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捉婿”與“賭婿”

王安石的親家
王安石寫過一首特別小眾的詩:


同官同齒復同科,朋友婚姻份最多。
兩地塵沙今齟齬,二年風月共婆娑。
朝倫孰與君材似,使指將如我病何。
升黜會應從此異,願偷閒暇數經過。
這首詩的題目是《酬衝卿見別》,意思是馬上要跟衝卿分別了,臨行前寫首詩送給他。
衝卿是誰呢?他是王安石的好朋友,名叫吳充,字衝卿,福建人,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中進士,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
王安石生於1021年,這個吳充也是生於1021年;王安石1038年中進士,吳充也是1038年中進士;王安石做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吳充在王安石退休後也做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兩人同年出生,同年金榜題名,後來又做同樣的官,即使在官僚機構龐大、官員數量眾多的宋朝,也算得上是小概率事件。鑑於他們如此有緣,所以理所當然成了好朋友。不但成了好朋友,王安石還把女兒嫁給了吳充的兒子。所以這首詩開頭就說:“同官同齒復同科,朋友婚姻份最多。”咱倆同年同齒又同科,從好朋友變成親家的事例很多很多。
朋友變親家,確實不鮮見。
黃庭堅跟江安縣令石諒是好朋友,他的兒子黃相娶了石諒的女兒;蘇轍跟濮州太守王正路是好朋友;把二女兒嫁給了王正路的兒子王適;蘇轍的叔父蘇煥與同年進士蒲師道交好,他的兒子蘇不欺娶了蒲師道的女兒;蘇東坡跟歐陽修結為忘年交,他的兒子蘇迨娶了歐陽修的孫女;在范仲淹之前駐守陝西邊境的大臣範雍與朝中大佬韓億是死黨,把女兒嫁給了韓億的第四個兒子韓絳……

生活圈子決定擇偶機遇,一個人在遙遠的地方結了親,若非他自己的生活圈子變大了,則必然是因為其父其母的生活圈子變大了。比如說王安石的祖上王明僅是一介農夫,所以只能娶本地村姑,自從王安石的父親進士及第之後,王家的婚配對象就開始從臨川鄉下擴大到整個江南,後來王安石的女兒嫁到福建(一個女兒嫁給老朋友吳充的兒子吳安持,另一個女兒嫁給蔡京的弟弟蔡卞),王安禮的孫子娶妻山東,都是生活圈子不斷擴大的結果。
卻憶金明池上路 紅裙爭看綠衣郎
前面說王安石的女兒嫁到福建,王安禮的孫子娶妻山東,蘇東坡的兒子娶了歐陽修的孫女,范仲淹的女兒嫁給韓億的兒子,除了因為雙方長輩友誼深厚,還因為雙方家庭門當戶對。您看,王安石是宰相,他的親家吳充也是宰相;蘇東坡是文豪,他的親家歐陽修也是文豪。宰相的女兒嫁給宰相的兒子,文豪的兒子娶了文豪的孫女,可不正是門當戶對嗎?
門當戶對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現在門當戶對,另一種是將來門當戶對。南宋周煇《清波雜誌》有云:“擇婿但取寒士,度其後必貴,方名為知人。”選女婿應該選那種出身貧寒但是才華出眾的有為青年,他們現在很窮,但是將來必成大器。換句話說,現在不能門當戶對,但是將來可以。就像一隻擁有升值潛力的股票,別人不敢問津,你看準了,別猶豫,趕緊抄底。

問題是,你怎麼知道抄底抄到的女婿就一定擁有升值潛力,而不是一隻垃圾股呢?宋朝人的辦法是看榜,看科舉考試的榜單。

北宋開封每隔兩年到三年就有一次進士考試,取中的名單會在春天公佈,謂之“發榜”。發榜那天一大早,達官貴人坐著馬車前去看榜,從榜單中挑選名次靠前的進士做女婿。蘇東坡詩曰:“囊空不辦行春馬,眼眩行看擇婿車。”王安石詩曰:“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一輛輛擇婿的馬車雲集在榜單之下,一群群待嫁的仕女站立在大道兩旁,等著新科進士從路上經過。這些進士還沒有官銜,但是很快就會擁有官銜,不但一定升值,而且升值空間巨大,此時不抄底,更待何時?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一個名叫高清的青年中了進士,當即被宰相寇準“捉”到府上,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歐陽修和王拱辰同時登第,前者考中第十四名,後者考中第一名,兩人雙雙被副宰相薛奎“捉”到府上,分別娶了薛奎的二女兒和三女兒。
前文用了一個“捉”字,並非誇大其辭。新科進士在婚姻市場上搶手得很,有些擇婿的人家搶不到,確實要用上強迫手段。按《宋史·馮京傳》,北宋大臣馮京剛考中進士那天,太師張堯佐想把女兒嫁給他,他不答應,張堯佐派人強行將其拖走,一直拖到新房裡,又強行給他換上新郎官的衣服。不過馮京寧死不屈,張堯佐沒辦法,只好眼睜睜地看著這位準新郎溜走了。


朱彧《萍洲可談》雲:“本朝貴人家選婿於科場年,擇過省士人,不問陰陽吉凶及其家世,謂之榜下捉婿。……近歲,富商庸俗與厚藏者嫁女,亦於榜下捉婿,厚捉錢以餌士人,使之俯就。”達官顯貴從新科進士行列中“捉”女婿,富商大賈也來跟風,這是宋朝婚姻市場上的一大奇觀,時稱“榜下捉婿”。
榜下捉婿的競爭過於激烈,下手稍晚一些,新科進士就被別人搶完了。為了能搶到一個好女婿,有些準岳父會趕在考試成績公佈前提前入市,與某個他認為可以高高得中的考生締結婚約。
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山東書生王曾來到開封趕考,宰相李沆給他相了相面,說:“此人今次不第,後亦當為公輔。”(葉夢得《石林燕語》)這孩子很靠譜,就算這回考不上,下回也會金榜題名,將來準是當宰相的材料,於是將女兒嫁給了王曾。李沆的眼力果然不錯,王曾在禮部考試中考取第一名,並在來年春天的殿試中再次奪冠,成了狀元。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浙江書生杜衍來到開封趕考。他是個苦孩子,幼年喪父,母親改嫁,繼父虐待他,兩個異母兄弟欺負他,他被迫離家出走,流落到河南,靠販賣書籍為生,一邊賣書,一邊苦讀。早在他參加科考之前,河南一位富人就認定他器宇不凡,收他做了倒插門女婿,並資助他讀書趕考。果不其然,杜衍在1007年順利通過禮部考試,然後在1008年考中了進士。

在宋朝歷史上,王曾和杜衍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靠著個人的才華和努力在官場之上平步青雲,後來都做了宰相。而他們的岳父在他們得中之前就“妻之以女”,眼光和識見也是相當了不起。
宋朝進士考試的錄取率並不高,據北宋大臣上官均《上哲宗乞清入仕之源》一文描述:“今科舉之士雖以文章為業,而所習皆治民之說,選於十數萬之中而取其三二百,使之治民,理或可也。”從地方科考到中央科考,從州試、省試再到殿試,十幾萬考生前赴後繼,最終取中的只有兩三百名而已。錄取率如此之低,考生們除了要拼成績,還要拼運氣。那些在放榜之前就與考生締結婚約的岳父和準岳父們也是如此,除了拼眼光,更要賭運氣,別人榜下擇婿,他們榜前賭婿,關鍵是一個“賭”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