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我的媽媽和她的夥伴們這樣做……”

2月17日,在南岸行政中心B區,區衛生健康委的工作人員從貨車上搬下一箱箱貨物——一共581套醫用帶帽隔離衣。隔離衣來自熱心市民的捐贈,但從交接到驗收,沒有任何捐贈人出現。



這一車貨物究竟是誰捐的呢?


“在南岸,有嘿多好心人。”區衛生健康委物資保障組成員石志斌說,這批物資是由70位熱心市民花費15天的時間搶購回來的。


為了醫護人員的“戰衣”


2天時間,70名好心人,近6萬人民幣,這場捐贈的發起人劉瀟,是一位南岸居民。


“我只是一個組局的人,事情最後能辦成,要多虧大家的信任和給力”,劉瀟說,“我們沒幹什麼大事,我們都是普通的居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情。”


“抗擊疫情,我的媽媽和她的夥伴們這樣做……”

區衛健委工作人員清點捐贈物資


自疫情爆發以來,劉瀟時刻關注著疫情的動態。前段時間,劉瀟看到網上有新聞說:抗疫一線醫療物資緊缺。衝鋒在前的醫護人員怎麼可能沒有戰衣?


2月3日,劉瀟聯繫上嫁到美國的好友,看能不能在美國購買點防護服。


沒想到的是,美國好友真的在一家建材連鎖店裡,找到了好幾十套民用防護服。“都買!都買!我馬上轉錢給你。”劉瀟說。


竟組了一個捐贈的局


面對一套民用防護服150元的價格和日漸增長的郵費,搶購了75套的劉瀟有點力不從心了。


2月3日下午,劉瀟第一次發了朋友圈:在美國搶了幾十套防護服,落實了物資。但是本人能力太小了(已捐3500),如果有朋友相信本人的話,可以一起來捐款,我會詳細記錄所有貨運,捐款金額以及落實到醫院手上。


“抗擊疫情,我的媽媽和她的夥伴們這樣做……”

區衛健委的工作人員正在和貨車司機一起搬運捐贈物資


同時,劉瀟聯繫上區衛生健康委的工作人員石志斌,希望尋求幫助。


“一來,我們要一個準確的目標,到底現在醫院最急需什麼?二來,我們也需要一個專業甄別物資真偽的人士。”劉瀟說,一定要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抗擊疫情,我的媽媽和她的夥伴們這樣做……”


很快地,70人的團隊組建了起來。他們有企事業單位的員工、公司職工、個體戶,連兒子班級群裡的家長們都來支持。


各個外貿群裡掃貨


“石老師,現在不知道採購什麼是最適合我們重慶的?”

“小石頭,N系列和KN系列、FFP系列的區別是什麼呢?氣閥與沒有氣閥的哪種好呢?”

“弟弟,海關這邊回話說需要區級以上衛生醫療系統單位出具的證明,才能取貨。”

……


短短10幾天,劉瀟和石志斌越來越熟悉。最後,大家一致決定集中財力購買防護服和隔離衣。


“抗擊疫情,我的媽媽和她的夥伴們這樣做……”

“抗擊疫情,我的媽媽和她的夥伴們這樣做……”


“我們發動了身邊做外貿的幾個朋友,找到了可以購買的群,然後進去掃貨。”劉瀟說,對應不同的貨號她會先詢問區衛生健康委,確定好型號、性能、價格後再購買。


增加捐款買“好”的


很快,劉瀟他們在上海搶到一批隔離衣,沒有帽子,但性價比高。不過,在等待發貨的時候,商家告訴劉瀟,他們所訂購的那一批貨物因為種種原因,沒辦法運往重慶。


在這期間,另一個廠家給了劉瀟他們2個方案:一是按照之前購買的貨物標準生產,13日有現貨可發;二是另外一批稍微貴一點,但質量優質的現貨可馬上發送。


“抗擊疫情,我的媽媽和她的夥伴們這樣做……”


對此,劉瀟為難了,不知如何抉擇。她把該消息發到群裡,希望大家做出選擇。她給了3個條路,“1”是等,“2”是買好的,“3”是放棄。出乎意料的是,其餘69人,刷屏似的回覆“2”。


不僅如此,價格增加後,大家怕數量上會減少,紛紛還主動增加捐款。


一定要讓捐贈落到實處


2月17日,第一批從上海運來的物資已到貨。“接下來,我們就等美國那一批了,算時間,就這兩天的事。”讓劉瀟高興的是,石志斌他們已經派專家對物資進行檢查,檢查完畢後,就會第一時間分發到各個醫院。


“沒有什麼比物資落到實處來得高興。”大家在群裡面紛紛點贊,為自己的善舉慶賀。


“抗擊疫情,我的媽媽和她的夥伴們這樣做……”


原以為默默無聞的一群人,卻不知道他們的一切都被劉瀟的兒子陳施睿所記錄了下來。


他把媽媽忙碌的畫面,用手機錄製了下來,將這群好心人的事蹟用文字寫了下來,以一份“抗擊疫情,我的媽媽和她的夥伴們這樣做”為題,交到了學校。


“親,孩子在文中寫到為你的大愛行為自豪,媽媽的表率真棒。”孩子班主任對劉瀟說,你們這群人不僅做好事,還作了表率,值得大家學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