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大院士在這次疫情期間做了什麼事?

手機用戶51941047344


2月17日 ,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說 , 國家調撥精銳“部隊”、最高層的醫護力量馳援武漢 , 鍾南山院士、王辰院士、李蘭娟院士的團隊 , 三大院士團隊一直工作在臨床一線 , 在複雜的危重症救治中提出建議 , 探索出一些新的療法和技術 , 納入到診療方案之中 。 目前第六版治療方案正在形成中 , 以指導全國的診療工作 , 提高救治水平 。三大院士團隊一直工作在臨床一線!這一則消息 , 相信很多人看到後和我一樣 , 感動 , 振奮!那麼我們就簡單梳理一下 , 在抗擊疫情的戰鬥中 , 三大院士團隊在一線的工作 。鍾南山 ,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 ,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

文章圖片鍾南山這個名字 , 相信每一位中國人都不陌生 , 從2003年抗擊非典到2020年阻擊新冠肺炎 , 鍾南山院士以他直面疫情的無畏和心繫百姓的悲憫 , 贏得了世人普遍尊敬 。 正是他 , 1月20日在接受央視連線採訪時 , 肯定的說 , 武漢的新型肺炎存在著人傳人 , 敲響了疫情警鐘!
文章圖片圖:1月20日鍾南山接受白巖松連線採訪疫情發生後 , 84歲的鐘南山院士在忙於疫情防控的同時 , 還數次接受境內外媒體採訪 , 他對武漢疫情的關注、滿含熱淚對武漢人民的祝福 , 相信每一位武漢人都會銘記 。 判斷疫情 , 只要是他說的 , 老百姓就信 , 他是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針” 。
文章圖片實際上 , 鍾南山院士和他帶領的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團隊 , 一直奮戰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線 。 1月24日除夕之夜 , 廣東第一批128名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奔赴武漢 , 其中就有鍾南山院士團隊的醫務人員 , 到武漢後立刻投入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 。 2月7日 , 素有呼吸領域“國家隊”之稱的廣州醫科大學鍾南山院士團隊 , 再度派醫療隊員出征 , 前往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 , 接管該院區的重症監護病房 。眾所周知, 老年人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 針對疫情中的死亡患者多為老年人和合並基礎疾病者的現實 , 2月5日 , 鍾南山院士帶領的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 發佈了關於老年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範指引 。 研究團隊在成年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範建議的基礎上 , 從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方面 , 提出了適用於老年人的防範建議 , 確保防護工作既要包含老年患者本人 , 又要涵蓋老年患者的陪護人員 , 做到全面、細緻、重視 , 以期早日實現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勝利 。
文章圖片2月17日下午 , 鍾南山院士又出現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的廣東醫療隊ICU治療團隊開展的遠程視頻會診上 , 在討論疑難病例的治療策略後 , 鍾南山院士就全國疫情發展趨勢、危重症救治發表看法 。 他表示 , 要全力以赴加強兩個檢測 , 一個是把新冠病毒和流感分開;第二 , 增加對核酸檢測精密度的補充 , 即對血液IgM的陽性陰性檢測:“這兩天正在研發試劑 , 我希望馬上通過以後 , 首先對武漢進行支援 。 把疑似的和確診的病人定下來分開 , 讓醫院病房容納的主要是真正確診的病人 。 而不是現在 , 相當多是搞不清的 。 第一步把這個解決好 , 我們就有希望” 。李蘭娟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感染病學家 , 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文章圖片和鍾南山院士一樣 , 17年前抗擊非典時 , 李蘭娟院士就義無反顧地衝在了防疫最前線 。 今年1月18日 , 李蘭娟院士與鍾南山院士等抵達武漢 , 是研判疫情的專家之一 。文章圖片在武漢的鐘南山與李蘭娟兩院士1月22日 , 李蘭娟院士頂著全國的壓力 , 大膽建議:“武漢封城” 。也是她 , 以最快速度向國人呼籲:“病毒可通過口鼻飛沫傳染 , 病毒可通過酒精與高溫抑制 。 ”回到杭州後 , 李蘭娟院士多次表示 , “我個人已經向國家提出申請 , 我可以帶隊支援武漢 。 ”
文章圖片2月1日 , 73歲的李蘭娟院士再次受命率醫療隊出發 , 前往武漢 。 2月2日凌晨 , 由李蘭娟院士領銜的浙大一院和樹蘭(杭州)醫院的感染病學、重症醫學專家團 , 抵達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 立刻馬不停蹄地展開患者救治工作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 , 是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危重患者的定點醫院 , 當時收治了16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危重患者 。 2月4日 , 李蘭娟院士團隊抵達武漢第3天 , 就在武漢發佈了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阿比朵爾、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 。文章圖片李蘭娟院士(前左中)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圖來自長江日報2月11日 , 李蘭娟院士團隊來漢10天 , 她帶來的李氏人工肝系統、“四抗二平衡” 救治模式已初顯成效 , 兩名危重症患者轉出了ICU 。為救治危重症患者 , 降低病死率 , 李蘭娟院士每天的日程滿滿當當 , 不停地與病毒賽跑 。 白天 , 她在醫院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 與救治團隊共同討論救治方案 , 同時還為浙江的危重症患者救治進行遠程會診;晚上還與團隊討論科研攻關難題 , 為國家疫情防控建言獻策 。 73歲的李蘭娟院士每天只睡三小時 , 還笑著告訴央視採訪人員 , “沒有問題 , 我身體蠻好的 。 ”
文章圖片李蘭娟院士在ICU內為武漢加油 。 圖來自長江日報王辰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 。 作為三大院士團隊中最年輕的院士 , 王辰是提出在武漢建立“方艙醫院”的關鍵人物 。【『院士』三大院士團隊在武漢,鍾南山、李蘭娟、王辰】文章圖片圖:王辰院士2月1日就到達武漢的王辰院士 , 目睹了武漢疫情的嚴峻:大量疑似病人和輕症患者因醫院床位緊缺 , 只能居家隔離 , 這些患者不僅會成為疫情擴散的主要源頭 , 更會因為得不到有效收治而陷入困境甚至生命危險 。 武漢最緊迫的任務 , 是解決病毒的社會傳播和擴散問題 , 如果迅速地把確診的輕症病人都收治起來 , 給予醫療照顧 , 與家庭與社會隔離 , 避免造成新的傳染源 , 至關重要 。在王辰院士建議下 , 大空間、多床位的“方艙醫院”在武漢迅速啟用 , 用於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 。
文章圖片接受新華社、央視採訪時 , 王辰院士表示 , 方艙醫院是國家在當前關鍵時期的關鍵之舉 。 這種大規模的“方艙醫院”不同於戰時或抗震救災時啟用的野戰移動類醫院 , 以往沒有采用過 , 是我國公共衛生防控與醫療的一個重大舉措 。 王辰院士坦言 , 方艙醫院不是“至善之策” , 但是“現實之策” 。


星河渡源


鍾南山這個名字,相信每一位中國人都不陌生,從2003年抗擊非典到2020年阻擊新冠肺炎,鍾南山院士以他直面疫情的無畏和心繫百姓的悲憫,贏得了世人普遍尊敬。正是他,1月20日在接受央視連線採訪時,肯定的說,武漢的新型肺炎存在著人傳人,敲響了疫情警鐘!

和鍾南山院士一樣,17年前抗擊非典時,李蘭娟院士就義無反顧地衝在了防疫最前線。今年1月18日,李蘭娟院士與鍾南山院士等抵達武漢,是研判疫情的專家之一。

2月1日就到達武漢的王辰院士,目睹了武漢疫情的嚴峻:大量疑似病人和輕症患者因醫院床位緊缺,只能居家隔離,這些患者不僅會成為疫情擴散的主要源頭,更會因為得不到有效收治而陷入困境甚至生命危險。武漢最緊迫的任務,是解決病毒的社會傳播和擴散問題,如果迅速地把確診的輕症病人都收治起來,給予醫療照顧,與家庭與社會隔離,避免造成新的傳染源,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