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為什麼很難做出品牌?

谷寶


我想這個問題我是有發言權的。

我認為現在不光是農產品很難做出品牌,就連整個農業在現階段也沒有做出有什麼影響力的品牌或者公司。

我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

國情方面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小農經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農業的主體,直至今日,中國農民的數量依然是世界第一,而中國的耕地面積卻遠遠少於美國,這也導致了中國的耕地目前為止掌握到了那麼多農民手裡,很多一部分人對土地那種特殊情懷也使得他們不願意放棄土地,這也使得中國土地集約化生產出現了很多阻力,集約化是農業品牌化的必要不充分條件,無法實現集約化,農業品牌化也是難以進行的。


思想層面

品牌意味著什麼,品牌意味著產品出現了很多附加的成本,產生的這些成本很多人是不願意接受的,而且很多人不會人為這些企業種出來的和普通農民種出來的有什麼不同,但價格卻相差好幾倍,這種落後的農業思想可能會導致這些品牌化產品的市場非常小,中國有農業品牌嘛,有,而且非常多,但是有大品牌嘛,答案是沒有。


經濟效益方面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之前的百年老店的時代早已經過去,現在一個大品牌的建立可能3-5年就可以完成,但是農業不行,因為農產品的生長週期比較長,這也導致了農業變現週期非常的長,資金週轉以及品牌宣傳影響都非常的大,而且農業據有極高的風險性,也就導致了沒有那麼多投資人願意為農業投資。


這三個方面我覺著是農業很難做出來品牌的原因,我認為現在堅持堅持做農業品牌的人都是有情懷在裡面的,也希望你們能堅持下去,為了中國農業的明天,也為了你們自己。


小象愛農業


我們都知道“品牌化”是做農業的唯一出路,可為什麼很難做成品牌呢?我的分析如下,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東西約束

或許誰把農產品銷售出去,誰就是最有發言權的,誰就能形成品牌。可是這其實只是銷售能力,並不能代表農產品本身。

我們以蘋果為例,全國產蘋果的產區有好幾個,誰家都說自己的蘋果最好,可最後的評價標準是什麼?還是按銷售量來決定市場的。煙臺的蘋果賣的最好,自然就是品牌最大的。這是人們的常規理解。

可蘋果本身的標準化制定呢?沒有人去管了。我們在種植、生產、採摘、包裝、發貨、銷售的一系列過程中,並沒有形成標準化的流程。

第二、打著品牌的旗號做著普通產品的事情

這種情況在區域公眾品牌上發生的特別多,像張港的花椰菜,叫響全國的花椰菜品牌。可生產、種植、銷售都是以老百姓和個體為單位的,他們誰在意這個品牌?然後去維護這個品牌?沒有!

更不會有人想著藉助區域公眾品牌去做一些提升產品宣傳的事了,第一他們不會花這個錢、第二就算花這個錢也不知道給誰花了。

於是,就浪費了一個大好的品牌借勢賺錢機會,把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公眾品牌做成了人們眼中不值錢的普通農產品。

最可怕的是,這樣的事幾乎每天都會發生。

第三、個人品牌形成和產生效益需要時間

比如我註冊的“鑫西蘭”,16年到現在除了在頭條上起了一點點的水花,基本沒有什麼經濟效益。一個品牌的形成不是一天二天就能看到效果的,想要靠這個品牌去賺錢,資金、產品、團隊更是不可缺少一個。

可是有幾個做農業的能把眼光放這麼長?並且願意把辛苦賺來的錢投資在這個上面?做農產品本來就很難賺到錢,甚至經常虧損。然後去做無形的投資,有這個想法行動上也跟不上啊。

就算初衷有、想法有,可實際的農產品創業真的太難了,半途放棄的太多了。現金流一斷,什麼夢想都會放棄。

總結:堅守品質是做農產品品牌的根本,空有品牌沒有好的產品一切都是空話。品牌化路雖然艱難,但我們還是要有信心並且做下去。

打造有靈魂的農產品,我是“鑫西蘭”,期待你的關注,我們一起分享和交流農產品和農村電商方面的話題。


鑫西蘭


農產品很難做出品牌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因為:

1、做品牌首先要有質量,農產品本身出成績需要耗費的時間太長了,我們的農產品主要是受天氣環境的影響,最快的也就是一年出品一次,而像我的果樹則需要幾年才能出成品,這對於急於求成的我們來講太久了。

2、做品牌需要有人才,投入農業的人才少,人們的觀念好像就是像農業似乎就低人一等,導致從事農業的人才少,又加上出成績的時間長人們自然就更少去從事這行業了,農業出現精品的機率也就自然而然少了。

3、做品牌需要有資金,投入農業的經費少,因為農業投資回報週期長,回報率不穩定,使得資金進入農業的就相對來講就少很多了,而做品牌的一個手段就是用錢砸。像我們很熟悉的手機裡邊的OPPO、VIVO首先就是用錢砸的,加多寶這個品牌就更不用說了,不知道砸了多少錢。但在農業裡邊由於投入低,想用錢砸那就非常難了。

4、農業品牌其實也是有不少的,這裡我就不講企業品牌,而是產品品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這個詞,如果不知道的可以去搜一下。這是用國家的名義確定的品牌,只在某一個地理區域範圍內有,如我們很熟悉的攸縣香乾、哈密瓜,這就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這就是品牌。這樣的品牌還有很多,需要我們的企業去發揚光大。

做品牌需要有資金有技術有口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前期最主要的就是資金了,隨著對農業的越來越重視,我相信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品牌出現。


說三農故事


我自己分享一下個人的經驗吧,就拿我來說剛創業,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點,資金。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要創立自己的品牌,那麼你必須得有資金,沒有資金你怎麼設計自己產品的包裝。我自己就是這樣,想要推廣自己家鄉(趙縣)的雪花梨,資金有限,無法設計自己的包裝,手裡面沒有很大的資金流量。

第二點,你必須得會宣傳自己的產品,得讓別人知道,如果別人都不知道,你怎麼能夠把自己的產品推廣出去呢。我們大家都認可的事情就是,往往賣的最好的不一定是品質最好的。如何能夠把有品質的東西推廣出去,這是很難做的。往往,手裡面就沒有很大的資員流量就拿電商做的好的,都是因為有很大的資源流量。好比某個名星,人家隨手就是流量。

第三點,團隊。往往經營好一個公司或者一個品牌的,都是有一幫子志同道合的戰友,分工明確,可以堅持。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

第四點,運氣。我們都說時勢造英雄,任何事情都離不開些許的運氣,也可能你就是差了這麼一點。

這只是我個人的瞭解,不喜的話勿噴。🙂🙂




沙坑裡面的水果


做任何一種產品品牌都是很難的,何況農產品,下面就來看看創一個農產品品牌難在哪?

一個農產品的品牌要想做起來,它要有標準口感,形狀,克重,包裝,設計,甚至在口感上會有明確的口感標識,比如說它偏甜還是偏酸,甜度到什麼程度這樣才能給客戶形成品牌記憶,這些都是需要標準、穩定、可控、可量化內容的。顯然我們的“農產品品牌”的標準化還在路上。一個標準化的產品才是打造品牌前提。這些都是需要標準、穩定、可控、可量化內容。

這時我們會想到一些品牌,比如像佳沃的藍莓,都樂的香蕉這就是品牌!這些品牌所以能夠感覺像品牌,是因為他們比同行業的標準化程度高。所以品牌才能逐漸地跳出來了。

如果去國外看一些農產品品牌,他們在口感、生產、產能、克重,形狀方面都是有著非常嚴格規定。你會發現他們品牌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農產品的標準化。

品牌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要做差異化。簡單說差異化就是自家品牌跟別人到底有什麼不同?我們的口感,形狀,品牌寓意和同類有何差別呢?目前在農產品領域裡面很難做出差異。口感,形狀這些本身差異,這些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技術需要不斷的迭代,農民受很了這麼大,這麼長久的資金投入壓力嗎?

而且標準化差異化是要兩者疊加在一起才可以產生品牌效果的。

農產品靠天靠地吃飯、季節屬性很強,在農業技術和產能都不可控,無法保證全年穩定生產這種背景下,品牌推廣期間,就會因為產品的季節性斷代,你如何去持續品牌熟識度?

還有我國消費者普遍在農產品上只接受品種溢價,渠道溢價和產地溢價這三種,真的讓他們去接受品牌溢價,需要市場的再成熟和再教育。而有的時候我們的農產品品牌好不容易做起來了,惡意仿造、惡意同質化,就成了很大競爭難題。

在這種同質化的過程,又很形成仿品和真品之間的區分,中國的各個領域品牌裡都有這一個大難題。同質化的農產品無論在外表,還是口感上,防偽都是需要創立品牌時首先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柴火土灶上製作的美味


農產品打造品牌真的太難了

一、同質化嚴重,同樣的農產品很多地方種植,雖然口感品質有差異,但不是太大,可替代性強,比如山東蘋果,甘肅蘋果,新疆蘋果對於客戶來說都是蘋果,市場零售都是一個樣子,沒有明顯差異。

二、附加值過低,農產品作為初級產品,先天優勢沒有附加值,隨行就市,價格透明,利潤低廉,基本沒有進入門檻,任何人都可以做,競爭激烈,所以很難形成品牌。

三、可替代性強,農產品品類豐富,同類產品可替代性強,比如蘋果漲價可以選擇吃橘子,豬肉漲價吃雞肉,可替代性比較強,消費者在選擇時沒有更多的黏性,很難讓客戶持續認可品牌。

四、很難標準化,農產品生產過程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管理而已,每一個環節的不同都會影響最終產出的差異,同一顆果樹生長的果子會因為光照而色澤不同,因為供養而大小不同,因為成熟度而甜度不同,其他管理差異更加突出,所以很難標準劃一。

五、季節性明顯,每年天氣都會影響當年的產品生產,而且多數農產品靠天靠地吃飯,銷售期有限,季節屬性很強,容易因為時效而季節性斷代,無法持續性做同一產品。






新農小歡喜


1、缺沉下來的人才。

人才是第一位的,但在農業領域,品牌營銷的人才奇缺。或許是環境的原因、農業的傳統性質,制約了人才在農業領域的發展。

2、缺唯一的創意。

品牌要麼第一,要麼唯一。因為農產品類似,但各自都具有差異性,適合做出品牌所需要的創意個性、唯一性。比如,臍橙是很多地方的農產品,但褚橙、農夫山泉的17.5贛南臍橙等就有唯一性的創意。

3、缺新零售思路

如今,各種新媒體的出現,其實是最適合農產品的發展的,但目前營銷的通路大多還是傳統,迫切需要打開新零售的思路。

4、缺資本思維

農產品的規模化,需要品牌領導人有資本思維,不然很難支撐品牌的發展。



李坊亮


不僅是把農產品做成品牌難,而且每個產品做成品牌都有難度。中國經過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到了有些產能過剩的時代了,雖然一直在不斷的進行宏觀調控,但是也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存在這樣的問題,據我分析大概有以下幾點:

1、環境:上段所敘,與國家政策有一定的關係,現在產品過剩不缺產品,顧客能選擇的產品太多了。

2、特色:產能過剩,那麼我們還想做,那麼我們就要做到與眾不同,做自己獨有的特色,差異化經營。

3、運營:利用新興媒體資源,設計好具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開闢多樣化銷售渠道,打造產品IP,逐步深化品牌,品牌和銷售額,提升銷售額品牌也就慢慢凸顯出來了。

4、產品:再好商業模式和渠道,沒有好的產品,一切都是無稽之談。顧客消費越來越理智,好的產品是根基,好的服務是根本,好的模式是錦上添花。

個人觀點,淺談一二,歡迎各位大咖同分享!





山水豫南


農產品難以作出品牌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你所生產出的農產品是可以複製的,不是一個特立獨行的產品。

我們都知道,一種農產品,如果它具有自己獨特的內涵,那麼他一定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存在,是別的產品無法替代的。就像五常大米,小站大米,響水大米,就是因為它們具備了獨特性,所以就名聲在外,每當人們一提起大米你的腦海中首先會浮現出這些品牌的大米,它們儼然成了優質大米的代名詞。

不單是大米,其他水果蔬菜類產品也存在著這樣的現象,比如一提到葡萄,我們首想到的,吐魯番生產的葡萄是最好的,這種想法在我們的腦海裡已經根深蒂固,生根發芽。當說到蔬菜時,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山東壽光,因為這裡生產的蔬菜是全國聞名,這就是一種品牌效應。

品牌能夠存活,發展,並且有一定的影響力,一定是它具備了別人說沒有的東西是別人無法替代的。

普通的農產品,因為他的可複製性強,所以就形成不了一個優勢的品牌,更不可能長久發展下去。就像玉米一樣,當你提起時,或許沒有一個人能想到哪裡的玉米最好,因為他的獨特性很弱,全國各地哪個地方基本都能種植生產。

所以說我們要打造一個優質農產品品牌,首先要做的是讓你生產出的農產品,是別人無法替代和複製的。


末代農民


企業時間太短,壽命中途多夭折,最大的問題自然現象、自然規律都不是問題,好多農民、農業、農企都不是死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鬥爭中,都死於一個不經意間的政策振盪、一個不懂農事官員的責難,雖有大樹的種子和根苗,無百年之滄海桑田怎能成捍天大樹?

莫說大樹,就一些藤本植物在北方說是一年生其實就八個月,而南方確確實實是一年生、兩年生,而到了非洲則成了多年生,成長環境決定壽命,品種再好冰窖中必死,觀之天地間萬物皆相近,何況人之不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