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書法創作時用什麼墨汁更好?

榕城橄欖綠


宣紙由長纖維的青檀樹皮,和短纖維的沙田稻草製成,兩種不同性質的纖維合在一起,產生一種特殊現象:



水在上面行動快速,墨在上面行動略慢,故墨水落於紙上,逐漸向四周洇化,形成墨色由濃到淡的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墨分五色”。

我們平常寫字時,因墨汁中膠性較重,須加水稀釋,但加水的比例,與所用紙張、所寫字體丶書寫速度等有關,需要一定經驗。


一般來說,篆書、隸書、楷書的墨要濃一些,行書、草書用墨時水分要多一些。

對於紙張,熟宣丶絹等要濃墨,半熟宣丶生宣的墨要淡一些。其中生宣最難把握,濃則滯,淡則洇。

寫字快的人,水可略多。寫字慢的人,水應略少。

當用墨非常熟練後,寫字時可放兩隻碗,一隻放水,一隻放墨。書寫時先蘸墨後蘸水,則字由淡變濃。書寫時先蘸水後蘸墨,則字由濃變淡。



此外,明末清初的大書家王鐸,創造了一種漲墨法,大量加水,任其洇漲,墨雖糊為一團,但筆畫的先後順序卻非常清晰,別有情趣。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有書法作品專用墨,多年來我都用紅星墨,紅星墨墨濃,氣芬芳,色澤鮮亮,可謂價廉物美!











0墨緣0


墨——中國書法藝術的傳承體現!

如果說中國書法藝術中,筆是工具、紙是載體,那墨就是紐帶和途徑,它把書者的感情通過筆尖體現了出來!

幾千年來,人們都是通過書法家的“墨寶”來臨摩、來揣摩、來傳承!

一、墨汁的分類

墨汁的製作比較簡單,它的主要原料為炭煙、膠料、添加劑和溶液等。炭煙就是物資燃燒後留下的灰,所以由於使用的炭煙的種類不同,墨汁也就分為油煙類和松煙類。

1.油煙類是指用植物油料或動物油脂燃燒後收集其煙所制的墨,目前常用的是以菜籽油,麻油,棉籽油或豬油、鯨魚油為原料。這類墨汁主要有:雲頭豔墨汁、蘭煙墨汁等。

2.松煙類是指用松油燃燒後收集其煙所制的墨。這類墨汁主要有:阿膠松煙、小松煙等。

二、兩類墨汁的區別

1.油煙類墨汁:光澤度好,偏暖色調,調濃淡比較方便,書畫家們的首選。

2.松煙類墨汁:烏黑無光,偏冷色調,適用於書寫小楷,是工筆繪畫佳品。

三、墨汁的好壞

墨色一般包括黑色,紫黑色,黑褐色,藍黑色等,其中紫黑色被認為最佳墨色!

四、日常使用

由於制墨工藝相對簡單,所以各地均有本地產墨汁,能夠滿足日常練習所用,我用的就是本地產的千秋墨汁,450ml才5塊錢,用的很實惠。如果是創作需要,可以買一點好的墨汁,如一得閣、曹素功、李廷珪等。

至於墨的濃淡,完全根據自己的經驗,把握的標準就是:能拉開筆、不滯澀,而且還不容易導致毛筆分叉,太淡了,就會比較洇。

探討有意思的事,抒寫有想法的話!

我是哥,道可道!


哥道可道


書法作品中的墨色,對於作品的神彩影響極大。烏黑的墨色,能使作品神彩倍增。

古代書法中的墨,使用的是以松木的煙塵燒製而成。還有用桐油的燃燒的煙塵製作。墨色烏黑純正。現在的墨碇原料是以煤粉製作,顏色灰暗,而且墨碇中含有較多砂石。使用墨碇,完全是自討苦吃。


現在的書法作品,一般很少有人再去使用墨錠。普遍使用墨汁。

常用的墨汁品牌,有北京產的一得閣,安徽的紅星,李廷珪牌,胡開文牌,上海的曹素功等,還有日本產的玄宗,臺彎產的獅牌。


墨汁的使用,應根據字體的大小和書體,加入不同量的水進行勾兌。大字不要加水,行書的比例為八比二,(小楷相同)草書為七比三。根據書寫的流暢進行加水。

最後,每次書寫完畢,剩餘的墨汁千萬不要嫌浪費而倒回瓶中,那樣做整瓶墨汁就報廢了。與空氣接觸過的墨汁氧化變質,會散發出令人噁心的惡臭。每天的用量,用多少,倒多少。寧少勿多。不夠用再倒。硯臺應當每天清洗,夏天殘留的墨汁,到第二天就會奇臭難當。

墨色的掌握,在於平時的積累,習慣於什麼品牌的墨汁,這個品牌能夠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就不必更換。每個品牌的濃淡並不相同,寫起來也會有一定的差異。最好就是固定一個品牌,才能發揮出最理想的效果。


子衿書法


毛筆書法創作時用什麼墨汁更好?

研磨的墨比墨汁更好!

自己研的墨的顏色更漂亮,墨色變化也豐富,最關鍵是含膠量膠比較少,運筆不滯。

墨汁的膠含量比較多,運筆比較費勁,特別是在生宣上創作更是不好運筆。

還有一點就是寫完了,墨汁的含膠量重幹了收縮比較厲害,整張紙就皺皺的。這個肯定很多人都遇到過吧。

因為研墨比墨汁更好,但是研墨比較麻煩, 所以就有了專門研墨的自動磨墨機問世。前幾年比較貴,現在,好像幾百塊左右。

實在嫌麻煩,只想用墨汁,我覺得“曹X功”比較好些,“一X閣”假貨多,膠也重。

研墨和墨汁在各字體的區別

墨汁寫楷書還好,楷書死黑一片也沒啥哈,所以,研墨和墨汁對寫楷書來說在墨色變化這塊,沒啥區別的。

行、草書,就不同了,在一幅作品中要表現濃淡乾溼焦的墨色以及層次的變化,那自己研的磨就更勝一籌。

關於往墨汁兌啥好?

一般來說,有兌濃茶,可以使書寫更流暢,而少洇墨。比兌清水要好些。還有兌醋兌酒的等等,原理、目的都差不多是為了稀釋墨汁。

兌白酒,挺不錯的,酒香與墨香齊飛,筆意共詩意一色。別有一番風味哈。

另類墨汁

除了我們常用的墨汁外還有幾種墨汁,我大概說一下

朱墨,就是紅色的墨液,朱墨的墨質比較細膩,運筆流暢不滯,比較不錯。適合寫楷書。

金墨,就是金色的墨液,金色亮麗,常用於抄寫經書什麼的(還有銀墨液一樣的)

白墨,這個比較少見,在大家的印象中墨就是黑色的,這種白色墨液,濃厚白得自然,不幹不澀不發臭,可在各種深色宣上書法創作。

還有另類的墨汁,雖然不常用,但我們作為書法愛好者也是需要了解一下的哈


搞垮鬱悶界


以目前的技術發展來看,已經很少有自己研墨的了,絕大部分都是打開即用的現成品。

好久以前,那時還剛入書協,每個會員發了一套筆墨硯臺,都是有名兒的品牌,貨真價實的高價貨。但自從拿回家來以後,就一直閒置一旁,一直也沒用上,每次書寫的時候,都是用現成的墨汁,既不用費力的研磨,也不用耐心靜待墨色合成,既快捷又方便,很是省時省力。

要是沒什麼特殊要求的話,基本上都用即成品替代,比如在下最常使用的“一得閣”,幾乎每個角落都有,隨意打開即可使用。

如果要追求書寫效果,最好的還是自我研墨為好,可以根據宣紙的特點,選擇濃一些或淡一些,書寫效果絕對好過替用品。

個人覺得,書寫的關鍵不在墨色的濃淡、乾溼,而在於字體的準確把握和技巧的正確運用,一幅字最終展現的,是整幅字跡的濃淡相間、潤枯咸宜,也就是字體的錯落和章法的佈局,以及鈐印,舍此而外,都是無謂的矯情,是明裡的擺譜和誇耀,屬於明顯的“嘚瑟”,是給外人看的,並不能代表書寫者的真實水平。

既然認真寫字,就不要擺什麼譜兒,畫什麼道兒,那些無謂的花架子還是少來為佳,不要給人一種虛張聲勢、狐假虎威的故弄玄虛之感。


龍吟148119260


市場上墨汁有不少的品種 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

我常使用的除一得閣外還有云中燕、晉墨坊生產的永昌墨等,平常練字使用的是一得閣的練習用墨,也有時用磨的墨。

一得閣中也有幾種墨,有的適宜平常練習用,有的適宜創作用。一得閣的作品用墨和晉墨坊的墨非常好用,宜書宜畫,不滯筆。



至於墨的濃淡問題。我感覺與自己過去的習慣有關,用濃墨書寫,把握好用筆速度和用筆技法、沾墨的量,滯筆的問題可說不存在的。特別是楷書。

另外也和使用的生宣熟宣紙有關。主要是通過反覆實驗,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以及摸透紙和墨的性格,一般來說是不難駕馭的。


寫行書墨易淡些。可以用濃墨略加適宜量的水,然後在用墨塊硯墨一下。

單純用磨的墨也很好,而且墨色變化豐富。墨的好壞,一般以側光看微泛紫光的為上品。

關鍵在於要善於總結適合自己的經驗。最好堅持使用同一品牌的墨和紙,有利於掌握墨性和紙性。









翰墨書道


自己研墨最好。

買的墨總粘筆,是因為墨裡有膠的成分。有時蘸墨後一段時間不用,筆頭會粘一塊兒。這種情況就是膠粘一起了,要儘量避免,否則對筆頭有傷害。每次刷筆要刷乾淨。不然,隨著膠的未除盡,慢慢筆根部會被實住。

寫書法一般用松煙墨。國畫則用油煙。

寫小字要用濃墨方顯精神?

寫字怕行筆因墨的原因不利索,個人體會是這樣的。寫楷可先倒些水再加墨調勻再寫。寫行草建議用純墨,當感覺不利索時,筆尖點下水,繼續寫,這樣會產生墨色的變化。

寫行草如寫漲墨效果,先筆入水再上墨。

用墨方法,個人所得,大致如此。堅持無一日不學,歡迎您的關注。


王羲那個之


最好是用硯臺墨塊研磨,這樣的作品乾透後裝裱不會跑墨。用墨汁的話,一得閣,曹素功等品牌的書畫墨汁可用,但不要直接用,最好加點水,用墨塊研一下,因為墨汁膠重,幹後裝裱時容易跑墨,影響美觀。


鄞粵強


現在的墨水有一得閣的墨水,還有中華的,都是老牌子。很好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