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選擇大於努力,對於原來難考的學校專業是內卷,對於相對人少好考的學校專業是抄底,這種說法正確嗎?

魏思江


考研熱近幾年來持續上升,2020考研報考人數媒體預測將超過330萬,這一現象的背後,原因值得令人深究,在我看來,為什麼要選擇考研,大概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追求更深層次的學術研究,這一點上211/985院校的學生居多,相對來說他們本科階段就已經形成了較好的科研興趣,並堅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繼續深造;ps:大多數是保研而非考研。

二、拔高自身學歷來改變自己的本科出生,大多數四非(非985/非211/非雙一流)院校的學生大多數想改變自己本科出生低的唯一選擇就是考研,而且考名校的研。數據顯示,80%以上的考研人,都是基於第二點原因而考研的。

三、研究生畢業薪資待遇、就業明顯好於本科生,這一點也是目前大多數人選擇考研的原因。這幾年本科畢業想找到一個相對不錯的工作確實有一些難度,而且本科生薪資水平也相對不高,這些都促成了考研熱。

四、本科畢業還沒準備好就業或是想逃避工作,隨大流選擇考研。

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考研選擇大於努力,對於原來難考的學校專業是內卷,對於相對人少好考的學校專業是抄底,這種說法正確嗎?”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確。

一方面在你選擇報考院校的時候,名校和雙一流學科確實難考,競爭壓力大,而且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名校招生名額有限,多數已經分配給保研生了,特別是本校保研生,對於通過統考的方式來競爭更是難上加難。多數院校的考研還是相對公平公正的,招生制度也很規範,很少有暗香操作的動作,因此對於所謂的內卷,可能對外校生來說是為了照顧本校報考生的,但其實如果本校生能獲取到的考試資料資源,外校生也能獲取。在我看來真正的內卷是,專業課考試內容本校考生更熟悉,應試更加得心應手,因為試卷是本校教這門課老師出的,相應的內容側重點本校生更熟悉。而外校則不具備這個優勢。這也是這種說法一定程度上有道理但是不完全正確的原因。

另一方便,報考人數較少的院校,比如二區類的西部高校,由於地理位置等原因,報考人數少,而院校為了招生,則對考試的試卷內容,所謂的真題則每年對外公開,且每年考試題型相似,相對於內卷從不公開真題,這樣的抄底,降低了門檻,也吸引了不少想讀研但又怕考不上的人更多的選擇。但歸根結底,也並非這樣的抄底,就一定好考,對於熱門專業,雙一流學科,名導大牛,仍然行不通。


小飛愛學習


我是一名大學老師,考研選擇大於努力,這句話確實有道理,我自身和身邊太多的例子都印證了這個真理。這主要是由考研的特殊性決定的。大家都蜂擁而至報名的學校,競爭必然很大,錄取分數也就水漲船高,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而報考相對較少的學校,甚至還有可能研究生招生計劃滿足不了的學校,要上這種學校的研究生就相對簡單很多,一般只要上了國家規定的分數線就沒問題了。

考研選擇大於努力

對於考研選擇大於努力,這個我是有切身體會的。我本科就讀的一所211學校,專業在學校裡不敢說是王牌專業,也是數一數二的。不過在本校牛,出去一比就知道差距了。

到了大三,心裡就萌生了考研的想法,然後就開始物色報考的學校。當時同學們大體分為兩派,人數也基本相當。一派是目的明確,直接報考本校的研究生。另一派堅決不讀本校,目標基本都是985高校,同濟,東南,天大,華南理工等等。

觀察了系裡考研報考的形勢後,我心裡開始有了些方向了,首先,本校我是堅決不想考的,既然要讀研就去更好的學校讀吧,也不單純是為了混個文憑。其次,那些上述的熱門985學校,也應該是儘量避免的,只我們自己學校就這麼多人報名,放眼全國,那更多了,競爭太激烈了,自認為實力一般,不是大牛型的,恐怕競爭不過他們。於是,我開始在剩下的其他985高校裡尋找,終於,我發現了一所西南的高校,實力也是不俗,只是因為地域的關係,名氣沒有其他幾所大,但我看好這個城市的發展,也看好這所高校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以我的實力,報考這所學校,考研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就這樣,我選擇了報考這所學校。最後,考研結果出來後的情況,跟我之前分析的差不多,考本校的基本都上了,考那些熱門985學校的上的寥寥無幾,而我報考西南的985高校,也成功考上了。

不能說那些報考熱門985高校的同學不努力,或者實力不強,其實,我感覺他們都非常努力,並且實力是絕對在我之上的。但是結果卻不令人滿意。而反觀我和那些考本校的同學,大學成績都是在那些報考熱門985學校同學之後的,但我們卻成功了,足以可見選擇大於努力。

考研如何報考學校

考研報考學校,我想應該遵循幾個原則,以成功考上為第一原則,以切合實際為原則,以對未來發展最有利為原則。

成功考上是總原則,既然我們決定要考研,那麼自然是為了能讀研究生。而不是隻為了聽著好聽。確定了這個最基本前提後,我們接下來做的選擇和努力都是奔著這個目標去的。

那麼接下來就有,切合實際的原則了。首先是報考學校,每位同學在大學裡的學習情況,對知識掌握情況,同學自己是最清楚的,哪門課學的好,哪門課學的差,自己騙不了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實事求是,有多少實力就選擇這個實力能考上的學校,而不好大喜功,報考那些自己實力無法企及的學校。當然,有的學校因為地域原因或者近些年其他原因,變得不是那麼熱門,但是這個學校的老底子還在,而且未來仍然有發展潛力,那麼這種學校是實力不是那麼強同學的最佳選擇。

最後,對未來發展最有利原則,有的學校,整體實力排名也許比較靠後,但是它在你這個專業名氣還不錯,這種學校也不失為好的選擇。其實,畢業的時候用人單位招聘都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只要你的學校這個專業在行業內實力比較強,用人單位都是非常清楚的,而不會只看你學校的名氣來招聘。

結語

選擇大於努力,就考研這件事情來說,那是非常正確的。考研的時候遵循我這篇回答的三個原則,那麼就算最後考研沒成功,但是也不會遺憾,整體策略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土建高飛


親身經歷告訴你,如果你只是想混個研究生學歷。選擇百分百大於努力。畢竟如果你只想混個學歷,在公務員或者事業編上能夠達到所謂的硬性條件的話。選擇是最重要的,避開競爭就意味著過線就可以入學了,根本不會面臨著面試的競爭,這是最穩妥的方式。

如果你想提升自己能力或者去一個更好的課題組,實力要大於選擇。好的學校和課題組都會在入學考試和麵試階段刷掉很多人,這個根據當年的報考情況來看。

一部分被刷下來的人,就會面臨著二區的調劑甚至是復讀,所以這就造成了看起來選擇更重要一點.這個請假標準僅僅是上不上研究生,可不可以上一個好的研究生,非常簡單的方式-靠實力說話。



暴躁的回老師


關健在實力,如你英語好,專業知識過硬,怎樣選擇都行。985院校一般要求英語55分以上,許多高分考生都面臨調劑的命運。選擇前必須要自身評估下,切不可盲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