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醇王府到底有多牛?

歷史提問高手


簡單瞭解

現在,我們來簡單瞭解一下醇親王府吧。今天的醇親王府及花園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後海北沿44號、46號。王府坐北朝南,佔地面積近4萬平方米。


府邸主要有三部分組成:中路軸線上依次為大門五間,正殿(銀安殿)五間帶東西翼樓各五間,過廳三間,過廳後形成一組單獨的院落,內有後寢五間及東西配房,院後為九間後罩樓;


東路是家祠、佛堂等,東牆外另有一組院落,為王府的馬號;西路為兩組並列的院落,是王府的生活起居處所。亭臺樓閣分佈於湖水沿岸,形成一處安適幽靜的庭園。

一府二天子

在當時,醇親王府的所有者醇親王奕譞有7個兒子。其中,次子載湉被慈禧太后立為新的皇帝,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這是醇親王府出的第一位皇帝。


也許是造化弄人,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命中註定,歷史總是這麼巧合,時隔34年之後,大清皇位再一次降臨到醇王府。光緒皇帝駕崩了,與上任皇帝一樣沒有子嗣,於是新皇帝要在皇族近支中產生。已是奄奄一息慈禧太后為了更地好駕馭,同時幻想著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也能像自己一樣垂簾聽政,於是一道懿旨選定讓二代醇親王載灃之子、年齡不足3歲的溥儀繼承皇位,年號宣統。


實際上,滿清最後的時光基本上都和醇親王府密切相關,今日若是來到醇親王府也確實可以感慨這段曾經的歷史了。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風雨論逍遙


“一座醇王府,半部滿清史!”

如果北京有哪一座王府最能代表滿清歷史,毫無疑問,醇王府絕對名列其中。從清帝國漸入繁華、到清帝國大廈崩塌,醇王府見證了每一段歷史進程。

北京城內一共有三座醇王府,分別是太平湖醇親王府(現中央音樂學院)、什剎海醇王府(現宋慶齡故居)、攝政醇王府(現紫禁城西中海西岸)。由於第三座醇王府還沒有完工,清朝已經滅亡,故而攝政醇王府並未被醇親王“享用”過。

三座醇王府,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第二座醇王府——什剎海醇王府。

什剎海醇王府的第一代主人,乃是康熙皇帝的大學士納蘭明珠,納蘭明珠有一個兒子,名叫納蘭容若。嗯,也就是寫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悲風秋畫扇”的納蘭公子。

相傳,納蘭明珠修建的這座府邸實在太富麗堂皇,以至於被後人認為是《紅樓夢》大觀園的原型。

明府(納蘭府邸又被稱作明府)的豪華,恰又證明了康熙治下的太平盛世。當然了,納蘭明珠能蓋這麼豪華的宅子,與他康熙朝第一貪的稱號離不開關係。

所謂樹大招風,納蘭家能夠守著這麼大的宅邸,全仰仗納蘭明珠在朝中有權有勢。一旦明府失去這種仰仗,莫說萬貫家財,就連避雨之屋瓦亦難保全。

乾隆年間,又出現了一位“第一貪”——和珅。

和珅的貪汙,不僅貪出了新高度,還貪出了國界,貪成世界第一貪官。

一代新臣換舊子,和珅羽翼豐滿的時候,納蘭家已經江河日下。納蘭明珠的孫子納蘭成安既沒有明珠的聰敏、也沒有父輩的才情,遂在朝中逐漸失勢,淪為擺設。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納蘭成安守著這麼一座豪宅,早就被和珅盯上了。乾隆朝的第一貪“盯上”康熙朝的第一貪,真真是有點兒諷刺呢!

和珅設計誣陷納蘭成安,並將其抄家、趕出明府。後來,明府就成了和珅的府邸。和珅作為世界第一貪,果然沒有辜負這個名號!

在和珅手裡,“明府”規模進一步擴大,增設一座花園,添置房屋數百間。

嘉慶年,同樣的事情又發生在和珅身上。嘉慶皇帝將和珅抄家,轉而將明府賜給成親王永瑆。

光緒年間,成親王一脈落魄。光緒十四年(1888年),明府又從成親王一脈收回,修整以後,賜給了光緒帝的生父奕譞,是為醇親王,明府歷經三代主人的建設,終於成了醇親王府。

圖為三座醇王府的位置

奕譞拿到“明府”時,正好48歲高齡,慈禧太后早已權傾天下。

慈禧太后生性多疑,又對權力有著莫名的“執著”。載湉(光緒)能當上皇帝,並非他有一個很厲害的老爸,而是因他有一個很厲害的大姨媽——慈禧。

要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慈禧勢必嚴防“親爹干政”,也就是奕譞干政。

奕譞一天不死,慈禧就一天不放鬆警惕。儘管明面上有說有笑,對他的監視在光緒一朝卻最嚴厲。奕譞也知道這個“小姨子”心毒手狠,在幫助慈禧幹掉八大臣之後,一直都低調低調再低調,甚至連慈禧的賞賜都不敢要。

1888年,自己的親兒子將“明府”賞給奕譞,他也是扭扭捏捏幾個月,才最終搬進這座有著近200年曆史的豪宅。

住進“明府”之後,奕譞每日只顧讀書,不問窗外之政事。慈禧交代給他的事情,能推就推,推不掉的,則竭心完成,不敢有一絲怠慢。

光緒十六年(1892年),奕譞突發疾病,不久病逝。奕譞死後,醇王府傳給了兒子載灃,也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

溥儀繼承大統之後,醇親王府成了“潛龍宅”,也就是有皇帝從這裡出生。皇帝繼位之後,潛龍宅不能有人居住,載灃只得搬出醇王府,另尋他處。

此時的清政府已經江河日下,庚子國變之後,欠了一大筆債,連拱衛京畿的軍隊都養不起。但是,兒子繼承大統,載灃成了攝政王,也就是大清國權力最高的人。如此地位,怎麼也不能虧了自己吧?

載灃掌權之後,制定了《監國攝政王禮制十六條》,其第十五條規定:

“在中海(紫禁城西邊那個湖)西岸集靈囿建監國攝政王府。”

監國攝政王府,就是第三座醇王府。

載灃為了“犒勞”自己,在攝政王府下了多大血本呢?

整個攝政王府有房屋314座、合計1564間,工程耗銀393萬兩。攝政王府僅僅是電燈(那會兒剛剛進入中國,算奢侈品),就安了587套,要知道,整個北京在當時一共也就30000盞電燈。

也不知道是幸也不幸,攝政王府還沒竣工就發生了一系列大事:辛亥革命爆發,攝政王下野,大清國滅亡,中國進入民國時期。

投入巨資修建的攝政王府,與“窮困潦倒”的清政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座豪宅,似乎榨盡了清王朝最後一滴血!

可笑的是,這座包裝華麗的府邸,如“打臉充胖子”的晚晴一樣,竟然也是“徒有其表”的豆腐渣工程。

70年代末期,第三代“醇王府”進行了一系列整修。原本還想保持原有的建築風貌,可是在整修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整個醇王府地基鬆散、用料馬虎,有些柱子甚至在建設過程中就出現了裂縫。這樣的房子,根本就是偷工減料、且無法長期保留。

醇王府隔著中海就是紫禁城,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營造官員尚且如此貪汙;勿論皇帝看不到的地方,更是怎樣的情景?

1912年,大清國滅亡,未完工的攝政王府,成了民國總統袁世凱的辦公地。之後,這裡便一直被當做政府辦公地,被沿用至今。

至於那座潛龍宅,也就是第二代“醇王府”——明府,在大清國滅亡之後,又成了醇親王的府邸。解放後,醇王府一分為二:一部分成了辦公場所,另一部分成了宋慶齡的住所。

一座小小的醇王府,歷經朝代興衰,也跟著起伏跌宕。房屋不會說話,否則一定會說:“權力真是好東西。”


祗樹


醇親王是清朝歷史上十二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中的一位,也是慈禧太后執政後冊封的僅有的兩位鐵帽子王之一(另一位為慶親王)。相比清朝其他十一位鐵帽子王,醇親王一脈無疑是非常幸運且榮寵不斷的,晚清最後的三位皇帝有兩位出身醇親王府的王子,不僅如此,兩代醇親王還先後成為“輔政王”和攝政王,一時間風光無限,榮寵無比。有清一代不要說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即便是所有的宗室親貴,包括大權在握的多爾袞也不遠不及此。醇親王府也堪稱有清一代宗室親王最牛者。

兩位醇親王,輔弼三幼主:

相比很多世襲罔替了一百多年甚至兩百多年的鐵帽子王來說,醇親王王爵的歷史實在短得可憐。第一代醇親王奕譞實際上在道光帝駕崩之後才被繼位稱帝的哥哥咸豐帝封為醇郡王,但是此時這個醇郡王的爵位還並非世襲罔替,直到同治三年,醇郡王奕譞才被加封親王銜,八年之後的同治十一年,正式晉為醇親王,兩年後的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駕崩,因同治帝無子,兩宮皇太后定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繼承皇位,同時醇親王奕譞被加恩賞賜世襲罔替,成為了大清歷史上第十一位世襲罔替的親王,也是兩宮皇太后共同主政時期的唯一一位得此榮寵的親王。醇親王得此榮寵,既非政治才華出眾,也非有大功與朝廷,究其根本原因,實際上就是因為聽話,醇親王奕譞一生庸庸碌碌,在政治上毫無建樹,但是相比恭親王的鋒芒必露,醇親王奕譞的最大優點就是聽話,聽慈禧塔後的話,這種聽話幾乎到了俯首帖耳的程度。醇親王也正是因為既聽話又無政治野心,因此才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和重用,慈禧對於這樣一個人,是可以放心的用的。辛酉政變時,醇郡王奕譞積極參與捕殺八大臣的政變,因此獲得慈禧信任,甲申易樞後,由於恭親王一派遭受打擊,因此醇親王得以進入中樞,參與最高權力的決策。一時間風光無限大權在握的醇親王對於慈禧太后言聽計從,即便後來自己的兒子做了皇帝,他也並沒有變現出任何的飛揚跋扈,反而更加低調謹慎。

第一代醇親王奕譞於光緒十六年去世,諡號為醇賢親王。老醇王去世後,其側福晉劉佳氏所生的庶子載灃承襲了爵位,成為了第二代醇親王,載灃是慈禧晚年重點培養的接班對象,他於光緒三十四年躋身軍機大臣之列,同年其子溥儀被慈禧太后立為皇帝,因皇帝年幼無法理政,載灃被行將就木的慈禧太后封為監國攝政王,成為清朝歷史上繼多爾袞後又一位攝政王,也是清朝歷史上和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攝政王,載灃是清朝最後兩年多時間中最高權力的掌握者和決策者,是宣統朝的無冕之皇。然而載灃的政治能力卻讓人大跌眼鏡,其為人不僅優柔寡斷,還剛愎自用,繼承了其父軟弱庸碌的性格,最終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讓這位焦頭爛額的攝政王爺辭職回家了。

醇親王父子兩代,從同治元年開始知道宣統三年結束,父子二人先後效力於三位皇帝前後長達五十年時間,這五十年時間是清朝最後的五十年,也是清朝最為多事的五十年。

一座潛龍邸,誕出兩帝王:

如果說醇親王府因為先後出了兩位位高權重的王爺而聞名於世的話,恐怕是不僅如此,春秦王府真正出名的是因為先後出了光緒、宣統兩代帝王。這兩位醇親王子出身的皇帝都是因為前朝皇帝的絕嗣而被選為新帝,同時與皇室親近的血緣關係也是他們能夠獲選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九歲的同治皇帝因患天花(一說為梅毒)而去世,此時距離同治皇帝大婚才僅僅過去一年多時間,同治皇帝的一後四妃都沒能夠在這一年多時間裡為同治皇帝誕下子嗣,因此十九歲的同治皇帝去世後,清朝的皇帝之位面臨之無人可繼的尷尬局面,這種局面是清朝二百多年曆史上第一次出現。最終空懸了幾個小時的皇位被兩宮太后選立的醇親王之子載湉繼承,這就是日後的光緒皇帝,醇親王子出身的光緒皇帝是為清朝第一位非皇子出身的皇帝,也是第一位非父死子繼的皇帝。當時的慈禧太后選立光緒皇帝為帝時一定做夢都沒有想到,三十四年之後,如此尷尬的一幕將再次上演,三十八歲的光緒皇帝死後,因為無子,年僅三歲的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再次被選立為大清帝國的皇帝。醇親王府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裡先後誕生兩位皇帝,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


歷史課課代表


醇親王是由清宣宗道光帝子嗣奕譞開始的爵位,也是清朝十二位世襲罔替“鐵帽子王”之一。清朝的爵位施行降等承爵,醇親王爵位卻可以世襲罔替,從這一點看就非同尋常。更重要的是,醇親王之爵只傳承了兩代,卻出了兩位皇帝——光緒帝載湉與宣統帝溥儀。

可看似無上榮耀的背後,卻也是醇親王府的悲哀。


第一代和碩醇親王奕譞是道光帝旻寧的第七子,在咸豐朝仍舊還只是個郡王且也沒有世襲罔替之權。然而隨著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在辛酉政變中奪權,醇親王府的地位也隨即抬升——奕譞的嫡福晉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且奕譞在慈禧太后奪權的過程中出力不少。同治朝,奕譞得封親王。

同治帝載淳英年早逝之後,醇親王府的榮耀與悲哀一起開始了——由於載淳無後絕嗣,慈禧太后懿旨將奕譞嫡長子載湉抱入宮廷撫養,入嗣皇統繼承皇位,也就是光緒帝。


兒子做了皇帝,雖然奕譞沒成太上皇,卻得恩封世襲罔替,領雙倍親王俸祿,醇親王府也是顯貴無匹。

但慈禧太后哪裡是個好相與的,奕譞深知這個嫂子並非善類。親子成了皇帝之後,奕譞更加膽戰心驚,對慈禧太后唯命是從,生怕稍有差池就被安上“以太上皇自居”的罪名。而其嫡福晉葉赫那拉氏,膝下本就載湉一個親子還被抱走,母子生生骨肉分離。光緒皇帝一生被慈禧太后所控制,其生父醇親王奕譞也被壓制,父子倆如同在牢獄之中,享著富貴。



由於光緒皇帝再次絕嗣,慈禧太后權衡之下,再次把手伸向醇親王府——奕譞的孫子、第二代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被抱入宮廷,稱宣統帝。雖然之後不久慈禧太后就死去,載灃也成為了攝政王,然而尷尬的是如同煙火一般,年幼的溥儀登基沒多久,清朝就覆滅了。

雖然顯赫,可若是論當時的作為,醇親王一脈比不得恭親王一脈,兩代醇親王、兩位出自醇親王府的皇帝都受後宮挾制形同傀儡,所謂的榮耀,卻也是說不盡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