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大師鄧普頓最重要的祕密:5.11法則



投資大師鄧普頓最重要的秘密:5.11法則


  先說兩個最近發生的真實故事。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在上海做私募。他的實戰水平很高,我多年來見證了他的業績,可以說一直在市場居於前列。前兩天通電話,他說最近的收成不錯,他原來的思路一直是做左側交易為主,評估股票的價值再決定是否買入。但最近,基本已經變成追漲殺跌式的操作。

  “這個階段的市場在鼓勵投機”,這是他的結論。

  事實也正是如此——大把市盈率低於十倍的股票沒人要,而隨便一隻新股上市就暴漲兩三倍——越是有理論體系的人越賺不到錢,只有膽大才是王道。

  我另外一個做實業的朋友,這兩年剛剛進入市場,是巴菲特的信徒。他買了很多銀行股,一路很煎熬,拿得很辛苦。

  前兩天他給我發微信,說,“突然想明白,很多人放棄價值投資是因為瞧不上(不滿足於)15%-20%的年收益率。如果心裡期盼的是50%以上的回報那巴菲特確實幫不上忙。”

  我回:“還有一個時間框架的問題,大部分人想賺快錢。”

  說起時間框架,這正是今天我想說的的正題。事實上,當大家都在談價值投資的時候,卻總是忘了一個極其重要的關鍵因素——時間框架。

  而時間框架決定了你眼中事物的形態。最簡單的例子,同一只股票,日線圖和月線圖是截然兩樣的。

  在所有關於價值投資時間框架的說法裡面,我最認同投資大師鄧普頓的說法。

  鄧普頓是誰,他被譽為100年來最偉大的投資大師之一,業界名頭不亞於巴菲特和索羅斯。

  我們來看看他的業績。

  從1954到1992年,他直接管理或監管了鄧普頓增長基金。這38年中,這隻基金12個月的平均收益是每年16%,這一數字較同期的全球股市的年收益率高3.7%。很少有其他職業投資者能在這麼長時間內創造如此穩定而出色的收益。

  也就是說,投資者在1954年在這隻基金投入1萬元的話,將在38年後變成173萬元。

  喬納森·戴維斯與阿拉斯戴爾·奈恩兩位對鄧普頓的投資思想、方法與業績做了詳細的研究之後,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稱之為“5.11法則”。

  在鄧普頓早年寫給分析師和客戶的備忘錄中,就頻繁地提到五年這個時間框架。這一點也一直貫徹在他其後數十年投資生涯的始終。

  為什麼是五年,這裡面有什麼秘密呢?

  上述兩位研究者分別用一年、兩年、五年等等不同的時間週期,對現期股價與未來股票的盈利數據之間的關係做了統計研究,結果發現,表現出最擬合且最強的相關關係的是五年這個週期。

  當把研究範圍擴大到美國以外的全球大部分市場,以及把數據回溯到20世紀70年代之後,這個結論依然成立。

  而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用5年後的業績來做計算,11倍市盈率是一個重要分界線——凡是五年預期市盈率高於11倍的股票,都將給你帶來負收益。

  而在短期內,比如一年或者幾個月,市盈率與收益之間不存在任何正式或可識別的關係。

  說到這裡,鄧普頓的投資聖盃就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買入五年後預期市盈率低於11倍的股票。

  這就是我命名的“5.11法則”。

  當然,這裡面的難點在於對五年後公司盈利的預測。

  事實上,這也反應了鄧普頓在他的投資生涯中反覆強調的一點:所謂低估,不是說某家公司過去賺了很多錢,而現在股價很低,這個歷史數據意義不大。真正有價值的低估是股價對未來的低估。

  那麼,為什麼是五年這個時間框架最有效呢?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

  不過我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跟人性有關。

  人性總是健忘的,五年足以讓人忘記市場的很多教訓,所以它恰好會是一個讓你賺錢的好週期。

  我認為,這個被隱藏的法則,應該成為價值投資的一座燈塔。只有解決了時間框架問題,價值投資才會變得真正可量化,可操作。

  順便提一句,鄧普頓在任何一個五年週期中,都從來沒有出現過負收益。而巴菲特用來衡量自己業績表現的標準,恰恰也是五年。

  這難道是巧合?

  不過你別以為做到這點很容易,不妨看看你身邊,有幾個人會用五年的週期來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