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卻看到了中年人的無奈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卻看到了中年人的無奈

《狗十三》這部電影聽說禁了5年,據說是名字取得有低俗之嫌,隱喻了一種情緒。其實它的真實含義很簡單:狗代表李玩,十三是年齡。

影片以看似平淡的生活細節,表達了少女李玩,向成人世界不斷妥協的過程。李玩有爺爺奶奶疼愛,爸爸的在乎,堂姐的親情,甚至於最虛偽的繼母也向她示好。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想當然地愛著李玩。但是她並未感到幸福,因為她的內心沒人能懂。

成年人和青春期孩子,似乎是兩個難以交叉的平行空間。他們站在自己的角度,做著自以為正確的事情。而在雙方不斷的衝突和撕扯下,終於以孩子一方的妥協告終。

其實,看這部電影一直揪著心。大家都在心疼青春期女孩李玩,我卻看到了李玩爸爸---這個中年男人的左右為難。

在能力範圍內,爸爸為女兒考慮了最大利益。

李玩爸爸是再婚,妻子要生了。作為爸爸,不希望女兒心理上有什麼影響,就讓她回到了爺爺奶奶家居住。

劇情一直是在爺爺奶奶家展開的。大人們都對李玩做了什麼呢?

1、聽從老師建議,讓李玩學英語。"如果英語成績能好點,說不定是班上的尖子。參加市裡的英語比賽,還有兩個直升高中名額"。

這是一個家長正常的反應。換了誰能夠拒絕?這可是關係女兒升學的大事。難道依著孩子,任由英語成績拉分,考不上理想高中?

在我的認知裡,只有不疼不癢的關係才會"她高興就好",那樣多暖心多不得罪人啊。

親爹媽一般都是"惡人",會逼著女兒學習,再追著女兒解釋,"等你大了你才知道都是為你好"。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卻看到了中年人的無奈

英語補習以後成績提高多快!

2、因自己無法陪伴女兒,就買只小狗讓娃高興。從這一點說,李玩爸比很多爸爸都強。

後來的問題是,爺爺不小心弄丟了這隻叫"愛因斯坦"的小狗,為此全家人齊齊到場,重視程度堪比"六方會談"。

先是送李玩喜歡的旱冰鞋,又全家陪著找。可這並未使她高興,反而更加傷心。不僅自己不吃不睡,挨家挨戶地跑,還把擔心她感冒,尋她回家的爺爺推了一跤。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卻看到了中年人的無奈

當然這不是故意的。但她的反應呢?只是猶豫了一下,並未扶起爺爺,而是轉身繼續找她的狗。

矛盾激化是因為,李玩和堂姐男友出去喝酒,深夜才歸,而奶奶為了找她走失了。於是有了爸爸的暴怒,對深夜歸家的女兒一頓推搡,拽著她一起去找奶奶。

那個時候,擱誰,能做到不擔心母親安危,卻顧及"女兒心靈受傷"?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卻看到了中年人的無奈

李玩的表現,跟一個"大人越哄,就越哭鬧"的孩童有什麼區別?不胖揍一頓還能咋滴?

3、繼母出主意,大家又買回一條同樣的狗,謊稱狗找著了。

這算是善意的謊言吧。前後買了兩條狗,不都是為李玩高興嗎?其實他們大可以不管的。反正小孩子家,哭幾天就忘了。

4、爸爸本打算帶女兒去參觀天文展覽,卻因應酬飯局被耽誤了。

從成年人的眼光看,這完全合理。大談"無為而治"、"孤獨理解"的張哥,是飯局的中心。從李玩爸爸和其他人的恭敬態度看,靈魂人物張哥很不一般。也許,他決定了李玩爸爸的職務升遷、崗位變動、是否下崗-----

畢竟展覽以後還能看,陪領導開心的機會卻不常有。如果表現不好,會不會錯過什麼?

可以理解,真的。誰他麼不是在成人的世界無奈地活著?難道他不想陪女兒去看天文展?難道他不知道親閨女和那八竿子打不著的"張哥"誰更親近?

這不就是"舉起磚沒辦法抱你,抱著你沒辦法舉磚"的升級版嗎?

5、不顧李玩的反對,把"愛因斯坦2"賣到了狗肉店。

劇中多處表現了"愛因斯坦2"的不討喜:撕得滿屋碎紙片,對人狂吠,關衛生間,拿拖把打。不可愛,尤其還咬人。眼瞅著兒子哇哇哭,李玩爸一怒之下把狗賣了。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卻看到了中年人的無奈

還能怎麼辦呢?現實擺在那裡:再婚的妻子,年幼的兒子,年老的父母,青春期敏感的女兒,還有外面需要搞好關係的領導。哪一個都足夠分量,哪一個都不能捨棄。

除了統籌考慮,"兩害相權取其輕",他還有更合理的選擇嗎?

如果說錯在哪裡,爸爸一直把他認為好的、珍貴的,硬塞給孩子,這是他最大的錯。

而要求這個俗事纏身、焦頭爛額的中年男人,去理解、看見、懂得一個青春期少女的情感需求,是有多難為他啊。

實際上,只有自己才能看見自己的內心,別人很難介入,即使是父母。

再看看李玩是怎麼想的。

爸爸和繼母、弟弟才是一家,我要是不聽話,會跟狗一樣被扔出去。

我不喜歡英語,他們都逼著我學,還說為我好。

愛因斯坦丟了,用假的糊弄,逼著我承認它是真的。

當我發現"愛因斯坦2"和我一樣,也是不被愛的那個。就從心底接納了它,可是它還是被拋棄了。

爸爸為了那場莫名其妙的飯局,不肯陪我看天文展覽。我趕緊跑去,還是晚了。大門緊閉,夜色淒涼,如同我此時的悲傷。


劇中為了表現李玩的痛苦,特意增加了李玩與堂姐男友多次私下接觸的情節。於是堂姐順理成章地失戀了,男友愛上了李玩。而李玩卻拒絕了他,因為"我不是這樣想的"。面對男孩愕然的眼神,李玩拋下一句"以後這種事情多著呢",自顧自走開。

因為自己不開心,就揹著堂姐和堂姐男友一起聊天、喝酒、散步,送男孩禮物。若拋開主角光環,這不就是大家眼裡的"綠茶X"嗎?

張衛健在《信徒》中唱到: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直到我們都不願回顧。

李玩的成長是漸進的。對大人的每一項安排,總是先抗拒,再妥協。這個過程充滿撕扯和血腥,但這就是長大啊。

哪個成年人,沒有經歷過脆弱、自我的青春期?但是沒有誰,可以任性地、隨心所欲地過一輩子,即使在親人面前。

所以李玩必須長大。從最初的抗拒,到妥協,到接受,到承擔。收起少女的自我,接受成人的規則,看清生活的本質。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卻看到了中年人的無奈

李玩看著大家為弟弟過生日

這部劇裡誰都沒錯。

劇中最難的是爸爸,每一步都盡心盡力,每一步都無可奈何。

電影沒有透露李玩的父母是如何離婚的,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李玩的媽媽,無論出於什麼原因,讓一個男人帶著進入青春期的女兒,這真的合適嗎?

劇中,李玩對著鏡子撩起衣服,羞澀地看著自己苗條的身材,和已經發育的小胸脯。

女孩大了,伴隨著身體的快速發育,相應的精神成長卻沒跟上。與小女孩的簡單快樂不同,青春期女孩心思細膩,敏感叛逆。甚至她自己都把控不了自己的情緒,讓一個大男人對女兒的心情體察入微,真的是難為他了。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卻看到了中年人的無奈

要星星,爸爸給摘星星!

所以說,大家誰都沒錯,錯的是代際的年齡。

劇中有個情節令人淚目。李玩考了全省第一,保送高中,爸爸高興地讓女兒"想幹啥爸爸都滿足你"。返回途中,車裡姜育恆的《再回首》響起,女兒問"你和媽媽是怎麼開始的?"一句話打開了爸爸的淚腺。他淚流滿面,又覺得丟臉,慌忙用手捂住女兒的眼睛。

真正的孤獨應該是李玩爸爸這樣的吧?

曾經失敗的婚姻,一家老小的依靠。命運一步一步推著往前走,每一步都身不由己。他很盡力地愛女兒,女兒卻似乎離他那麼遠。他很盡力地愛這個家,卻總是力不從心。

都說中年人的崩潰是悄無聲息的,也是極其容易的。一句話,一首歌就夠了。

禁片《狗十三》:都在心疼李玩,我卻看到了中年人的無奈

在女兒面前裝不下去了

這是一個處於夾縫中的男人,進退兩難,左右為難。

這是一個顧此失彼的爸爸,他深深地愛著女兒,儘管愛得漏洞百出。

李玩很乖巧懂事,她貼心地握住爸爸的手,"爸爸,要不要我給你點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此時她與爸爸的距離最近,也許從這一刻起,父母子女間的隔閡與對立,才真正進入共情和接納。

這不是妥協,這是內在自我的成長和成熟。

成長是必然的輪迴。

電影結尾,最後一個鏡頭耐人尋味。

弟弟扶著椅子學滑冰,幾次摔倒,教練都讓他自己站起來。一邊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姐姐,所有人都在看著,沒有一個人幫助他。教練不停地鼓勁。於是幾歲的他跌跌撞撞,終於顫顫巍巍站了起來。

這是他唯一的路,也是姐姐已經走過的路。

弟弟、李玩、堂姐、父母、爺奶,就是人一生的不同階段,所有人都逃不出這個輪迴。

導演曹保平談起:這部戲的主題是成長。成長並不殘酷,但一定伴隨著疼痛。因為成長就是蛻變,等於脫掉那層殼,開始進入一個真正的成人世界。

未來的李玩,會變成一個與曾經爸爸一模一樣的媽媽,逼著孩子學英語,禁止孩子晚歸,為了賺錢減少陪伴孩子的時間,言不由衷地奉承領導-------這就是每一個人的人生。

而這部電影的真正意義在於:看到。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不僅看到自己,更要看到他人。

這才是觀影最大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