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为何君子不器?

朱八戒CC


老施来回答。

子曰:"君子不器。”见于《论语·为政》,这句话说得没头没脑,让人不好理解。结合篇名”为政“,说的是孔子教育学生对如何治国理政的。


这句话里最不好理解的是”器“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看一下《论语》里的另外一篇,大概解释了一下。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傻兮兮地在孔子那里讨赏,问:”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器也。“子贡厚着脸皮再问:”什么器“?孔子回答:”瑚琏。“


”器“的意思要么是食器,要么是器物,但肯定意思有所引申,大概是专业技能。瑚琏是什么呢?一种贵重的食器,但重要性不如簋。据出土发现,这是一种从西周晚期出现,一直沿用到战国晚期的食器,上下扣合,相当于我们的盖碗吧。总之,是用来盛饭,是个吃饭家伙。下面的图片有点不像,凑合着看吧。



古代很讲究食器,最重要的当然是鼎。那是国君诸侯用的家伙什,其重要性已经上升到了礼器的高度。如今珍藏在国家博物馆的国宝司马戊大方鼎就是国之重器。”问鼎中原“就意味着角逐政权,夺取天下了。



说到这里,您大概清楚了。孔子其实是批评了子贡,敲打他不要得瑟。瑚琏虽然贵重,但还不是最贵重的。因为,在孔子看来,”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能以具体的技能为目标,而是要以道德为目标,换句话来说,就是尽量不要成为专业人士,咱们大伙应该一起做君子。因为,孔门有四科学问,德行(道德)、言语(外交)、政事(内政),文学(文学艺术),次序依次退减。达不到”道德“的标准的,都算是”器“。子贡很能干,擅长言语,也就是擅长外交和经商,所以是第二等的人才。总的来说,子贡在孔子那只讨了个二等小红花。


至于再等而下之,那就讨骂了。”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樊须这小子居然向孔子讨教怎么种菜,把孔子气得七窍生烟,气急败坏地骂他,小人哉!


再说两个八卦,国民党的著名将领胡琏的名字出处应该是”瑚琏“。北京有个著名的小吃街叫”簋街“,很多人叫成”鬼街“,其实是深有古意,就如上文所述”簋“就是很重要的食器,到这里来吃东西,显得很有文化。


老施野谈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谈到君子所应该具有的品德时候,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器这句话,在历史上众说纷纭,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那么君子不器到底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孔子怎样的观点呢?

好玩的国学认为,要真正理解君子不器,需要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第一,到底什么是君子,

第二器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三,君子不器这句话出现在论语为政之中,讲的是如何才能管理好政事,那么管理好政事,到底需要哪些品质。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那么君子不器如何解释,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论语中的器的意义。按照杨伯峻先生版本的《论语译注》中的说法,在论语中器字一共出现了六次,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出现在与子贡的对话中。子贡这个人有才气,但也很自大,他问孔子说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就说了下面一段话。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他是一种尊贵的祭祀玉器,这种玉器是盛放祭祀用品的。

第二类仍然是与子贡的对话。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你要做好事情,必须先准备好打磨好自己的工具。

第三类是孔子对名相管仲的评价,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哉,这个器是肚量、心胸的意义。

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都有器具的意思。

那么君子不器就应该解释成,君子不应该去做一个工具。这当然是很表层的解释,好玩的国学认为,这远远没有触及孔子所要表达的原意。

我们再来看易经中的一句话。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虽然不是孔子写的,但是孔子专门写了著作去解释易经,这个著作就是《易传》。易经的系辞据说也是孔子写的,所以这句话就应该代表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认为,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象、用。

所以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会拘泥于形式教条,他要去领悟万物之道。这就像是哲学是无用之学,但却有无用之大用一样。一个君子,应该是追寻道义遵循大道的人,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某一种技术的人,也就是说,一个君子他应该是哲学家,思考的是全局的、系统的问题,而不是细枝末节的问题。更进一步说,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他不应是工匠,而应该时候全才,是大师,这样才能承担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任务。


我们从论语中的另外一段话,可以看出孔子的关于君子不器的思想。当时鲁国的执政季康子,大概是想问孔子要人,参与国家的治理,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在这里,孔子概括了他的三个弟子的特点,并认为他们都可以从政,但孔子认为,这并不完美。要是一个人身上,有子路的果敢,有子贡的通达,有冉求的多才多艺,就更好了。这就说明,孔子认为,他的三个弟子身上的优点,其实还是器,还是技艺,远远没有达到道的程度。

从以上的分析上来看,君子不器的意思应该是,一个君子应该是追求并遵循大道的,所以孔子讲志于道,游于艺,还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一个君子应该有形而上的思维,而不是着眼于一时一地的得失,他应该是个具有系统思维的全才,而不是只能做某一件事的工匠!


好玩的国学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君子不器。”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读书人最理想的境界,而要成为君子的一个先决条件便是“不器”。

君子不器,可以有四种理解方式,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器】是什么?

1、何谓器

器:器物;器具。

关于“器”的意思,孔子在《易传》提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说,有形的东西叫做器,无形的东西叫做道。

这个器,可以是具体存在的某种物体,也可以是一切物体的总称,而道比器高级,它是从器物的个体里总结出的整体的规律,是一种包含了各种器物特殊之处和共同点的总的存在。

2、君子不器的四种解释

如同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一样,不同的人看到“器”字,都很容易产生出自己独到的理解。

一、当器表示器物时

作为君子,为政的时候,不要像器物一样,照本宣科,要超脱形骸,做到因时因地而变,只有这样,才能应对随时变化的局面。

二、当器表示某种具体器物时

作为君子,为政的时候要严格要求自己,记住自己身上承载着百姓们的期望,一定不要以权谋私、忘记初心。

三、当器表示才能时

作为君子,为政的时候,切忌量力而行,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如果因为自己的才能不够,导致百姓有所损失,那自己就是不合格的君子。

四、当器表示工具时

器理解为工具,这句话就有些严厉了:你想成为君子,为政的时候就不要做别人手中的工具,你要记住,你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为某个人服务。

四种解释,各有各的道理,但无论哪种解释,它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为政以德”。


剑惊禅丶


子曰:“君子不器”,为何君子不器?


因为《论语·为政》中提到的这句话是一句相对独立的话,并无前因后果:

子曰:君子不器。

所以这句话历来解释很多,而我们唯一能作为参照的就是《为政》二字。这是指“君子”在为政、为官、进行国家管理之时的一种行为品德。

“君子”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是指有美好品德、崇高理想的人。这种人在管理国家的时候,为何要“不器”呢?到底什么是“器”?这就是解开这句话的关键。

《易·系辞》:

形乃谓之器。

又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古人思想流派中管理社会和国家的方法,无非是“道、法、术、器”,“器”是在哲学思想的最底层,也就是“形而下”,是一种可见的,有形状的东西。或者是器物(实物),或者是外露的才干、专才,从这里,“君子不器”也可以得到两种解释。

当“器”解作实物,即“相”时,所谓“君子不器”,即“君子不相”,大致是君子不形于声色的意思。不过作为孔子门生,这一点应该是君子的入门修养。

所以这种解释取的不多。

我们看第二种解释。“君子不器”是指君子是不擅长于某一种技能的,也就是君子不是专家。在孔子的理念中,“器”不过是人们在追求“道”的过程中,学习各种“法”,使用各种“术”时凭借的才能和工具。在个人修养的范畴中,使用“器”来追求“道”是一个比较低级的层次,因为相对于“君子之道”,某一方面的才能是浅薄的,虽然专精却同时是受到局限的。

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在思想追求上要打开这个局限,才能领悟“道”,从而一通百通。

真君子不能为“器”所局限,也不能被“术”、“法”所迷惑,这些都只是通往“道”的某一个阶段能帮助我们尽量靠近“道”的手段和工具。我们不能沉醉于这些而失去追求君子之道的本心。

就好像一个大领导,他需要了解内部管理吗?他需要了解前端营销吗?他需要了解人事安排吗?他需要了解市场调研吗?他可以都了解,但是绝不能陷落在这些细节之中,大领导有大领导的工作,他更需要的是公司前进方向的把舵,一个真正高层领导,绝不是“器”,但是他手底下有一大把的“器”:各个部门的经理,就必须要是自己部门的专家。

而这些“器”的作用,就是让“君子”从这些具体的事情中解脱出来,为整个公司、社团、国家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思考。

所以,子曰:“君子不器”。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为何君子不器?

看了好多个朋友的回答,觉得这个问题很复杂。找了半天,找不到其它适合自己回答的问题,所以我也免强来说几句。

首先,听朋友说,“君子不器”这句话岀自《论语 为政》中。这就透露出这句话与为政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君子”应该是指那些大大小小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器”,指的是器皿一类的东西,引申之意应该是指那些具体的事务。因此,“君子不器”应该翻译为: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特别是中高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的工作任务应该是明确一个国家、一个省……在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制定方针政策、实施方案和监督管理制度等等,而不是直接去做具体的工作。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占用他把握全局、搞好宏观调控的时间。这样,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仅浪费了他们的精神,使心绪零乱,而且,从整体上看,工作的进展以及质量数量不见得会好。



然而,不论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深入到基层,适时收集工作进程中的新情况,发现新的问题,也更有助于改善后来的工作。有时不妨与基层的干部甚至于老百姓具体操作一番,这有助于加深上级与下级、领导与人民的感情,也会对工作在基层人们的工作热情产生推动力。所以,“器”与“不器”也要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地处理好。

以上是从为政的角度来说的。现在我们又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明一下。



其次,从广泛的意义上说,这个“君子不器”中的“器”,就要联系到另一个概念了,那是“道”。“器”,我们可以解释为某种器皿,还可以引申为做某种具体的事务的能力。比如:杯子的用处是盛茶或者酒,牛的作用是耕地,马的作用是拉车或者征战。而泡茶斟酒的人,用牛耕地的人,使用马拉车征战的人,他们在这里是什么角色呢?他们就是“君子”的角色,而茶酒、牛、马就是“器”的角色。“道”是什么呢?道就是规律,是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遵守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的前提下才可能成功。违背规律,那就不会是事倍功半,更是事与愿违。



再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君子不器”中的“君子”,可以理解为掌握一船规律、普通规律的人。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就是“小人”,这主要是古人的观念。“君子”是掌握规律的人,那么,所谓“小人”,就是那些具体实施、做具体工作的人。在这个意义上讲,君子并不含有褒意,小人也并不是含有贬意,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比如:大科学家和一般科技人员,就是这种关系。科学家研究和掌握的是深层的理论的规律性的东西,而技术人员掌握的只是具体的操作,深层的知识和理论他们不一定知道。

所以,“君子不器”,他们掌握“道”,掌握规律,把握宏观。小人是器,要精于具体操作。君子小人要密切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三,我们从道德领域来讨论一下。从道德领域来说此事,就没有“器”与不器的问题。主要是说一下“君子”与“小人”这对范畴,在远古时代,君子小人并没有道德色彩。只是大约到了汉朝以后,才给它附加了道德观念。也就是说,君子必定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们,小人必定是指那些道德败坏的人们。直到现在,人们在不满意别人的所作所为时,常以“小人”骂之,就是这样来的。在这里,剩下的只有德与不德的问题,不存在器与不器的问题。

到此停笔,欢迎批评!

20191024


用户60397079085


前言:何为君子?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相传,孔子有名弟子叫子贡,子贡是一位有钱的商人,成日里穿着华服四处晃荡。孔子看不过去,便劝解道“君子不器”。

要明白何为君子不器,先要知晓何为孔子眼中的君子。

《论语》记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眼里的君子,是可以为政一方之人。这样的人,往往将行动摆在言论前面,不仅博古通今,更有大局之观和实干之才,能将事态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以德行感化世人。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概如此。

而“器”,本意是器具,器皿,后泛指某种工具。

“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有能力治理一方的人,必须有学问,有修养,有领导力,而不是一种供人驱使的工具。至于深层意思,三叶草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01为政要通才

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当一个好官,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清楚天下形势,知晓百姓所思。

旱涝灾害,为政者要第一时间救灾;战事起时,为政者要能指挥军队进可攻退可守;和平时候,为政者要思考当地的教育和致富问题……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是为政者要管理与考量的,如果他只懂一个方面或者压根一窍不通,就难以施行仁政。

直白点说,当官的就是万金油,什么都得会。一个好的政治家,一定不可能只是个单纯的政治家,比如曹操,既是诗人又是军事家,又如商鞅,既是思想家又是改革家。古往今来,无数杰出的政治人才都如此,有多重身份。

为政者居于领导地位,只有什么都懂,才能做出最科学合理的安排,别人也更容易接受这些安排,也就是以才德服人。

所以,为政要通才,才有能力指挥别人,而不被蒙蔽,被人指挥。

02为领导要掌控全局

君子不器,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就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可以更上一层楼。在现代社会中,居于金字塔上层的,总是管理者。团队需要管理者,企业需要管理者,国家也需要管理者。

身为管理一个组织的领导,虽不用事必躬亲,但必须让一切尽在掌握中。

所以,作为领导者,与前面所说的为政者一样,需通才。但更重要的是,不做一个多才多艺的技工,而是做一个多才多艺的管理者。

领导统筹兼顾,规划全局,将任务分解给下属。作为领导,他在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可能比不上这方面的下属,但各个专业之间的联系,各个领域的关联,组织未来的走向,他看得更清楚。

所以,为领导要具备全局观,掌控全局,而不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去做。

03个人学习知识要系统

君子不器,落实到我们每个普通人身上,就是系统性地学习,将单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面,形成无限大的空间。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我们却在进行碎片化学习,获取碎片化的知识。这容易造成一个假象:似乎我们什么都知道,实际上我们什么都不清楚。

比如,我死记硬背西红柿是从哪个朝代传入中国的,但我既不研究西红柿,也不钻研历史。这个知识点对我来说,毫无用处,知道也等于不知道。

鲍鹏山教授说:“有不少人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人生都不完整了,还怎么当君子?

《荀子·儒效》写道:‘’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有些知识,我们就算知道了也不能成为君子。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对自己会四种写法的“茴”字很是满意,却无法改变他悲惨的一生。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而且是系统性地学习。系统性学习是指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关注知识之间的关联,举一反三,而不是照葫芦画瓢。

通过系统性地学习,我们可以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有所长,自然有所用。

以上,就是三叶草对“君子不器”的古今意义的理解。欢迎指正!


三叶草青青


“器”,一般都解释为器具。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所有有形的物质都是器,不单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运动、发展的总规律,是无形的。但是,道器不离,无形的规律的道,恰好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

“君子不器”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君子不器”结合“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去理解,是“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的意思,也就是说君子不应只认识到事物形而下的表面现象,更要去追求事物形而上的、“道”的真实。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另外一种解释是,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朱子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就是说器具各有专用,用于此者难用于彼,无法相通。君子是为学而成德之人,是通过学问思辩,修身践行而集道德仁义于自身,明达天道地道人性,能文能武,通才达识,不局限于一技一艺。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论语》的《为政篇》中,就是说明为政者在这方面是有此要求的,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便是“君子不器”的解释。


逆袭的诸行无常


《论语.为政》篇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叫做:君子不器。短短四字,饱含孔子对于人的价值的态度和指向,意义不可谓不深刻。对于“君子不器”这四字箴言,后人也是说法纷纭,各有解释。

君子不器的三种主流认识

关于“君子不器”的不同认识,主要是来自于大家对于“器”字的认识上,对于这个字的理解不同,所领悟的意思就会有差异。

  1. 器,是为有形,有形就是有拘限,有拘限自然格局小,视野小,心胸小。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打破拘限和格局,开阔心胸,胸怀天下的意思。
  2. 器,器具,工具。如果由此来看,那这个词就比较好理解了,就是说做人不要刻意死板,失去灵动,只做为一种工具被发挥作用。
  3. 器,哲学上的“器”,与“道”相对应。由此看来,这个“器”的意义就更广泛了,所代表的意义也更加概括抽象,简单理解就是说不要拘泥于外在表象,追求其中的规律和本质,也就是对”道“的追求。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

形而上,指的是无形的精神本体,也就是道。

形而下,指的是派生出来的具体事物,也就是器。

当然,关于形而上和形而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我们不辩解到底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道器论更有道理,还是王夫之的唯物主义道器论更科学。在这里我们暂且把形而上理解为有精神力量的无形,把形而下理解为有形的存在即可。既然做了这种认知,我们发现,其实前两种认识,最终都可以归结于第三种解释上,因为最后哲学上对于“器”的认识是最广泛的。

既然有了上面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对”君子不器“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了。

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说,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表象,要探寻事物的本质,领悟事物身后的规律和规则,做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知其一,解其二,再者三……以此往后绵延不绝,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孔子的“器”——礼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多次说过,孔子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人,与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迂腐”几乎是没什么关系。在这里,由“君子不器”这句话,我们又可以对孔子的性格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孔子说“君子不器”,显而易见,孔子本身是不赞成刻板固守的,后人之所以对孔子一门觉得迂腐,主要还是来源于老夫子对“周礼”的执着。在许多人看来,恢复周礼是儒学倒行逆施的最大的证据之一。其实不然,若用老夫子自己的话来说,“礼”就是孔子的器。<strong>

以现在人的角度和认识来看,周礼差不多就是繁文缛节,没什么实际意义,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才体会不到孔子对于周礼的执着。只有生活在孔子那个战乱纷争、诸侯割据的年代,才能体会到一种根深蒂固的”束缚“也许是很可贵的东西。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大家都讲讲礼数,很多不好的事情就不会发生。现在许多人追求自由,放飞自我,这种向往没什么错,但是前提是你得讲理。人性是复杂的,有时候他根本不讲道理,贪婪、欲望等等许多人本性的东西会影响人心,某些人某些时刻,人是会失去理智的,这时候,就需要“礼”来进行约束。所以,“礼”的更高一个层次应该是“理”。孔老夫子早在几千年前的时候就发现了人性可能不是那么尽善尽美,要不然也不会造就乱世,所以孔子就提出了“礼”,哪怕你心中不认可,但是在言行上你也要遵循生而为人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礼,是一种有形的束缚。它详细的说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友、亲朋等等社会关系中,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应该遵守的言行标准。乍看起来,礼,是不讲道理的,古板又迂腐。其实这话应该反过来说,因为老夫子觉得许多人已经不讲理了,所以才想用“礼”来进行约束和规范

所以,礼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倒行逆施,也不是历史的倒退,相反,孔子的眼光可谓超前,要知道孔子的理想国可是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中国古人对于“无形”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化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极度重视人的精神道德修养。就我们熟知的一些比较普遍的古人及其言论来看,很容易发现这一点,而且不分学派。

老子一支自然不必说,道家本来就追求凡世之外,重视精神与天地的融会,甚至视肉体为牢笼,更不论俗世灯红酒绿、功名利禄了。

人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𤴯溃痈。——《庄子.大宗师》

孔子一派看起来是最为入世的,而且我一度认为所谓圣人就是世间最会玩弄时机、人心的人,但是随着对儒学的了解,我发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该说,孔子是最会顺时应命的人,也是最本分的人。孔子告诉世人,生而为人,那就接受自己的身份,接受时运,接受天地赋予的一切,然后作为一个人好好的活着。儒家后来的荀子、孟子、朱熹、王守仁等等大家也都将道德或者说心的历练作为重中之重。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佛门就更不必说,自从传到中国以来,一直就在世人的精神世界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除了之上的儒释道之外,阴阳、墨家、法家、名家等等三教九流无一不把“道德精神修”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甚至超过于对于物质世界的重视。

对于精神、道德,又或者是心的追求,也就是对于无形的追求,这并非是儒家的一门之言,而是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的。这是中国古人对于“无形”的追去,也是孔子君子不器的实践和表现。

结语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要一言以蔽之,更不能一刀切,一提孔子就迂腐,一说复兴就倒退,许多古人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更需要我们的继承。我们的精神根基是深埋于传统文化中的,这个不能断。

时代赋予我们超前的眼光和更广阔的视角,并不是为了要我们撇开过去,相反,而是有更科学更理智的态度去对待面临的一切,无论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还是未来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不器”,不要让刻板固守懵惑眼睛呢。


古代哲学思考


子曰:“君子不器”,为何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这句话的由来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这句话引自《论语·为政》。什么叫“器”?《易经·系辞》有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有形的物质。在这里,“器”是和“道”相对而言的,二者的关系是,如果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那就不能领悟、回归到无形的道体之中。

由此,孔子就提出“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孔子为何认为“君子不器”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绝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孔子“君子不器”这句话是在《论语·为政》中提出的,因为他认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都懂。“不器”就是不能只成为某一个专业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上看,一个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个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工友的时候,就是规规矩矩扫地倒茶,当演大官的时候,就要温温和和地做官,干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为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这就是为了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便是“君子不器”的最好说明,比如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

“君子不器”的另一个角度解读

孔子在他那个时代提出“君子不器”,是希望他的学生们都能朝着他指明的这个方向去努力,不要像有形的“器”一般,只能做一种用途,只学会或者掌握了一种专业,而应该让自己成为通才,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在他那个落后的时代,提出这样的见解的确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鼓励人们跳出自己狭隘的领域和眼界,让自己成为无所不能的通才。

但实际上,今天看来,孔子的这种说法也未必正确。首先,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孔子所说的那种所谓“通才”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论从人的精力、体力和认知能力来说,即便是再伟大的人物,他也成不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通的“通才”。因为在今天科技和专业技术细分领域如此繁杂的情况下,这种所谓的“通才”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即便是伟大如爱因斯坦,他也不敢说他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啊。

其次,我们也不能一味强调把人才都培养成通才,而忽视专才的培养。韩愈提出“术业有专攻”,这句话是非常正确而且深刻的。在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应该是鼓励人们去争当“专才”而不是“通才”。说得难听一点,当下一些所谓的“通才”往往是看上去无所不知,实际上却是什么也不知,很容易培养出那种只知道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的“官僚分子”,这样的“官僚分子”不管是在国家单位还是在公司,都是发展的绊脚石,应该精简所谓的领导队伍,而充实精干扎实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样,单位、公司,甚至是国家才有发展的希望!


乔鞅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表明了道器之别。无形的、不可感的,称为道。有形的、感官可及的,称为器。一方面,道器相对,道器有别,另一方面,道器不二,道器一体。器,代表具体的万事万物,道,则是隐藏于万事万物之中支配宇宙天地的最高原则和最大规律。大道至简,至道在微。大道运行,万物并育。

孔子言,“君子不器”。器,即器皿器具。每种器具各有具体、专门而单一的用途,比如锅只能当锅煮饭用,碗只能盛饭,锅碗瓢盆各有用途,不可混用。一旦成为某种专门的特定的器具,就被局限在这种单一器具的功用里,不能再作他用了。那么,君子不器,应指君子不应仅仅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不只成为象某种器皿、器具那样的只具备某种才能技艺的人,而是要成为德才兼备的全才,成为手中有技艺、心中有大道的人,下有洒扫庭院、烧火做饭的平常日用技能与谦逊认真态度,上有经世致用、安邦兴国、济世度人的雄才大略、悲悯情怀和理想抱负。

现代大学虽有严格的学科与专业划分,但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君子”,在现代语境中,即培养既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又具有高尚人格品德和人文情怀的现代公民。

大学的培养目标与一般职业技术学院或技校的目标自热不同。技校,即技工学校,自然强调职业化、实用性,主要陪养专门技术领域的农工巧匠。培养优秀工匠或专门技术人才,学以致用,毕业后即刻进入社会相应领域,立即就可上岗工作,发挥技术专长,服务社会。

大学要担负起吸引和培养一流的老师和学生的重任,吸引大师,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孔圣所言的君子,在精神上引领社会,而非屈从甚至迎合社会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风气,趋向实用化、功利化、技艺化、产业化。否则,大学与职业学院、技工学校有何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