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起源於中國,為什麼一些頂級的瓷器會是歐洲或者日本製造的?

鄒慶徵


守不住的文化:這門曾經只屬於中國的技術,後來被處心積慮偷走!

在古代,之所以中國經濟發達,就是因為手中的關鍵技術,除了四大發明之外,中國還有一項獨門絕技。

沒錯,就是瓷器技術,作為曾與黃金等值的存在,Made in中國的瓷器,一直被其他國家狂熱追捧,西方還根據昌南(景德鎮)的發音,直接將中國稱為“China”。

當時西方這些low貨,第一次見到輕盈精美的瓷器,就都成了中國瓷器的迷弟。

西班牙堅信瓷器能喚醒亡魂,國王和王后用瓷器陪葬,而普魯士有個土豪,生怕自家瓷器會摔壞,直接用銀鑲起來放保險櫃裡。

當然,最大的腦殘粉還是,薩克森公國奧古斯都二世強力王,據說他曾用一隊薩克森龍騎兵跟波斯商人交換幾十件中國瓷器。

到17世紀為止,中國銷往歐洲的瓷器已超過

2000萬件,在金錢的誘惑下,西方人不僅想得到瓷器,還想得到瓷器的心(技術),靠著想象是第一生產力的,自主研發精神,歐洲人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腦洞。

他們嘗試了千百種材料,包括長期腐化的牛糞馬便,甚至認為瓷器的材料來源於中國地下的一種神秘液體,經歷數百年的研究,歐洲人終於成功的證明“對不起,我們不行”。

歐洲自主研發失敗了,但中國的馬仔,日本卻成功盜版了中國瓷器,它先是推出了高仿貨。

接著二次改造,日本瓷器結構注重“偏”,色彩也大多采用土豪金,被稱為“伊萬里”瓷,頗受西方金主爸爸喜愛,正好又趕上明清打得不可開交,中國瓷器出口大大減少,於是日本瓷器隱約壓過了中國。

不過敢在中國面前比山寨,日本也是圖樣圖森破,清朝決定用回山寨打敗他們,於是中國“伊萬里”橫空出世,外形和質量都吊打日本瓷器,重奪瓷器屆大哥的位置。

既然別人靠不住,歐洲人覺得是時候再次出擊了,自己研發失敗不要緊,把別人的技術偷過來就行了,一場關於偷學瓷器技術的諜戰,拉開了序幕。

在當時,瓷器技術是國家機密,外國人不得接觸,為了防止技術外傳,景德鎮規定不能讓外國人過夜,但即使戒備森嚴,歐洲人也沒有放棄,他們派間諜混入傳教士、商人中,其中就有

佩裡·昂特雷科萊,中文名殷弘緒。

康熙年間,殷弘緒被路易十四派到中國,通過進貢名貴葡萄酒,獲得了自由出入景德鎮的特權,他觀察瞭解窯場各道工序,並在陶工中培養教徒,通過佈道活動,從教徒那裡打聽到許多細節。

經過數年的潛伏,殷弘緒完成了主線任務,1712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一年,他寫下《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這封信並寄給法國耶穌會,信中詳細介紹了中國瓷器的製作流程及原料。

1716年,這封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引起了歐洲仿製中國瓷器的熱潮(信中寫道:“尊敬的神父:我在景德鎮有機會研究了傳播世界各地的瓷器的製作方法。我之所以對此進行探索,並非出於好奇心,而是為了歐洲。”)

即使這樣,教會還不滿足,命令殷弘緒繼續暗中觀察。10年後,也就是1722年,殷弘緒成功通關了,他寫下了“真·瓷器製作最全攻略”,再次將信寄給了法國的組織,信中對中國各類瓷器的技術特點和流程,做了詳盡的解析,至此,中國瓷器技術完全淪陷。

為了擺脫中國爸爸的掌控,歐洲各國紛紛按照Mr.殷的方法,嘗試燒製

“中國瓷”,就這樣,瓷器的頭號土豪腦殘粉,奧古斯都二世再一次出場了。

他花巨資建立梅森皇家瓷廠,請鍊金術士和化學家為他燒製瓷器,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梅森廠等來了偷學的瓷器技術,1740年,梅森瓷器廠成功燒製出了,不同種類的中國瓷器。

梅森廠為瓷器賦予了,更多的風格與更高的逼格,如今一個梅森瓶售價已達

幾萬元(Meissen(梅森)每件成品都是經過80多道工序用手工精心製作的,所用色彩都是按秘方配置的,而且為其產品獨家使用,被稱作瓷器界的勞斯萊斯。)

英國使團還曾將本國生產的瓷器,作為禮物贈送給乾隆,從康熙到乾隆,從尋訪制瓷工藝到製作國禮瓷回贈中國,歐洲人只用了八十八年時間。

相反,中國瓷器失去了神秘感被各國擠兌和封殺,與現在的貿易保護相似,各國徵收高額關稅,中國瓷器利潤大大減少,最後只能

退出歐洲高端市場。

一直以來,由於我們的不重視、不珍惜、不保護,中國的技術、節日等歷史文化,常常被國外佔為己有,有時候,我們甚至對自己的文化都不熟悉了。

最後,朕想說如果我們守不住自己的文化,那麼後世子孫將會永遠地失去它們,

它們也將被中國遺忘,為了不讓小偷們繼續得意,請愛卿千萬不要再把它們弄丟了。


【喜歡作者的清奇文風和腦洞漫畫,歡迎關注:朕說】


朕說


我們先來看看題主的問題——

“瓷器一直是中國的象徵,但是感覺比較頂級的瓷器都是歐洲或者日本生產的……”

事情真的如此嗎?

現在網絡上有很大一批人,不知是真不知道,還是別有用心,他們持這樣的觀點——“中國瓷器也就吃吃古代的老本啦!看看人家西方現在的瓷器,早就超越中國啦!”小編在網上略略搜索了一下,這種觀點似乎還很有市場——

持此言論者大多會羅列一堆歐洲各國的瓷器大牌——什麼德國的麥森(Meissen)、英國的韋基伍德(Wedgewood)、法國的塞夫勒(Sevres)、匈牙利的海蘭德(Herend)等等,更有甚者還會把中國超市裡售賣的國產日用瓷器拿出來和這些大牌對比,對其大肆批判一番。最後得出“不要再阿Q了,中國瓷器早就不行了”的結論。

中國現代瓷真的不如西方了嗎?

針對以上的觀點,小編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吳京在《戰狼2》爆紅後,面對有人質疑電影“個人英雄主義”過重的各種酸話時的回應——


有不同的議論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但要客觀地看待問題。什麼阿Q啊,什麼景德鎮傳承古代技術燒瓷器就是“山寨”啊——那要這麼說,你們吹上天的歐洲第一名瓷麥森瓷器當年也是靠“山寨”中國瓷器起得家,那這全天下的瓷器都全是“山寨”嘛,都“山寨”的中國。

還是吳京懟這幫子缺乏文化自信的傢伙時說得好:“可能真的,有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負慣了吧,就覺得中國人不能強”

中國現代的陶瓷器皿與西方比較孰優孰略,要從不同的角度來衡量,更要以事實為依據,看到屬於自己的審美所在。


我們先談工藝技術

我們知道現在很多人都熱衷於去國外買大牌包包,可你又是否知道,其實這很多人看得很了不起的大牌包包代工廠其實都在國內呢?你可以說中國沒有知名的包包品牌,但是要說製作包的工藝技術中國差外國很多,那可就怎麼也說不過去了。

瓷器也是一樣。網上曾有業界高人爆料,說其實世界大牌瓷器很多也都是在景德鎮代工的……

我們來看看數據,根據商務部的消息,早在幾年前,中國陶瓷總產量就佔世界總產量的52%換句話說,就是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的陶瓷產量加起來也沒有中國多)

特別是藝術陶瓷、日用陶瓷,中國的產量和出口額均居世界第一。

從古至今,再沒有另外一個國家能比得過中國在陶瓷上所花費的精力、時間,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這包括藝術也包括技術。時至今日,我們也一直在研製創新,在技術層面,中國不僅不落後,還一直都處於世界的前列。

現代鈞瓷

現代龍泉瓷

我們再來談審美

西方陶瓷在18世紀以後才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在此之前他們只能對神秘的中國瓷器魂牽夢繞。拋開“山寨”中國青花瓷器的代爾夫特藍陶不說,德國麥森瓷器可謂是歐洲最早拿得出手的硬質瓷。

麥森瓷器的前身是於1710年由普魯士的一位鍊金術師波特格爾研製成功——這位鍊金術師背後的資助者,就是那位嗜中國瓷器如命,曾經拿士兵換瓷器的奧古斯特二世。

“大家好,我就是不愛江山愛瓷器的奧古斯特二世”


後來每一件麥森瓷器都繪有“十”字形商標作為象徵,並一度成為歐洲瓷器的驕傲。

繼麥森瓷器之後,法國的塞夫勒瓷器和維也納的瑪莉亞系列等瓷器也如雨後春筍般誕生,這些都是歐洲瓷器的佼佼者。

上述歐洲著名瓷器都體現著歐洲人的審美,並且貼合歐洲人的使用習慣。例如麥森瓷器首創了淡紫色顏料的運用,塞夫勒瓷器將淡紫色顏料和金色植物混合使用,形成了獨特的“塞夫勒風格”,而瑪莉亞系列瓷器通常將白色釉料上繪以綠色花紋作為典範。

這些色彩豔麗,有的還特別注重雕刻工藝的瓷器是符合歐洲人審美的,有的還成為皇室專用的象徵。其實,這種外表華麗的風格也是受到中國明清陶瓷的影響,並非是歐洲人孤立的發明。因為歐洲人對中國瓷器最為痴迷之時,就是在明清時期,歐洲人喜聞樂見的裝飾風格在中國早就被運用到各種陶瓷器皿上。

不過這些西方人也許不知道,這種看著華麗麗的風格要用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來看,那就是雍正皇帝說他兒子乾隆的——“農家樂審美”

這樣的盤子真的符合我們的審美麼?

華麗的外表從來都不是中國傳統審美的要義。我們說科技也許無止境,但審美卻是有巔峰——我們的祖先已經對自己的審美有了深刻的詮釋——簡約、質樸,以及一種沉澱在心中的寧靜,這種審美尤其體現在陶瓷上。

中國瓷器的審美高峰就在千年前的宋朝,講究的是“天人合一”“自然而然”,鈞、汝 、官、 定、 哥五大名窯赫赫有名,建窯、龍泉窯等也是各有特色,追求的是“雨過天青雲破處”“夕陽紫翠忽成嵐”的意境。

圖:動脈影

這樣的審美是與中國人千百年來內斂、溫厚,強調內心感受的生活美學息息相關的——這才是中國人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們最後來說說那些拿著超市、地攤賣的瓷器來和歐洲頂級大牌做對比,然後得出中國瓷器不行的人——拿著幾十塊錢一打的碗碟來和動輒上萬甚至十幾萬的大牌瓷器做比較,你的良心真的不會痛麼?

中國現代瓷有好東西麼?還有大師級的工匠麼?有!當然有!小編就來說兩個人。

迴歸本真的審美並沒有因宋朝的遠去而銷聲匿跡——今天仍然有堅守中國傳統美學的匠人,延續著千年生生不息的窯火。

生活在福建建陽的熊忠貴就是其中的典型,前不久小編還在福建探訪過這位老先生,15歲就開始學陶藝的他,對中國建窯傳統燒瓷技藝有著如痴如醉的嚮往,儘管已上了歲數,仍然身體力行在上千攝氏度爐溫的老龍窯第一線忙碌。

起初,熊師傅也曾採用現代瓷的批量電燒工藝(用電作為燃料來源)燒製建盞。雖然產品燒成率很高,成本也很低廉,但他很快發現燒成的建盞完全沒有宋代建盞那種自然窯變的韻味,作品效果千篇一律,失去了她原本的“靈性”。

他毅然捨去電窯燒瓷的豐厚利潤,經歷無數次失敗後,終於成功復原了宋代龍窯柴燒技法。這種傳統技法完全還原800年前的建窯燒瓷工藝,從龍窯結構、所用燃料、燒製火候、投柴方式等等環節都追求古法。

他所燒製的建盞達到了變化莫測的效果,每一件作品都渾然天成,被人比喻為“上了年頭的老酒”,“看久了會醉人,會上癮。”也正因為建盞不可預測的“天性”,每一窯裝入四五千只器皿,出窯的成功作品也只有大約200件。這也許就是建盞可遇不可求的原因吧。

熊忠貴建盞作品



熊師傅的成功,不僅賦予了宋代建盞全新的生命力,也向世人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千年魅力——她不是流於表面的浮華,不靠人為雕琢的裝飾,而是一種渾然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在海峽另一端的匠人江有庭則是宋代“天目盞”技藝的發揚者。“天目盞”的叫法來源於日本,其實就是日本人對宋代黑釉茶盞的一種統稱。

江有庭不僅對天目盞燒製的古法加以傳承,更寶貴的是,他還突破了天目盞以黑色為基調的單一性,成功燒製出了紫、紅、黃、藍、綠等多種釉色的窯變效果,猶如璀璨的星空。他將自己的作品命名為“藏色天目”,取意將隱藏於釉中的色彩煥發出來。

在江有庭看來,同一種釉料經過不同燒製技巧的把控,同樣可以呈現多種絢麗的效果,這在天目盞燒製的歷史上真可謂曠古絕倫。

對於制瓷古法的傳承與創新中,他總結了自己的人生真諦:“別人看我是孤,我的孤是迴歸本色的匠心,把孤轉成另一種能量,注入一件器物,讓世人看到天目碗中另一個璀璨的世界。”

這些現代的大師級匠人們的作品不正是中國現代瓷的驕傲嗎?為什麼你不拿這些我們的頂尖產品去做比較呢?是視野狹窄還是存心的選擇性失明?

這也是小編在文章開頭所講,要從客觀的角度去衡量。合理範疇的對比,方能產生意義。

說起日常使用的陶瓷器,我們同樣也有著傳承經典的作品用於生活使用。

譬如下面的這款仿古定窯白瓷就是其中一例。如果說大師的黑瓷作品彰顯著宋代茶盞的精髓,那麼,定窯白瓷就是古人智慧融入現代生活的經典之作。

以上這種定窯白釉茶具,繼承了宋代早期定瓷文化的底蘊,並結合現代人的飲茶習慣加以改良,既美觀實用又不失古樸典雅。

結 語

我們有一點不如西方的是,我們的品牌推廣和經營,這和我們現代瓷市場品牌意識起步較晚有關,不過這也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東西——

文化自信

為什麼會有人對自己優秀的的傳承視而不見,卻對西方“山寨”咱們祖宗起家的瓷器豔羨不已?歸根結底,就是文化的不自信。

不珍視自己的歷史文明傳承,就如同人丟掉了靈魂。這就需要弘揚傳統文化,於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文化積澱中找到根本的精神基因,建立中國人自己的話語體系。

說回到陶瓷,不論是大師們的經典之作還是點綴生活的仿古器皿,中國瓷器今天仍然恪守著屬於我們自己的精神信仰,認知自我、迴歸本真。與華麗的裝飾外表相比,我們希望陶瓷依然是她最本來的樣子——泥土幻化,自然天成,耐人尋味。

China是中國,china是陶瓷,二者永遠密不可分。


茶邊求


頂級瓷器都在國外,為什麼很多人會有這種感覺呢?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國內外陶瓷行業的定位不同。

我國日用陶瓷行業以小型生產企業數量居多,只有部分企業憑藉多年來在設計、品牌、技術等方面的積累,擁有自主品牌及設計能力,在國際市場擁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大部分的陶瓷企業還是面向普通大眾的。所以品牌認知低,價格也很平民。

而國際上的知名陶瓷企業均有較長的歷史,且都將產品定位於行業的精品甚至奢侈品行列。高檔市場主要是通過品牌、設計及質量等方面進行競爭。歐洲的瓷器被稱為“白色的金子”,屬於高端奢侈品。國外大部分都是買來這些高品質的瓷器放在精緻的盒子裡送人或者是直接用於家居的裝飾。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歐洲瓷器起源和發展歷程,以擁有300年曆史的歐洲第一瓷器品牌——德國邁森為例。

這是1720年代德國邁森的瓷器,它具有典型的歐式茶具樣式,但壺體的圖案卻可以明顯的看出是中國風,是不是感覺有那麼點“不倫不類”?所以,單從中國瓷器流入歐洲來看,模仿與山寨並非是中國人的特產,德國人早在300年前就已經開始搞抄襲了。

那麼德國人為何會熱衷高仿中國瓷器呢?

瓷器是徹底的人造物,它和金屬、水晶、珍珠等這些東西不同,在自然界是找不到的。1000多年前,中國人將高嶺土和白陶土混合,燒出了一種既堅硬又溼潤剔透的全新藝術品,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瓷器作為東方獨有的“物種”,其燒製的配方對當時的歐洲人來說始終是個謎。出於對未知世界的敬畏,歐洲人對古老東方的瓷器始終懷有一種不可言喻的神秘感。

從16世紀起,歐洲宮廷想要炫富跟追趕潮流,都避不開「中國瓷器」這個詞了。

比如最喜歡炫富的法國路易十四,他為了討好自己的寵姬龐帕多夫人,專門在凡爾賽宮修建了一座托里阿諾瓷器宮,用來陳列中國的青花瓷。

作為瓷器的“鐵粉”,德國奧古斯都大帝也不甘示弱,他曾用全副武裝的600名近衛騎兵向波斯商人交換48件中國瓷花瓶。在那個軍隊比金子還重要的年代,他的這鼓狂熱勁兒也是沒誰了。

有了這些皇室大咖們支持和貴族們的如痴如狂的追捧,瓷器在歐洲的市場就打開了。我們知道,中國才是最早大量出口瓷器的國家,而且稱霸了多年。僅1602年至1682年,中國瓷器的輸出量就高達1600萬件以上。想想1840年的時候,歐洲人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都可以發動戰爭,所以在當時的歐洲,這種情況簡直不能忍。另外,對歐洲各國來說,這麼大的市場需求,明擺著就是一條前景可觀的發財致富之路啊。所以,歐洲人看準了時機便開始紛紛地模仿和山寨中國瓷器,試圖打通這條通往財富自由的道路。

德國邁森破譯中國製瓷“密碼”。

雖然歐洲人迅速燃起了仿製瓷器的熱情,但卻深受瓷器之謎的困擾。因為瓷器的半透明特徵,當時歐洲人就嘗試將玻璃粉摻入到黏土中,以期能夠製造出精美的瓷器。但實際上這些都是異想天開的東西,並無法仿製。與此同時,德國的那位為了換瓷器賣了600個士兵的奧古斯都也加入了探索之列。

1700年,奧古斯都找來了一名叫博特格(Böttger)的鍊金術士,讓他仿製中國的瓷器,他被監禁在一個秘密小屋中,被迫進行著無望的化學實驗。

博特格

奧古斯都還派遣了另一位化學家對博特格的工作進行監督,這個人就是齊恩豪斯(hirnhaus)。齊恩豪斯本身就對中國瓷器很有興趣,一直在試圖揭示其中的奧秘。於是,他向博特格提議,兩人一起研究瓷器的秘密。

齊恩豪斯

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分析、實驗,齊恩豪斯發現了製出瓷器最關鍵的配方,就是使用邁森地區的高嶺土進行燒製。但天妒英才,這位化學家還來不及展示自己的發現就去世了。

後來博特格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解密了製作上等瓷器的配方。邁森瓷器大規模生產與流通的時代開始了。但早期邁森的瓷器都是仿製中國瓷器製造的,具有深深的“東風西漸”的烙印。

模仿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在模仿。邁森從最初對中國藝術的拙劣模仿,到現在已經將中國風瓷器發展成為它其中的一種風格。經過最初的沉澱積累之後,邁森開始進一步改進工藝,也逐步開始融入歐洲自己的風格。

不同於中國瓷器行業以中小型生產企業為主,更多面向普通民眾。德國邁森的產品定位是行業的精品,甚至是奢侈品。它主要通過品牌、設計和質量方面進行競爭。所以,在3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邁森瓷器一直都非常注重品質的精細化和對創新的投入。

如今的邁森早已褪去了中國瓷器的影子,而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其白色底盤上弧度優美的兩把藍劍,交錯成邁森百年經典的象徵,暗喻著至高無上的品味。

迄今,邁森的陶瓷種類已經多達23萬種,還累積了80多萬件模具、3000多種圖案和一萬多種色彩,甚至可以生產出兩三百年之前的產品。如今,邁森瓷器在德國是僅次於保時捷汽車的高檔商品,價比黃金。

從舶來品,到歐洲印記,梅森瓷器的創新功不可沒。每一種顏料都有自己獨特的秘方,擁有上萬瓷器顏料配方專利,在原有的風格上融入的歐洲的宮廷風以及油畫等歐洲文化。

此外,梅森瓷器的每一位彩繪、造型師都必須經過數十年的藝術與技術培養,能在每件創作上融入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展現近300年來的歐洲藝術史。

如今,邁森已經成為了享譽海內外的“瓷都”,邁森的瓷器也成為了歐洲第一名瓷。甚至外銷瓷的數量已經遠遠的甩開了瓷器發源地中國。

邁森瓷器最初的發跡帶著竊取的意味,有點令人不恥,但後來的逆襲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可能。如今,中國一直都提倡在引進和借鑑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要發展創新,歷史證明這的的確確是一條正確的路,一條可行的復興之路。

如今,邁森瓷約有三成銷往亞洲,其中中國購買者越來越多,從中國出發的瓷器,如今正承載著新的藝術內涵返回中國,三百年技藝與文化的沉澱,這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全球拍賣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竟然首先用在瓷器製造商。搞軟件的老弟從硅谷回來度假,拿起我送給爸媽的《文明之光》就讀,他印象最深的也是瓷器這一章。我們都沒想到,當年歐洲人對於中國瓷器的嚮往,遠在如今中國人對於寶馬、LV包的憧憬之上。因為瓷器帶來的鉅額外匯,宋朝的GDP當時居世界第一。人人以擁有中國瓷器為貴。

可是,風水輪流轉,不經意間,中國瓷器就江河日下,被日本乃至歐洲追趕,漸漸喪失了自己的優勢。

好景不長,明末的戰亂導致瓷器貨源大減,(荷蘭)東印度公司於是將眼光投向了日本。

日本在侵朝戰爭中雖然敗於李如松的明軍,但是他將一千多名朝鮮瓷器工匠俘虜帶回日本,併成為了日本瓷器發展的最初核心力量。大致的動作包括:

1. 花20年尋找高嶺土;

2. 初期仿製中國青花瓷,製作工序分得很細。30年努力,即可達到歐洲商人要求;

3. 創新發明赤繪瓷器。成為日本瓷器象徵。趕超中國瓷,風靡歐洲,成為歐洲心目中的名牌 。

反觀此時的中國:

1. 康熙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製造水平達到前所未有之高度

2. 民窯和外貿瓷品質卻沒有任何進步。

3. 西方評價清代瓷器:有粗有細,質量不均,繪畫潦草,青花顏色差勁,釉質白中閃青。

4. 失去品牌優勢,被日本趕超,甚至被歐洲商人要求仿製日本赤繪瓷器。壟斷世界瓷器市場已經一去不復返。

然後歐洲人“再發明”瓷器,從鍊金開始。雖然鍊金不靠譜,但是整個實驗方法卻很重要。

鍊金術士伯特格爾Bottger受國王所託,開始研製瓷器。前後四年時間,做了3萬次實驗。他不僅記錄了全部的實驗過程和結果,而且把每一次實驗之間的細小差異全都記錄下來。   

歐洲人通過長期的科學實驗和材料分析,終於掌握製造秘訣,徹底瞭解了其中的燒製原理和化學原理,並有了定量的分析。這使得他們可以通過調節瓷土中元素的配比和調整燒製過程來製造各種精緻瓷器。   

到此時,中國瓷器已經只能針對歐洲人的中下階層了,高端階層則轉向歐洲人自己燒製的精美瓷器。   

相比歐洲人從頭追趕亞洲人的思維,美國人比較跳躍。直接在法國建廠製造自有品牌瓷器,並逐漸在高端瓷器市場佔領腳跟。


綜上所述,就是目前世界上瓷器的進化分佈。哦,對了,文章是我轉載的!知乎周筠


電競盤龍手


中國古代工匠,為中華文明也未世界文明留下了豐富寶貴的陶瓷文化遺產,包括漢陶,唐三彩,宋五代名窯,元青花,明清官窯。著名的瓷都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福建德化。這三個瓷都,現在都還以瓷業為支柱。至於頂級的瓷器在歐洲或者日本,我倒沒有研究,因為我不關注工業產品。

現在流水線下生產的工業陶瓷產品,屬於機器的產物,與工匠無關。所以根本談不上工匠精神。

再說,即便現代手工業,包括三大瓷都的陶瓷手工業,我認為都與古代的陶瓷手工業不可相提並論。為啥?主要還是因為工匠的心態變了,變成了唯利是圖,幾乎談不上工匠精神。而在古代,陶瓷工匠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手裡的器皿做好。像拜謁菩薩一樣虔誠,而無半點功力。這一點,幾乎不可以逆轉了。


雨余天文物史


對這條新聞的看法,應該去了解陶,瓷的分界在哪兒? 1在窯燒溫度的區分。2而陶瓷兩者都有兩種燒法:氧化燒和還原燒,3且可做到釉上彩與軸下彩的區別。4主要是釉藥的製作與應用,5陶瓷土的改良與研發。如宋代汝窯中泳冰裂紋的釉藥如何製作.,使用多少溫度的控制才能使釉藥產生冰裂紋(有人稱龜裂紋)? 結晶釉也一樣,如何配製且燒出一個瓶子的外部,只用一朵形成的結晶就能復盍全部表面的結晶軸?和用多朵結晶去復盍表面的瓶子收藏價值是天地之別,收藏價位就是由陶瓷藝術的釉藥,燒法技術與造型工藝所定的,儘管我國是陶瓷發明國,但以日本近數百年對陶瓷工藝的醉心和陶瓷工業的研究改良與應用,在食器,收藏品的藝術品,和工業應用的量產品或精密陶瓷的研發上實不在我陶瓷工藝技術之下。而歐美是實用主義者,大部份應用於食器和工業科技上。


用戶6329610529


頂級瓷器在歐洲日本?你說的可能是價格頂級吧?而且東西方審美,工藝的認同都不一樣,你怎麼認為對方的就是頂級?打個比方,LV包包很貴,全球品牌認同非常強,但是設計,工藝,用料和價格匹配嗎?我看未必,不然也不會有性價比一說了。再者,我們國家對瓷器好壞的判定是有什麼標準,西方呢?可能中國人認為好的,美的瓷器在國際上不被認同,從而沒法獲得高價而已。就像雞血石,芙蓉石一樣,一方好的雞血石在國內是頂級印材,要花天價採購,把他放在德國人的桌子上,可能還有人嫌他礙事。文化和審美的問題而已。


奇葩中的戰鬥葩21192043


這是因為國內市場很不規範,中小企業每天都在惡性競爭中壓縮成本,產品越做越粗糙,殺人一千的同時自損八百。而國有大型企業的體制是一把手三五年就調任,領導沒有耐心去做長期研發,所以核心品質沒有辦法提升。這些都造成了中國商品的精細化程度不夠,在國際市場的印象一直就是和廉價掛鉤,所以各個行業都很少湧現世界級的一線品牌。倒不是說技術很難達到。


留取ID照汗青


實用器的確日歐的比我們的好,主要就是配方精準化、燒製標準化,但這些東西沒有收藏價值,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還是出自中國。這種精準配方的紫砂壺就叫化工壺。其實日歐的瓷器也可稱為化工瓷。


談天說事


其實國外很多大學陶藝專業裡最猛的教學藍本都是中國的陶瓷手藝啊~中國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目前屬於遁世超脫型,手藝絕對沒得說只是還不太懂得包裝自己。不過至少在國際學術界教授們會經常拿出中國瓷來提醒一下學生們自己的水平相比古代中國人有多爛…所以中國瓷屆在世界瓷屆上基本屬於背景資料中不斷提及但還未登場的終極BOS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