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農民豐收了,農產品價格下跌,而化肥、農藥等農資飛漲?

用戶61888548256


農民豐收了,產品多了,賣不出去,只能低價,而化肥,農藥價格飛漲,是農民太多了,需求量太大了。


陳玉新4


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豐產不豐收"?笫二個是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飛漲的原因。

中國以農業立國,華夏民族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創造了燦爛的農業文明,千百年來人們祭天拜祖,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年年有餘。與祖輩們豐收後的喜悅不同,這些年來,豐收後的農民常常沒有喜悅,更多的是擔憂。農產品豐收即滯銷,農民豐收即虧本屢見不鮮,蔬菜、生豬、雞蛋、水果、糧食等農產品無不面臨這樣尷尬的局面。這不是個正常的現象,長期下去將嚴重打擊農民生產積極性,動搖農業基礎,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為什麼會出現“豐產不豐收”的現象呢?就是農產品需求量比較固定,價格增加或減少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影響都不大,因為他是生活必需品,所以,當農產品供給量增多時,需求卻沒增加,於是價格下降,並且下降幅度很大,導致總體收入不變甚至下降。

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飛漲的原因。

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原因:

(一)原材料價格上漲

首先化肥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提高。因為化肥屬能源產品,受國際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價格上漲的影響,化肥價格隨之上漲。由此可以看出,成本推動成為價格快速上漲的一個主要因素。

(二)國內供應減少、出口增加

這幾年煤炭企業事故頻發,有的企業停產整頓,直接影響到煤炭產量;電力供應不足,化肥生產企業用電量嚴重不足。同時由於整頓公路運輸,煤炭汽運超載被嚴格禁止,這使得原本運力就不足的鐵路運輸更為緊張。化肥生產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上升,造成了化肥生產增幅明顯放慢。另外,國際化肥市場的高價格與尿素和磷酸二銨的出口退稅等優惠政策刺激了國內生產企業大量出口化肥。由於國內供應量減少,出口卻增加,這為市場價格攀升起到了推動作用。

(三)農資需求增加

黨中央和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農民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後,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尤其是5年內取消農業稅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兩項措施,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對化肥的需求量增大,從而拉動農資需求攀升。

(四)進口成本增加

國際市場農資產品價格一路上揚,國內農資價格也隨之上升。受進口成本上漲的影響,市場銷售價格也相應上漲。

(五)農資市場流通格局發生了變化

近年國家逐步放開農資市場,農資市場主體多元化,流通領域行為不規範現象增多。化肥和農藥、農膜等農資經過其它經營企業、鄉鎮或

其它經營企業多層次銷售渠道,整個銷售鏈條被拉長,流通環節增多,層層加價,少數經銷商還存在惡意炒作,哄抬物價的現象。這些因素人為地助長了農資價格上揚。





職業農人


主要,要靠國家平時對物價進行勻衡控制,合理安排,合理調控。


用戶4511466068466


農民的種地成本也漲了,因為環保要求不讓農民焚燒秸稈,還得顧車往遠處拉,既增加了車工費、又增加了燃油費、又增加了人工費,這麼糧食價格就增加不上去?


手機用戶w456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關於農作物產量上來了,成本高了,反而收購價格低了的問題,我們就拿糧食舉例!最近幾年我國的糧食作物產量整體保持穩定,平均畝產和總產量並未出現明顯的增加,比如說,國產大豆產量已連續十年都是在畝產240斤左右,國產小麥的畝產最近五年來也一直保持在720斤左右。但是,我國幾乎所有的主要糧食作物價格出現下跌,這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而如果為糧食價格這幾年的持續低迷姿態找一個藉口的話,我國的糧食產量特別是主糧供應保持高位,而且庫存量高企面對進口糧食低價衝擊,沒有價格優勢則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不管大家承認與否或者是否質疑中國的糧食產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即便是放到全世界來說也是一個公認的現象。以2018年國家糧食局發佈的官方統計數據為例,當年度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了6.5億噸以上,雖然並不是歷史最高記錄,但是依舊保持在最好水平,也就是說,和前些年相比,去年我國的糧食產量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增長,特別是像玉米,稻穀,小麥這三大主糧作物來看,不但沒有和前些年的歷史最高水平持平,甚至還出現了小幅度的走低。

由於我國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在進行而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則是其重要舉措,所以今後我國仍將進行優化和調解,主糧作物的種植面可產量,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的三大主糧作物的總產量仍有一定的下調空間。

糧食價格出現走低,主要由市場購銷關係變化所致。 所謂的糧食豐收,高產價格卻下降並不是一個真實情況。真實的情況是,最近幾年,我國的幾大糧食作物的產量整體保持穩定,不管是在平均畝產還是全國總產量方面都是如此,並沒有出現太明顯的豐收和增長,但是,它們的價格卻出現了明顯的走低。不管是像稻穀,小麥這樣的傳統口糧作物,還是玉米這一我國糧食生產的後起之秀都是如此,在過去的五年時間裡,他們的價格不但沒有出現明顯的上漲,反而出現了節節走低的勢頭。

由於我國糧食產量常年保持高位,但是我國的糧食消費市場卻沒有出現同等幅度的增加,消費總量和需求也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所以就出現了三大主糧作物為代表的市場供應居高不下,庫存量越來越高,但是消費市場增長卻陷入遲緩,購銷市場整體出現了嚴重的供需過剩,所以因此出現價格走低也是市場調節行為的具體表現。





農村潘先森


你好,我以前從事農資銷售行業10來年,農藥產品的確在逐年上漲。看著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3 40度的高溫揹著4 50斤農藥桶在田裡勞作,結果一季作物下來刨去成本手裡所剩無幾真的很無奈。但同時農藥上漲並不帶錶廠家的利潤就一定提高了,其中有很多原因:

1 生活成本增加物價上漲,人工得跟著漲,特別是房價居高不下,這些必須的分攤各行各業來買單的。

2 一些雜草,害蟲的抗藥性在逐年增加,以前2 30毫升的農藥就解決的事情,現在變成5 60毫升這也造成農民用藥成本的增加。

3 國內農藥廠家的研發能力薄弱,好多新產品專利 技術 都掌握在國外一些藥企巨頭手上,製藥原料高度依賴進口這樣就失去了定價權。比如 美國陶氏、杜邦 日本的先正達、株式會社,德國的拜耳等這些國際藥企巨頭。


農人石勇


中國種植的成本高於南美兩倍,這是因為在中國,耕地不是純粹按照生產資料的正常估值來進行評估的,流轉成本非常高,規模化程度很低,科技含量低,沒有規模化,很多科技手段難以施展。正因為這些原因,所以中國現在整個農業生產不是產量的問題,是效率問題,還有一個成本的問題。

效率是因為自動化程度不夠,我們現在比較中美之間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差得最大的是土地成本,第二是勞動力成本,第三是農資成本。再加上我們的農產品質量也不行,所以整個農業生產受限於多方面的因素。

農資漲價原因基本有以下幾種:

1.生產成本,人工成本,營運成本提高

運費上漲,原材料漲價,員工的工資,國家的一些調整,這些多出的花銷,都需要消費者買單。

2.環保和安全

如今,隨著國家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一些工廠不光要注意生產的成本,還要注意環保問題,會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汙染,同時還要注意生產過程安全。

近年,一些工廠的生產商品的過程中,由於一些操作的不慎或者其它原因,發生不幸事故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安全防護措施以及更標準的操作,都需要資金。

減少依賴化肥農藥

不得不說,化肥和農藥的發明應該算作農業上最偉大的發明。它們幫助作物抵禦病蟲害,幫助農民提高產量,曾在一段時間內,被農民奉為“種地神藥”。但與此同時,它們所帶來的副作用,也是任何使用化肥和農藥的國家都不能避免的。

過量地使用化肥和農藥,使一些沒有被植物吸收的部分,滲入地下汙染水源或者流入海洋造成海水富養,對環境造成了極大損害,人們的生命就會受到嚴重威脅。在歐洲,很多國家以立法的方式規範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針對不同土壤和作物,制定了極為細緻的農藥化肥使用標準。

上世紀六十年代,化肥剛進入農民的生活開始,五六十年過去了,我國的化肥需求量像做火箭一樣上升,糧食產量是增加了,但是土地的狀態是一年不如一年,現在很多地區已經在宏觀控制土地上的化肥用量,力求提高土壤肥力。

提高化肥價格,也許更有利於農民使用對土地更好的有機肥、農家肥。


漁人草舍


農業豐收,農付產品下跌,豐產,不豐收,常常造成農付產積壓,賣不出去……豐產變″豐慘"農民的悲哀!


徒窮


農民是案板上的肉,誰吃都可以。


用戶1303214540727


因為現在只要看誰家種什麼掙錢,明年家家鍾一樣的,所以價格下降,合雲南文山三七一樣,第一年,第二年都掙錢了,後面去的沒有經驗種的也多了,就成這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