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与父母的关系,是越来越近,还是渐行渐远?为什么?

老孙遁世无闷


也许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走入更广阔的天地,接触更多信息,我们变得成熟变得理智,我们有了更多除家以外的天地,渐渐地,与父母的隔阂越来越大,共同话题越来越少。但当我们走过这个社会,经历过更多人情冷暖,受过很多委屈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原来这世上,我们唯一能够依赖的就只有父母,他们像一盏明灯,永远默默守护在外面身后。我们越走越远,但他们永远在那里,等着你回家。



叮当猫的巧克力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讲一件小事。

第一天送儿子去幼儿园,我将他的小手交到老师的手中,然后站在门口看着他一步步走向教室,心里突然升起一股失落,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接着,我并未直接回家,而是落寞的坐在幼儿园外路边的长凳上,想了很多很多:

儿子的幼儿园距离家不过五百米远;待到他上小学,就是距离一公里远的地方;中学就更远了,需要去往三公里外的地方;等到以后上大学,就更不知道会到什么地方,也许是国内的某个城市,甚至有机会去往国外呢;直至参加工作,又会在什么地方呢。

于是,我越想越是伤心,好像儿子已经离开了身边,去往了天涯海角一般,眼泪也是止不住的流。

当然,这只是空间上的远离,并不能说明感情上的远近。


接下来,我再从感情关系上进行分析。

小时候,在我们眼中,父亲是山,可以毫不费力高高将我们举起,母亲是水,无论在外边受到怎样的欺负都可以令我们开心起来。可以说,那时候,他们就如同天神一般的存在。

渐渐地,我们一天天长大,我们开始变得自大、狂妄、目空无人,自认为凭借我们的学识,可以轻而易举的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轻易的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同时,父母在我们眼中成了迂腐的代名词,成了阻挡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绊脚石;我们开始不认同他们,甚至是想要逃离他们。

后来,我们终于雄赳赳的直面社会这个庞然大物,豪气的自认为可以轻易的征服这头猛兽,结果却是碰的一鼻子灰,甚至是头破血流,痛哭流涕,这时我们才开始认真思考当年父母给予我们的教诲。

当有一天,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又成了他们眼中无所不能的天神;当然,有一天,他们也会像当年我们那样,开始叛逆,开始目空一切。

好似一个轮回。

而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可以和父母安静的坐在一起,心平气和的述说着过往和将来,然后和父亲举杯,一饮而尽。

所以,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像一个圆圈,从起点的重叠到渐行渐远,但是有一天,当这个圆圈闭合,我们已经彻底变成了他们,合二为一。

我是东凌,这是我的个人看法和感受,如果有幸能为您解惑,这是我的荣幸。


东凌


选择这个话题回答,是因为有所感触,有所深思。

小时候,家里很穷,只有两间小屋,半间堂屋,常年漆黑的厨房,简陋破旧。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次姑母来家做客,爸妈都不在家,下起了大雨,屋里到处漏水,而我拿着家里的盆和桶到处接雨水,好让姑母有一个好坐处。

后来爸妈自己打地基,制煤造砖烧窑,请工人建筑砌房,我和弟弟放学回来洗菜送饭洗碗守材料,后来有了我们家的第一栋红砖房。家里家外都是父母点点滴滴去慢慢变好的。

所以,从小我便知道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与父母的感情更是深厚。

后来去了外地读书,后来进入社会,虽与父母越走越远,但在我的心里,他们却越来越近,因为他们在我心里,而我却越来越想他们。我知道他们爱我,而我也爱他们,我从来不缺安全感和归属感。隔几天一个电话,电话里仍然是熟悉的味道。回了家,照旧家长里短,忙活饭菜,这个家的感觉从没变过。

后来,嫁了人,有了孩子,便更加懂得父母之恩。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愈添的白发,我想这也是爱的传承。

人生或许有些境况,与父母地域距离远、有了繁忙的工作、沉重的家务、需悉心照料的孩子、或者配偶与父母的关系、年代的观念感,让你与父母的关系越行越远,父母在你心里的位置被挤压得越来越狭窄。但我想,那是一个永远不能被替代的位置,只要你心里有他们,总有能表现爱的方式。只要你心里爱他们,父母就不会走远。


随心hll


人一辈子,跟父母的关系会越来越近的。

分享一下我的切身体会,我现在人到中年,有了自己的家,还有孩子。

我和父母的关系更近了,这就是古话说的:养儿才知父母恩!有些事情自己经历了才知道。

小时候父母就是自己的天,父母是最伟大最博学的人,我们所有知识,认知世界,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都是从父母哪里接触了世界认知了世界。

后来我们上学了,接触到了很多人,很多知识。随着生理期的叛逆期到来,就觉得父母很烦,父母出除了养育我们其他的都不会,所以很反感他们。还觉得父母老插手我们的事情,插手我们的工作,插手我们的婚姻,甚至孩子要不要,他们都想左右。所以很烦他们。这个阶段逐渐和父母走的比较远了。

但是后来我们必不可少的走进了婚姻,有了孩子,便深深地体会到了养儿方知父母恩的道理。随着年纪的增长,父母长出来了白头,发身体也不太好了,我们也越来越揪心他们的身体。自然就和他们的关系越来越近了。

就像书里说的: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也是一样的。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最叛逆的那段时光,真的和父母关系是比较远的。老是觉得我自己做的事情父母根本不懂,父母不给我关怀,不给我鼓励,我想做有些事还给我拖后腿。有些事情父母做的过了,甚至想着要和父母断绝关系等,一些混蛋的想法。

正是由于这种想法,才那段时间才和父母越走越远。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无法忘却的一段时间。

人这一辈子都殊途同归,最后都要和父母一样,人生的路走的也和父母一样,所以到了中年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放下和父母的成见,去和父母走得更近,去照顾他们,给他们一些来自子女的爱。

毕竟有些事情经历了才知道,父母对你真的是爱,是无私的爱。


谦屹AUTHOR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走上社会,接着又有了自己的小家,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当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天有着做不完的事,除了会时不时的会打电话问候下他们,很少有时间去陪他们。以前几天不见父母,就非常想念,现在一年不见都觉得很正常。没办法,人要生活,父母又不在我们身边,只能渐行渐远。


合肥小玖月


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儿才报父母恩!人世间,所有的父母都有过年青难忘的回忆,而每个孑女终将会走到白花苍苍的地步!其实孑女小时候是父母辛辛苦苦抚养成人,当我们长大成人的时,父母年纪大了,他们不图儿女的回报,而他们的心愿就是儿女成家立业,平安幸福,就是父母最大的欣慰与快乐!实话实话:不论长辈还是晚辈,相互之间换位思考,善解人意,真心换真情,人心换人心,家是爱的港弯,家是亲人之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爱是永远不变的星晨!家和人和万事兴,知足常乐最幸福!


吴佳欣883粟凤芳


先是渐行渐远,再是越来越近。

人从生下来就意味着和母体的联系分离,接下来上学,结婚,怀孕,生子。每一个过程都是在和父母分离。

上幼儿园是距离的分离,那时候孩子还小,没有自我意识,认识世界主要靠家长引导。那时候对父母是言听计从,那时候父母是偶像,什么都会,什么都懂。

上小学渐渐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会和朋友一起分享。

上中学完全有了自己的想法,觉得父母不懂自己,更愿意和同龄人交流。

上大学,完全是距离加情感的远离。没事不回来,打电话基本是要钱。

结婚生子后和父母关系就更远了。结婚后自己有了新的家庭,和父母的家庭分离了,中间隔着爱人和孩子。

可是在结婚生子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成为了父母,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也原来越近了。

老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成为父母的我们更多的理解了父母,我们成为了他们。这个时候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近了。


淡紫淡绿


人的一生差不多分这三个阶段,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那么幼年期大概的范围是指1—15岁这个年龄段,这个时期对于父母的依赖比较多,而且是由多向下递减的态势,幼年期的孩子因为处于心智发育成长阶段,对于事物的判断没有一定的自主能力,特别在孩子还比较幼小的时候,会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比如作业不会做了,会找父母,衣服放哪儿了会找父母等等,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交际能力的提升让他们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虽然这个时候对父母有依赖,但是会明显比学龄儿童对父母的依赖要小一些。那么青年期大概的范围是指16-25岁这个年龄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各方面能力知识的不断提升,对于各类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所以大多数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更倾向于自己做出一些决定,那么对于父母的依赖可能会比较低,甚至比较多的孩子会有叛逆心理,觉得父母在各个方面对自己有约束,从而产生排斥、逆反心理,那么到了中年期期,通常是指过了30岁以后这个年龄段,那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已经结婚生子,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那么对于父母这个概念就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以前小时候不知道父母的唠叨和辛苦,等到自己为人父为人母以后,就能感同身受了,这个时候更会对父母有一定的依赖,但是这个依赖,我们可以理解为,自己作为父母之后渴望可到曾经作为父母的上一辈的他们关怀、理解的一种依赖。





十分情感夜话


我慢慢地、

慢慢地了解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

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

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

不必追。


红莲忆往昔


小的时候,围在父母身边,长大了,孩子们羽翼丰满,要靠自己自力更生,选择远离父母,走向远方,但是爱不变。

孩子们就像父母手里的风筝一样,虽然身在遥远他乡,但是自己的灵魂就像那根线一样,和父母永远心连心,在一起。自己的根永远在故乡,父母永远留在内心最温暖的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