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點尚未到來”,中國抗“疫”關口及時切換抗“疫”戰術

(抗擊新冠肺炎)“拐點尚未到來”,中國抗“疫”關口及時切換抗“疫”戰術

中新社北京2月22日電 題:“拐點尚未到來”,中國抗“疫”關口及時切換抗“疫”戰術

作者 張子揚 黃鈺欽

“目前疫情蔓延勢頭得到初步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同時,要清醒看到,全國疫情發展拐點尚未到來,湖北省和武漢市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複雜。”

中共中央政治局21日召開的會議,向外界透露出上述信息。這亦是中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一個多月來,官方就疫情做出的最新判斷。

這場被定義為“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一次大考”的非常戰“疫”,在取得階段性防控成效後,官方及時更新戰“疫”進度表,“拐點尚未到來”,“戰‘疫’仍需爬坡過坎”。

有專家認為,近段時間來,隨著除湖北以外地區新增確診病例數不斷回落,坊間有一種期盼:“拐點即將到來,疫情結束在望”。但應看到,局部性、集體性暴發的情況仍時有發生。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常健告訴中新社記者,是次會議強調的內容,一方面體現出疫情防控成果,需要全社會堅定信心,整個發病率在下降,治癒率在上升,說明疫情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另一方面,外界不要輕言拐點,從當前看疫情發展仍有諸多不確定性。

“因此不能只看到確診率下降就盲目樂觀。輕言拐點到來,會給公眾傳遞誤讀信號,在防控方面導致放鬆,乃至出現再次暴發。”常健說。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戴焰軍表示,近期一些地方發生的聚集性感染事件,當然有其特殊性,但這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在防控工作中出現的漏洞和短板。所以中央政治局會議向社會公佈“拐點尚未到來”,有足夠的針對性。“總體形勢向好,但仍不能掉以輕心,要繼續保持高度警覺”。

如果說官方強調“拐點尚未到來”是對當前疫情發展的總體把握,突出強調“打好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而在這場馬拉松式的戰“疫”中,根據形勢及時為“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校正生產生活座標,體現的則是“科學應對”“靶向治療”。

2月12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曾指出,“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要以實行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為抓手,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秩序恢復”。時隔9天,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明確“要落實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

分析認為,9天內中央兩次提及“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分區分級精準防控”,這句話導向非常清晰。對於非疫情重點地區,要採取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意味著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防控工作不能粗放式地“一刀切”,特別是對有些極端防控做法要及時糾偏,既強調治理方式,又遵循依法戰“疫”。

常健告訴記者,在不同階段應對疫情的策略亦有所不同。最初對疫情瞭解不多,可能會採取比較嚴厲的手段,以整個社會生活停擺為代價。但隨著逐步意識到疫情防控大致規律時,整個防控策略就要隨之改變。部分省份新增確診數量已經為零,但湖北新增死亡數量每天仍有百人,不同地區的差異化十分明顯。

針對一些地方防控措施在落地時“偏離軌道”的做法,甚至引發媒體的熱議,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在日前一場新聞發佈會上回應稱,“這些案例,既侵害了民眾的合法權益,又損害了政府的形象。”“越是在防控吃勁的時候,越是要堅持依法防控、科學防控,不能超越疫情防控實際需要,干擾民眾的正常居家生活”。

常健認為,“這些存在矯枉過正、一刀切等現象,讓我們付出不少代價。所以進行區分、採取不同政策,才能更好地平衡人們的生活經濟發展與疫情防控方面的關係。”

在專家看來,這場“大考”,考的既是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亦考驗著各級政府和官員的統籌能力。

戴焰軍認為,把握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關係,關鍵是要“統籌兼顧”——“疫情特別嚴重或風險較大的地區”要加強防控,而“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則要統籌防控與恢復。防控槓桿的兩端,一頭挑起公民的健康,另一頭則擔著社會“齒輪”的正常運轉。

“在抗‘疫’關口及時切換抗‘疫’戰術,對於促進國家和社會治理水平而言,這種經驗的積累,本身就是一種財富。”戴焰軍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