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馬廣文《隸書結體三十八法》內容有:因字立形,偏旁獨立成形,橫畫平形,短豎破整,並列豎畫多相背,蠶無二設,雁不雙飛,波磔分背,一柱獨支,方析兩筆,化繁為簡,增筆結構,承篆結構,異寫結構,布白勻稱,內密外疏,外密中疏,偏旁錯落有致,粗細變化等。

一、因字立形

隸書中大字、小字各有勢態,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大字結密可謂盡善,小字寬綽可謂盡美。如“口”字之小就難與“轆”字之同大,書寫時要順其自然,因字立形,必當思所,位置排布使其相應得宜。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二、偏旁獨立成形

  偏旁獨立成形是漢隸結體的重要規律。漢隸的偏旁部首或繁或簡,多數能獨立成形,既它可以離開字的主體自成格局。如《乙瑛碑》中的魯、頭、瑛等字。左右上下偏旁部首既能獨立成形又能相互照應,主賓兼顧、起伏相承,或借賓形立,或以粗形精,或借小扶大,其法無窮。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三、橫畫平行

在漢隸中、對橫畫採取了誇張的手法,它將橫畫適當延長和加重,在筆畫編排中多數橫畫又趨向平行,這樣,每個字的其他筆畫就相對減弱,因此,橫畫就佔據了一個字的主導地位。在書寫時,要以整見奇,貴在俯仰、粗細、長短、參差筆變化,即平者易之以拗峭、板者易之以靈活、如蓋、晨、重、有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四、短豎破整

漢隸橫畫平行佔據了字的主導地位,再加上長豎直勢必然造成字形的平整板滯,有失於生動活潑。為了克服這種板滯現象,它以短豎的靈動、斜側、粗細、長短等變化來破其整,即以散入妙。在平正中求變化,仍然能夠巧妙地表現出隸書的自然變化之天趣。如:愚、影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五、並列豎畫多相背

 漢隸中左右相背的長豎多呈相背之勢,這是隸書結體的一項重要特徵。如《張遷碑》的“通”、《乙瑛碑》的“直”、《禮器碑》的“賈”等,在左右相對的兩長豎都呈相背之勢,特別是左側長豎其寫法往往和左波畫相同,這是為了順應整字體形的需要,以達到總體字勢的協調統一。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六、蠶無二設 雁不雙飛

蠶無二設、雁不雙飛是對隸書結體的一種基本求要。即在一個字之中,只能有一個橫畫帶(蠶頭雁尾),通常作為一個字的主筆出現。畫山者必有主峰,為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筆,主筆立定,為其餘筆所拱向,此字必精神團聚,猶如眾星拱月、萬象生輝,如:青、薜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七、波磔分背

  “波”畫是字的左翼,“磔”畫是字的右翼,波磔兩筆在隸書結構中極富有裝飾性。波磔分背左右呼應。以側映斜、蒼勁有力、氣勢外拓,如鳥翼臨風展翅,翩翩自得。波畫筆勢旋於左,其法要澀而勁,其意要沉著蒼老,磔畫伸展於右,用筆要強其骨力氣勢,沉雄而又酣暢。左右兩筆開張鳳翼,入妙通輔靈,縱橫有象。為此,波磔分背是隸書結體的主旋律。如“舍”、“琴”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八、一柱獨支

  字有上寬下窄一豎獨支者,其勢如金雞獨立。如甲、卓、車、爭、常等字,書寫時末筆要勁健有力,條求立得穩,撐得住,把握險中求穩之妙。此筆若失去力度,就會造成整個字的鬆軟或偏斜的感覺。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九、方折兩筆

  隸書中的方折是由兩種不同方向的筆畫拼接而成。即前一筆的末端與後一筆的起端相拼接。書寫時,有的連接,有的斷開,斷者要筆斷意連,連者要前後相應成趣。方折的好壞往往決定字形的成敗,書寫時一定要謹慎為之。如“圍”、“四”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十、化繁為簡

  化繁為簡是漢隸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結字現象。是在易識的前提下簡省一些筆畫,有時減去相同的筆畫,有時減去某一局部的筆畫,使結體更加冼煉。不管它如何減,都是藝術的加工,即繁者易之以簡約,總體上仍保留原字風貌,這種字可稱為古代簡化字,即當今簡化字的先步現象。如:“斷”、“靈”、“無”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十一、增筆結構

  字有難於結構者,或因筆畫少出於結體上的需要而增添了筆畫,即(疏當補續)。這樣,整個字形就顯得縝密茂美、勢巧形密,增加了莊重感。這種增筆結構源於篆書,屬於篆書的滯後現象。如:“寒”、“宣”、“兵”、“盟”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十二、承篆結構

  隸書是由篆書演變而來,很多漢碑中存在篆書筆法和結構。正如明王世真所說:其隸法時時有篆籀筆,與鍾“繇”、梁(鵠)諸公小異而骨氣洞達,神彩飛動,疑非中郎(蔡邕)不能也。漢隸中殘殘存篆書結構是篆書的滯後現象,其中以《夏承碑》、《褒斜碑》、《裴岑碑》為最。如:“仲”“嵬”、“夏”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十三、異寫結構

結構異變即改變了原來字形或偏旁的寫法,使之不同於原來字形。其中有偏旁移位、筆畫變位等現象。多數為篆書向隸書演變中的異寫結構。如:“曹”、“歌”、“復”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十四、布白勻稱

  [布白勻稱]是隸書結體的一條基本原則。它包括左右勻稱、上下勻稱、筆畫之間勻稱,重點在於分間布白要適當。書寫時要調整筆畫的長短、大小、粗細、偏斜、疏密等變化。結體繁者要井然有序,結體簡者不可散亂無章。總之,在視覺上要達到勻稱、協調,協調是必然的,勻稱是相對的。如:“魯”“端”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十五、內密外疏

  [內密外疏]是傳統的結字方法之一。主體部分多在中宮內表現,而外延部分也比較醒目,是中宮部位的筆畫集結的比較緊密,筆畫攢聚向心,外圍部分筆畫向外伸張舒展,形成內密外疏的結體形體。這類字在藝術表現中密與疏互相依託,對立而統一。在漢碑中以《禮器碑》、《孔宙碑》為最。如:“蓋”、“嶽”、“察”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十六、外密中疏

  [外密中疏]即中官部位筆畫較為疏朗、寬鬆,外圍筆畫較為充盈。在書寫時將橫畫與豎畫盡力向外切割,就形成了外密中疏的結字特點。在漢隸中以《西狹頌》、《張遷碑》較為典型。如:“龍”、“經”、“波”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十七、偏旁錯落有致

  隸書以端莊樸厚者為佳,但也必須在平整中求變化,要有意打破均衡,或[伸左抑右]、[抑左升右]、或[促左展右]、或[實左虛石]、或[收上放下]、迎讓頓揖、隨態運奇,在對比中求得結構的奇正變化以達到妙趣橫生的藝術結構形式。如:“琅”、“孫”、“副”、“以”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十八、粗細變化

  [粗細變化]是增加隸書節奏旁部首佔位大小的變化,即佔位多者曰重;佔位少者曰輕。三是字與字之間的輕重變化,筆畫少而粗者顯重。筆畫多而細者顯輕。總之,一個字內部結構佈局勻稱,粗細對比不可過於強烈,粗細搭配要適當,就能增加節奏感。如“在”、“德”、“北”、“青”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十九、巧妙借筆

  巧借筆,即一筆兩用,是一個筆畫被兩個偏旁共同使用的方法。如:“秘”、“窮”等字。這種方法借得巧妙,匠心獨具,兩個相同筆畫擠在一起,不免有些擁擠,省掉其中一個,則顯得勻稱疏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二十、延橫展豎

  延橫展豎,是指超出正常長度的橫畫與豎畫。將橫畫適當延長,如弧舟之橫江渚會增加字形之美。豎畫向上或向下伸展,如青筍之抽寒谷,增加了字型的奇特感。延橫展豎皆出於造型的需要,若精研覃思,意趣常存。如:“修”、“福”、“取”、“聖”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二十一、筆短意長

  漢隸結體常有筆短意長之說,如《西狹頌》、《甫閣頌》、《張遷碑》用筆短,短則易見樸拙,短則結體緊密,肥而不腫,空靈迭宕,變化多端,意高則筆減,其妙在此,其難也在於此。如:“帝”、“樂”、“稟”、“體”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二十二、縱筆超長

  超長之筆,多數是一個字的主筆,在書寫時往往極力伸張。漢碑中最長的一筆要屬《沈君闕》中“沈”字的浮鵝鉤。這一筆相當於本字三倍的寬度。其次,如《孔宙碑》、《孔彪碑》也有不少超長筆畫。筆畫超長,形如良馬騰驤,奔放向路,虯龍盤遊,蜿蜒軒翥。如:“彭”、“安”、“沈”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二十三、大筆穿插

  漢隸中有些字的斜插之筆其長度突破常規,筆畫自左至右或自右至左斜貫字身,筆勢飄逸奔放,結體自然天成。這是隸書獨具一格的寫法,頗具情趣。但用筆要審慎為之。如:“我”、“功”、“勇”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二十四、部首錯位

  部首錯位是指部首偏離中心線的寫法。在部首與字的主體的參差變化中,部首主體本應上下對或對正,但在實際書寫中並沒有對正或對齊,部首偏離了主體的中心線,因此,就產生了部首錯位現象。這些字的部首雖然錯了位,卻給字增加了動感。如:“舊”、“溫”、“勳”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二十五、偏旁移位

  偏旁移位是指字的某一偏旁變更了它的常規位置,以造成勢的奇變,這種偏旁移位現象是古人的習慣寫法,其字有難於結體者,即把偏旁調換位置,使其結構趨於合理,給人一種舒適之美。移位是錯落的一種手段,移位是藝術結構的一種形式,常被古今書家所採用。移位能恰當地運用是頗具情趣的,但在使用中不可草率行事。如:“幼”、“野”、“舅”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二十六、點畫錯位

  點畫錯位將點畫錯開原有位置,把點畫做適當的錯位處理後,即不失其字型的端莊雅又給字形增加了動勢,如:“墨”、“朗”、“仁”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二十七、點畫移位

  隸書中的點畫移位,是將點畫挪離原有位置,把點畫做適當的變位處理,即結構之合,不必畫畫對偶。如:“夷”、“旬”、“原”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二十八、隸草結構

  隸書中有草寫結構,體勢靜中有動,瀟灑飄逸,嫆轉圓通,自有眾妙修歸之趣,在漢隸中《楊孟文》、《李孟初》、《馮府君》等碑隸草結構較多,但在書寫時不要過於草率。如:“光”、“姿”、“浪”、“琅”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二十九、承簡結構

  漢簡是西漢年間流行的一種書體,過渡到東漢晚期漢隸已臻於成熟。故在漢隸結構中帶有簡書成分是必然的。在成熟的漢隸石刻中《禮器碑》、《張遷碑》帶有較多的簡書成分。如:“吾”、“嗇”、“百”、“祖”、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三十、擒波斂磔

  擒波斂磔,即適當收縮其左波右磔,使其結體嚴整樸拙。擒斂則密,正如書譜所言密為老氣是也。其實擒波就是將波畫不做較大幅度伸展,略示波意而已。斂磔即磔畫略示磔意,筆意內含,波磔內斂而含蓄。如:《張遷碑》、《甫賂頌》、《衡方碑》等。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三十一、縱展波磔

  在《孔宙》、《石門》、《孔彪》、《禮器》諸碑中波磔極力縱展。對波磔兩筆進行了放縱性誇張。《石門》右磔,瀟灑飄逸,以瘦取勝。《孔宙》雄渾灑脫,以長取勝。《禮器》右磔,樸厚則健,以方取勝。《孔彪》左波,韻雅情逸,以秀取勝。《孔宙》友渾灑脫,以長取勝。《禮器》右磔,相厚剛健,以方取勝。《孔彪》左波,韻雅情逸,以秀取勝。波磔的縱展,決定著結構的組成。總之,縱展波磔易見瀟散超逸。如:“佐”、“我”、“陳”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三十二、斷筆求活

  斷筆是一種破整的有交方法。斷筆多在包圍結構中施行,如兩筆交接處可以相連也可以斷開,斷開時留下一段空白。即斷筆不鑄以留氣,不留則死,同時,也有橫畫中間斷開的,比如:“備”、“景”、“周”、“仲”、“曰”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三十三、同字異形

  同字異寫是古人對書法藝術探求的結晶。收集同字異寫,在寫文章時可以避同字連寫。否則,就顯得重複無味。如:“靈”、“明”、“南”、“晉”、“農”、“漫”、“聖”、“德”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三十四、同旁異態

  變化,是藝術的生命,也是隸書結體的基本要求。在書寫漢字時常常遇到同旁並列、三旁堆積、四口分疆的情況。若不能變化就顯得單調呆板。在書寫時要使用同旁有粗細、大小、長短、疏密等變化,偏旁各生其姿。如:“林”、“品”、“蟲”、“器”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三十五、同筆異形

  數畫並列,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即相同的筆畫在編次上,不管是橫畫重複排列或是豎畫重複排列或斜畫重複排列都要各異其姿。勿使平齊,要同中求異。如:“積”、“逢”、“雪”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三十六、疏密相附

  結字疏密須彼此互相乘除,忖度尋思,引說蹤由,播布研精,疏密相附,疏而不禿,密而不亂;疏中見密,密中見疏;疏欲風神,密欲老氣,藝術表現的疏密與賦予神氣的疏密有著相互制約和互為疏密的辨證關係,而這又與書家的生活和思想及藝術相關。如:“軌”、“朗”、“義”、“陽”等字。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三十七、大小參差

  隸書中大字、小字各有勢態,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大字結密可謂盡善,小字寬綽可謂盡美。如“口”字之小就難與“轆”字之同大,書寫時要順其自然,因字立形,必當思所,位置排布使其相應得宜。


隸書寫法結構三十八法及例字


三十八、界格

固然界格是字外之事,但在編次結構時不考慮一個字在方格中所佔位置大小是不夠的,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如:《衡方碑》字體充盈字格,字距行距很小。《孔彪碑》筆畫攏聚中宮,字距行間較大。《石門頌》則採用了有格而破格的方法,時有縱筆破格之舉。界格控制字的大小,一般不允許出格,字大則佔位大,字距行間小;字小則佔位小,字距相對就增大。這對於正確編排結構是很有益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