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封禪泰山”的祭祀儀式改為“政教合一”,為何褒貶不一?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

《史記·封禪書》張守節《 正義 》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封禪這種看來簡易明瞭的儀式,為何成為封建社會歷代帝王神乎其事、無比隆重的盛典,其中原因到底是為什麼那?

一。細說封禪史

封禪泰山起何時何人,《史記·封禪書》,《論衡》,和,《韓詩外傳》等典籍均記載了自炎帝 以來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實,可知這種典禮是遠古時代活動在泰山周圍的部落或氏族自然崇拜的原始祭天儀式。

《史記·封禪書》補抄的封禪起源史料:“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秦始皇封禪: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自泰山之陽登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漢武帝封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

唐玄宗封禪: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

宋真宗封禪: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把“封禪泰山”的祭祀儀式改為“政教合一”,為何褒貶不一?

把“封禪泰山”的祭祀儀式改為“政教合一”,為何褒貶不一?


二、改變原有祭祀意義,變為“政教合一”的第一人。

漢代班固《 白虎通義 》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五經通義 》曰:“ 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由以上可以看出,其實在秦始皇的第一次封禪的意義就在於,並不也是一場普通的封禪,而是一場準備穩妥的政治就職會議而已。而封禪的必須要性則反映在讓天下黎明百姓承認秦王朝的正統繼續報告天下太平,也表明帝命受命於天。!

《史記·封禪》記載,始皇即帝位第三年 ,率文武大臣開始了千里東封泰山。秦始皇一行先到嶧山(今山東鄒城市境內),在山上立石銘記秦之功業。向齊魯士人明確展示秦朝的千古功勳,表示自己在功業上已具備封禪資格 。秦始皇的封禪大典分兩步進行,首先闢山修路,從泰山之陽登上山頂,“立石頌秦始皇帝德 ,明其得封也。”是為封禮。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其一,歌頌秦帝之德而非單純的功業,承繼了西周以來的以德配天說;其二“明其得封也”,向天下表明秦王朝具有封禪資格並實現 了這一曠世大典。


  從更深層的意義來說,主張寓王朝受命於封禪之中的儒生們,如果不徹底否定亡國之天子— 秦始皇的封禪,怎麼再向新王朝推銷他們極力宣揚的封禪學說呢!當然,也許出乎他們的 預料之外,儒生們的結論會影響一千多年,直到元代馬端臨撰《文獻通考》時仍對秦始皇的 封禪活動持否定態度。重要的是,儒生們的言論也開了秦始皇由千古一帝被否定為千古罪人的先河。

把“封禪泰山”的祭祀儀式改為“政教合一”,為何褒貶不一?

把“封禪泰山”的祭祀儀式改為“政教合一”,為何褒貶不一?



三、把“封禪泰山”的祭祀儀式改為“政教合一”,為何褒貶不一?

第一,秦始皇的封禪活動將原始簡樸的泰山封禪說改造成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職典禮。

其泰山 刻石就是秦始皇的就職演說詞,我們從其內容上便可略知一二。

秦始皇基本上是按照齊魯士人宣揚的受命說,認真地舉行封禪大典的。只是在具體儀式上,也是因為齊魯士人沒有提 供現成的禮儀而臨時改用秦國舊禮的。其指導思想始終是齊魯士人宣揚的受命說,至多加大了歌功頌德的成分。這就將處於朦朧狀態下的封禪理論推上了歷史的舞臺,秦始皇因此成為 封禪大典的第一個實踐者,封禪泰山也成為興廢繼絕的一代巨典。它擴大了封禪的社會影響,提高了封禪大典的神聖性。

第二,封禪泰山是秦朝宗教上的需要。秦雖在雍完成了祭祀天帝的禮儀,然畢竟名不正。 與軍事上統一全國相適應的是,尋找全國統一的公認的天帝祭祀地點,以統一全國的神界,成為秦王朝意識形態領域的迫切任務。封禪泰山無疑符合了秦王朝的要求,成為由多神崇 拜(如秦的四帝祭祀)向一神崇拜轉變的最佳選擇。秦始皇的封禪活動雖因儒生們的否定而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它畢竟是被齊魯士人津津樂道的封禪理論的第一個實踐者,其在神權 和天命方面的作用與影響難以低估。

第三,關於封禪和求仙問題。封禪泰山完成了秦王朝祭祀天帝,受命於天的歷史使命,也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秦始皇個人野心和成就感。如何長久地擁有和享用這人間帝王的至高無上的尊嚴與威風,成為秦始皇封禪泰山後的追求和願望,構成了東巡海上求仙的強大動力。 加上燕齊方士頗具欺騙性的描述,使秦始皇對個人生命的無限延續充滿了憧憬與希望,最終上演了一場千古一帝身死求仙途中而不悟的悲劇。後人往往將秦始皇的封禪和求仙混為一談 ,並因求仙而否定封禪。

第四,秦始皇的封禪活動拉開了齊魯文化進軍華夏繼而獨霸天下的序幕。如果說,五德終始 理論為秦始皇認識齊魯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口,秦始皇的泰山封禪活動則著實架起了一座齊魯文化通向全國的橋樑。而後秦始皇的出遊多次留連往返於齊魯大地,也許初步品嚐了齊魯文 化的博大精深,客觀上擴大了齊魯文化的影響,促進了齊魯文化向華夏大地的傳播和滲透,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為齊魯文化統治漢代思想文化界打開了通道。


把“封禪泰山”的祭祀儀式改為“政教合一”,為何褒貶不一?

把“封禪泰山”的祭祀儀式改為“政教合一”,為何褒貶不一?

在中國政治制度中,封禪可說是最盛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項典禮。

封禪的起源多與當時社會的 生產力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有很大的聯繫,人們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不能準確地把握,因此產生原始崇拜,特別是在恐懼的狀態下,對日月山川、風雨雷電更是敬畏有加,於是“祭天告地”也就應運而生,從最開始的郊野之祭,逐漸發展到對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對名山大川的祭祀則以“泰山封禪最具代表。


把“封禪泰山”的祭祀儀式改為“政教合一”,為何褒貶不一?

把“封禪泰山”的祭祀儀式改為“政教合一”,為何褒貶不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