再說說新韻,新韻叫《中華新韻》。

《中華新韻》一直不被官方承認。不管是教育和文化部門都不會發文承認《中華新韻》作為寫詩詞的指定韻書。

第一:使用了新韻對教育有著很大的難度,甚至是對傳統文化的否定。因為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生們都會學習大量的古詩詞和古文。如果都按照新韻的標準,那麼古詩詞和駢文都沒法讀了,老師也沒法講解。

第二是統戰。我們指定了新韻標準等於是對傳統文化的否定,也等於放棄了港澳臺和海外華人。比如你拿一首新韻詩給臺灣學者看,人家會鄙視你,說你不會寫詩。

其實簡體字的弊端在教育中就已經出現。比如蘇東坡的《念奴嬌》發和髪,現在都是發。念奴嬌押韻入聲,如果按照新韻押上去聲就沒有了其中的韻味和境界。

李白的《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出是入聲,仄。詩是標準的格律詩,平起首句押韻。出現在讀平聲。那麼學習了新韻就會認為這首詩的格律是錯的。

還有很多詞是壓入聲韻的,新韻沒有入聲,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有押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李清照《詞論》)


學習寫詩古韻並不難,當你看的多了,寫的多了常用的韻就熟記於心了。比如本人,不帶韻書不查韻目就可以即時即景用古韻作詩填詞,看的多了記的多了就像乘法口訣一樣脫口而出。

學習詩詞也在於個人的悟性和閱讀量,很多人寫詩詞心中的詩詞容量只是學生時代學習的內容,唐詩三百首或宋詞三百首,人間詞話等。歷代的很多詩話詞話基本都沒有讀過。

清朝有很多學習詩詞的工具書。看下圖這是本人收藏閱讀的詩詞工具書:


這些才是真正教你寫詩詞的工具書。無論用什麼韻,只有多讀書才能寫好詩詞。


默梅軒


學寫古體詩,不論是古風還是格律詩,首先要弄懂什麼是韻?為什麼和怎麼樣用韻。然後再考慮用什麼韻。如果是初涉古詩詞,建議不妨先用新韻作為入門。因為新韻基本上是以普通話為基礎的,一二聲是平聲,三四聲是庂聲,用起來蠻方便。當你對古詩已經入門以後,再嘗試用平水韻。因為古人寫詩都是用平水韻(填詞須用詞林正韻)。有時同一個字,新韻和平水韻的讀音不同。平水韻的讀音要按古人的讀音去讀。寫古體詩,平水韻更具有古風古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