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感觉山海关并不险要,为何历代很多朝代都要守这个关隘?

毒士辛吉德


山海关,只在明朝才具有特殊的价值,因为山海关是扼守辽西走廊的必经之地,对位于东北的满清,是最便捷最省粮饷的路线。



从汉代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宋代的契丹,以后的蒙古帝国,都是从山西进入中原,毕竟其发源和主要军事力量,只要绕过西北短暂的群山,就能够抵达中央政权所在的长安和卞梁,所以才有了“渭水之盟”等协议。

而明代将都城迁往北京,旧有山西通道不仅耗费精力,而且容易遭到沿途的狙击,这会使军事成功率降低,瓦剌也先兵临城下却最终被挡在城下无功而返,很大便是因为后援不济。

满清渔猎民族出身,骑兵的占比其实并不高,更限于军工能力,长途奔袭难以成功,清太宗皇太极便试图突破防御攻打北京,却被北京城阻挡,加之山海关随时威胁清朝都城沈阳,因此只能放弃占领区。

所以,想要逐鹿中原,以满清的激动能力可以从很多地区突破,但无法攻克山海关,就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援,后方基地也会随时面临威胁,因此,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归降,对于清朝定鼎中原至关重要。


多臻贵


山海关,乃华北通往东北的便捷的天然交通要道,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山海关在隋朝时期被称为渝关,后又称榆关、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余脉,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的险要主要体现在其地位作用重要和城防设置险峻两点。

一是山海关地扼东北进入华北主要通道——辽西走廊的咽喉。

东北进入华北主要有三条通路:第一条是由通辽经赤峰过居庸关进京入关。第二条是由朝阳经承德过古北口进京入关。第三条是由锦州、葫芦岛经秦皇岛过山海关入关。

第一条路距离最远,第二条次之,两条路都要远绕深入燕山腹地,山路险峻,无路迂回,为作战行军不可取也。第三条路相对最为平坦,距离也最短,只有山海关北依燕山,东傍渤海一处险峻,夺此关口即打开了入关通道。前人曾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形容其地位作用的重要。

二是山海关城依山阻海而建,符合“通川之道,要害之处”的古代城市规划原则,建有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具有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关城建筑颇具匠心,是罕见的奇作。整个城池布局为四方形,周长4.6公里,城高12米,厚7米,东墙顶宽15米多,可“十人同行,五马并骑”。城墙内部土筑,外用砖砌。城设四门,“东曰镇东,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俱设重键”。水门3个,居东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积水。城外四周浚有护城河,平时蓄水,战时防敌。城四门上各有箭楼。此外,在东面城墙上还有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靖边楼,均为防卫所用。

为了防御体系的完备,关城东、西门外,各筑有东罗城、西罗城;城南北筑有南翼城、北翼城;城四门处建有瓮城;东门外,有城堡、峰火台多处。这样,山海关城及其附近军事设施,构成了古之军事建筑群。确实大有“山海关关山海”之势。

所以,从明清到军阀混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军事上控制东北和华北的咽喉地带。


作家牛占龙


山海关地势险要,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

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

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

山海关是关内关外的分界线,是明朝京师——北京的重要屏障,为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

明宣德年间曾在此特设兵部分司署,为明兵部的唯一分设机构,具有独特的军事与政治价值。自其设立至明朝覆灭,二百多年间,共有90位兵部分司主事于此。

山海关距离北京大约只有280千米,而且两地之间的地形以利于骑兵冲杀的平原为主。正因为山海关的特殊地理位置,关乎明王朝京师的安全,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山海关逐渐赢得了“天下第一关”的称号。


点亮万家灯火


如果你去看看南京的古城墙,跟农村的小楼差不多高,朱元璋的年代就号称铜墙铁壁,所以你的险要标准可能不切实际。至于历代为什么要守山海关,我想你听过关内关外吧,指的就是山海关,山海关作为关内关外的门户,是必然要守的,此外山海关是北京的北大门,以北京为都城的国家,不重视才怪。


太宗历史


有人说过:予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也有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有时候一关可护一国。这个关指的就是山海关,顾名思义,从山海关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他的地形,有山有海还有关防。

自古以来,从东北方要想进入中原有三条道路:一条是卢龙道,一条是古北口道,这两条道路,全部都是沿着河谷而行,在辽西山地的崇山峻岭之间穿梭,其道路之难行,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有没有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呢?

有且只有一条就是传说中的“辽西走廊”,而山海关正好就在这条路的咽喉部位。而直到明洪武十四年徐达在此建关城、设立卫所之后才改名叫山海关。

辽西走廊在山海之间,它东边是大海,西边是崇山峻岭,长185公里,最宽处不过10余公里,最窄处仅有几公里。端地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而在这条狭长的走廊之上,最狭窄的地方,就是山海关。当中原面对东北来的敌人时,山海关是扼守辽西走廊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最险要的一道屏障。我们看辽西走廊最北端是锦州,这是第一道防线,而在走廊中第二处比较狭窄险要的地方,就是在葫芦岛附近,这里也地区是扼守走廊的第二道防线所在。当这锦州和葫芦岛两处防线均告破后,就只剩下山海关了。所以说,在敌人从北而来的时候,山海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正因为辽西走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辽沈战役时,毛主席坚持先打锦州。锦州一攻克,就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东北国民党军和中原的联系被切断,成了无根之木,整盘棋就都活了。否则,国民党军队通过辽西走廊和关内联系,就成了犄角之势,这仗就不好打了。

因此得山海关者得天下,故此山海关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以上观点代表个人,谢谢观看


herloo


关卡在古代,尤其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战略地位简直太重要了。我们就先摊开地图看一看,这山海关的东北边是辽西走廊,东边是大海,西边是崇山峻岭。

而辽西走廊就在山海之间,全长185公里,最宽处不过十余公里,最窄处不过是几公里,真的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而在这条狭长的走廊上,山海关的地势最狭窄也最靠近华北。中原王朝要抵抗东北方向的敌人,山海关就是扼守辽西走廊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最险要的一道屏障。如果一旦被突破入关,防守方的地理优势就会发生逆转,敌人排山倒海、势如破竹,整个华北就不好守了。

历史上最有名的战役,就是我们熟知的,发生在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4月间爆发的山海关大战。

当年5月27号,明将吴三桂联合关外清摄政王多尔衮,与李自成率领在山海关,展开了一场决定各自命运的大战。

结果李自成对清军入关助战没有丝毫准备,严重缺乏对清军骑兵作战的经验,为清军所败,精锐遭到重创。

满清是趁势占领北京,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与大顺、大西等政权,并奠定了清朝260余年的江山。

这一战,也让山海关时不时的就出现在历史课本上,引得不少人对当年是唏嘘不已,说要是吴三桂当年没有引清军入关该多好多好,要是能投降李闯王该多好多好,只可惜历史不能重写。

当时的情况说实话很复杂,换成你是吴三桂,你手里的牌未必也比吴三桂多好。

紧接着第二座名关闪亮登场,函谷关,这是个曾经多次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重要关隘。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曰过,“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意思就是率先起义的人都是在东南一带,但成功的大多都是在西北方。

司马迁老先生说的西北说的就是关中平原。从历史上看,西北方的秦朝、西汉和唐朝都是依托关中平原起家的,进而是夺取天下的。

因为关中取天下的。

因为关中平原的地理条件真的太得天独厚了。我们都知道,咱们国家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关中地势高,对着中原地区,在地势上就成高屋建瓴之势,四面又有山河为之险阻,是进可攻,退可守。

再加上关中地区有优越的经济条件,沃野良田遍布。在古代足以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

我们今天要说的函谷关,就是关中平原的重要关隘之一。它北临黄河,南接秦岭余脉。想进入关中平原,函谷关你绕都绕不过去,必须要跟这走。

历史上,只要是关中和中原的势力出现了激烈交锋的情况,函谷关一定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中原势力想要占领关中平原,函谷关是必破之关;同样的如果关中的势力想要能保全自己,函谷关必守。

历史上,秦国就是凭借着函谷关天险,以一国之力多次对抗其他强大的诸侯国。

你比方说公元前318年,关东五国魏、韩、赵、燕、楚联军,久攻函谷关不下,然后反被秦国出兵反击,联军大败。

在秦始皇六年就是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魏,最后一次联兵功秦。虽然说有精兵猛将,谋臣如云,仍然无法攻破函谷关天险,最后是再次大败。

我想,除了纵横谋略,函谷关本身就占据了天时地利。在西汉有一位大文人叫贾谊,在《过秦论》中就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这里的关指的就是函谷关。可见,这函谷关在古战场上的重要性有多大了。

当然了,其实函谷关原本它是不属于秦国的,是在历次征战中被秦国收入囊中的。中原这几个国家失去了这块战略要地,也为后来难以抵抗秦国的虎狼之师埋下了覆灭的伏笔。


宾宾说情感


古代海路交通不方便,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走陆路,而山海关北连燕山,南依渤海,也是长城的咽喉,扼守北京的北大门,看住整个东北,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沉默恰恰美


山海关位于东北和华北平原接合部,位置相当重要。山海关周围相对山区比较平坦,有利于大部队和重武器及粮草补及通过。山海关就像一副担,一头挑华北平原,一头挑东三省,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祖国地图像个大公鸡,山海关位鸡喉咙位置,你说重要不?清朝满人入山海关建立大清王朝,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从山海关进入华北进行平津战役。山海关两边气候也不相同,东北雨水多,华北相对干旱。山海关,意思山与海之间一个关口,说多么重要都不为过。


yueliang1203


山海关非常重要,从山海关开始分,山海关外就是关外,山海关内就是关内,山海关例朝例代以来都是中原地区到东北关外的重要关口,所以例朝例代都把山海关看的很重要,只要守住山海关,中原地区就比较安全,一旦山海关失守,从关外进入关内就比较容易,整个中原地区就守不住了


茂名磊哥


山海关的险要体现在其地位作用重要和城防设置险峻两点。

一是山海关地扼东北进入华北主要通道——辽西走廊的咽喉。

东北进入华北主要有三条通路:第一条是由通辽经赤峰过居庸关进京入关。第二条是由朝阳经承德过古北口进京入关。第三条是由锦州、葫芦岛经秦皇岛过山海关入关。

第一条路距离最远,第二条次之,两条路都要远绕深入燕山腹地,山路险峻,无路迂回,为作战行军不可取也。第三条路相对最为平坦,距离也最短,只有山海关北依燕山,东傍渤海一处险峻,夺此关口即打开了入关通道。前人曾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形容其地位作用的重要。

二是山海关城依山阻海而建,符合“通川之道,要害之处”的古代城市规划原则,建有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具有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关城建筑颇具匠心,是罕见的奇作。整个城池布局为四方形,周长4.6公里,城高12米,厚7米,东墙顶宽15米多,可“十人同行,五马并骑”。城墙内部土筑,外用砖砌。城设四门,“东曰镇东,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俱设重键”。水门3个,居东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积水。城外四周浚有护城河,平时蓄水,战时防敌。城四门上各有箭楼。此外,在东面城墙上还有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靖边楼,均为防卫所用。

为了防御体系的完备,关城东、西门外,各筑有东罗城、西罗城;城南北筑有南翼城、北翼城;城四门处建有瓮城;东门外,有城堡、峰火台多处。这样,山海关城及其附近军事设施,构成了古之军事建筑群。确实大有“山海关关山海”之势。

所以,从明清到军阀混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军事上控制东北和华北的咽喉地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