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要说最会带团队的,非他莫属

适逢大疫情,过年只能在家闲着。常言道,老不读三国,趁中年还未敢言老之际,再读读吧,再读读吧。读到赤壁之战,偶有所感。


《三国演义》中,要说最会带团队的,非他莫属

话说曹操起兵八十三万,号称一百万,来袭东吴。当此之时,东吴七拼八凑,连上急急如丧家之犬惶惶若漏网之鱼的刘皇叔,也就几万人马,干起来根本不是个儿。

没办法,孙权召集手下文武百官商量对策。

江东文武众臣,分成两大派,曰主和派,曰主战派,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主和派要投降,说不能以卵击石,主战派要死磕,说不能将大好江山拱手让人。

不知道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吾等小民,貌似都养出了某种奇怪的历史观,大凡遇到“战”、“和”之争的时候,主战的一定是大忠臣,铁骨铮铮万世景仰,主和的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白脸、胆小鬼、汉奸、投降派、软骨头、胁肩谄笑之徒,这些头衔敬请笑纳,拿去不谢。

然而,让我们先压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来,吃点镇静剂冷静一下,毕竟,打起来会死人的,死很多人。和有和的优点缺点,战有战的好处坏处。

在孙权的内心里,确实不愿意投降。鲁肃先生说得好,这些做官的,投降了换个主子还是官,但你这个做主子的,可不是换了位置就能做臣子的。嗯,鲁肃说的不错,不信就让赵光义先生带领李煜、钱俶前来作证,哪怕你再低调,再没有危险性,再低眉顺眼,但你曾经是主子,你就是个危险分子,你不死,朕心不安。


《三国演义》中,要说最会带团队的,非他莫属

但孙权不是那种搞一言堂的人,更不是认“主战则忠,主和则奸”这种死理的人,他广开言路,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意见——不管你有什么小九九,敬请说出你想说的,要想统一思想,先要弄明白每个人的思想。也正是江东的这个讨论过程,让我深服孙权,他作为一个不会打仗,继承父兄江山的兄弟,能跟曹操、刘备这种刀头舐血,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天下的强人鼎足而三,委实太不容易。懂点中国历史的都知道,遇到乱世,如五胡乱华、南北朝、五代十国啥的,不能打的皇帝能有啥好结果?

孙权强在什么地方?集思广益!这才是孙权最强的地方。

想想吧,孙权问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办,打还是不打?这么多人都说不如投降,毕竟曹贼势大难敌,孙权虽然很不开心,但并没有任何责备这些人的意思,事后证明,他也没有任何秋后算账的行动。很显然,正是他的这种处事方式,让人敢于说真话,说心里话。

后人说起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李世民能够虚心纳谏,但其实,魏征他们谏诤的风险比张昭他们说要投降的风险要小得多。后来南宋著名的秦桧老贼,也只是说要和谈,敢说要投降吗?

你张昭就不想想,一旦主公决定干仗,会不会给你们这些想投降的家伙放点降血祭旗祭天?是个人都会想想,战事一起,这些要投降的家伙会不会跟阿瞒互通款曲,卖主求荣?就算你们有六丁六甲护身,不杀你们,也不会再让你们笑呵呵地逍遥当官了吧?


《三国演义》中,要说最会带团队的,非他莫属

后来,孙权决定开打了。

一个团队,能让人敞开说话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还有更不容易的事:一旦确定了方向,所有人同心协力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哪怕很多人一开始并不支持这个选项,甚至还非常反对。

这种团队才是非常可怕的团队。

孙权的团队,是个神一般的存在。从统一思想这个方面看,这是个我心目中的理想团队:在没有做出决定时,大家各抒己见,说什么都不会惹祸上身,做出决定后,大家立即抛下自己的成见,认为这个决定是团队的决定,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决定,从而为这个决定努力奋斗,没有人偷奸耍滑等着看笑话,甚至暗中搞破坏好证明当初不听自己的是多么大的错误。

跟曹操开仗后,以前强烈要求投降的张昭那一拨人,孙权该给权的还是给权,该重用的还是重用,而这些人也立即调整状态,一致对外。

能让下属这么工作,孙权这个团队领导真不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