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走親戚越來越“虛”,農民卻仍然樂此不疲,為何?

馬上到了年底,在外的農民陸陸續續返鄉了,在農村,農民講究“拜年”,年前小一輩的農民要到長輩家裡去,拿些東西看望長輩。春節過完,農民又講究的是“走親戚”,這時候是聯絡感情的時候,一年不見的親朋好友專門抽出時間來見面。但走親戚這事,說實話,感覺越來越“虛”,農民卻仍然“樂此不疲”,為何?

農村走親戚越來越“虛”,農民卻仍然樂此不疲,為何?

本來走親戚是我國農村的一項傳統,在外打工的農民就靠著這幾天和家裡的親戚朋友聯絡感情,本應當是溫馨開心的。可是很多農村的年輕人卻說農村走親戚,套路越來越多,坦誠相待越來越少,這正常嗎?


農村走親戚越來越“虛”,農民卻仍然樂此不疲,為何?

第一點,農村的親戚之間已經各自獨立,家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一年到頭不聯繫,突然過年就去別人家裡,還要裝作很熟的樣子,想想就很彆扭。而農村80後、90後的年輕人都是比較有思想,不喜歡陽奉陰違的場合的人,自然感覺走親戚很虛偽。雖說年輕人這麼想,老一輩的人可覺得走親戚是一件必須的事情,如果一年到頭不聯繫,過年的時候在不走動走動,那真的就是“六親不認”了。

農村走親戚越來越“虛”,農民卻仍然樂此不疲,為何?

第二點,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一些親戚之間的經濟條件其實差距有的是比較大的。農村有一句老話“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對於窮人來說,去富人家走親戚,難免會覺得低人一等,但是如果不得不走的話,也會表現出很熱情的樣子。而對於富人來說,並不是很希望窮親戚上門,他們覺得可能這人是有事相求,一般是想要借錢,雖然富人心裡並不歡迎,表面上卻也是十分殷勤。其實經濟條件差距大的,走親戚都是各懷鬼胎,又有幾句真心話呢?

農村走親戚越來越“虛”,農民卻仍然樂此不疲,為何?

第三點,走親戚還有很多講究,讓人不厭其煩。農村最注重面子了,走親戚的時候不拿點禮物都不好意思上門,之前這個禮物幾十塊錢就搞定,但是隨著農村的發展,光是走親戚需要買的禮物都在200元以上了。這對農民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一家花上200元,走十家親戚就得兩千,難怪很多農民感嘆親戚走不起。

農村走親戚越來越“虛”,農民卻仍然樂此不疲,為何?

其實很多農民也覺得農村禮尚往來這事很麻煩,但是誰也做不到去別人家裡空著手去,明明覺得禮物沒必要,還很貴,卻也不得不跟隨傳統,不然會被認為沒禮貌。

農村走親戚,為啥盡來些虛的,坦誠相待的卻越來越少,你們認為這正常嗎?歡迎交流、分享。獲取更多三農資訊請點擊關注按鈕,精彩期待與您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