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看了那麼多的回答,感覺大多都是答非所問。題主問“‘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可以肯定大部分人有這種感覺是和李叔同先生作詞的背景關係不大,不像我們要理解某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類的問題。解決題主的問題我們只需要從這首詞的

送別主題、帶給人的想象以及人類情感等方面來看即可。

以下我們就從這首詞、曲方面入手,結合我精選出來的大家的評論,一起看看這幾句話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能讓人聞之落淚,有其他看法或建議的,歡迎補充。

一、關於這首《送別》的歌曲版本

我們要想想為什麼“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剛起,就能讓我們起一身雞皮疙瘩。

大家的回答讚美聲最高的是朴樹版的和《城南舊事》主題曲的這兩個,也許是我音樂欣賞造詣還不夠,聽了很多版本的,我還是強烈推薦亞洲天使童聲合唱團版本的。當那個小女孩兒把“長亭外~古道邊”這六個字唱出來時,不知不覺就是一身雞皮疙瘩,再聽已經溼潤了眼眶。這個版本的很容易就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估計小時候的我們都會哼唱幾句,我現在依稀記得自己邊唱腦海裡邊出現的場景。

歌曲的版本不同,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就像《給自己的歌》,原唱李宗盛的很有味道,但聽了潘粵明在跨界歌王現場版的之後,再結合潘粵明的經歷,聽得讓人心疼。所以,直到現在我的播放器裡都放著李宗盛的原唱和潘粵明的這兩個版本《給自己的歌》。

送別

曲:[美]約翰·龐德·奧特威

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人聞之落淚的原因一

當清澈純潔的童聲唱起“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時,我們彷彿就站在夕陽西下,十里長亭的場景下送別親人朋友一般,分別總是讓人悲傷的,這就是讓人落淚的其中一個原因——意境

意境營造的很完美,我們都成了這句話中的主角。“長亭”即古時候城外可以用來送別的亭子,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的說法。柳永有“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名句。“古道”即道路,但加上一個“古”字,便有了幾分淒涼荒蕪之感。如“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詞的意象使用很集中,大量的意象出現,頻頻激起我們豐富的聯想,再加上歌唱,形成視覺與聽覺的聯通,呈現出蒙太奇式的送別場景,引人入境。

三、“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人聞之落淚的原因二

自古以來,親友之間的“離別”往往最能牽動人們的情思,如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別緒》“別緒靜愔愔,牽愁暗入心”等等。人處在一起常感到平淡,一旦分離,才覺得珍惜,所以寫親友離別類的名篇,總能以其特有的至誠之情叩擊讀者的心扉。這也就是“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人聞之落淚的原因二——自身情感

此處的情感是指人的感情,是你主動發出的。人都是有感情的,有的人用情深,有的人感觸較淺。為好好理解這個原因,我特意從別人的回答下面找了一些評論,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網友評論:初中音樂課本就有這首歌曲,記得有次課間經過音樂教室,傳來隔壁班在唱,優美的旋律久久不能忘懷,歌聲裡面還能聽到當初暗戀的一個女生的聲音,好美好美,怦然心動,一晃快接近二十年了。

網友評論:每次讀到或聽到,都會有憂鬱而多愁的心情,總能引發心中的不捨!

網友評論:每每讀來,都有一股似曾相識的傷感。

網友評論:我記得從記事開始就聽這首歌了,現在聽依舊黯然淚下。

網友評論:完美的寫出了心境,感覺荒涼、蒼茫。

網友評論:有魔力的句子。

網友評論:“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少年時歡聚一堂,為討生活,如今各自遠在萬里之外。

網友評論:看過《城南舊事》這本書,再聽這首曲子,更讓人心裡不舒服。

網友評論:這幾句讓我鼻酸,是因為學這個歌是初中一年級的某天週五下午放學前,音樂課上教的,現在一聽到這首歌,腦子出現的畫面是放學後迎著夕陽,哼著這旋律,騎著自行車回家的畫面……

從這幾個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一首歌一句詞就足以勾起你的回憶。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相信這句詞也是一樣,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場景,或是愛而不得,或是踽踽獨行,或是千里送別,亦或是和我一樣想起了那些年再也回不去的孩童時光。

說到這裡,就讓我想起一個詞——共情能力。這個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釋的,後來也出現在現代精神分析學者的著作中。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也叫同理心。

就算是沒有經歷過生離死別或者大風大浪的人,如果共情能力很強,那麼在讀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時,估計也會潸然淚下。

四、“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人聞之落淚的原因三

美國民歌《夢見家和母親》是由約翰·龐德·奧德威作曲,然後李叔同先生自己重新作詞填入這個曲子中,並命名為《送別》。

這首曲子旋律悽清婉轉,餘韻悠悠,充分表現了遊子漂泊異地思念故鄉和親人的那種渴望、眷戀、哀愁、惆悵等複雜的情緒。而李叔同所作的歌詞,能夠與曲調在色彩、情調、境界上契合無間,相得益彰,這也是“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人聞之落淚的原因三——詞曲結合。

一個東方藝術家所作的歌詞,填入西方音樂家所作的曲子中,其詞與樂在精神上、情致上能夠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實在是令人佩服!立體感很強的歌詞,再加上悲涼的曲子,五味雜陳的心情從四面八方360°無死角地向人們襲來。

這裡就讓我不得不提一首歌——《下完這場雨》,後弦的這首古風歌曲,本來意境已經很美了,而且唱得也很有感覺。但中間用了《送別》的曲子和結尾處用了《送別》的詞,讓整首歌的意境又上了一個層次,瞬間得到了昇華,也更容易讓人體會到曲中人的境遇。

總結一下,之所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人聞之落淚,是由於意境、自身情感以及詞曲結合所帶給我們震撼造成的,用心感受生活,用心品讀文字,用心聆聽音樂,一切皆情。


不定時讀書


猶記得當時年紀還小,你愛談天我愛笑。

並肩坐在教室裡,搖頭晃腦一起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彼時還不識愁滋味,只覺得曲調悠揚、歌詞婉轉,異常動聽。


看不懂兩鬢風霜的老師眼角泛起的淚花,聽不懂哽咽嘶啞的歌聲下隱藏的黯然。



然後我們就一天天長大了。


我們和童年的自己告別,和少年的自己告別,和青年的自己告別,終於有一天,來到了中年。


身邊的人早已不是當初的人,鏡中的人也已不是當初的自己。


我們很少想起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經的自己。


遍地雞毛的生活裡,誰還記得年少懵懂時一起牽著手唱過的歌呢?


日子平靜地,如水一樣地流過。


突然有一天,你在電視裡看到有個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靜地站在那裡。

熟悉的曲子響起來,他低垂著眉眼,無比虔誠地唱起這首歌。


記憶的閘門打開,潮水一般向你湧來。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還很年輕的父母懷裡,開心地指著天上的風箏,笑。

你看到青澀的自己,偷偷寫了小詩,塞到那個令你現在想起似乎還會心跳加速的人的書裡。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卻在畢業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


而電視裡的那個人,突然開始失控,哽咽,泣不成聲。


你捂住臉,用力地哭出了聲。


尋隱者


有一天和女友在會展中心逛展品,走到一處展位的時候,他們在放這首曲子,頓時渾身起雞皮。女友當時在挽著我的手,感受到了我的變化,問:你怎麼起雞皮了?我說沒什麼。她想了一會說,哦!我知道啦!你是不是聽到這首音樂覺得感動。我“嗯”了一聲。現在早和她分手多年,但還想起那個瞬間……


苦瓜崛起


這是我母親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聽到就想起母親,淚水就止不住的流下。我有時一人獨自去母親的墓前,用手機反反覆覆的放這首歌,雖然她聽不到,但此時此刻,在歌聲中,彷彿母親仍與我同在。弘一法師這樣的大師再也不會有了,但他所作的這首歌詞將留芳百世。


深泉116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為什麼這首詞容易讓人落淚,我個人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背景讓人落淚

這首詞是李叔同在自己“天涯五友”之一許幻園告別之後所作,據說舊時上海的一年冬天,大雪紛飛,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屋內的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去,連好友家門也沒進。李叔同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多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叫他,彷彿也沒聽見,隨後,他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含淚寫下了這篇傳世之作。

從寫作背景就可以看出,李叔同當時的心情是多麼地傷感,不捨,對昔日好友的離去,他將所有的送別之情全部融入到這首詞裡,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引起讀者落淚。

第二,音律讓人落淚

我們都知道,在悲傷時,我們都愛聽一些傷感的歌曲,以抒發個人的心情,可見,音樂是表達情緒很好的媒介,而作為著名音樂家的李叔同、就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他深通音律,年輕時就寫過大量詩歌,還譜寫過《祖國歌》等廣為流傳的歌曲,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因而,當好友許幻園向他告別之時,他深嘆世事無常,懷著送別的傷感之情,伴著葉子小姐的琴聲,將個人感情敘寫在歌詞中,敘寫在音律中,從而讓讀者讀之落淚,聞之傷感。

第三,意境讓人落淚

李叔同表達的意境中,蘊含著他個人的一種情緒,比如,從長亭之外,再到古道旁邊,最後芳草蔓延天邊,像是一個人,一路送著好友從近處越走越遠,直到天邊,然後是時間,是傍晚時候,這個時候,是人日落而息,該睡覺的時候,又是晚風,柳樹,夕陽,和遠處層層疊疊的山巒,這種意境,和作者的心情相互呼應,讓讀者讀著讀著,就進入了他的意境,感受著他的傷感之情,自然而然容易和讀者產生共鳴,讓人落淚。


天秋雲陽


每次讀起李叔同《送別》 ,總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這種心情還真難以形容,這是李叔同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成部分。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河邊分手、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特殊聲音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無限愁漲,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也許《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李叔同的《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頭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彷彿都是虛幻的感覺,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要出家離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讀和聽這首歌,總是感覺人生虛無縹緲,分別就像永久的分離,莫名的憂傷湧上心頭,淡淡的思念掛上心頭,無窮無盡和無邊無際的宇宙讓人覺得人類太渺小,嘆息人生短暫苦難多。


歷史的循環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為什麼這麼美的句子,一讀就淚流滿面。只因這短短的一句話,每一個字都代表著離愁別恨。

歌詞的出處

這句歌詞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古道,送別故人,

萋萋芳草彷彿延伸到了天邊。

晚風吹拂著柳枝輕動,斜陽依依,

卻終將消逝在笛外的遠山。

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

早已經天涯海角,萬水千山。

世間有誰能長久的團圓?

人生總是歡聚的時候少,離別的時候多,

這事有誰能夠改變。

問朋友這一去又是多少年,

能夠回來的時候,就請不要流連。

且珍惜這短暫的時間把酒言歡,

不要去想別後的寒夜孤枕難眠。

關於詞的作者

李叔同:字惜霜,號叔同。民國五年入杭州定慧寺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多才多藝,編歌演劇、作畫治印無所不擅,又精通數國文字。詩好作長短不齊之句,著有《弘一法師文鈔》。詩作奇趣洋溢。詞風豪放婉約兼具。今人輯有《李叔同詩全編》,這首詞就在集中。

  他這一生有兩個身份,一個風情才子,一個世外高僧。前半生他的音樂、戲劇、書法、繪畫、詩詞皆是一流,堪稱全才大師。然而在盛名之際,他卻選擇拋妻棄子,遁入空門。

俞平伯曾如是說道:“李先生的確做一樣像一樣: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風流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這首詞的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也成了家喻戶曉傳唱至今的經典。說到李叔同的《送別》一曲,還是有些來歷的。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期間就熱衷音樂,對《旅愁》有較深的印象。《送別》是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後創作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家中破產與他告別。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地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隨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也有人說這首詞是送給他的日本妻子葉子姑娘的。

結語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長亭是送別的代名詞,古道更烘托出了送別之境,芳草碧連天,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別之情,目送友人遠去,已經看不到背影,草色連向天邊,人卻海角天涯。讀起來怎不讓人黯然淚下。


美人絕色


西出陽關無故人,永別了,我的故土,我的親人,我的愛人,這一去,此生此世將永不復返。



紫緣方舟


李叔同是近代的傳奇,是了不起的國學大師、佛學大師。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唯有別離多。

——《送別》 作詞:李叔同

這是李叔同填詞的一首歌曲《送別》。這首曲子曾經出現在《讓子彈飛》的片頭,也出現在《城南舊事》電影中。《送別》堪稱傳世佳作。


李叔同的書法、繪畫、音樂、舞蹈、詩詞、戲劇、篆刻、佛學造詣非常深。

李叔同才華橫溢,是近代中影響很大的人。在他的弟子中也出現了很多大師,他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都是非常珍貴的。他在日本表演話劇《茶花女》曾經轟動一時,李叔同可以說是時代傑出的才子。


李叔同寫了詞《南浦月》,請大家欣賞:

楊柳無情,絲絲化作秋愁千縷。

惺依如許,紫起心頭緒。

誰道銷魂,盡是無憑據。

離庭外,一帆風雨,只有人歸去。

李叔同於1918年8月19日出家學佛,法名“演音”,號“弘一”。李叔同出家成為後來著名的弘一法師,也是中國近代的著名的佛學大師。

弘一大師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了他的一生,那就是:悲欣交集。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特別是那一句“天心月圓”,更是潛藏了極大的深意,也感動了無數的心靈。

弘一大師的一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事蹟被記錄下來的也是非常多。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好好的去尋求和探索。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佛教論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論“詞”

著名音樂人朴樹在某音樂節目錄制現場唱一首歌時突然崩潰大哭,不能自已。

他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當場我死那兒都可以。”

讓朴樹死而無憾的就是這首《送別》,詞作者是才子李叔同,即一代高僧弘一法師。


1914年,上海,窗外大雪紛飛,積雪盈尺。李叔同正和葉子小姐在房內閒話,忽聞窗外腳步聲,良久,傳來一聲:“叔同兄”,李叔同出門一看,摯友許幻園立於雪中,表情悲傷決絕:“

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離去,連好友的家門也未進。

李叔同佇立在雪地裡,看著好友離去的背影,內心一片愴然,昔日的歡聚彷彿一場夢,如今眼前只剩雪地裡一排腳印。就這樣站了一個小時,無語凝噎,李叔同返身回屋,關門提筆,含淚寫下了這首《送別》。句句在情,字字是淚。

再相聚,已是13年後。

1927年秋,李叔同終與許幻園再次相聚於上海,此外還有

“天涯五友”中的袁希濂、張小樓,而五友中的蔡小香已經去世,天涯五友已不再完整。

官運不暢的許幻園早已家道中落,袁希濂介紹許幻園到上海大王廟,兩人均成了居士。1929年許幻園在上海大王廟病逝。

李叔同與摯交從此陰陽兩隔,餘生世間不再有你,只剩自己垂垂老去。人生短短數十載,15年間歷經生離死別,真是應了那句:“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再論“曲”

《送別》除了詞,曲子的基調亦是傷感的——讓人聯想到心中最掛念的:“母親”,“摯友”,亦或“家鄉”,“故國”……通曲縈繞著一種思念的愁緒。

果不其然,此曲調最早源自於美國曲作家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該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則又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詞曲”引人落淚

1942年,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後不久,遺世而獨立的弘一法師安祥西逝。

可他所作《離別》卻一直被後世久久傳唱至今,可謂其留給世間的寶貴財富之一。

在天堂,在西方極樂,在某處,李叔同與許幻園應該終究再次相見了吧。


考慮再三,雪梨還是決定放上整首詞讓大家共賞,因為真的太好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