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為何司馬懿面對北伐的諸葛亮卻始終不主動出戰?


按羅老先生的說法。

仲達不止一次地認為:(孔明)智在吾先!“其謀略吾不如之”。仲達是非常聰明的。他認可孔明的軍事才能、蜀軍的戰鬥力。但是,也自信魏國的優勢。應對有度,有自知之明。公謹不一樣,雄姿英發,雖知孔明之能,但,好勝過頭。孔明對公謹評價甚高:從此天下,更無知音(有可能是真心話)。對仲達的認識稍遜。送“連衣裙”給他,激、逼他、他們交戰。殊不知仲達有海一樣的胸懷,照單全收。用一個“拖”字贏了孔明!從這一點來說,仲達不輸孔明!仲達才是孔明的勁敵。


阿哈悠阿


司馬懿很清醒,他知道不應該主動出戰。

司馬懿也很厲害,他能料敵於先、精心準備,確保自己“想不出戰,就可以不出戰”。

打不過

如果輕輕鬆鬆就打得過的話,上去直接推了蜀漢就可以,沒必要廢太多話!

問題是:打不過。

司馬懿接手對諸葛亮的防禦,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

初次見面,諸葛亮就給“新人”司馬懿狠狠地來了兩刀。

滷城之戰,初來乍到的司馬懿敖不過踴躍請戰的手下眾將,下令進攻諸葛亮。

結果,一戰下來,魏軍損失慘重!諸葛亮繳獲魏軍甲首三千級,角弩三千一百張,玄鐺五千!

沒辦法,龜縮吧!

等到諸葛亮退軍的時候,總可以追擊了吧!

木門一戰,名將張郃被殺!

直接進攻打不過,追擊的時候又中埋伏,看來,魏軍此時進攻蜀軍,把握不大!

看來,經過幾次北伐的磨礪,長期的整訓,蜀軍的戰鬥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打也可以

可以不急著打,主要在於司馬懿有兩點優勢。

1、守得住。

經過諸葛亮的悉心操練,蜀軍的戰鬥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們野戰能力已經十分強悍。但是,蜀軍的攻堅能力薄弱。

因此,魏軍只要保持堅守,蜀軍也攻不過。

2、蜀軍糧草困難。

經過幾次交手,蜀軍的軟肋也被魏軍摸透了:糧草不濟。

在司馬懿接手對諸葛亮作戰前,魏國朝廷還有人和天子說:沒必要安排司馬懿去了。諸葛亮每次打仗都沒有糧食!我們把附近的麥子割了,他自然就撤了!

這種“不搭理諸葛亮”的思想是極為消極、危險的,但是,也說明,魏國上上下下都看出了諸葛亮缺糧,不能持久!

我攻不下你,你也攻不動我,耗時間你也耗不過我,我為什麼不能堅守耗你呢?

但是,戰爭從來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

如果不能預判形勢,精心準備,一旦被諸葛亮“攻其必救”,司馬懿想要堅守不出也是辦不到的!

守在了點子上!

所以,還要守在點子上!先卡住位置!

第四次北伐期間,初來乍到的司馬懿就有點進退失據,結果被諸葛亮步步領先,十分狼狽。

第四次北伐結束後,魏軍對蜀軍下次北伐的動向進行了分析。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是個明白人,前幾次北伐攻堅不利,以後肯定求野戰,因此,一定會出隴東!

因此,司馬懿利用休戰期,提前做了準備!

當諸葛亮出兵武功後,司馬懿又採納郭淮的建議,先出手佔據北原,使諸葛亮無法向西機動,隔絕隴道。

沒辦法,諸葛亮只得返回五丈原,跟司馬懿耗了起來。

正因為司馬懿算準了諸葛亮的動向,先一步下手,守在點子上,才確保了自己可以安安穩穩地推行龜縮大法!

充分準備!

當然,如果認為不需要司馬懿出馬,蜀軍就完全沒有取勝的希望,那就大錯特錯了!

諸葛亮是一個務實的軍事家,最後一次北伐時,他似乎找到了解決糧草問題的辦法:在五丈原屯田,以為久駐之基!

諸葛亮對糧草十分自信,他和姜維說:司馬懿不就是吃定我們糧草困難嗎?我現在分兵屯田,又以木牛流馬輔助運糧,我們不但不怕糧草不濟,還會越來越強!我們現在久駐此地,以待其變!

諸葛亮沒有說大話!

諸葛亮退兵後,洛陽鬧災,司馬懿把蜀軍在五丈原屯田留下的餘糧分發給洛陽居民,解決了糧食問題!洛陽人民紛紛把司馬懿視為菩薩!

因此,如果放任諸葛亮隨心所欲,魏軍也是扛不住的!

諸葛亮“以待其變”,不是空想。

當時,隴右地區缺糧,糧食依賴關中輸送。由於戰線已經推至渭水,魏軍糧運難度將大大增加!

當然,諸葛亮也等不到他期待中的變化了!

司馬懿早早就開始在隴右附近大力開墾、發展農業。

因此,司馬懿得以從容與諸葛亮耗了下去!一直耗到——諸葛亮死去。

找到對敵方略,很重要;但找到實現戰略的方法,更重要!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因為三國演義上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戰最精彩,所以現在跟多網友認為司馬懿屬於烏龜流的大師,實際上這種認知是錯誤的,綜合司馬懿一生的戰績,他是一個攻擊性的大師,而不是防守型的。

司馬懿第一次給曹操提出建議是曹操討伐張魯時候,司馬懿建議曹操趁劉備立足不穩拿下蜀中,卻被曹操以人苦於不足,既得隴復望蜀而否定,但可以看出司馬懿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

司馬懿第一次獨自領兵作戰是在曹丕死後孫權趁喪攻魏,這一仗司馬懿乾脆利落的打退孫權,打敗諸葛瑾,斬殺吳國先鋒張霸。其餘兩次最有名的戰鬥就是尋日破孟達和白日破遼東,我們看到司馬懿將他的攻擊性屬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可是在對陣諸葛亮時候他的風格變了,為什麼?其實司馬懿這時候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直接對決實際上只有兩次,那就是公元231年和234年的諸葛亮兩次北伐,還有一次沒碰上面的,就是230年曹真伐蜀,這次司馬懿從新城沿漢沔溯流而上,遇雨班師。所以231年的諸葛亮北伐是兩大名將第一次較量,這一次雙方在試探中是展開了一場對攻的,很遺憾,司馬懿敗了,比較慘,諸葛亮獲得了甲首三千的第一滴血,更是在糧盡退軍路上斬殺了魏國名將張合,更慘的是司馬懿患上了諸葛亮恐懼症。

然而司馬懿還是有他自己的優勢的,他很清醒,更大的優勢是他後面有個強大的魏國,所以在234年的第二次對決中他學乖了,將他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雖然他以前並沒有展現什麼善守的天賦,但是大概能者無所不能吧!他這次選用了烏龜流戰法,而且很堅定,寧願穿女人衣服也不出戰,終於諸葛亮耗不住把自己耗死了。但是司馬懿的諸葛恐懼症依然沒有治好,被楊儀一個返旗鳴鼓給嚇跑了。

其實可見的是司馬懿選擇防守是迫不得已的,因為打不過,失敗了可能會後果很嚴重,但魏國國力強大,耗下去對自己有利。就個人才能而言,很明顯諸葛亮還是勝利一籌了。


困獸88


司馬懿,三國時期的一位頂尖人物,站在三國人物榜中的頂端,與武廟十哲的諸葛亮分庭抗禮,他是唯一一個能在諸葛亮手下挺住的人。

提到三國自然繞不開一本小說——《三國演義》,在其廣泛的傳播之下,或許司馬懿成了一個城府極深的陰謀家。

其實只要仔細的靜下心來,看看司馬懿的戰績,你就會驚訝的發現,自司馬懿出道以來,戰遼東,取孟達,平淮南,還有荊州大敗諸葛瑾,大大小小的戰役,司馬懿的戰績是全勝。

只是在面對武廟十哲的諸葛亮後,司馬懿才開始有了敗績,並且採取了“龜縮防守”的戰術,頂住了諸葛亮的攻擊,直到諸葛亮仙逝。那麼,司馬懿面對諸葛亮北伐,為什麼從未失敗的司馬懿要採取堅守的策略呢?

司馬懿的處境決定

司馬懿在曹魏的地位一直很尷尬,他走的最對的一步棋就是壓對了曹丕這個寶。曹操在世的時候,對司馬懿時刻提防,本來想在自己走的時候帶走司馬懿,結果陰差陽錯的留下了他一條命。

司馬懿和曹丕在一起,地位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這一切得益於曹丕稱帝前爭儲時司馬懿“出力甚厚”。曹丕的能力不足以與曹操相比,但是並不弱,至少拿捏當時的司馬懿綽綽有餘。

司馬懿蟄伏於曹丕身邊,像一隻暗中觀察獵物的豹子,等待著時機的到來。不過老天似乎不想給他這個機會,曹丕死後,曹睿上位,繼承了曹操與曹丕一貫作風的曹睿,對司馬懿的防備一刻都沒有停止,司馬懿無言,喜憂不行於色,他知道,曹睿的時代也不屬於他,他還要等待才行,在這段期間,司馬懿想明白了一個問題,想要一展宏圖,非手中有兵權而不可也!

當司馬懿想到這裡,他的眼睛瞟過了掌管軍權的三個巨頭——曹真、曹休、夏侯尚。這三位堪稱曹魏的三個支柱,只是瞟了一眼,司馬懿便收回了目光,他無奈的選擇繼續韜光養晦,以待天時。

讓司馬懿無奈的正是這三個人,太強,而且都不待見他,在政治層面,他顯得勢單力孤,勝算太低,而司馬懿恰巧是一個從不做低勝算事情的人。但是,他還是對三人進行了分析和了解,畢竟他要有所準備,當時機來時,一擊制勝!

當時,曹休守東線,曹真守西線,夏侯尚守南線。三人都是一方軍事巨頭,其中以曹真為尊,曹休次之,夏侯尚再次。司馬懿在等,等待一個機會,那就是他們三人之中,有一人出問題。這個機會很快被司馬懿等到,三人中實力最弱的夏侯尚,因為自己的小妾死去居然鬱鬱而終。

司馬懿等到這個機會,如獵豹出擊,又如蒼鷹俯衝,他成功的捕捉到了這個機會,並且牢牢抓在手裡。此時的曹睿儘管對司馬懿非常忌憚,但是迫於形勢,還是任命司馬懿接替了夏侯尚的職務,防守南線。

此時的曹真對司馬懿極為不滿,只是司馬懿小心翼翼,不落半點口實於曹真,惴惴度日。隨後曹休石亭之敗,羞愧而死。曹真最終熬不過司馬懿,先走一步。這一刻司馬懿幾乎笑出了聲來,畢竟他的障礙,全都被他給熬死了。

曹睿先是給了司馬懿兵權,這次又選擇讓司馬懿接替曹真防守西線,與諸葛亮對壘。走到這一步,司馬懿的目標前還剩下一個絆腳石,那就是張郃。張郃一直在曹真手下做事,威望極高,是曹魏名將,有他在,司馬懿難搞出什麼大名堂來。於是,張郃戰死,或許是天意,或許是司馬懿的計也未可知。

總之,司馬懿在隱忍多年以後,終於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兵權,站在曹魏的權利頂端。只是他在曹魏的處境並不完美,因為曹氏的族人,對他司馬懿一個個都虎視眈眈,就等司馬懿一步走錯,將他挫骨揚灰。

所以,司馬懿不能潰敗,亦不能完勝。他司馬懿深知,完勝諸葛亮無異於痴人說夢,所以他就要守住底線,不潰敗即可,這樣他就有價值,曹氏家族就不得不利用他,更不敢加害於他。

司馬懿不可能贏諸葛亮

這一點,主要表達兩層含義,一個是司馬懿的軍事能力遠遠不如諸葛亮;另一個是司馬懿即使能打過諸葛亮也不敢贏。

司馬懿的軍事能力遠遠不如諸葛亮

司馬懿在遇到諸葛亮之前,他的戰績是全勝,只有遇到諸葛亮之後,才有了敗績,從此司馬懿患上了“懼諸葛亮綜合症”,再也不主動出擊找諸葛亮打仗了。

為什麼全勝戰績的司馬懿遇到了諸葛亮卻如此不堪一擊呢?要知道,曹魏的人口數高達430多萬,擁有兵力40餘萬,而蜀漢的人口數只有90多萬,兵力更是隻有9萬餘。以強攻弱,為何被諸葛亮壓著打?難道真如大家傳說的那樣,是《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話了嗎?當然不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或許比他的政治才能要弱,那是因為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實在是太強了,而他“弱”一些的軍事才能與其他人比較,還是極強的存在。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歷史上是得到了肯定的,他是唯一一位沒能一統天下卻入選“武廟十哲”的人,歷朝歷代都沒有將諸葛亮移除“武廟十哲”,這足以證明,幾乎歷史上所有的朝代都認為,蜀漢的失敗“非孔明之過,乃不得其時也。”

“武廟十哲”都是些什麼人呢?武廟的主神是姜子牙,其餘人分列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從這個排名中我們可以看到,所謂的“武廟十哲”,其實就是古代的“戰神”、“兵仙”,隨便拿出一個來,那都是同時期無敵的存在,諸葛亮位列其中,足可以證明其武功之高,決不在白起、韓信之下,這樣的軍事能力,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也就並不奇怪了。以強擊弱而固守,也並不羞恥。畢竟,司馬懿戰不贏諸葛亮在他的意料之中,不被諸葛亮打的潰敗才是其戰略目的。

司馬懿即使能打過諸葛亮也不敢贏

刨除司馬懿與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不提,假設司馬懿可以輕鬆打敗諸葛亮,其實司馬懿也並不敢打贏諸葛亮。因為,司馬懿一旦打贏諸葛亮,曹魏集團勢必下一步要入川,如此一來,司馬懿將轉守為攻,而蜀地易守難攻,他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而他失敗的時候,則曹氏家族就會對他動手,將他剪除出軍權之外。因為諸葛亮採取守勢,元氣大傷的話,也就無法再進行北伐,司馬懿也就失去了鉗制諸葛亮的作用。

即便司馬懿入川之戰順利,拿下蜀漢,立下不世之功,那麼他功高震主,最終也難逃一死。想要霸佔蜀地,自立為王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具體可以參考鍾會之敗。


所以,司馬懿無論如何不能贏了諸葛亮,既然如此,他選擇堅守的策略就再正確不過了。對於當時的司馬懿而言,能夠抗住諸葛亮的進攻,保持現有局勢,才是對司馬懿最有利的情況。



野史日記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因為兩個人的性格不同。諸葛亮就曾經說過: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而司馬懿卻說過:軍事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

由此可見,兩人的用兵方法頗有不同。司馬懿這句話讓我想起毛主席的十六字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似乎和司馬懿的用兵有些相同之處。都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己方實力。既然打不過,那我就防守,如果不能防守,那我就跑,這又不丟人!難道天底下只有投降和戰死嗎?可見司馬懿這人很看得開。



他心裡很明白,在軍事方面,他是不如諸葛亮,這他自己都承認過。既然我打不過諸葛亮,那我就高掛免戰牌,我就不打,你能咋地!甚至諸葛亮派人送去一件女人衣服,司馬懿也不為所動,不僅如此,而且還穿上沾沾自喜。司馬懿可真能忍,不過話說回來,成大事者,忍是學的。

當然了,司馬懿也不是一直避戰不出的,有時候他發現了戰機,就會主動出擊,畢竟有利己方的時候,傻瓜才不出。只不過多次都是諸葛亮留下的計謀,結果總是大敗而歸。於是司馬懿學乖了,他變得越來越謹慎。只不過他的謹慎是有道理的。



諸葛亮再厲害,他始終是在魏國境內作戰,糧草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六次北伐當中,有兩次就因為糧草的願意被迫撤兵。司馬懿就是學會了拖,我不打,我等著糧草不濟,然後主動撤兵。在司馬懿看來,這是最穩妥的辦法。


於是乎,諸葛亮六次北伐皆無疾而終。而司馬懿卻是活的好好的,你說氣人不氣人。


青史回聲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撐控了朝政,為了復興漢室,他始終沒有打消北伐曹魏的決心,在公元234年的春天,諸葛亮重整軍隊再次從斜谷出發北伐曹魏,帶領軍隊在五丈原紮營。此時:魏國主帥司馬懿也帶軍隊紮營在諸葛亮對面,形成對峙局面。可是諸葛亮怎樣激戰,司馬懿總是不出戰。諸葛亮知道:如不速戰的話,拖下去糧草供不上來,還採取送一身女人衣服去羞辱司馬懿,可是:司馬懿總不出戰。

我認為司馬懿不出戰有二個原因,一:當時曹魏的對手並不是蜀漢,而是東吳,東吳更強大,對於蜀漢只要守住西線逼諸葛亮退兵回蜀即可。二:就是司馬懿為了保持自己的大權撐,只要蜀漢諸葛亮不死就是對魏國算是個強大的敵人,而要對付諸葛亮只有自己。所以司馬懿這層考慮才不出戰,使諸葛亮憂死在五丈原。

當時曹魏來說:對敵戰爭並不是單純的戰場對決,而是更重要的政治延續,使國家更平穩更強大。



誠心走天下2


道理很簡單,司馬懿主動出擊打不贏諸葛亮,所以只能採取“拖延時間”、“消耗糧食”、“以逸待勞”、“伺機而動”的戰略,以時間換取空間及最終的勝利。

諸葛亮所代表的蜀漢,僅一州之地,偏安一隅,擁有百姓不足一百萬人,軍隊十萬人,官吏四萬人。




司馬懿所代表的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天下十三州中曹魏獨佔九州,擁有人口四百餘萬,軍隊四十餘萬,數倍於諸葛所代表的蜀漢勢力。

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一場以弱打強,以地方對抗中國,以一州對九州力量懸殊的戰爭,但諸葛亮的北伐始終佔據著戰場上的進攻勢態,這真是一場奇怪的戰爭。



官渡之戰袁紹強,曹操弱,戰爭是由袁紹發起的,而袁紹軍始終保持著進攻勢態;赤壁之戰曹操強,劉備和孫權弱,戰爭是由曹操發起,而曹操軍始終保持著進攻勢態,只有實力強才能在戰爭中保持進攻姿勢。

而以弱勢之力卻在戰爭中以進攻勢態,歷來很是很少的,而諸葛亮之所以能以弱勢之力而採取進攻勢態北伐,唯一的原因就是諸葛亮以個人能力彌補了實力的弱勢。比如楚漢戰爭中的韓信,就是以弱勝強,完全憑藉強大的個人能力,以弱勢實力採取進攻姿態。



回到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中來,司馬懿不敢主動出戰的根本原因就是打不贏諸葛亮,因為他們兩人第一次交戰時,司馬懿被打得大敗,原本就很諱忌諸葛亮,現在更是畏蜀如畏虎了。

諸葛亮北伐一共有五次,第一次到第三次時,曹魏關中地區的總指揮是曹真,當時司馬懿是都督荊州諸軍事,也就是荊州地區軍事總指揮,相當於荊州戰區司令,直到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前,曹真去世,司馬懿才被曹睿空運到關中前線擔任總指揮,於是才有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也就是諸葛亮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被稱為滷城之戰,此戰,諸葛亮先是搶收了魏軍在上邽種的麥子,然後與司馬懿對峙,也許是司馬懿對諸葛亮早有耳聞,司馬懿率領優勢兵力的魏軍與諸葛亮對峙,卻沒有主動進攻,而是緊跟諸葛亮大軍,尋找機會。

最終,諸葛亮採用誘敵深入,不惜自陷絕境,讓魏軍斷絕糧道及退路,讓所有破綻露給司馬懿,也要引誘司馬懿與諸葛亮主力對決,司馬懿始終不敢決戰,手下的將領都在背地裡議論司馬懿畏蜀如畏虎,到最後,司馬懿終於沉不氣了,最終結果就是司馬懿大敗,被斬首三千甲士,角弩、玄盔大量丟棄。



此戰,諸葛亮還斬殺了魏國三朝名將張郃,這種恐怖的戰績,讓司馬懿膽戰心驚,此戰過後,無論諸葛亮使用何種誘敵之計,司馬懿一概不出戰。

如果司馬懿有把握主動取勝的話,他肯定會主動進攻諸葛亮的,正因為司馬懿沒有一絲能贏諸葛亮的把握,所以司馬懿只能採取“拖延時間”、“消耗糧食”、“以逸待勞”、“伺機而動”的戰略。



這是司馬懿的風格嗎?明顯不是。看看司馬懿如何平定孟達之亂的,八天急行軍從宛城趕到新城,全程1200里路,司馬懿只用了八天,趁孟達毫無防備,然後迅速攻佔新城,斬殺孟達,這是標準的快、狠、穩,這才是司馬懿的風格。

還有司馬懿平定遼東之戰,三個月出發,三個月平定,三個月回軍,行軍迅速,攻城迅速,採用聲東擊西之計迅速擊破遼東,並且築京觀顯示戰功,這就是快、狠、穩,這才是司馬懿的風格。



還有司馬懿在荊州和淮南前線抵禦東吳軍隊的時候,也都是主動出擊,積極攻城,從來沒有像對戰諸葛亮這樣,採取消極對峙的策略,為什麼司馬懿會這樣?

就是因為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無論是論計謀還是論戰略,司馬懿都比諸葛亮差了一點,但也就是僅僅比諸葛亮差,比其他人還是強了不少。



如果司馬懿能夠憑藉謀略和戰術主動出擊打敗諸葛亮的話,他早就用了,如用他斬殺孟達和平定遼東那樣速戰速決,可是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只能用其他辦法了,比如消耗戰。

消耗戰是一種被動的消極防禦,最終目的同樣也是為了擊敗敵人,於是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就只能運用消耗戰進行防禦諸葛亮,因為司馬懿沒有別的辦法了,打不過就是打不過。



最終諸葛亮病逝於第五次北伐的軍中,對手司馬懿不戰,又利用地形消耗時間與糧食,諸葛亮縱有鬼神之才,也無可奈何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就算是諸葛亮死後,蜀軍退兵,司馬懿都不敢追,因為他怕跟張郃一樣,命喪於追擊諸葛亮的路上,這難道不是“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嗎?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征伐中原,司馬懿作為中原大將,卻始終深溝高壘,為何?

諸葛亮,字孔明,蜀國丞相。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計謀第一人,在人們心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記得小時候有一首歌謠:魯肅三步一計,周瑜一步一計,諸葛亮一步三計。可見,諸葛亮智慧遠在眾人之上。

司馬懿,魏國都督。此人深有謀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在諸葛亮六次征伐魏國期間,司馬懿作為都督,每次都率兵抵抗蜀兵。

司馬懿雖然很佩服諸葛亮,但開始時並不是很服諸葛亮!所以,魏、蜀兩國交戰初期,司馬懿總是出兵正面與諸葛亮交鋒,但在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後,司馬懿終於得到了一個結論:與諸葛亮正面對抗,那結果只有一個:失敗!

記得有一次,蜀兵撒退後,過了幾天,司馬懿才知道。司馬懿仰天長嘆:孔明有鬼神不測之機,吾不如也!

所以,在以後的戰鬥中,司馬懿總是高掛免戰牌,不出迎戰!不管諸葛亮怎樣羞辱他,他也不為所動。有一次,諸葛亮派人送一套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意指司馬懿是女人,不是男子漢,不敢正面迎戰。司馬懿不以為恥,竟然把女人的衣服穿起來,反而向來使問起諸葛亮的生活起居。可見,司馬懿的機謀也是十分深遠!

最後,由於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諸葛亮、司馬懿的較量才結束。


wddfc


三國時期,司馬懿對陣諸葛亮,總取守勢,為何?

一,自愧不如。司馬懿有先見之明,自從跟隨曹操東討西伐,親身經歷過諸葛亮的厲害,故不敢用兵。

二,以逸待勞。諸葛亮伐魏,須出祁山進兵,路途艱難,長途跋涉,司馬懿以逸待勞,堅守不出,待蜀兵糧草不繼,後退時再追擊。

三,諸葛亮計謀多端,神出鬼沒,司馬懿恐一出兵就會中計而大敗,故總採用守勢為上。


叢中笑6603


司馬懿乃三國一流謀略家,戰略家。他明白戰爭的實質,即力量的角逐。在與諸葛亮幾次對壘中,雖然是諸葛亮小有勝數,但改變不了整個戰略的勢態。

特別是在五丈原對壘中,諸葛亮為求速戰,給司馬懿送來幾套女人衣服,故意羞辱他,逼他出戰。可司馬懿不但不生氣,反而笑納。並通過來使,向諸葛亮問好,打聽諸葛亮飲食及工作情況,心中明白,對付蜀漢,無須征戰,一個"耗"字,一個"拖"字,不戰即可屈人之兵,只有堅守,諸葛亮因後勤供應及天氣狀況,必定退兵。

所以真正高明的是司馬懿。只要魏國堅守,穩住戰略一線,繼續發展實力,滅掉東吳及西蜀,指日可待。最後,歷史按照司馬懿的規劃,終於滅了南方的東吳西蜀,統一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