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接連殺韓信,彭越,英布三員大將?

天天開心歷史


劉邦必須殺韓信、彭越、英布,這是要想繼續延續大秦帝國的統治制度所必須的過程,如果除不了這幾個人,大漢必將又陷入西楚霸王的境地。

我們先說秦國為什麼會二世而亡

秦國經過七大人的努力,終於到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並開始了有名的“車同軌、書同文”,天下開始實行郡縣制。但是秦始皇忽略了戰國264年來形成了格局秩序,特別是在各種制度同步上,還不完善。比如陳勝吳廣的起義,就是因為秦國原來的徵發制度沒有及時更改。各國已經形成了穩定的文化結構和社會秩序,加之秦國已讓沿用了原來的法家思想統治,各國還沒有適應過來。文化統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認同更是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大清帝國終其一生,都沒有對中原文化形成根本性的認知,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秦國至少要經過三代人的穩定統治,才能將郡縣制穩定的實施下去。

而且秦始皇做了一件事,直接導致了大秦帝國的經濟下滑,瀕臨崩潰邊緣,就是統一了貨幣。原來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幣不統一,都是基於本國利益而鑄造,但是秦始皇統一了貨幣,既“孔方兄”,最直接的就是單個貨幣重量的差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導致了“通貨膨脹”,這也是大秦軍隊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劉邦為什麼要封王

第一次封王。劉邦已經認識到了秦國郡縣制的弊端,但是為了奪取天下,必須依靠各諸侯國的勢力。在彭城之戰後,劉邦的勢力到達了低谷,魏王豹離去,本來歸順的諸王又都投靠到了項羽的懷抱。基於這種形勢,酈食其建議劉邦分封諸王,但是張良堅決反對,理由大致有8條,大意就是你現在還沒有想封王就封王,想撤王就撤王的實力,諸王分封后,不會再追隨你。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取消了封王的命令。

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彊,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

第二次封王。去了韓信假齊王這一次,在垓下之戰的關鍵時期,也就是與項羽相持階段,這個時候,劉邦發出命令,讓諸侯全部向垓下集結,準備大戰。關鍵的兩個人物沒有來,韓信、彭越。至於英布,這個時候已經丟失了地盤,跟隨在劉邦身後。這兩個沒來的人,可是戰爭的關鍵。韓信,歸項羽則項羽勝,歸劉邦則劉邦勝,這是一個決定大局的任務。彭越,長期在項羽後方作戰,如果他不切斷項羽的後路,項羽一旦率軍逃脫,劉邦後患無窮。這個時候,張良給了封王的建議。封韓信為齊王,封彭越為梁王,這可是實質性的分封,土地標明瞭,原來的楚地歸韓信,原來的魏地歸彭越。為了擊敗項羽,劉邦迫不得已而為之。

楚兵且破,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散也。

第三次封王。天下已定,這個時候,劉邦開始謙虛,諸侯分封上表,劉邦做了皇帝。但劉邦知道,這些人手裡都有兵權,而且還有實打實的封地,經過戰爭的洗禮,基本上手下都是絕對忠誠自己上級的兵士。劉邦開始分封諸王,一共封了八個王。除了長沙王,都被劉邦殺了。

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劉邦殺異姓王

個人分析,歸根到底還是沛縣幫和外地幫之間爭鬥的結果。這幾個異姓王都是後來跟隨劉邦的,原來跟隨劉邦的,除了盧綰後來封為燕王外,其他都是侯的爵位。像陳平雖然是外幫,但是早早站隊了,免了一死。

劉邦成為皇帝之後,審視了一下自己的周圍,如果哪個王造反的話,尤其是韓信,自己身邊的人無不是他的對手,關鍵是他沒有站隊,無論是呂后還是戚姬,就是同一時期過來的陳平,兩個人都沒玩一塊去,終究以蕭何、呂后兩個人聯手殺死。後來又是在呂后的計謀下,彭越以謀反罪處死。英布一看,輪到自己了,反吧,也就是這一年,英布的謀反成功終結了一個時代,劉邦在征伐英布的過程中受傷,半年後去世。

終其劉邦稱帝后的7年裡,完成了劉姓王代替異姓王的過程,基本上國內趨於平定。在戰爭中歷練剩下來基本上是文官,武官基本上是老沛縣幫的,都是既得利益者。

所以說,劉邦不僅要殺這三個人,其他的異姓王也要殺,這既是分封后派系的清洗,也是為大漢帝國的基業奠定基礎。最重要的就是在王的基礎上,迅速推行郡縣制制度,保證國家的穩定統一。








傲虎樓主


陳豨推倒了劉邦大開殺戒的多米諾骨牌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是大漢立國以來危機四伏的一年,劉邦這一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平叛上,一年之內接連誅殺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十一年)春,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夷三族。”

“(十一年)夏,梁王彭越謀反,廢遷蜀。復欲反,遂夷三族。”

“(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英布反,高祖自往擊之。斬布鄱陽。”

一年之內,從春至秋,馬不停蹄,劉邦殺紅了眼。雖然劉邦早有剿滅異性諸侯王,分封劉氏子弟以固國本的想法,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大開殺戒還是出乎他本人意料之外的。

推倒這一系列多米諾骨牌的人是一個叫陳豨的諸侯國丞相。別看他不是王侯級別的人物,他與上面的三位王侯級別的風雲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的造反如同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斐迪南遇刺事件。”

我們先來看看陳豨的造反如何把韓信也拉下了水。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記載:“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稱病甚。九月遂與王黃等反,自立為代王,劫略趙、代。”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共謀反漢。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陳豨造反,觸動了韓信的反意。韓信作為開國元勳,在劉邦得天下後不斷受到猜忌,以驚天之功卻被軟禁至長安。猶如案板上的肉,隨時任人宰割。想借機與陳豨裡應外合,攻打皇宮。

韓信的結局如何呢?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呂后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強令入宮,使武士縛之,斬之長樂鍾室,遂信夷三族。”

野史記載韓信被呂后派人扒光了衣服,用竹籤刺死。呂后的殘忍毒辣可見一斑。

韓信之死肯定觸動了彭越的神經。作為強盜出身的草莽,彭越原本沒有異心,是如何走上了這條不歸路的呢?繞來繞去還是與陳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記載“十年秋,陳豨反代地,徵兵梁王(彭越)。王稱病,使將將兵詣邯鄲,高帝怒,使人讓梁王。梁王部將說王反,王不聽。王怒其太僕,欲斬之。僕亡走漢,告之慾反。上使使掩梁王,捕之。”

彭越在陳豨造反時鬼使神差的生了病,曖昧的只派了一個將軍從徵,不得不讓人浮想連篇。究竟二者之間有無密謀,也許是個千古之謎。但彭越的覆滅確實是由陳豨造反引起的是確鑿無疑了。彭越的結局更是充滿了戲劇性。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記載:“囚之洛陽上赦以為庶人,遷之蜀。彭為呂后泣涕,原處故昌邑,後許之。呂后白上曰:‘彭王壯士,遷蜀自遺患,不如誅之。’(十一年)夏,遂夷越宗族,國除。”

劉邦赦免了彭越的死罪,呂后表面答應替彭越求情,背後卻力諫劉邦趕盡殺絕。呂后是一個歹毒的女人,但是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如果說彭越的造反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那麼英布(黥布)的造反是確鑿無疑了。

《史記·黥布列傳》記載:“十一年,高後誅淮陰侯,布因心恐。夏,漢誅梁王彭越,醢之,遍賜諸侯。淮南王見醢,因大恐,陰令人部聚兵,伺反。疑愛姬與賁赫通,欲捕之。赫言變事傳詣長安,布遂發兵反。”

韓信被用竹籤折磨至死,彭越被做成了肉醬(醢之)。“兔死狐悲”,不反就會束手就擒,落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英布的結局與韓信彭越一樣。

《史記·黥布列傳》記載:“長沙哀王使人給布,偽與亡,誘走越,信兒隨之鄱陽,殺之鄉民田舍,隧滅黥布。”

馳騁在楚漢爭霸戰場上的三個豪傑就這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韓信有心反抗奈何無兵,彭越無異心,束手就擒,被做成了肉醬。只有英布做了真正的抵抗,雖然兵敗被殺。

那麼推倒這一系列多米諾骨牌的陳豨結局又如何呢?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記載:“十一年冬,漢兵擊斬陳豨部將於曲逆,陳豨走。十二年冬,樊噲軍卒追斬豨於靈丘。”

在這場為了生存而殊死搏鬥的博弈較量中沒有最終的勝利者。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長樂宮。”

高祖劉邦在剿滅英布叛亂時被箭射傷,不到一年就駕鶴西去了。對於他個人來說,不算勝利者。但對他身後的大漢帝國來說卻站穩了腳跟,一個盛世王朝呼之欲出。

  • 以上史料均引用自《史記》。

埋首故紙堆


西漢皇帝劉邦打天下艱難,得到天下亦是幸運。說他打天下艱難那是遇到了頂天立地的大英雄西楚霸王項羽,說他得到天下幸運那是他有著初漢三傑之稱的蕭何、張良、韓信。這些劉邦都是親身經歷過,從九死一生,百戰多變中歷盡艱險終於登上了皇帝之位,擁有了漢家的國祚,他需要萬分珍惜,加倍的呵護。可也是,一個布衣提三尺劍而取天下,他能不看重他的身家性命家國天下嗎!

說起初漢封爵的三個強霸之王莫過於英布、彭越、韓信。這三個王在剿滅西楚霸王項羽的時候可是有條件的,劉邦許諾剿滅項羽後分封裂土,天下共主,在這樣的情理之下他們才共同走到一起,圍殲項羽,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制項羽於死地,這是漢家建立天下的基本狀況。漢朝建立以後,劉邦領教了皇帝的尊貴,國祚延續的重要,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劉邦的雄心壯志與身體的漸漸老去,他需要重新審視漢家天下的分封格局,諸王的心裡變化,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必須對這些強勢的諸王,採取行動,置於死地而確保漢家的國祚萬年不變,更何況這些諸侯王他們又都是想跳出來想覬覦漢家的天下!漢家的成果,在這樣的情況面前擁有天下的劉邦那是不會有任何的選擇,不是殺一儆百,而是趕盡殺絕!劉邦是絕頂聰明的實用政治家,牽扯到漢家國祚的時候,別說是諸侯王,就是自己的連襟樊噲也是照殺不誤。韓信、彭越、英布這些難以控制的諸侯王恐怕劉邦從建立漢朝開始就已經算計著怎樣的除掉他們了,這些人劉邦那是非殺之而不留後患,因為牽扯到漢家的天下。另外,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思維在當時還是有著根深蒂固的意識,劉邦已經捉住了天下共主的鹿,他那裡有一絲一毫的閃失,他必須百倍的珍惜而不敢怠慢,這是他的天、他的命,他的家國天下啊!


楊柳青青春之聲


劉邦之所以要殺這三員大將的只要原因,他們不是嫡系部隊不是一個村裡出來的人,而且都是功高蓋主。韓信,英布都有稱王稱霸之心。作為一個農民起義軍領袖自己的身世低微一旦做了皇帝最怕的就是這些人心裡不服,所以殺一儆百也是很有必要的,再者,這些人不死他的江山很可能隨時易主他人。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穩坐江山必須搬掉這些絆腳石。







80影院在線


因為害怕

三個人太年輕,並且都是異姓王。

這三個異姓王比另外四個強的太多,他們都有項羽的能力,是可以分分鐘終結劉邦和其手下的。

劉邦老了,手下蕭何張良等人毫無力量,太子年幼,大臣無力,他曾多次問過手下,說可以打得過韓信,沒人做聲,至於彭越,英布,是僅次於韓信的存在。

年輕,手握重兵,還經歷了秦末以來所有歷史事件,你是劉邦,也會嚇得瑟瑟發抖的。

你會害怕,會痛恨這些年輕人怎麼都跟項羽一樣叫人害怕。你的選擇不多,只有弄死他們,明的暗的不重要。

所以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死的冤枉,屬於扣帽子逼反,毫無公正可言。

因為公正在皇位面前,是不值一提的,親情,臣屬也不值一提,劉邦死前曾下令殺樊噲就是為了警告呂后不要奪他的江山,假如不是諸呂太廢物,漢朝會姓呂。

恐懼讓人迷失判斷,失去最後的機會。

假如三王不死,劉邦託孤於他們任何一人,劉如意都可以坐穩江山,成為兩漢之主。

可以說劉邦是成也恐懼,敗也恐懼。可惜了。

恐懼使人清醒,走向皇位,皇位加重恐懼,這個加重的恐懼,又使人糊塗。

所以開朝殺功臣,成為後世很大一個特點。

張良封留侯,留而不殺,沛縣派手下誰也不能動張良,簡單直白。

韓信改封楚王,必死,楚懷王熊心,西楚霸王項羽,都是必死,所以韓信的謀士們看到了劉邦的恐懼,勸韓信為自己考慮。

韓信則不然,知恩圖報,一心扶漢,可以說韓信具有絕對的開漢之功,遠比張良蕭何強的多。

得韓信者得天下,失韓信者失其位。

項羽敗於垓下,如意死於毒殺。


王涉


先談韓信,韓信在漢五年助劉邦平定項羽,繼而被封為楚王。時間不到一年,劉邦就聽從陳平之計,藉口巡會諸侯,趁機偷襲韓信。按《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當時韓信就想先發兵攻擊劉邦,但又自認為無罪,他手下謀臣就獻計把鍾離眛殺了再去見劉邦,韓信就此事跟鍾離眛商談,鍾離昧大罵韓信後自殺,韓信提著鍾離昧人頭去見劉邦,劉邦仍舊把韓信扣下,貶為淮陰侯。故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韓信在劉邦手下真正獨立的時間非常之短,根本來不及謀劃與英布、彭越聯手,在項羽未滅以前,韓信手下的大將是曹參、傅寬、灌嬰,全都是劉邦的嫡系重臣,韓信指揮他們打項羽還行,指揮他們打劉邦根本不行。劉邦能夠在韓信封為楚王不到一年就把韓信扣下,罷黜兵權,正是因為韓信手下許多人本就是劉邦的嫡系,劉邦由始至終都把韓信拿捏的很緊。

韓信後來被調到中央緊密監視,儘管《史記》記載韓信是跟陳豨合謀起兵,陳豨統領邊境地方軍,韓信在中央召集舊部襲擊呂雉和太子。但此事疑點甚多,韓信能在中央召集到一支能夠攻陷宮廷禁衛軍的部隊恐怕根本做不到,這可能是呂雉構陷韓信的罪名。

韓信、陳豨、彭越、英布、張敖、韓王信全都是被人告發謀反,可知當時中央對諸侯進行著嚴密監控,一旦有點風吹草動就會遭到檢舉。韓信就算想謀反也是沒用的,要在時間內與其他諸侯達成共識,一併舉兵才能成功,但對方怎麼知道你不是故意誘騙自己謀反進行謀害?所以像這種要命的大事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溝通,時間長了容易被發現,時間短了舉不了事。無論韓信是否有反心,最後的他一定很無奈。還得跟樊噲這種人並列為臣,昔日的韓信可是一代諸侯。

接著說彭越,他在楚漢戰爭由始至終都與項羽敵對,只能是劉邦陣營的諸侯。在此之前,彭越和韓信、英布均無交集,實在談不上怎麼聯手。西楚滅亡後,彭越的封地在梁國,東面是韓信的楚國和劉肥的齊國,北面是張敖的趙國,西面是劉邦的大漢。

彭越如果不能在韓信出任楚王不到一年時間裡達成謀反共識,那麼將沒有任何機會,可是以當時的通訊技術,就是多個他們一年時間也不一定能謀劃好起兵大事。彭越是三名將中被壓得最死的一位,後來劉邦向他問罪,他甚至沒像韓信一樣考慮過起兵。畢竟他的國家被包圍在劉邦、張敖、劉肥、劉交領地間,一旦開打,四面八方的漢軍就向梁國進攻,毫無還手之力。

最後是英布,這是劉邦最後處理的異姓王,英布也是三位名將中唯一一位起兵反漢,劉邦就是跟英布交戰後受傷,病重而死。英布在楚漢戰爭最後才被說動倒戈到劉邦一方,他自沒可能在此前就跟韓信、彭越勾結。

戰後,劉邦給英布待遇豐厚,英布的淮南國得到四個郡封賜。韓信的楚國有三郡,彭越的梁國有二郡。英布的西面是岳父吳芮的長沙國,東面是劉賈的荊國,北面是韓信的楚國。他不像韓信那樣被劉邦安插了許多眼線,不像彭越那樣被包圍,是最有發揮空間的一位諸侯,所以劉邦也不敢輕易就對他動手。

但英布為人雖然驍勇善戰,卻缺乏雄才偉略,當英布謀反後,劉邦詢問原楚國令尹薛公,薛公認為英布有三策可行,上策東取吳國,西奪楚國,北並齊魯,傳檄文安定燕趙,則能夠與劉邦爭奪天下。中策東取吳國,西攻楚國,吞併韓、魏,佔有敖庾糧倉,封鎖成皋通道,能與劉邦平分天下。下策是東取吳國,西奪下蔡,把輜重錢財遷移到越國,自己跑到長沙與吳芮聯手,這樣劉邦可無憂。英布就選擇了下策,因為他本只是驪山刑徒,奮力成為萬乘之主,都只是為了榮華富貴,這樣的人不顧及百姓不韋子孫後代考慮,所以只會選擇下策。

英布起兵後果然兼併了劉賈的荊國(吳國),繼而北上進攻楚國,破楚國三軍。但沒有繼續北上圖謀齊國和魯國,而是向西與劉邦主力交戰,雙方陷入相持,最終以劉邦負傷,英布戰敗為結局,在逃往長沙的途中被百姓所殺。

結論,英布肯定沒想過跟彭越、韓信聯手。他作為最有機會的諸侯,在劉邦接連剷除異姓王以後才感到不安,這才被動起兵。若是英布一早有爭奪天下的大志,那麼他在天下初定之際,直接兼併荊國,再聯絡韓信是最佳時機。

因為英布和韓信本為項羽部下,兩人可能本就認識,英布若能更高意識到劉邦剷除異姓王的想法,是最有條件作為新盟主的人選。可英布若能想得到那麼深遠,就不是凡人了,劉邦給出的機會僅僅是韓信出任楚王不到一年的時間。








唐僧觀世界


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想起老子的一句話:“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大意是說要想奪取它什麼,必須先給它此什麼。

為什麼想到這句話哪?因為方城認為韓信、彭越、英布三位漢初名將最後的人生結局,完全符合這句話的寓意,為此我們不妨分析一下。

劉邦“必先予之”

1.空頭許諾

劉邦彭城失敗後,諸侯們紛紛背漢投楚,以劉邦為主導的反楚聯盟土崩瓦解,第一次反楚戰爭失敗。

面對強大的項羽,劉邦審時度勢,決定繼續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不惜一切,共同抗楚。於是劉邦決定將函谷關以東的部分土地分封給哪些有志於與他共同抗楚,並奉他為天下共主的豪傑之士,以擊敗項羽為當前首要任務。

當劉邦將他的目的說給張良聽時,張良為劉邦分析了天下的局勢,並建言道:

“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史記•留侯世家》

從諫如流的劉邦,完全採納了張良的建議,當即派出使者去聯絡彭越、英布,第二次反楚聯盟宣告成立。

2.三人的功勳

果然不出張良所料,在劉邦的聯絡與許諾下,反楚事業進行的如火如荼,僅僅三年過去,韓信、彭越、英布便建立了不世之功。

◾️.韓信先取魏地,俘虜魏王豹。然後揮師北上,先後攻取代、趙、齊三國,降服了燕地,打出了一波驚天動地的戰役,如井陘之戰、濰水之戰,威震天下。

◾️.彭越則深入楚國的梁地,實行“橈楚”之計,以游擊戰法襲擾楚軍後方,破壞交通線,奪取楚軍糧草,擾亂楚國經濟,讓楚軍疲於奔命,飢腸轆轆。

◾️.英布先敗後勝,避實就虛,率軍進入淮南,奪取九江,勸降楚國大司馬周殷,奪取軍事重地壽春,阻斷楚軍歸路。

如此形勢下,項羽不得不與劉邦簽定了鴻溝停戰協議,釋放了被拘三年的劉老太公、呂雉,引兵東去。

3.真正的給予

項羽東去,劉邦在張良、陳平的勸諫下,捍然撕毀停戰協議,率軍追擊,同時約定韓信、彭越率軍前來會攻項羽。

在固陵,劉邦沒有等來約定好的韓信、彭越兵馬,反而被項羽打了個回馬槍,漢軍大敗,只好築起高壘,堅守不出。憂悶的劉邦問張良:“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

劉邦也是明知故問,張良不便戳穿劉邦的心思,借話趕話對他說: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無奈之下,只好派出使者告訴韓信、彭越:你們跟漢王合力擊楚,打敗楚軍之後,從陳縣往東至海濱一帶地方給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的地方給彭越 。

韓信,彭越巴望了三年,終於等到了劉邦明確的分封旨令。這期間,韓信忍耐不住,曾上書劉邦,為自己討要個“假齊王”,惹得劉邦火冒三丈,最終在張良的勸說下,封韓信為齊王。

劉邦的給予,讓韓信、彭越高興萬分,當既表示今天就可以率軍出發。

劉邦“欲先取之”

垓下之戰勝利後,劉邦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趕往韓信大營,收回了他上將軍的印授。不久又改封韓信為楚王,以消除他在齊地的影響力。

此時,劉邦在眾諸侯王的多次勸進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初登大位的劉邦,考慮到第二次反楚聯盟的實際情況,在漢朝實行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國家管理制度。一時間除了過去由項羽分封的臨江王共熬,燕王臧荼被他討伐、剿滅後,由他分封的幾個異姓王與他之間到也相安無事。

短暫的蜜月期很快就被打破,劉邦開始將欲取之。

◾️劉邦先是拿他最為忌憚的韓信開刀,借有人舉報韓信私底下收留楚軍名將鍾離昧之際,以巡遊雲夢澤為名,召會各諸侯王。韓信不知是計,結果一到約定處陳縣便被劉邦當眾拿下,收入檻車,押往洛陽。不明就裡的韓信,悲憤的說道: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己定,我固當亨!”

——《史記•淮陰侯列傳》

最終因韓信謀反證據不足,又加劉邦憐惜韓信的軍事才能,將他貶為淮陰侯,軟禁在咸陽。躲過一劫的韓信,性情大變,“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幾年後,韓信被處心積慮的呂后,以謀反的罪名誘殺,並滅其族。

◾️不久,劉邦故計重演,派出使者以彭越謀反罪名將他拘押到洛陽。最終還是因為察無實據,遂剝奪了他的王位,將他全家流放巴蜀。也是彭越命該如此,半道上碰到由咸陽到洛陽的呂后。彭越向她哭訴自己的際遇,希望呂后向高皇帝求情,讓他回老家養老。正殺完韓信,急於向夫君報喜的呂后,企能放過如此安劉的好時機,假裝幫他說話,於是又將彭越誆回了洛陽。夫妻倆一合計,彭越人頭落地,全家又遭團滅。

為了幫劉邦徹底掃除異姓王,以保漢室江山永固。喪心病狂的呂后,竟然將彭越的屍首剁成了肉醬,裝在杯中,讓使者分送給其他的異姓王,以儆效尤。

◾️漢初三名將,至此就剩英布一人。面對朝廷派人送來的“肉醬”,不甘束手就擒的英布決意起兵反漢。為了激勵手下,英布振振有詞的說道:“皇上老了,厭惡打仗了,一定不能夠親自帶兵前來,派遣將領,將領們只害怕淮陰、彭越,如今他們都死了,其餘的將領沒什麼可怕的。”

天下已定,百姓渴望安定的日子,厭倦打戰。徒有匹夫之勇的英布,失道寡助,最終被年老體弱的劉邦所打敗,自己也在逃亡的路上被長沙王吳回誘殺。

結語:

一切都是命數,你掂記著功名利祿,人家考量的是你的身家性命。

名震天下的漢初三名將,有誰能窺破其中的玄機呢?他們之所以被劉邦誅殺,不是他們謀逆,而是功高震主。劉邦從漢朝天下長治久安考慮,提前上演了一出“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無間道,永絕後患。


方城闕


  • 功成名就的君臣關係如何處理?當鮮花、美酒、勳章、封號接踵而至時,君臣都應該重新評估自己的地位和應對之策。新政權的誕生,國家需要的是治世之能臣。

《三國志.武帝紀》:為政之要,在於用人。

一,韓信之死

漢朝建立之初,以混跡江湖出身而打天下的劉邦開始把目光聚焦在自己周圍人的身上,倒黴的魯元公主丈夫,劉邦的女婿張敖首當其衝,這個軟弱無能的張敖猶如後世的范進,經常被老丈人罵得狗血淋頭。張敖可以縮頭作鴕鳥狀,他的家臣貫高等卻看不下去了,決定誅殺劉邦,但是張敖不同意,貫高等人私下行動,被人告密。

東窗事發後,硬漢貫高攬下所有責任後撞柱而死,張敖由趙國侯貶為宣平侯。趙國封地由自己寵姬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管理。

而另一位皇子,與薄妃所生的劉恆封為代王,因為劉恆年齡小,就由陳豨前往代郡管理。不大的一件任遷調動,如果按部就班的繼續,歷史的這篇記錄將改寫,所以,以後發生的慘案,陳豨絕對要擔當關鍵責任。

陳豨平生崇拜的偶像有兩個,一個是戰國時期“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一個就是韓信。崇拜誰是個人的自由,你可以埋藏在心底,也可以到現場買張黃牛票去聽歌捧埸,但是,千萬別模仿,更不要花巨資付諸行動,否則罵你一句囗逼是愛護你,這個糊塗的陳豨竟然敢豢養無數“直男”,每次出門,前呼後擁,穿一身黑色外套、頭上斗笠壓低到眉梢,隨時手按劍柄,斗笠下一雙眼睛精光直射,太陽穴高高鼓起。

當他這隊人馬回自己封地陽夏,途經趙國國都時,警車和馬車竟有上千輛,只怕日後的杜甫不敢用“車轔轔 馬蕭蕭”來形容了,由於路上行人四下亂跑.......驚動了中央監察御史大夫周昌。職業的敏感使他立即上報劉邦:“吙喲喂,他不僅大量豢養北地遊俠;此人又有統兵經歷,位高權重,怕要生變呵。

周昌的職責使他上報劉邦沒有任何問題,更不存在道德的缺失,關鍵是結論分析應該由其他部門,至少要開個內部會議,由劉邦作出,否則就是挾私報復。

劉邦尚可稱一代名君,至少不會“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劉邦採取的第一項處理措施也還將就:“調任趙國任宰相”。

弱智的陳豨一時手足無措,進退失據,臨死前他拉上了韓信一起上路。他拜訪偶像韓信,想請軍事專家韓信“指點迷津”。

韓信是帥才、將才、但絕不是政客,甚至連江湖高手都談不上,如果是我,肯定如避瘟疫,託病不見,理由是怕傳染,陳豨這樣低能又喜張揚的人,只能是“成事不足 敗事有餘”的眩富之徒。問題是,此時頭腦簡單的韓信似乎患有一點那個什麼呆綜合症,兩個人作了以下對話,韓信對陳豨說:“兄今撐握了天下精兵,又受皇上恩寵,這種狀況能維持好久?”陳豨語塞呆立當場。

韓信逼進一步說:“假如有人誣告你擁兵自重,意欲謀反,皇上聽多了就會收回你的兵權,甚至大加討伐。”陳豨瓜兮兮的說:“如果這樣,當如何是好?”

身經百戰的韓信已經淪為低能的小白,他接口答到:“如果是這樣,我將在關中策應你,共圖天下。”

韓信一語成讖。恰在此時,唯恐天下不亂的匈奴遊說陳豨造反。陳豨猶豫不決。劉邦六百里加急檄報:“太上皇崩於櫟陽宮,立即回關東參加葬禮”。

陳豨心中有鬼,再次失策,託病不去。

形勢逼人,陳豨匆忙中與韓王信(不是韓信哈)勾結造反。劉邦大怒中御駕親征,這時他想起了統兵大將韓信,要他速來同往。

韓信託病不去。劉邦很無奈,只能吼一嗓子秦腔“大風起兮雲飛揚.....”,帶著張良去了。

活當韓信運氣不好,劉邦剛走,呂雉接到一封舉報信說:“韓信欲偽造聖旨,釋放囚犯糾合家丁起兵攻打皇宮,襲擊皇后太子,解除衛隊武裝,呼應陳豨叛亂,共謀天下”。

呂雉找到相國蕭何商量對策,處於監督國事職責的蕭何,大腦在一瞬間的空白後,務實的蕭何只能信其有,不敢信其無,同意呂雉的計謀,親自面見韓信,當然,這時的月亮已經躱進烏雲,天地悲嗚,不忍心卒視這人間的所謂“兄弟情誼”,騙進皇宮的韓信只聽一聲女人嬌喝:“給俺拿下”!

韓信死於放置樂鐘的庫房,直接死於女人之手!在死亡過程中,他只說了一句話:“吾悔不聽蒯通之言,現在為女子所詐,豈非天意!”

這句話充分說明韓信沒有叛變的行為。

韓信墓前一付楹聯;生死一知己,存亡二婦人。

韓信一生為朋友兩肋插刀,卻被朋友插刀兩肋。

  • 點評: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狡兔死,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是封建帝王成就帝業後無端濫殺功臣謀士這一歷史現象的高度概括,在這嚴酷形勢下,急流勇退便是功臣謀士保護自己的有效手段,如張良,張子房。

二,彭越之死

劉邦經此事變,對那些凡事稱病的人大起疑心,心中難免一一品評各地封王,突然,一股涼意襲上心頭,原來還有一個彭越......

彭越字仲,昌邑人(今山東金鄉縣西),土匪起家,跟隨劉邦打天下,封為梁王,住定陶。劉邦征討陳豨時,要彭越領兵協助,彭越稱,現在瘟病盛行,我有病,無法出門。劉邦頓時毛了,大罵彭越。

彭越心裡害怕,想親自去向劉邦謝罪,應該說膽小之人心細,彭越的對策應該是中策,可以化解矛盾。

但是部下有那種唯恐天下不亂的人,為方便他們混水摸魚。部下大將扈輒對彭越打破鑼:“你一去必定被抓,還不如起兵造反。”

彭越此時的作法也該挨一句罵,他左右一想,乾脆學鴕鳥,天天睡覺稱病。卻在此時變生肘腋,府上一個太僕(府官)犯事,乾脆逃到關中見到劉邦,稱彭越和扈輒想要造反。

反叛,又是反叛,已經處於更年期的劉邦怒不可遏,彭越,我看你咋個說,立即拘捕彭越,面對審訊,彭越“拒不交待”,但是,沒文化的彭越卻甩出一句實錘:“我如果要造反,朝廷來的幾個人能使自己束手就擒嗎?”確實有人勸我謀反,但是,被我嚴辭拒絕,我沒有採納這個餿主意,但是我吼退了說客,大哥呀,不!皇上,我充其量是”殺人未遂”,當然,動機有一點點。

劉邦的臉色陰晴不定,面如止水,半晌,劉邦輕輕甩了一句:“把彭越流放到四川青衣江(大約是彭山、樂山)去。”

洛陽到青衣,雖然是“日月同天”,徙步猶如丈量天穹弓弦,苦呵,錦衣玉食的彭梁王耳邊響起歌聲:“屋簷如懸崖,風鈴如滄海。....你悄然走開,濃霧散不開,看不清對白....千里之外,你無聲黑白.....”

路上一隊人馬卻看清了彭越,呂雉從長安到洛陽,萬萬沒想到會踫上“梁王起解”,呂雉同意帶彭越見劉邦“說清楚”,甫一見到劉邦,呂雉用食指戳著劉老四額頭:你儍呵,彭越是土匪出身,又帶兵擔任方面軍總指揮,萬一到了那個吃洋芋、玉麥,苦哈哈的蜀地,聚集深山刁民咋辦?你就是從那打進關東平原的,忘了!

彭越於是被誅三族。

  • 點評:韓信之死尚稱剛烈,至少留下一句震古鑠今的話,留下殺害自己的元兇指認,而彭越卻是對一個小女人哀求無果而被砍頭。

三,英布之死

人們口中常說:“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或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窩囊的彭越卻有一個生死知己,砍頭後的彭越棄屍於市,無人敢處理後事。

英布在一個月黑之夜撲通跪在彭越首級前,嚎啕大哭,擺上祭品祭奠。劉邦很生氣,生氣的後果很嚴重,英布請劉邦回憶一件舊事:“當年皇上敗走彭城,困於滎陽、成𦤎間,項羽之所以沒有繼續攻打皇上,全仗彭越橫在中間為皇上擋刀,尤其垓下一戰,若無彭越拼命,項羽可能脫逃。彭越僅是託病而已,就定彭越造反,今後恐怕人人自危,誰敢相信陛下呢?

劉邦同意這位異姓王的意見,不予追究,反而對英布提升官職。此時的劉邦已經十分衰老體弱,能夠保住英布這個有情有義的人,也許有用。

一個幽靈出現,彭越的屍體被煮成一鍋湯,英布被呂雉賞了一碗,對這意味深長的舉動,英布知道自己將來要面臨選擇。於是果斷作出戰備狀態。

戰爭的導火索是破情慾之火點燃的,英布小妾與朝中官員中大夫賁赫勾搭上車,英布顯然不喜歡綠色戰袍,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英布穿上昔日舊戰袍,與部下胞澤要抓賁赫。

賁赫用典型的小人伎倆告訴劉邦,英布要造反。劉邦於是派了一個小隊去找英布來京說清楚,英布不是韓信,不是彭越,我才不聽你那些鬼話。

英布先下手為強,一路掩殺過去,先拿下荊王、楚王,英布對袍澤大聲說:“皇上已是糟老頭,不可能掛帥,韓信、彭越結伴去了豐都,其它的人,呵呵,何足道哉!”

劉邦已經病的嚴重,於是叫太子劉盈掛帥,呂雉馬上找到神秘的四位高人指點,最後結果是太子絕對不能掛帥親徵,萬一失手,廢立之禍立馬跟進。

經過呂雉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折騰,劉邦終於決定自己御駕親征。

呂雉成功了,大贏家,歷史告訴我們,每一個權力角鬥場中,都隱藏神秘的高人。

劉邦老而彌堅,身病志更強,這次的平叛,又徹底勝利了。幾天後,劉邦開完慶功大會後一病不起。

在立遺囑中,劉盈(呂雉子)繼承皇位。

呂雉完勝。神秘的四位高人完勝,劉邦在憂心仲仲中去世。

  • 點評

在封建社會,治國之道的核心是“君道”,君道的核心是“用人”,帝王取得天下後,為了防止大權旁落,他們寧用“有德無才”的無能之輩,也不會用“才勝德”者。這是封建思想所侷限的治世之道。上述三位大王,就是典型教材。


良人執戟2


韓信、彭越、英布被稱為“漢初三大名將”。劉邦公元前202年登帝位,前195年去世,漢高祖劉邦當了8年皇帝。在公元前前195年4月,劉邦御駕親征英布時遭流箭射中,不治身亡。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登上帝位,為了獎賞功臣,先後分封了多個王爵,其中,分封異姓王八人,分別是:燕王臧荼、趙王張耳、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韓王信,燕王臧荼反後,劉邦又封自己的發小盧綰為燕王。

劉邦駕崩前,和漢初的群臣,殺白馬立誓說:“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這就是“白馬之盟”,意思是從今以後,不是劉姓不可封王,無大功不可封侯,如違此約,天下共擊!其實,“白馬之盟”是劉邦誅殺異姓王在制度層面的政策依舊,其實這韓信,彭越和英布戰功卓著,名氣忒大,誅異性王,或許是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有的想法。

彭越,被劉邦一個梁王,他對劉邦感恩戴德,史料顯示沒有要反叛跡象。另外韓信也是

沒有反叛,儘管在王爵貶淮陰侯後,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其實正式史書記載就在只有英布,英布看到韓信、彭越先後兩個異姓王都被劉邦搞死了,自己沒底氣,無奈才最終反了,但是失敗。

其實歷史上開國的帝王和有名帝王都有誅殺開國功臣或貶謫著名有功之臣的案例數不勝數。

像清朝初期清太宗皇太極幽禁二貝勒阿敏和三貝勒莽古爾泰,在如康熙擒鰲拜幽禁之,,雍正處死年羹堯等等當然清朝的驕兵悍將很多都是幽禁致死。

在如明朝洪武大帝明太祖朱元璋,誅殺藍玉,謀徐達,殺胡惟庸等等屠殺數萬人,為了給皇太孫朱允文不留下後患,朱元璋時期打天下的著名文武功臣也就一位元帥湯和有了善終,終老鄉間。再入春秋時期勾踐殺伍子胥的事情,為了自己王位,而聰明範蠡離開勾踐,經營生意富甲一方,時稱:陶朱公。其實,范蠡勸伍子胥離開勾踐,伍子胥卻沒有離開,最後死在勾踐手裡 ,勾踐是可以同征戰,不可同富貴的君王。在如一個忠臣介子推,寒食節清明節的由來紀念山西介子推,晉文公重耳成為霸主後派人去山西綿山找介子推出山封賞,但是介子推最後抱樹被晉文公放大火燒死,自此後有了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紀念由來。

當然北宋的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很少見且高明的讓功臣體面離開朝廷中樞的好方式,但是這個情況在歷史上少之又少,在君臣榮辱與共歷史上真是很難。

當然武將在古代是很重要因為有軍權,有軍隊支持,所以給帝王感觸的威脅和帝王的不穩定打天下靠金戈鐵馬,武將衝鋒陷陣,治天下靠文臣,靠文官和士子。俗話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等。武將按照現在話說就是執行力強,文官造反造不了,瞻前顧後,想的忒多。

韓信,彭越,英布都是為建立漢朝,立下赫赫戰功,不過結局都是……其實歷史就是這樣,辯證的看待學習,歲月流淌千年,不變的就是做好自己,忍而不發。儲備知識,逮到機會,便可和楚莊王一樣一鳴驚人,幹一番偉業,偉業也就現在說的——成功!


四爺sjc


這個肯定是為了給他兒子或者子孫後代清除障礙。

大漢建立時這三人都被封了王。想想當初劉邦與韓信對話,韓信帶兵多多益善。令劉邦想到這句話就不寒而慄,這樣一個牛人同時擁有軍政大權,這可比當年的我還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啊!再說彭越、英布,也是不世出之名將,有謀略,戰場殺敵英勇無比,而且是發家的老班底,資格老,人緣好,有能力,如今還是個王爺,同時擁有軍政大權。我活著的時候,他們尚且怕我三分,我若不在了,我的兒子能夠制服他們嗎?他們這些老資格買我兒子的賬嗎?哎,對不住了兄弟們,為了大漢天下,為了黎民百姓不再遭戰亂,你們還是先我一步走吧。隨後我也去找你們。咱們在黃泉相見……

就這樣,韓信、彭越、英布,卒!

彭越

英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