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些原因,註定不能飯否

但凡能記入史冊的人物,都會有一些深刻動人的故事,或者育人千年的典故,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號絕不會是浪得而來,必有一段讓人無比佩服、或令舉國歡呼的壯舉。尤其是戰國時期,一個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代,能在這個時代蹭上一個排行榜,也不枉這一生。

諸侯群雄紛爭的戰國時代,戰國四大名將,從將軍至士卒哪個不想進入這等至高的排行榜,名額畢竟有限,只能留給戰功赫赫、軍事才能卓著者。評功論績,被人們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些原因,註定不能飯否

既然被載入史冊的名將,必然有著輝煌的戰績,然而,除了戰績之外,留給我們的典故及文化內涵,最多的,當屬廉頗了。比如“負荊請罪”、“一飯三遺矢”、“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等等。都與他有關,這些典故也用在至今。

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曾率兵討伐齊國,完虐齊國,並奪取了晉陽;長平之戰前,他以固守的軍事策略成功抵禦了秦國大軍,使秦軍統一天下的步伐停滯不前。長平之戰後,又完虐了燕國的入侵,打到燕國割五城求和。如此軍事才能和戰績,且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為何最終報國無門、不得重用,落得個客死他鄉的下場?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些原因,註定不能飯否

終究還是自己的原因,細品這幾件事,便可知道,廉頗註定不能飯否。

一、不懂政要,卻處於政要中心。

公元前279年,趙國與秦國多有摩擦,秦國小勝居多,略佔上風,秦國為兩個“修好”為由,在澠池設下鴻門宴宴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相見。接連失敗的戰事,趙惠文王心裡有所顧忌,怕被秦國扣留,更怕被秦國殺害,不敢去。廉頗和藺相如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一致認為認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國示弱。但在廉頗和藺相如力諫下,只得硬著頭皮應約。藺相如負責全程陪同趙惠文王,廉頗輔太子堅守大本營,李牧帶精兵護送,相國平原君在邊境“盛設兵以待秦”,多重保護趙惠文王安全,也是當時最高級別的安保措施了。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些原因,註定不能飯否

畢竟是被架去的,作為君王被大臣政治綁架,心裡難免不多想自己的權利和君威。如果說廉頗因此得罪了趙惠文王,未免過於牽強,如果加上上一次納諫,就讓廉頗就直接犯下嚴重錯誤,那就是“絕君、棄君”,應澠池之會前竟然與趙惠文王約定三十日為往返期限,並毫無忌諱地建議:“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這句直搗君王內心深處的忌諱話,卻被廉頗說的那麼坦然,試想讓戰國再多一個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嗎?

廉頗站在一個忠國的角度考慮,並未有不妥之處。只是。此言該出於自趙惠文王之口,而不是他。顯得他的智謀遠慮大於君王,加之遺囑般的建議,怎讓趙惠文王不忌憚他?

澠池會上,藺相如的巧言善辯、不卑不亢的外交能力,讓趙惠文王既保住顏面,又得以安全而返,回國後“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趙惠文王開始擯棄廉頗應該於此開始,與“絕君、棄君”建議對比,加之藺相如的“完璧歸趙”,在趙惠文王心裡,誰更勝一籌,應該也有衡量。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些原因,註定不能飯否


尤其是公元前269年,秦軍進攻閼與,趙惠文王令廉頗率部馳援,也不知道是心裡有意見,還是想躺在之前的功名薄上,廉頗以“道遠險狹”為由拒絕出兵。卻讓趙奢撿了一個大便宜,也讓趙奢一戰成名,閼與之圍已解,廉頗的才能與趙奢的才能,讓善納忠言,從諫如流的趙惠文王對廉頗失望至極,徹底打入“冷宮”,趙惠文王善納忠言,從諫如流即使軍事能力再厲害,戰功再卓著的廉頗,再也消除不了趙惠文王對他的看法。

二、此一時,彼一時

人才輩出的時代,從商也好、為政也好,最應當明白這個道理了,廉頗被打入“冷宮”數年後,被召回且擔當重任,大破入侵的燕軍,乘勝圍困燕國,迫使“燕割五城請和。”舉國上下,功勞無人能比,因此,廉頗被封為信平君,擔任代理相國,大放異彩。

廉頗“失勢之時,故客盡去。”此番仕途死灰復燃,曾經的門客又一個個腆著臉入麾下。廉頗越看他們越彆扭,終於忍不住衝他們大發脾氣:“你們這些勢利小人,馬上全部給我消失!”

有個門客給他上了一課:“天下人哪個不是以集市上的買賣方式交朋友?您有權有勢時,我們當然攀附追隨您;您一無所有,我們當然另擇高枝。您又何必抱怨呢?”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些原因,註定不能飯否

不是所有走仕途的人都會處於金字塔高處,何況生逢亂世的政治靠山,實屬常見,人之常情,連在普通的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他豈能不知?人多力量大,亂世不靠來投門客,反而為之惱怒。

說到這裡,想起東漢末年的三國曹操,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前,曹操的勢力明細弱小與袁紹,很多人覺得曹操會敗,因此很多官員私下與袁紹溝通私信往來,為將來打算,待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後,這些書信被抬出來,很多官員的臉都綠了,而曹操說了一句超級暖人心的話:“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何況爾等”,不翻閱一封書信,下令燒掉,此舉讓那些人怎能不死心塌地追隨曹操。

由此可見,亂世的政場規則,廉頗是背道而行。

三、得罪小人

不管哪個朝代,文臣讒言輕喪生,高人常栽小人手。然而四大名將,一下幹掉兩個的郭開,一樣被後世所憎恨,為什麼他沒有趙高那樣明目張膽,說到底還是小人。昔日,廉頗的直言,無意得罪了郭開,於是他耿耿於懷。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些原因,註定不能飯否

國亂思良將,面對秦國的各種圍困,趙國危危可及,趙悼襄王終於開始“思復得廉頗”,派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派誰不好,居然是廉頗昔日得罪的小人郭開,私心重的小人,一朝權在手,必先抖一抖,哪能讓廉頗鹹魚翻身呢。

能在花甲之年報效國家,還能為國家重用,那是多麼的心切,廉頗滿懷希望迎來使者,為了表示自己還可以,他特意在使者面前吃了一斗米飯,“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其實結果可想而知,早在使者來的路上都已經註定了。最終還得了“一飯三遺矢”的天下笑柄。

郭開陰謀得逞,趙王認為廉頗的確老到不中用的地步,“遂不召”,由此,廉頗失去最後的機會,繼續客居魏國,鬱鬱寡歡了此一生。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些原因,註定不能飯否


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但再強的軍事能力,也無法斡旋與政治要位。他直言進諫,不注意方式,冒犯君主;身在官場,想出淤泥而不染,卻又不知方法;生逢亂世,想以己身剛正帶動他人而得罪小人,卻不明世理,最終鬱鬱寡歡,客死他鄉。

如果您有喜歡這篇文章,或有不同見解,敬請轉發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