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為何君子不器?

朱八戒CC


老施來回答。

子曰:"君子不器。”見於《論語·為政》,這句話說得沒頭沒腦,讓人不好理解。結合篇名”為政“,說的是孔子教育學生對如何治國理政的。


這句話裡最不好理解的是”器“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看一下《論語》裡的另外一篇,大概解釋了一下。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子貢傻兮兮地在孔子那裡討賞,問:”俺怎麼樣“?孔子說:”你呀,器也。“子貢厚著臉皮再問:”什麼器“?孔子回答:”瑚璉。“


”器“的意思要麼是食器,要麼是器物,但肯定意思有所引申,大概是專業技能。瑚璉是什麼呢?一種貴重的食器,但重要性不如簋。據出土發現,這是一種從西周晚期出現,一直沿用到戰國晚期的食器,上下扣合,相當於我們的蓋碗吧。總之,是用來盛飯,是個吃飯家伙。下面的圖片有點不像,湊合著看吧。



古代很講究食器,最重要的當然是鼎。那是國君諸侯用的傢伙什,其重要性已經上升到了禮器的高度。如今珍藏在國家博物館的國寶司馬戊大方鼎就是國之重器。”問鼎中原“就意味著角逐政權,奪取天下了。



說到這裡,您大概清楚了。孔子其實是批評了子貢,敲打他不要得瑟。瑚璉雖然貴重,但還不是最貴重的。因為,在孔子看來,”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能以具體的技能為目標,而是要以道德為目標,換句話來說,就是儘量不要成為專業人士,咱們大夥應該一起做君子。因為,孔門有四科學問,德行(道德)、言語(外交)、政事(內政),文學(文學藝術),次序依次退減。達不到”道德“的標準的,都算是”器“。子貢很能幹,擅長言語,也就是擅長外交和經商,所以是第二等的人才。總的來說,子貢在孔子那隻討了個二等小紅花。


至於再等而下之,那就討罵了。”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樊須這小子居然向孔子討教怎麼種菜,把孔子氣得七竅生煙,氣急敗壞地罵他,小人哉!


再說兩個八卦,國民黨的著名將領胡璉的名字出處應該是”瑚璉“。北京有個著名的小吃街叫”簋街“,很多人叫成”鬼街“,其實是深有古意,就如上文所述”簋“就是很重要的食器,到這裡來吃東西,顯得很有文化。


老施野談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談到君子所應該具有的品德時候,說君子不器。君子不器這句話,在歷史上眾說紛紜,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那麼君子不器到底是什麼意思?它表達了孔子怎樣的觀點呢?

好玩的國學認為,要真正理解君子不器,需要從三個維度去理解。

第一,到底什麼是君子,

第二器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三,君子不器這句話出現在論語為政之中,講的是如何才能管理好政事,那麼管理好政事,到底需要哪些品質。

解決了這三個問題,那麼君子不器如何解釋,就迎刃而解了。

我們首先來考察一下,論語中的器的意義。按照楊伯峻先生版本的《論語譯註》中的說法,在論語中器字一共出現了六次,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出現在與子貢的對話中。子貢這個人有才氣,但也很自大,他問孔子說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就說了下面一段話。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

孔子對子貢的評價是,他是一種尊貴的祭祀玉器,這種玉器是盛放祭祀用品的。

第二類仍然是與子貢的對話。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說你要做好事情,必須先準備好打磨好自己的工具。

第三類是孔子對名相管仲的評價,孔子說管仲之器小哉,這個器是肚量、心胸的意義。

其中,第一類和第二類,都有器具的意思。

那麼君子不器就應該解釋成,君子不應該去做一個工具。這當然是很表層的解釋,好玩的國學認為,這遠遠沒有觸及孔子所要表達的原意。

我們再來看易經中的一句話。易經繫辭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雖然不是孔子寫的,但是孔子專門寫了著作去解釋易經,這個著作就是《易傳》。易經的繫辭據說也是孔子寫的,所以這句話就應該代表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認為,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象、用。

所以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會拘泥於形式教條,他要去領悟萬物之道。這就像是哲學是無用之學,但卻有無用之大用一樣。一個君子,應該是追尋道義遵循大道的人,而不是侷限於某一個領域某一種技術的人,也就是說,一個君子他應該是哲學家,思考的是全局的、系統的問題,而不是細枝末節的問題。更進一步說,孔子認為,一個君子他不應是工匠,而應該時候全才,是大師,這樣才能承擔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任務。


我們從論語中的另外一段話,可以看出孔子的關於君子不器的思想。當時魯國的執政季康子,大概是想問孔子要人,參與國家的治理,季康子問:

“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

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

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於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在這裡,孔子概括了他的三個弟子的特點,並認為他們都可以從政,但孔子認為,這並不完美。要是一個人身上,有子路的果敢,有子貢的通達,有冉求的多才多藝,就更好了。這就說明,孔子認為,他的三個弟子身上的優點,其實還是器,還是技藝,遠遠沒有達到道的程度。

從以上的分析上來看,君子不器的意思應該是,一個君子應該是追求並遵循大道的,所以孔子講志於道,遊於藝,還說君子憂道不憂貧,一個君子應該有形而上的思維,而不是著眼於一時一地的得失,他應該是個具有系統思維的全才,而不是隻能做某一件事的工匠!


好玩的國學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提出:“君子不器。”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讀書人最理想的境界,而要成為君子的一個先決條件便是“不器”。

君子不器,可以有四種理解方式,這個問題的關鍵其實就在於【器】是什麼?

1、何謂器

器:器物;器具。

關於“器”的意思,孔子在《易傳》提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孔子說,有形的東西叫做器,無形的東西叫做道。

這個器,可以是具體存在的某種物體,也可以是一切物體的總稱,而道比器高級,它是從器物的個體裡總結出的整體的規律,是一種包含了各種器物特殊之處和共同點的總的存在。

2、君子不器的四種解釋

如同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一樣,不同的人看到“器”字,都很容易產生出自己獨到的理解。

一、當器表示器物時

作為君子,為政的時候,不要像器物一樣,照本宣科,要超脫形骸,做到因時因地而變,只有這樣,才能應對隨時變化的局面。

二、當器表示某種具體器物時

作為君子,為政的時候要嚴格要求自己,記住自己身上承載著百姓們的期望,一定不要以權謀私、忘記初心。

三、當器表示才能時

作為君子,為政的時候,切忌量力而行,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如果因為自己的才能不夠,導致百姓有所損失,那自己就是不合格的君子。

四、當器表示工具時

器理解為工具,這句話就有些嚴厲了:你想成為君子,為政的時候就不要做別人手中的工具,你要記住,你是為人民服務,不是為某個人服務。

四種解釋,各有各的道理,但無論哪種解釋,它們之間都有一個共同的要求——“為政以德”。


劍驚禪丶


子曰:“君子不器”,為何君子不器?


因為《論語·為政》中提到的這句話是一句相對獨立的話,並無前因後果:

子曰:君子不器。

所以這句話歷來解釋很多,而我們唯一能作為參照的就是《為政》二字。這是指“君子”在為政、為官、進行國家管理之時的一種行為品德。

“君子”是什麼意思大家都知道,是指有美好品德、崇高理想的人。這種人在管理國家的時候,為何要“不器”呢?到底什麼是“器”?這就是解開這句話的關鍵。

《易·繫辭》:

形乃謂之器。

又有: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古人思想流派中管理社會和國家的方法,無非是“道、法、術、器”,“器”是在哲學思想的最底層,也就是“形而下”,是一種可見的,有形狀的東西。或者是器物(實物),或者是外露的才幹、專才,從這裡,“君子不器”也可以得到兩種解釋。

當“器”解作實物,即“相”時,所謂“君子不器”,即“君子不相”,大致是君子不形於聲色的意思。不過作為孔子門生,這一點應該是君子的入門修養。

所以這種解釋取的不多。

我們看第二種解釋。“君子不器”是指君子是不擅長於某一種技能的,也就是君子不是專家。在孔子的理念中,“器”不過是人們在追求“道”的過程中,學習各種“法”,使用各種“術”時憑藉的才能和工具。在個人修養的範疇中,使用“器”來追求“道”是一個比較低級的層次,因為相對於“君子之道”,某一方面的才能是淺薄的,雖然專精卻同時是受到侷限的。

作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在思想追求上要打開這個侷限,才能領悟“道”,從而一通百通。

真君子不能為“器”所侷限,也不能被“術”、“法”所迷惑,這些都只是通往“道”的某一個階段能幫助我們儘量靠近“道”的手段和工具。我們不能沉醉於這些而失去追求君子之道的本心。

就好像一個大領導,他需要了解內部管理嗎?他需要了解前端營銷嗎?他需要了解人事安排嗎?他需要了解市場調研嗎?他可以都瞭解,但是絕不能陷落在這些細節之中,大領導有大領導的工作,他更需要的是公司前進方向的把舵,一個真正高層領導,絕不是“器”,但是他手底下有一大把的“器”:各個部門的經理,就必須要是自己部門的專家。

而這些“器”的作用,就是讓“君子”從這些具體的事情中解脫出來,為整個公司、社團、國家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思考。

所以,子曰:“君子不器”。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為何君子不器?

看了好多個朋友的回答,覺得這個問題很複雜。找了半天,找不到其它適合自己回答的問題,所以我也免強來說幾句。

首先,聽朋友說,“君子不器”這句話岀自《論語 為政》中。這就透露出這句話與為政有直接關係。由此可見,“君子”應該是指那些大大小小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器”,指的是器皿一類的東西,引申之意應該是指那些具體的事務。因此,“君子不器”應該翻譯為:作為領導者和管理者,特別是中高級的領導者和管理者,他的工作任務應該是明確一個國家、一個省……在一定時期內的奮鬥目標,制定方針政策、實施方案和監督管理制度等等,而不是直接去做具體的工作。因為,如果那樣的話,就會佔用他把握全局、搞好宏觀調控的時間。這樣,領導者和管理者不僅浪費了他們的精神,使心緒零亂,而且,從整體上看,工作的進展以及質量數量不見得會好。



然而,不論什麼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領導者和管理者深入到基層,適時收集工作進程中的新情況,發現新的問題,也更有助於改善後來的工作。有時不妨與基層的幹部甚至於老百姓具體操作一番,這有助於加深上級與下級、領導與人民的感情,也會對工作在基層人們的工作熱情產生推動力。所以,“器”與“不器”也要辯證地看待,一分為二地處理好。

以上是從為政的角度來說的。現在我們又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明一下。



其次,從廣泛的意義上說,這個“君子不器”中的“器”,就要聯繫到另一個概念了,那是“道”。“器”,我們可以解釋為某種器皿,還可以引申為做某種具體的事務的能力。比如:杯子的用處是盛茶或者酒,牛的作用是耕地,馬的作用是拉車或者征戰。而泡茶斟酒的人,用牛耕地的人,使用馬拉車征戰的人,他們在這裡是什麼角色呢?他們就是“君子”的角色,而茶酒、牛、馬就是“器”的角色。“道”是什麼呢?道就是規律,是規律性的東西。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在遵守規律、尊重規律、運用規律的前提下才可能成功。違背規律,那就不會是事倍功半,更是事與願違。



再從廣泛的意義上說,“君子不器”中的“君子”,可以理解為掌握一船規律、普通規律的人。與之相對應的概念就是“小人”,這主要是古人的觀念。“君子”是掌握規律的人,那麼,所謂“小人”,就是那些具體實施、做具體工作的人。在這個意義上講,君子並不含有褒意,小人也並不是含有貶意,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比如:大科學家和一般科技人員,就是這種關係。科學家研究和掌握的是深層的理論的規律性的東西,而技術人員掌握的只是具體的操作,深層的知識和理論他們不一定知道。

所以,“君子不器”,他們掌握“道”,掌握規律,把握宏觀。小人是器,要精於具體操作。君子小人要密切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三,我們從道德領域來討論一下。從道德領域來說此事,就沒有“器”與不器的問題。主要是說一下“君子”與“小人”這對範疇,在遠古時代,君子小人並沒有道德色彩。只是大約到了漢朝以後,才給它附加了道德觀念。也就是說,君子必定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們,小人必定是指那些道德敗壞的人們。直到現在,人們在不滿意別人的所作所為時,常以“小人”罵之,就是這樣來的。在這裡,剩下的只有德與不德的問題,不存在器與不器的問題。

到此停筆,歡迎批評!

20191024


用戶60397079085


前言:何為君子?

《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

相傳,孔子有名弟子叫子貢,子貢是一位有錢的商人,成日裡穿著華服四處晃盪。孔子看不過去,便勸解道“君子不器”。

要明白何為君子不器,先要知曉何為孔子眼中的君子。

《論語》記載:“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孔子眼裡的君子,是可以為政一方之人。這樣的人,往往將行動擺在言論前面,不僅博古通今,更有大局之觀和實幹之才,能將事態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以德行感化世人。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概如此。

而“器”,本意是器具,器皿,後泛指某種工具。

“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有能力治理一方的人,必須有學問,有修養,有領導力,而不是一種供人驅使的工具。至於深層意思,三葉草認為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01為政要通才

要在孔子所處的時代當一個好官,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清楚天下形勢,知曉百姓所思。

旱澇災害,為政者要第一時間救災;戰事起時,為政者要能指揮軍隊進可攻退可守;和平時候,為政者要思考當地的教育和致富問題……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是為政者要管理與考量的,如果他只懂一個方面或者壓根一竅不通,就難以施行仁政。

直白點說,當官的就是萬金油,什麼都得會。一個好的政治家,一定不可能只是個單純的政治家,比如曹操,既是詩人又是軍事家,又如商鞅,既是思想家又是改革家。古往今來,無數傑出的政治人才都如此,有多重身份。

為政者居於領導地位,只有什麼都懂,才能做出最科學合理的安排,別人也更容易接受這些安排,也就是以才德服人。

所以,為政要通才,才有能力指揮別人,而不被矇蔽,被人指揮。

02為領導要掌控全局

君子不器,對於現代人的意義,就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己可以更上一層樓。在現代社會中,居於金字塔上層的,總是管理者。團隊需要管理者,企業需要管理者,國家也需要管理者。

身為管理一個組織的領導,雖不用事必躬親,但必須讓一切盡在掌握中。

所以,作為領導者,與前面所說的為政者一樣,需通才。但更重要的是,不做一個多才多藝的技工,而是做一個多才多藝的管理者。

領導統籌兼顧,規劃全局,將任務分解給下屬。作為領導,他在某方面的專業知識可能比不上這方面的下屬,但各個專業之間的聯繫,各個領域的關聯,組織未來的走向,他看得更清楚。

所以,為領導要具備全局觀,掌控全局,而不是什麼事情都自己去做。

03個人學習知識要系統

君子不器,落實到我們每個普通人身上,就是系統性地學習,將單個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面,形成無限大的空間。

現代社會,信息爆炸,我們卻在進行碎片化學習,獲取碎片化的知識。這容易造成一個假象:似乎我們什麼都知道,實際上我們什麼都不清楚。

比如,我死記硬背西紅柿是從哪個朝代傳入中國的,但我既不研究西紅柿,也不鑽研歷史。這個知識點對我來說,毫無用處,知道也等於不知道。

鮑鵬山教授說:“有不少人用瑣碎的知識,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人生都不完整了,還怎麼當君子?

《荀子·儒效》寫道:‘’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有些知識,我們就算知道了也不能成為君子。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對自己會四種寫法的“茴”字很是滿意,卻無法改變他悲慘的一生。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對自己有用的知識,而且是系統性地學習。系統性學習是指學以致用,用以致學,關注知識之間的關聯,舉一反三,而不是照葫蘆畫瓢。

通過系統性地學習,我們可以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有所長,自然有所用。

以上,就是三葉草對“君子不器”的古今意義的理解。歡迎指正!


三葉草青青


“器”,一般都解釋為器具。孔子在《易傳》裡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道是無形的,器是有形的。所有有形的物質都是器,不單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運動、發展的總規律,是無形的。但是,道器不離,無形的規律的道,恰好就存在於有形的器物之中。

“君子不器”有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君子不器”結合“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去理解,是“君子不應拘泥於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後的目的”的意思,也就是說君子不應只認識到事物形而下的表面現象,更要去追求事物形而上的、“道”的真實。就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

另外一種解釋是,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朱子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就是說器具各有專用,用於此者難用於彼,無法相通。君子是為學而成德之人,是通過學問思辯,修身踐行而集道德仁義於自身,明達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達識,不侷限於一技一藝。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論語》的《為政篇》中,就是說明為政者在這方面是有此要求的,換句話說:“允文允武”,便是“君子不器”的解釋。


逆襲的諸行無常


《論語.為政》篇中記載了孔子的一句話,叫做:君子不器。短短四字,飽含孔子對於人的價值的態度和指向,意義不可謂不深刻。對於“君子不器”這四字箴言,後人也是說法紛紜,各有解釋。

君子不器的三種主流認識

關於“君子不器”的不同認識,主要是來自於大家對於“器”字的認識上,對於這個字的理解不同,所領悟的意思就會有差異。

  1. 器,是為有形,有形就是有拘限,有拘限自然格局小,視野小,心胸小。所以,孔子說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打破拘限和格局,開闊心胸,胸懷天下的意思。
  2. 器,器具,工具。如果由此來看,那這個詞就比較好理解了,就是說做人不要刻意死板,失去靈動,只做為一種工具被髮揮作用。
  3. 器,哲學上的“器”,與“道”相對應。由此看來,這個“器”的意義就更廣泛了,所代表的意義也更加概括抽象,簡單理解就是說不要拘泥於外在表象,追求其中的規律和本質,也就是對”道“的追求。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

形而上,指的是無形的精神本體,也就是道。

形而下,指的是派生出來的具體事物,也就是器。

當然,關於形而上和形而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我們不辯解到底是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道器論更有道理,還是王夫之的唯物主義道器論更科學。在這裡我們暫且把形而上理解為有精神力量的無形,把形而下理解為有形的存在即可。既然做了這種認知,我們發現,其實前兩種認識,最終都可以歸結於第三種解釋上,因為最後哲學上對於“器”的認識是最廣泛的。

既然有了上面的理解,我們就可以對”君子不器“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理解和認識了。

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說,君子不要拘泥於外在表象,要探尋事物的本質,領悟事物身後的規律和規則,做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說,知其一,解其二,再者三……以此往後綿延不絕,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孔子的“器”——禮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多次說過,孔子是一個非常靈活的人,與我們現在所認為的“迂腐”幾乎是沒什麼關係。在這裡,由“君子不器”這句話,我們又可以對孔子的性格有一個更深入的瞭解。

孔子說“君子不器”,顯而易見,孔子本身是不贊成刻板固守的,後人之所以對孔子一門覺得迂腐,主要還是來源於老夫子對“周禮”的執著。在許多人看來,恢復周禮是儒學倒行逆施的最大的證據之一。其實不然,若用老夫子自己的話來說,“禮”就是孔子的器。<strong>

以現在人的角度和認識來看,周禮差不多就是繁文縟節,沒什麼實際意義,這是因為我們生活的年代不同,社會環境不同,所以才體會不到孔子對於周禮的執著。只有生活在孔子那個戰亂紛爭、諸侯割據的年代,才能體會到一種根深蒂固的”束縛“也許是很可貴的東西。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大家都講講禮數,很多不好的事情就不會發生。現在許多人追求自由,放飛自我,這種嚮往沒什麼錯,但是前提是你得講理。人性是複雜的,有時候他根本不講道理,貪婪、慾望等等許多人本性的東西會影響人心,某些人某些時刻,人是會失去理智的,這時候,就需要“禮”來進行約束。所以,“禮”的更高一個層次應該是“理”。孔老夫子早在幾千年前的時候就發現了人性可能不是那麼盡善盡美,要不然也不會造就亂世,所以孔子就提出了“禮”,哪怕你心中不認可,但是在言行上你也要遵循生而為人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禮,是一種有形的束縛。它詳細的說明君臣、父子、夫婦、兄友、親朋等等社會關係中,每一個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應該遵守的言行標準。乍看起來,禮,是不講道理的,古板又迂腐。其實這話應該反過來說,因為老夫子覺得許多人已經不講理了,所以才想用“禮”來進行約束和規範

所以,禮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倒行逆施,也不是歷史的倒退,相反,孔子的眼光可謂超前,要知道孔子的理想國可是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中國古人對於“無形”的追求

中國古代文化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極度重視人的精神道德修養。就我們熟知的一些比較普遍的古人及其言論來看,很容易發現這一點,而且不分學派。

老子一支自然不必說,道家本來就追求凡世之外,重視精神與天地的融會,甚至視肉體為牢籠,更不論俗世燈紅酒綠、功名利祿了。

人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𤴯潰癰。——《莊子.大宗師》

孔子一派看起來是最為入世的,而且我一度認為所謂聖人就是世間最會玩弄時機、人心的人,但是隨著對儒學的瞭解,我發現,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應該說,孔子是最會順時應命的人,也是最本分的人。孔子告訴世人,生而為人,那就接受自己的身份,接受時運,接受天地賦予的一切,然後作為一個人好好的活著。儒家後來的荀子、孟子、朱熹、王守仁等等大家也都將道德或者說心的歷練作為重中之重。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

佛門就更不必說,自從傳到中國以來,一直就在世人的精神世界中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除了之上的儒釋道之外,陰陽、墨家、法家、名家等等三教九流無一不把“道德精神修”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上,甚至超過於對於物質世界的重視。

對於精神、道德,又或者是心的追求,也就是對於無形的追求,這並非是儒家的一門之言,而是普遍存在於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的。這是中國古人對於“無形”的追去,也是孔子君子不器的實踐和表現。

結語

對於傳統文化,我們不要一言以蔽之,更不能一刀切,一提孔子就迂腐,一說復興就倒退,許多古人的智慧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更需要我們的繼承。我們的精神根基是深埋於傳統文化中的,這個不能斷。

時代賦予我們超前的眼光和更廣闊的視角,並不是為了要我們撇開過去,相反,而是有更科學更理智的態度去對待面臨的一切,無論是現在的,還是過去的,還是未來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不器”,不要讓刻板固守懵惑眼睛呢。


古代哲學思考


子曰:“君子不器”,為何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這句話的由來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這句話引自《論語·為政》。什麼叫“器”?《易經·繫辭》有一句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有形的物質。在這裡,“器”是和“道”相對而言的,二者的關係是,如果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那就不能領悟、迴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

由此,孔子就提出“君子不器”,意思是說: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於“道”,就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

孔子為何認為“君子不器”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絕非凡夫俗子,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只侷限於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

孔子“君子不器”這句話是在《論語·為政》中提出的,因為他認為“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樣都懂。“不器”就是不能只成為某一個專業的人,一個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無所不通。從表面上看,一個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什麼角色,就是什麼角色。當演工友的時候,就是規規矩矩掃地倒茶,當演大官的時候,就要溫溫和和地做官,幹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這個學問,就是成為了真正的通才,否則只有變成專才、專家。這就是為了說明為政在這方面的道理,換句話說:“允文允武”便是“君子不器”的最好說明,比如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貢。

“君子不器”的另一個角度解讀

孔子在他那個時代提出“君子不器”,是希望他的學生們都能朝著他指明的這個方向去努力,不要像有形的“器”一般,只能做一種用途,只學會或者掌握了一種專業,而應該讓自己成為通才,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通。在他那個落後的時代,提出這樣的見解的確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鼓勵人們跳出自己狹隘的領域和眼界,讓自己成為無所不能的通才。

但實際上,今天看來,孔子的這種說法也未必正確。首先,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無所不能、無所不通”,孔子所說的那種所謂“通才”是有一定的侷限性的,不論從人的精力、體力和認知能力來說,即便是再偉大的人物,他也成不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通的“通才”。因為在今天科技和專業技術細分領域如此繁雜的情況下,這種所謂的“通才”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即便是偉大如愛因斯坦,他也不敢說他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知啊。

其次,我們也不能一味強調把人才都培養成通才,而忽視專才的培養。韓愈提出“術業有專攻”,這句話是非常正確而且深刻的。在科技和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更多的應該是鼓勵人們去爭當“專才”而不是“通才”。說得難聽一點,當下一些所謂的“通才”往往是看上去無所不知,實際上卻是什麼也不知,很容易培養出那種只知道高高在上指手畫腳的“官僚分子”,這樣的“官僚分子”不管是在國家單位還是在公司,都是發展的絆腳石,應該精簡所謂的領導隊伍,而充實精幹紮實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這樣,單位、公司,甚至是國家才有發展的希望!


喬鞅


《易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表明了道器之別。無形的、不可感的,稱為道。有形的、感官可及的,稱為器。一方面,道器相對,道器有別,另一方面,道器不二,道器一體。器,代表具體的萬事萬物,道,則是隱藏於萬事萬物之中支配宇宙天地的最高原則和最大規律。大道至簡,至道在微。大道運行,萬物並育。

孔子言,“君子不器”。器,即器皿器具。每種器具各有具體、專門而單一的用途,比如鍋只能當鍋煮飯用,碗只能盛飯,鍋碗瓢盆各有用途,不可混用。一旦成為某種專門的特定的器具,就被侷限在這種單一器具的功用裡,不能再作他用了。那麼,君子不器,應指君子不應僅僅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門技術人才,不只成為象某種器皿、器具那樣的只具備某種才能技藝的人,而是要成為德才兼備的全才,成為手中有技藝、心中有大道的人,下有灑掃庭院、燒火做飯的平常日用技能與謙遜認真態度,上有經世致用、安邦興國、濟世度人的雄才大略、悲憫情懷和理想抱負。

現代大學雖有嚴格的學科與專業劃分,但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培養“君子”,在現代語境中,即培養既具備良好專業素養又具有高尚人格品德和人文情懷的現代公民。

大學的培養目標與一般職業技術學院或技校的目標自熱不同。技校,即技工學校,自然強調職業化、實用性,主要陪養專門技術領域的農工巧匠。培養優秀工匠或專門技術人才,學以致用,畢業後即刻進入社會相應領域,立即就可上崗工作,發揮技術專長,服務社會。

大學要擔負起吸引和培養一流的老師和學生的重任,吸引大師,培養真正的人,培養孔聖所言的君子,在精神上引領社會,而非屈從甚至迎合社會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的風氣,趨向實用化、功利化、技藝化、產業化。否則,大學與職業學院、技工學校有何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