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輩子,與父母的關係,是越來越近,還是漸行漸遠?為什麼?

老孫遁世無悶


也許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會走入更廣闊的天地,接觸更多信息,我們變得成熟變得理智,我們有了更多除家以外的天地,漸漸地,與父母的隔閡越來越大,共同話題越來越少。但當我們走過這個社會,經歷過更多人情冷暖,受過很多委屈之後,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這世上,我們唯一能夠依賴的就只有父母,他們像一盞明燈,永遠默默守護在外面身後。我們越走越遠,但他們永遠在那裡,等著你回家。



叮噹貓的巧克力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講一件小事。

第一天送兒子去幼兒園,我將他的小手交到老師的手中,然後站在門口看著他一步步走向教室,心裡突然升起一股失落,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接著,我並未直接回家,而是落寞的坐在幼兒園外路邊的長凳上,想了很多很多:

兒子的幼兒園距離家不過五百米遠;待到他上小學,就是距離一公里遠的地方;中學就更遠了,需要去往三公里外的地方;等到以後上大學,就更不知道會到什麼地方,也許是國內的某個城市,甚至有機會去往國外呢;直至參加工作,又會在什麼地方呢。

於是,我越想越是傷心,好像兒子已經離開了身邊,去往了天涯海角一般,眼淚也是止不住的流。

當然,這只是空間上的遠離,並不能說明感情上的遠近。


接下來,我再從感情關係上進行分析。

小時候,在我們眼中,父親是山,可以毫不費力高高將我們舉起,母親是水,無論在外邊受到怎樣的欺負都可以令我們開心起來。可以說,那時候,他們就如同天神一般的存在。

漸漸地,我們一天天長大,我們開始變得自大、狂妄、目空無人,自認為憑藉我們的學識,可以輕而易舉的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可以輕易的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同時,父母在我們眼中成了迂腐的代名詞,成了阻擋我們取得偉大成就的絆腳石;我們開始不認同他們,甚至是想要逃離他們。

後來,我們終於雄赳赳的直面社會這個龐然大物,豪氣的自認為可以輕易的征服這頭猛獸,結果卻是碰的一鼻子灰,甚至是頭破血流,痛哭流涕,這時我們才開始認真思考當年父母給予我們的教誨。

當有一天,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又成了他們眼中無所不能的天神;當然,有一天,他們也會像當年我們那樣,開始叛逆,開始目空一切。

好似一個輪迴。

而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可以和父母安靜的坐在一起,心平氣和的述說著過往和將來,然後和父親舉杯,一飲而盡。

所以,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就像一個圓圈,從起點的重疊到漸行漸遠,但是有一天,當這個圓圈閉合,我們已經徹底變成了他們,合二為一。

我是東凌,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和感受,如果有幸能為您解惑,這是我的榮幸。


東凌


選擇這個話題回答,是因為有所感觸,有所深思。

小時候,家裡很窮,只有兩間小屋,半間堂屋,常年漆黑的廚房,簡陋破舊。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次姑母來家做客,爸媽都不在家,下起了大雨,屋裡到處漏水,而我拿著家裡的盆和桶到處接雨水,好讓姑母有一個好坐處。

後來爸媽自己打地基,制煤造磚燒窯,請工人建築砌房,我和弟弟放學回來洗菜送飯洗碗守材料,後來有了我們家的第一棟紅磚房。家裡家外都是父母點點滴滴去慢慢變好的。

所以,從小我便知道父母的艱辛與不易,與父母的感情更是深厚。

後來去了外地讀書,後來進入社會,雖與父母越走越遠,但在我的心裡,他們卻越來越近,因為他們在我心裡,而我卻越來越想他們。我知道他們愛我,而我也愛他們,我從來不缺安全感和歸屬感。隔幾天一個電話,電話裡仍然是熟悉的味道。回了家,照舊家長裡短,忙活飯菜,這個家的感覺從沒變過。

後來,嫁了人,有了孩子,便更加懂得父母之恩。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愈添的白髮,我想這也是愛的傳承。

人生或許有些境況,與父母地域距離遠、有了繁忙的工作、沉重的家務、需悉心照料的孩子、或者配偶與父母的關係、年代的觀念感,讓你與父母的關係越行越遠,父母在你心裡的位置被擠壓得越來越狹窄。但我想,那是一個永遠不能被替代的位置,只要你心裡有他們,總有能表現愛的方式。只要你心裡愛他們,父母就不會走遠。


隨心hll


人一輩子,跟父母的關係會越來越近的。

分享一下我的切身體會,我現在人到中年,有了自己的家,還有孩子。

我和父母的關係更近了,這就是古話說的:養兒才知父母恩!有些事情自己經歷了才知道。

小時候父母就是自己的天,父母是最偉大最博學的人,我們所有知識,認知世界,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都是從父母哪裡接觸了世界認知了世界。

後來我們上學了,接觸到了很多人,很多知識。隨著生理期的叛逆期到來,就覺得父母很煩,父母出除了養育我們其他的都不會,所以很反感他們。還覺得父母老插手我們的事情,插手我們的工作,插手我們的婚姻,甚至孩子要不要,他們都想左右。所以很煩他們。這個階段逐漸和父母走的比較遠了。

但是後來我們必不可少的走進了婚姻,有了孩子,便深深地體會到了養兒方知父母恩的道理。隨著年紀的增長,父母長出來了白頭,發身體也不太好了,我們也越來越揪心他們的身體。自然就和他們的關係越來越近了。

就像書裡說的: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也是一樣的。

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最叛逆的那段時光,真的和父母關係是比較遠的。老是覺得我自己做的事情父母根本不懂,父母不給我關懷,不給我鼓勵,我想做有些事還給我拖後腿。有些事情父母做的過了,甚至想著要和父母斷絕關係等,一些混蛋的想法。

正是由於這種想法,才那段時間才和父母越走越遠。現在回想起來也是無法忘卻的一段時間。

人這一輩子都殊途同歸,最後都要和父母一樣,人生的路走的也和父母一樣,所以到了中年到了我這個年紀,就會放下和父母的成見,去和父母走得更近,去照顧他們,給他們一些來自子女的愛。

畢竟有些事情經歷了才知道,父母對你真的是愛,是無私的愛。


謙屹AUTHOR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走上社會,接著又有了自己的小家,後來又有了自己的孩子。當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天有著做不完的事,除了會時不時的會打電話問候下他們,很少有時間去陪他們。以前幾天不見父母,就非常想念,現在一年不見都覺得很正常。沒辦法,人要生活,父母又不在我們身邊,只能漸行漸遠。


合肥小玖月


當家才知鹽米貴,養兒才報父母恩!人世間,所有的父母都有過年青難忘的回憶,而每個孑女終將會走到白花蒼蒼的地步!其實孑女小時候是父母辛辛苦苦撫養成人,當我們長大成人的時,父母年紀大了,他們不圖兒女的回報,而他們的心願就是兒女成家立業,平安幸福,就是父母最大的欣慰與快樂!實話實話:不論長輩還是晚輩,相互之間換位思考,善解人意,真心換真情,人心換人心,家是愛的港彎,家是親人之間心與心溝通的橋樑,愛是永遠不變的星晨!家和人和萬事興,知足常樂最幸福!


吳佳欣883粟鳳芳


先是漸行漸遠,再是越來越近。

人從生下來就意味著和母體的聯繫分離,接下來上學,結婚,懷孕,生子。每一個過程都是在和父母分離。

上幼兒園是距離的分離,那時候孩子還小,沒有自我意識,認識世界主要靠家長引導。那時候對父母是言聽計從,那時候父母是偶像,什麼都會,什麼都懂。

上小學漸漸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會和朋友一起分享。

上中學完全有了自己的想法,覺得父母不懂自己,更願意和同齡人交流。

上大學,完全是距離加情感的遠離。沒事不回來,打電話基本是要錢。

結婚生子後和父母關係就更遠了。結婚後自己有了新的家庭,和父母的家庭分離了,中間隔著愛人和孩子。

可是在結婚生子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也成為了父母,我們和父母的關係也原來越近了。

老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成為父母的我們更多的理解了父母,我們成為了他們。這個時候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近了。


淡紫淡綠


人的一生差不多分這三個階段,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那麼幼年期大概的範圍是指1—15歲這個年齡段,這個時期對於父母的依賴比較多,而且是由多向下遞減的態勢,幼年期的孩子因為處於心智發育成長階段,對於事物的判斷沒有一定的自主能力,特別在孩子還比較幼小的時候,會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性,比如作業不會做了,會找父母,衣服放哪兒了會找父母等等,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面的拓寬,交際能力的提升讓他們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雖然這個時候對父母有依賴,但是會明顯比學齡兒童對父母的依賴要小一些。那麼青年期大概的範圍是指16-25歲這個年齡段,這個階段的孩子,由於各方面能力知識的不斷提升,對於各類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所以大多數的孩子在這個階段會更傾向於自己做出一些決定,那麼對於父母的依賴可能會比較低,甚至比較多的孩子會有叛逆心理,覺得父母在各個方面對自己有約束,從而產生排斥、逆反心理,那麼到了中年期期,通常是指過了30歲以後這個年齡段,那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已經結婚生子,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那麼對於父母這個概念就有了更多的認識和理解,以前小時候不知道父母的嘮叨和辛苦,等到自己為人父為人母以後,就能感同身受了,這個時候更會對父母有一定的依賴,但是這個依賴,我們可以理解為,自己作為父母之後渴望可到曾經作為父母的上一輩的他們關懷、理解的一種依賴。





十分情感夜話


我慢慢地、

慢慢地瞭解到,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

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

不必追。


紅蓮憶往昔


小的時候,圍在父母身邊,長大了,孩子們羽翼豐滿,要靠自己自力更生,選擇遠離父母,走向遠方,但是愛不變。

孩子們就像父母手裡的風箏一樣,雖然身在遙遠他鄉,但是自己的靈魂就像那根線一樣,和父母永遠心連心,在一起。自己的根永遠在故鄉,父母永遠留在內心最溫暖的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