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真厲害,可是為什麼蝗災很少連續出現?

郝紅旗73


這幾天除了我們國家發生的疫情讓人揪心以外,還有現在在我們最好的兄弟巴基斯坦境內面臨的近27年來最嚴重的蝗災。

這些蝗蟲從東非集結,一直飛到現在我們好兄弟巴基斯坦境內,所到之處,寸草不生,如果不是我國境內發生更為嚴重的疫情,這場蝗災很可能被我們每個人都會對這場蝗災有更深層次的認知。


蝗災發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乾旱。乾旱也是導致蝗災發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乾旱可以使蝗蟲迅速繁殖,迅速增長,在乾旱的年代,土壤變得更加結實,且地面植被比較稀鬆,導致蝗蟲大量產卵,而且蝗蟲以乾旱的植被為食生長非常的快。

第二、由蝗蟲的生活習性所決定。

蝗蟲喜歡群居,而且有很強的繁殖能力,短時間內可以聚集大量蝗蟲,蝗蟲而且還是多食性動物任何綠色植物它是來者不拒,所以蝗蟲所到之處,真的是寸草不生。


以上兩點就是蝗蟲發生的主要原因,但題主問的是為什麼沒有連年發生。

第一、蝗蟲的破壞力驚人

只要一發生蝗災,這個地區的所以綠色植被基本上被洗劫一空了,而這之後這個地區沒有糧草了,大批量的蝗蟲將會轉移。

第二、蝗蟲的飛行能力驚人

一個地區的糧草吃完以後,蝗蟲會大面積的轉移到下一個地區在進行破壞,這也導致蝗蟲不可能第二年在出現這個地方了。


所以一個地方想連續發生蝗災也不容易。除非這個地區經常乾旱,而且作物恢復速度非常的快才有可能連續發生蝗災,既然乾旱了,乾旱作物一般生長都非常慢,想要恢復時間會拉長。

以上就是了。


小象愛農業


中國古代一直是以農業為主體的社會,旱災、澇災和蝗災等影響農業生產的災害就成為古代社會的三大自然災害。別看蝗蟲非常小,但是成群結隊在一起便能遮天蔽日,瞬間就能把莊稼吃光!

蝗災的產生原因

1、從環境角度看,主要是由乾旱災引起的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乾旱的環境對蝗蟲的繁殖、生長髮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

在乾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另一方面,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同時,乾旱引起爆發性遷徙,由乾旱地方成群遷至低窪易澇地方。

2、氣候變暖

全球變暖,尤其冬季溫度的上升,有利於蝗蟲越冬卵的增加,為第二年蝗災的爆發提供“蟲卵”;此外氣候變暖、乾旱加劇,草場退化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將為蝗蟲產卵提供合適的產地,而且蝗蟲適應乾旱的能力很強,這是因為其他昆蟲和鳥類在此情況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蟲疾病的一種絲狀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數量大增。

3、蟲密過大

在中等密度的時候(每平方米25到62頭蝗蟲),蝗蟲會排列成行,並開始朝著同一個方向運動,甚至統一地突然改變方向。在實驗中,當每平方米蝗蟲數量超過74的時候,有序前進的蝗群停止改變方向,而是向同一方向不斷前進了8小時。在這個定義密度上,蝗群容易越過“引爆點”,從而觸發蝗災。

沒有連續發生大規模蝗災的原因:

1、現在科學分析了蝗災形成的地形、地貌、氣候、降水。如果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則及時撲滅。

2、現在撲滅的手段比較過去有了很大提升,例如採用運輸機噴灑藥物等措施,很快就消滅蝗蟲。

3、現在大量養雞養鴨,1只鴨,每天能吃2斤蝗蟲,而一個地區養鴨數百萬只,蝗蟲都不夠吃。

4、最近也不是未發生過蝗災,如2002年入夏以來,我國河北、河南、山東、天津、新疆等13個省區市100多個縣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蝗蟲。只是規模和過去不能相比而已。

現在各級政府對防治蝗災高度重視,廣泛動員民眾,積極推廣藥械治蝗、飛機治蝗,改造蝗區生態環境,使這災害得到有效控制。一直到現在,基本上不曾形成大規模的蝗災。


農村進小陳


中國古代一直是以農業為主體的社會,旱災、澇災和蝗災等影響農業生產的災害就成為古代社會的三大自然災害。別看蝗蟲非常小,但是成群結隊在一起便能遮天蔽日,瞬間就能把莊稼吃光!古代史書上有關蝗災的記載不絕於耳,但是現在為啥很少看到蝗災了?咱們看看蝗災在山東的遭遇就明白了,“吃貨”拯救了世界啊!

中國古人對於蝗災非常恐懼,一般而言蝗災產生往往伴隨著乾旱,本來因為沒有雨水糧食就減產歉收了,加上蝗蟲這麼一折騰農民們就根本沒辦法活了!其實不光中國有蝗災,美國、俄羅斯等國也都發生過蝗災。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蝗災發生的愈來愈少了,這除了農藥的推廣普及以及人類活動劇烈之外,還因為咱們國家的吃貨太多了!

2017年山東就曾經發生了一次蝗災,遮天蔽日的蝗蟲飛過天空尋找自己的目標,玉米等莊稼被蝗蟲光顧之後基本上就沒有葉子了!看到這樣的景象也就明白古人為啥這麼害怕蝗災了!然而這次山東發生的蝗災不同以往,你也許覺得當地的農民肯定會非常沮喪,但是事實上大家都非常高興!當記者和政府有關部門接到蝗災的通知之後,立馬趕到災區進行報道、指導救災!

不過大家到了災區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十里八鄉的老百姓紛紛湧上街頭,拿起手裡的網子正在組團抓蝗蟲呢!其實在古代中國人就開始吃蝗蟲了,只不過當時人口少,加上沒有合適的工具,面對蝗災的時候想要捕捉蝗蟲並不簡單。況且人們捕捉的蝗蟲對於減輕蝗災而言,僅僅是杯水車薪罷了!

不過如今可就不一樣了,大家生活生平提高了,都喜歡吃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很多村民平時想抓蝗蟲吃還很困難的,這倒好蝗災爆發成群結隊的蝗蟲居然送上門來了,這樣的好機會怎麼能錯過呢!當地村民張開大網,不一會就抓了10幾斤蝗蟲!甚至一些人開始開動腦筋,在網上賣蝗蟲,一斤蝗蟲26塊錢,當地村民笑的合不攏嘴,這可比種玉米還賺錢啊!

加上現在的通訊發達,山東發生蝗災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國,不僅當地人紛紛湧入田野裡抓蝗蟲,甚至一些人還千里迢迢的開車從南方過來,想要一睹蝗災的風采!政府有關部門趕到的時候,發現到處都是抓蝗蟲的車輛,中國吃貨的戰鬥力實在是太強悍了!困擾中國上千年的蝗災,居然被吃貨們給解決了,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看到這裡你也許就明白為啥現在中國幾乎沒有蝗災


最美的太陽8684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農業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農業被稱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我國的農業歷史中水、旱、蝗一直被視為三大自然災害,而蝗災因其危害性巨大而受到很大的關注。

《農政全書》有記載:“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幸免之處,唯旱而蝗,數千裡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於水旱。”自然災害往往象徵著的“大恐怖”,人類發展至今幾百萬年,但依舊需要對自然懷揣一份敬畏的心情。

小益帶大家先了解一下蝗蟲俗稱“螞蚱”它不僅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磷鐵鋅錳等元素,還是治病良藥,能治療破傷風、小兒驚風、發熱平喘等,集食用、藥用、滋補於一身,而且許多大型飼料廠家都需螞蚌幹品磨粉做動物飼料添加劑。從這一點來看蝗蟲還是有益處的。

蝗蟲分佈普遍除南極洲之外的各大洲都是有蝗蟲的存在,我國有亞洲飛蝗·西藏飛蝗等等各種種類,蝗蟲喜歡潮溼草木茂盛之地,但如果蝗蟲成災可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了!

近期,非洲東部爆發罕見蝗災,3600億隻蝗蟲遮天蔽日,吞噬著一切可以吃掉的物體。沙漠蝗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之一。這種蝗蟲每天可以隨風飛行150公里,存活時間為3個月左右。一隻雌性蝗蟲可以產大約300顆卵,1平方公里規模的蝗群一天的進食量相當於3.5萬人一天的進食量。

那為什麼蝗蟲在我國很少連續出現呢?因為我們在宋朝早期先輩們就對蝗災有了極高的重視,蝗災的治理被逐漸推向法制化和制度化。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危害人類生命活動的自然災害,也逐漸被人們所預測或者避開。就比如氣象臺的作用,就是為了讓觀測地球的天氣變化,預測一些雪災或者旱災以及颱風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從而提前避免做好防災活動。又比如地震局的作用,也是提前預測讓人們避免地理災害。

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我國儘量控制了旱災的發生。蝗蟲趨水喜窪,所以一旦發生旱災,就會讓蝗蟲被迫遷徙,這就會引發了蝗災的發生,也就有著“久旱必有蝗”和“旱極而蝗”的說法,而通過中國南水北調以及人工降雨等等的措施,如今旱災在中國也比較少發生,自然也就讓伴生的蝗災消弭。

小益覺得隨著我國的科技發展可以提前預警作出反應,饑荒在中國已經不好掀起風浪,因為我國已經發展起來了!!!




益農百科


在進入工業社會,相比古代文明已經高度發達的現代,各類災害在各國仍然是時有發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我國古代農民最真實的寫照,那時候的農戶基本都是看天吃飯,最大的盼望就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古代中國是世界上遭受蝗災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稱為中國三大災害。這是農業生產文明中最重大的三個敵人。同時,蝗災也是世界性的災變

古代中國迭起蝗災,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古代蝗災頻繁出現,即使到了今天2020年,南亞和東非仍然面臨大規模的蝗災,瓦塞爾比亞、肯尼亞和索馬里境內的沙漠蝗蟲更是達到了3600億隻,且預計4個月內將增長500倍。但對比中國現在的,蝗災卻很少聽見,這是為何?被我們吃少了嗎?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耕地在中國幾乎被開發到了最大化,而灘塗沼澤地一旦改造通常都是好良田,這就導致蝗蟲失去了大面積繁殖幼蟲的地方。

即便有一些面積比較小的河灘有蝗蟲生長,但也不會形成巨大的數量,也就形不成災害了,這才是蝗災變少的主要原因。但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農藥的使用。

不過蝗蟲變少也反映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環境方面的汙染相對比以前也多,工業化廢水排到一些水域中,導致一些河灘被汙染,難以生長水草,這樣的水域無法生長蝗蟲的幼蟲,再加上農藥的大量使用,進入農田的蝗蟲也會被殺死,數量當然很難像以前那麼多了。





仁哥小農


蝗災雖然厲害,但它也得遵守自然規律的。物極必反。蝗蟲的繁衍速度是極度快的,一般兩個來月就可以成蟲繁衍後代了,一隻蝗蟲就能下幾十個蟲卵,這個數據是驚人的,能夠在短時間內幾十幾百倍地增加,所以容易成災。

蝗蟲喜歡在乾旱土地產卵,所以每遇旱年,蝗蟲就容易成災。一般風調雨順,加上有蝗蟲的天敵寄生蜂、鳥兒等的存在,一直蝗蟲繁衍和成為天敵食物的數量都比較平穩的,不至於成災。但是一旦出現乾旱,或者是環境受到破害,鳥兒等蝗蟲的天敵數量銳減,沒有了天敵的蝗蟲就狂得無法無天了,於是大量繁殖和啃食植物,造成蝗蟲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一旦蝗蟲的數量無限增多,超出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範圍(也就是蝗災),食物沒有了,生存的環境也沒有了,於是蝗蟲也就無法生存下去了,就會出現大量死亡。最後死得所剩無幾。蝗災也就過去了。所以說蝗災雖然厲害,但不會出現連續成災的現象。

珍愛自然就是珍愛自己的生命,遵循自然規律就是遵循生命軌跡。這次的蝗災更是大自然給我們的一個警告,不要破害自然,不然人類也將無法生存。




大地的那些事兒


蝗蟲卵對乾旱的耐受性好,對降水的耐受不是很好,如果幹旱時間比較長就容易發生蝗蟲災。在其他長年乾旱的國家還經常會有的。

現在我國農業科學比以前發達,在防治蝗蟲災比較有經驗,莊稼每年都會用農藥除蟲防蟲,所以發生蝗蟲災的很能性比較小!

如果在中國發生蝗蟲災估計會樂壞不少吃貨呢!煎、炸、炒、烤來多少滅多少!







水果jie


早在50年代,我國就引進了安-2飛機進行滅蝗作業

也就是說,我國仍然沒有完全擺脫蝗災陰影,與“蝗蟲”的鬥爭仍然在繼續,2001年,政府在山東、河北、新疆三個重災區,投資修建了三個現代化的治蝗機場(目前,最有效的滅殺蝗蟲辦法是用農用飛機噴灑農藥,效果大,但成本也很高),現在每年基本在傳統的黃泛區和草原地區仍然會有蝗災,不過由於政府由能力應對,所以基本不會造成大量損失,所以城市居民很難從新聞看到相關報道,應該這壓根不算個事兒了。可以認為,我國已經基本能控制危害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蝗災了,蝗災,基本可以算絕跡了,已經無法對我們造成巨大損失了。


影視剪輯Ming


從國內來看,發生頻數還是較多,蝗災與旱災和水災,並稱歷史上三大自然災害。新中國成立之後,隨著我國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蝗災發生規模及頻度都大幅下降,幾乎沒有發生過特別大的危害。從災害發生的情況來看,範圍都不大,發生面積也都在局部區域,主要是在過去的黃泛區和草原區,並未造成大範圍減產絕產。據統計,我國蝗蟲常年發生面積2.8億畝次左右,其中飛蝗常年發生3000萬畝次左右,北方農牧交錯區土蝗發生7000萬畝次左右,草原蝗蟲發生1.8億畝次左右近10多年來我國蝗害發生的總體情況是連續多年下降,但局部地區仍有蝗災爆發風險,加之存在外來蝗蟲入侵危害的風險,因此不能掉以輕心,要密切做好監測和防範工作,嚴陣以待。 當前,中國在蝗蟲防治方面的手段很多。張智先稱,一是通過基本的氣象檢測和數據分析,可以預測蝗災的發生。二是利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相結合的方法。但要以預防為主,儘量在蝗蟲大爆發之前,或在蝗蟲發生程度較低、還未給莊稼造成損失時採取行動。以物理方法為例,可以在蝗蟲發生地儘量多種植大豆、苜蓿、果樹和其他林木等蝗蟲不喜歡的作物、改造蝗蟲容易發生的地勢較低窪地帶,以減少蝗蟲的生存、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減少裸露面積,減少蝗蟲產卵地等;在生物防治方面,在易發生蝗災地方,保護和利用當地蝗蟲的天敵控制蝗蟲,如青蛙、蜥蜴、鳥、捕食性的甲蟲、寄生性的蜂類、寄生蠅類等以及種植可以招引其天敵的植物等。另外,採用生物農藥也是很重要的防治蝗蟲的辦法。


立哥遊天下


最近我們老家和各處農村也包括一些國外,我國都是以藥物來噴灑農作物。所以才不會鬧蝗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