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敏感期家長應該怎麼做?

愛你的白鹿


梁體超對他的孩子們說:“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就將面對各種成人無法想象的困難環境。他寶貴的敏感期應在2-5歲之間。

我們的家長在喜悅之餘可能從未真正想過這個嬰兒的內心精神世界是多麼的掙扎!

當2歲孩子不停的哭泣時,孩子看似無理取鬧的淚水,其實是孩子在敏感期表現出來的內心掙扎。孩子這時需要充分的安慰、父母的擁抱和關愛的語句,需要一個穩定、讓孩子感到心安的環境。

梁體超在寫給次女梁思莊的信中溫情地寫道:“小寶貝莊莊: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這得意之作裱成這玲瓏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給你……”。

成人少一點指責,要完全剋制我們的壞情緒,敏感期的孩子是根本來不及消化大人強壓給他們的精神壓力。這會導致孩子像餓過了頭或者吃得太撐時那樣放聲大哭,感到消化不良。而這種來自父母的指責對孩子來說是在經歷一場滅頂之災,他們敏感的靈性被由此壓抑了!

孩子在敏感期,成人要幫助孩子發展社交能力。孩子細膩、純真、敏銳的情感天賦會在大自然的野外環境裡得到釋放,會在各種集體自由活動中,得到社交能力的發展。每當孩子告訴我們哪件事情讓他們覺得不愉快時,我們要對孩子說:“沒關係,不要緊,繼續活動吧!” 我們絕不能否定孩子的感覺,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

家長要注意在敏感期內,要幫助孩子在情感上與家長產生共鳴。這樣做不但能鼓舞孩子面對困難的情緒勇氣,同時還能引導孩子自己排解緊張情緒,增強自信。

孩子在敏感期中,家長要有三不做:

不做一:盡一切可能不干擾和隨意阻斷孩子的各種行為和活動。

不做二:不對孩子的情緒做太多議論。不說打擊、指責和傷害孩子的話。

不做三:不偷懶,每日主動陪伴孩子到戶外的環境裡觀察周圍的事物,自由地體驗生活。

在敏感期中的孩子有一種強烈的自尊感。通常情況下,由於成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長期隨意輕率的指責、抱怨、叫罵等一切壞脾氣,使兒童在敏感期內受到傷害和壓抑,導致孩子開始認為自己是平庸的心裡構建,在面對各種困境、問題、學習和交往時習慣性的選擇放棄,避免指責。這是我們成人要認真思考學習的。這對孩子的身體和智力發展是有害的。

1928年梁體超在《致梁思順》裡,給女兒寫的信是這樣寫的:

“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要著急,因為本勉強進大學。你們兄妹各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於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梁公為父之大愛,我們要多多體會其深意。

3歲以前的孩子似乎還是在無意識的生長,但他們的敏感期一直存在。3歲之後的孩子被賦予了神秘的能力,開啟了屬於人類的生命意識,通過有意識的觀察周圍環境開始形成記憶,一個趨於完整的有存在意識的生命體再次被昇華了。

兒童進入3歲,大腦潛意識的開關被準時激活,不以任何外界因素為誘導和干涉,造物主賦予兒童極強的吸收和學習能力,是孩子探尋生命世界的發啟之時,是孩子認識自然,發現一生興趣的重要時機,家長要積極觀察把握,並細心呵護長期培養。

梁啟超曾在《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說,他以為: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在對社會有用的基礎上,一定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興趣非常重要。

謝謝!




孩子與大象


如果你知道蒙臺梭利的教育,他的教育理念都很重視兒童的敏感期。每個敏感期如果沒有給予合適的方式,會影響其幼兒一生。

什麼是敏感期?

它是幼兒在某個時間段出現短暫的、強烈的自然行為,它會讓幼兒有意識的去發生行為。(通俗易懂的說就是這樣)

敏感期有很多種,那麼我們最常見的有哪些?而且家長都知道的,卻不明白的。

一、口腔敏感期

表現:愛吃手。用嘴巴來進行感知,對事物的探索。(有很多種表現,還有情感寄託、吸允的需求等等)

建議:可以讓他吃手指,但是記得一定要觀察幼兒的手指形狀以免變形還會影響牙齒的發育。

二、語言敏感期

表現:嬰兒出現了咿咿呀呀的話語。

建議:多給幼兒創造語言環境,多和孩子說話,講故事,營造環境氛圍。

三、自我意識的敏感期

表現:出現了自我為中心,什麼都是我的,如果不滿足就會大哭大鬧(還會有打,罵,行為粗魯),直到聽從他的想法為止。

建議:只要孩子不做出過分、不失規則的情況下,就滿足孩子的自我行為需求。

三、空間敏感期

表現:愛鑽進櫃子裡,桌子下面等等。

建議:買一些有關於空間玩具,讓孩子用手去觸摸,尤其現在有很多形狀的空間玩具。順便讓孩子也認識了形狀,同時也滿足了孩子的空間需求。

四、塗鴉敏感期

表現:到處畫,拿著畫筆在牆壁上,衣服上,紙上等多處畫。

建議:準備一些材料讓他畫,也可以家裡弄一些紙在牆上,或者也有專門的那種牆紙,讓孩子去感知。千萬不要扼殺。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敏感期,大家如果真的注重這方面可以瞭解一下蒙臺梭利的教育(幼兒敏感期的教育)知識。


香草味兒kiki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也是意大利第一位女性醫生,意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女權主義者,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於她工作中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兒童自發性學習行為總結而成。倡導學校應為兒童設計量身定做的專屬環境,並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蒙臺梭利在對兒童的敏感期行為和舉動進行了系統觀察和研究,她把兒童敏感期歸納成九種:1.感官、2.動作、3.語言、4.興趣、5.秩序、6.社會、7.書寫、8.閱讀、9.文化。

這裡就列舉前三個敏感期(感官、動作、語言)來和大家說說。

1. 感官敏感期

0~6歲是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出生後,孩子就會藉助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來熟悉周圍環境、認識事物的本質。

蒙臺梭利在提高孩子感官敏感的時候利用了很多教具,比如:聽覺筒、觸覺板等,這些教具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發展自己的感受能力。

家長可以在生活中發現,孩子在某些階段喜歡玩沙,喜歡玩水、喜歡抓住會發出聲響的事物,寶寶的這些行為都是通過感官來讓自己快樂的一個嘗試。

2.動作敏感期

0~6歲也是孩子的動作敏感期。主要包括兩個領域,一個是身體方面,如:走路的敏感期是在1~2歲;另一個是手的動作,這個敏感期是在1.5歲~3歲,但其實寶寶的一些動作,家長就能觀察到,敏感期的時間並不固定。

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腦發育與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孩子手部動作發育良好,對於孩子智力的發育也是很重要的。

家長可要藉助玩具,小遊戲,按摩等方法增加孩子對手部動作的敏感度。

學走路的時候是孩子最活潑好動的時候,在孩子動作的敏感期,父母應該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而且運動也有利於孩子左、右腦的均衡發展。

3.語言敏感期

0-6歲也是孩子的語言敏感期。

當嬰兒學會注視大人說話的口形,併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

對大人來說,學習一門語言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對於嬰幼兒來說,這很容易,這正是語言敏感期所具有的魔力。

在孩子1歲左右,會嘗試著說出一些簡單的字詞,有些孩子較早就能喊出“BA、MA”的聲音。在孩子1~2歲時,語言敏感期就到了關鍵節點,家長們會發現寶寶對說話特別感興趣,有時候還會自言自語,面對著家長還會咿咿呀呀個不停。

等到孩子2~3歲時,家長們可能會面對一個話嘮,而且有時候還會模仿父母說話,看者家長的神態,有樣學樣。

在這一時期,父母應該經常與孩子說話、講故事;也可以多用“反問”的方式來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

注意:

一般孩子在1.5歲左右都會開口說話,如果自己的孩子在2~3歲的時候還是遲遲不會說話,父母應該帶著孩子到醫院求助專業的醫生。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小獅子愛媽咪,是一名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贊 + 轉發


小獅子愛媽咪


孩子執拗敏感期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成長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家長正確的應對方法和教導,理解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幫助孩子順利渡過這個時期,那麼孩子執拗敏感期怎麼應對?下面帶來介紹。

孩子執拗敏感期怎麼應對 執拗敏感期應對方法

孩子執拗敏感期應對方法

1、瞭解孩子情緒,理解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

就拿前面小男孩吃板栗的事例來說,男孩一心想要吃,可是媽媽怕燙到他,不敢給他吃,就給小男孩造成的印象是媽媽不讓他吃。

孩子沒有經歷過“燙”這件事,他對“燙”沒有清晰的概念,認為媽媽不能理解他迫切想吃板栗的心情,因此大發脾氣。後來媽媽的責罵和粗暴動作,又加深了他的不滿,使得他哭鬧不止。

其實此時媽媽能夠蹲下來,讓孩子親自用手觸碰一下板栗殼,讓他理解“燙”的概念,孩子可能就能理解了,不會那樣亂髮脾氣了。

孩子的情緒表達往往很直接,而且是通過行為來體現的,不會像大人一樣去慢慢溝通讓你知道他內心的想法。而且孩子是不會顧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不開心就哭鬧,從來不會掩飾自己的情緒。

此時就需要家長平時要注意觀察自己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摸清規律,因勢利導,讓孩子學會把情緒通過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不是哭鬧或者亂髮脾氣。

2、當孩子發脾氣時,轉移他的注意力

很早就有教育專家指出:不要指望6歲之前的孩子能明白你所講的道理。

我們通常覺得講道理最能說服孩子,也比較健康、高效、快捷,可是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來說,講道理幾乎不起任何作用,6歲之前,孩子對於大人的說教也似懂非懂。

因為在0-6歲這個階段,決定孩子行為的主要是情感而非理智,所以我們在孩子亂髮脾氣的時候,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跟孩子聊別的內容讓孩子忘記當前的情緒所在。

在孩子冷靜下來之後,我們也可以通過讀繪本、講故事或者做遊戲等方法來慢慢引導孩子,這會比直接跟孩子講道理更能讓他接受。故事和遊戲裡所包含的道理,即便當時不能產生效果,但其實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對孩子日後的行為產生了一些正向的影響。

孩子執拗敏感期怎麼應對 執拗敏感期應對方法

3、寵愛有度、賞罰分明

我們通常會遇到孩子為了要做什麼事,或者要什麼物品而就地打滾哭鬧不止的情況,很多家長覺得在外面人多的地方孩子這樣哭鬧太丟人,索性就答應孩子這一次。

可是家長很快就會發現,你答應他這個要求,很快他就會用同一方法去要求你答應他下個要求,因為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從你的妥協裡他就能敏感地察覺到你的“軟肋”是什麼,然後舉一反三地運用到以後的生活中去。

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裡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當孩子哭鬧著要這樣或者要那樣時該怎麼辦?自從他學會了說話並能以此方式索要物件後,假如他依舊要用哭鬧來達成目的,那麼無論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一物件,還是想以此來要挾別人不敢不給,都應該乾脆地拒絕。”

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緒,但不能在孩子的哭鬧面前讓步,拒絕孩子的不當要求時態度要堅決,方式要溫和。這樣才能既不傷害到孩子的感情,又讓孩子能夠明白什麼事情是能做的,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

當孩子用無理手段迫使家長投降的情況減少之後,家長要適時地表揚或者獎勵孩子,讓他明白想到達成什麼目的,必須要用正常的溝通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哭鬧。

4、孩子哭鬧時,大人先冷靜

很多家長聽到孩子哭鬧自己就開始煩躁,以至於在處理孩子哭鬧的過程中運用粗暴的語言和手段,這樣一來非但對安撫孩子情緒毫無幫助,反而加深了孩子的傷心情緒、延長了哭鬧時間,最後不但破壞了親子關係,自己心情也要鬱悶半天。

當然了,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生氣的時候想要控制情緒也很困難,但我們畢竟是成年人,控制情緒的能力肯定比孩子要強,此時家長應該想辦法先冷靜下來,再去想怎麼解決問題。

深呼吸對於調節憤怒情緒很有幫助,家長可以嘗試深呼吸,先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

孩子執拗敏感期怎麼應對 執拗敏感期應對方法

5、除了耐心還是耐心

其實說到底,家長的耐心才是最重要的,任何策略都是隻對理性的人才有用。對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家長來說,怒氣升上來的時候,理性早不知道跑哪去了。所以,家長一定要耐心,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最後想說,當你下次遇到3-4歲的孩子,發現他很倔,很強硬,老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的時候。不要先入為主就給孩子下定義。因為他不是犟,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執拗敏感期。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一定要了解幷包容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完美,幫助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引導他健康成長。






Evie家三個娃的成長路


兒童敏感期的理論是由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提出的。她根據實踐經驗結合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提出0-6歲兒童有一系列的發展關鍵期,即在某個階段兒童的某種感知覺、情緒、能力、品質等方面會獲得突出而迅速的發展。如果家長能把握住兒童敏感期,給孩子提供適當的幫助,將會促進兒童的快速成長。

那麼家長該怎麼做呢?我想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1、明確家長的角色定位

蒙特梭利說,孩子是不能被教的,他們有自己的內在發展規律。家長需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做孩子成長的守護者、幫助者而不是主導者。家長不是權威,不能命令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要把成長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家長只需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寬鬆的環境,讓孩子自由地成長。

2、瞭解孩子及其成長規律

有些家長想幫助孩子,但不知從何做起,這就需要去了解孩子,瞭解孩子成長的規律。在這裡推薦家長閱讀蒙特梭利和孫瑞雪的書。你只有足夠了解孩子,才能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恰當的幫助。

3、多去觀察

孩子的敏感期都是有跡可循的,比如一個孩子進入言語的敏感期,他會特別喜歡說話,喜歡模仿別人說話,還會說一些奇怪的言語,你觀察到這種情況後,要鼓勵他表達,並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同時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

4、跟孩子一起成長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跟孩子一起成長。孩子的成長過程很奇妙,如果你用心觀察和理解,會驚訝於孩子的智慧。當家長敞開心扉,去接納孩子,將孩子的成長當成一次自我審視、自我完善的機會,相信你也會收穫許多,實現自己的第二次蛻變。


雲俠心理師


答:敏感期不僅是幼兒學習的關鍵期,也是影響其心靈、人格發展的關鍵期。如果他們的內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家長教師沒有提供必要的環境和條件,兒童的心裡就會紊亂,容易亂髮脾氣,甚至變得乖戾。因此,成人應尊重自然賦予兒童的行為與動作,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免錯失一生僅有一次的特別生命力。應對寶寶敏感期,家長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家長應該保護孩子的敏感時期

1、尊重孩子為有能力的個體。孩子是天生具有學習能力,他們會循著自然的成長法則,不斷使自己成長為“更有能力”的個體。

2、細心觀察敏感期的出現。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出現的時間並不相同,因此父母必須細心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別特質。

3、佈置豐富的學習環境。當觀察到孩子的某項敏感期出現時,應盡力為孩子準備一個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境。

4、鼓勵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嘗試。當孩子獲得了尊重與信賴後,就會在環境中自由探索、嘗試。

5、適時協助而不干預。當孩子熱衷於有興趣的事物時,大人應放手讓孩子自已做,避免干預。不過,並非要丟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適時予以協助、指導。


五金店主阿才


敏感期”是孩子生命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發展的規律,關係到父母在孩子0~6歲這個關鍵期能否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從而實現育兒“事半功倍”。

【父母的困惑】

為什麼我家的孩子2歲了還不會說話,而別人家的孩子1歲多就已經說得很流利了?

為什麼我的孩子與小朋友在一起,總喜歡咬人?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不停地往地上扔東西

……

其實,孩子在0~6歲這個階段,各種能力發展的快慢以及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除了身體健康方面出現的問題外,大多都是受到孩子的“敏感期”的影響。“敏感期”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幫助父母淡定地理解“萬物有時”的內在發展規律的好幫手,更是兒童能力大發展的基礎。

瞭解孩子才是家庭教育的起點。

0~6歲的孩子有哪些敏感期?

感官敏感期(0~6歲)

孩子從出生起,就會藉著聽覺、視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和了解事物。

動作敏感期(0~6歲)

在這個階段,一開始孩子會漫無目的地做各種動作,然後通過學習,逐步發展成為自己能協調和控制的動作,比如觸摸、轉身、平衡、爬行、行走以及跳躍等。

語言敏感期(0~6歲)

孩子從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併發出牙牙學語聲時,一直到能說出詞語、短語和句子的過程。

空間敏感期(0~6歲)

孩子運用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通過跳、扔、鑽等來探索空間,這是兒童一個自我創造的過程、一個突破極限的過程。

秩序敏感期(0~4歲)

寶寶一出生就有追求秩序的基本情感需要,到了2歲左右的時候,這種內在的需求就進入了一個“爆發期”。孩子在這個時期對於規則和秩序有著非常著迷的表現,而且要求他所熟悉的事物要保持一致性,不可以變動。

關注細小事物敏感期(1.5~4歲)

孩子喜歡細小的物體或者關注小細節,比如對泥土裡的小昆蟲或者成年人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這對訓練孩子眼和手的協調性有所幫助,同時是培養孩子縝密習性的好機會。

肛欲敏感期(1.5~3歲)

隨著孩子神經系統的發展和完善, 孩子逐步學習如何撒尿和大便。此時期的孩子以控制自己的大小便為樂,不排除喜歡憋尿的情況,這個肛欲期一般經歷兩個月左右就會結束。

人際關係(社交)敏感期(2~6歲)

這是一個孩子從開始對禮儀和規範行為的模仿和關注,到逐步將其內化併成為自己個性的一部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和群體活動有明顯傾





遠赴人間月


不要因為寶寶自我意識的發展帶來一些麻煩而壓制他的自我意識發展。可能寶寶不像過去那麼乖,可能會反抗爸爸媽媽,可能會惹很多麻煩,可能會不好“對付”,但這是他健康成長的必經階段。

因此,父母不但應該理解寶寶的這些表現,還應採取一些措施,讓寶寶更早了解自我,更準確地認識自我。父母可以採取生動形象的形式,讓寶寶逐步認識自己的生理特點、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以及自己與家庭中其他成員的關係等。

承認寶寶的獨特性和獨立性

創造機會讓寶寶表現自己的能力,如讓寶寶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玩具箱等。

給寶寶積極的評價。

爸爸媽媽要自然地向寶寶流露慈愛、溫暖、真情,承認寶寶的自我價值,理解他在發育的特定年齡階段出現的特定行為,認可、關心、注意寶寶,從而使他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

培養寶寶正確的道德觀念

告訴寶寶什麼是正確的、社會接受的行為。用良好的行為標準引導寶寶,並在他做得好的時候誇獎他。

幫助寶寶完善自我意識,認識自己——正確的自我認知,接受自己——客觀的評價自己,喜歡自己——積極的自我提升,完善自己關——注自我的成長,是父母艱鉅的任務。

寶寶自我意識的發展,表現在他已經對自我形成了某種看法,而他的這些自我認識基本上就是家長對他評價的翻版。一直受到周圍人肯定的、積極評價的寶寶往往會對自己產生一種滿意感和自信感;而經常受到別人否定的,消極評價的寶寶容易對自己產生自卑感與孤獨感。

幫寶寶瞭解自我

父母要以寶寶可以接受的、生動形象的內容和形式,讓寶寶逐步認識到世界上只有一個“我”。“我”是獨一無二的,有好聽的名字、烏黑的頭髮、小小的嘴巴、明亮的眼睛;“我”很能幹,能用自己的雙手吃飯、穿衣、繪畫,能用自己的雙腳走路、奔跑、跳躍。“我”有許多優點,也有一些缺點,不過,經過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點,做個好寶寶。

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讓寶寶學著自己吃飯,帶著寶寶一起疊他的小衣服,收拾玩具,讓好奇的寶寶幫你一起打掃他的房間,儘早培養寶寶獨立的個性。

培養寶寶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

真誠地與寶寶交流,別吝嗇你的慈愛和溫情。要承認寶寶的價值,理解、接受、認可寶寶在特定發育年齡階段有特定行為。多給寶寶正面評價,從而使寶寶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拿寶寶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不僅起不到激勵作用,還會打擊寶寶的自信心,使他變得自卑。

需要精確且有秩序的環境

秩序——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急切需要並保護一個精確且有秩序的環境。

秩序的敏感期——從出生幾個月一直到6歲(個別孩子一直持續到12歲),是呈螺旋狀發展的,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苦惱,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第二個秩序,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孩子執拗的這個階段可能是老師和父母最為苦惱的時期,因為執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讓人感到無奈。但尊重孩子這一生命想象是首要的,所要做的就是: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二、已經發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許孩子把惱怒哭出去,讓孩子把情緒哭出去,孩子自己就會接納已發生的事實。

兒童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按一定的規則和習慣整理環境、把環境秩序化。這說明兒童已有了內在的秩序,這個內在秩序反過來檢測環境、修正環境,要求環境符合他的內在秩序。

讓寶寶掌握一些生活技能

在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之後,他會特別希望自己獨立做一些事情。爸爸媽媽可以教寶寶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學習並使用自助技能可以幫助寶寶建立自尊。

讓寶寶幫你做一些事情,比如擦灰塵、關門、和你一起把衣服放進盆裡等,做完之後別忘了感謝他的幫助。


六六家蓓趣


建議在平時的生活中好好觀察寶寶的生活習慣並作一定的記錄。如:今天寶寶去了那些場所,有沒有異常的表現;今天寶寶拿了些什麼東西,有沒有異常的表現;今天寶寶吃了哪些東西,有沒有異常的表現;今天家裡有沒有味道很重的食物或化妝品,寶寶聞了有沒有異常的表現等等。通過一段時間的記錄,可以找到讓寶寶生病的過敏原。引起過敏的過敏原,如:塵蟎、真菌、花粉、棉絮、羽毛、獸毛等;牛奶、雞蛋、魚、海鮮等。另外,平時家裡要保持清潔、通風,傢俱不要擺放太滿,要保持家庭空氣的溼潤,嚴禁吸菸;在花粉飛揚的季節,要減少寶寶的戶外活動,家裡不要養寵物;不要過多食用辛辣、過鹹、過甜(巧克力)、過油膩的食物,易過敏的食物也要舊能少吃,如:牛奶、魚、海鮮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宜過多運動,防止勞累帶來的緊張和刺激。



曉昔媽媽


孩子敏感期,建議家長做到順應孩子敏感期,引導而不干預。

孩子在0—3歲,會出現很多敏感期,口腔敏感期,動作敏感期,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等。細細劃分,會出現31個敏感期。

當孩子出現這些敏感期的時候,作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敏感期,比如孩子在口腔敏感期的時候,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孩子喜歡咬手,喜歡把玩具放在嘴裡咬,這個時候家長順應孩子,不要干涉,給孩子把玩具和手消毒洗乾淨即可。

當孩子出現秩序敏感期,這個時候孩子一般會有2—3歲,而出現這個敏感期的時候,孩子稍沒順著他,就又哭又鬧。如果,不是原則上的問題,這個時候家長順著就行。

因為,孩子每出現一個敏感期,都是一次自身的成長,家長把握好孩子的各個敏感期,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