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為什麼難獲諾貝爾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與此不相稱的是在諾貝爾獎科學領域只有屠呦呦獲得過一次生物醫學獎(楊振寧獲獎時國籍非中國,莫言等是文學獎)。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中國科學家如此難以獲獎呢?是網友們說的中國科研環境不行?中國科學家操守有問題?還是中國科學家能力有問題?筆者認為這些觀點有失偏頗。看一國教育是否成功,關鍵是看他能否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從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來看,我們的教育是很成功的。我們掌握的核心技術都是我們的科學家辛苦研究出來的,不是西方送的,也不是那些不回國的留學生研究出來的,其他國家沒有資格對中國教科研指手劃腳。我認為中國科學家難獲獎有以下原因。

一,中國教科研經費嚴重不足。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2018年教育經費佔GDP的4.11%,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9%和發達國家的5.1%,而其中留給高等教育的比率只有5.22%。中國用佔世界1.5%的經費教育了佔世界22%的人口,人均教育經費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也不到日本的二分之一。現階段中國的教育經費還主要用在掃盲上,留給高等院校的科研經費很貧乏,而中國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一般招收研究生)。筆者認為高校科研經費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像鄭州大學,師生加起來7萬多人,一年經費不到40億,運轉起來都有困難,科研只好放一邊了,第四次學科評估的時候一個A都沒有。

二,科研方向問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也是人口大國,剛剛邁入小康水平,國家教育科研經費有限,科研方向主要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項目,而諾貝爾獎側重於自然科學理論領域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的創新方面。袁隆平的成就貢獻不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諾貝爾獎得主之下,但也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三,諾貝爾獎的規則使然。諾貝爾科學獎候選人由推薦人推薦產生,推薦人包括以往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評委會特邀教授。而這些人基本來自歐美日發達國家。中國長期被西方排除在美國主導的核心學術交流圈之外,既阻礙了中國科技的進步,也讓西方科學家對中國科技和科學家缺乏瞭解,因而難以獲得提名。

四,中國獨立的社會經濟體制。與西方科研經費主要來自於社會捐贈和企業合作不同,中國高校科研經費主要來自於國家,科研團隊構成也由國家認定,重大科研成果是屬於國家的,很少對外公佈,有些成果甚至在國家科學獎上都不能出現。這種成果也是無法獲獎的。另外中國科研講究團隊合作,團隊成員之間是平等的,而諾獎不能給團隊提名,屠呦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長期無法獲得提名。

  • 從以上來看,中國科學家現階段獲諾貝爾獎難度還是很大的。中國教育科研環境雖然對中國科研水平有一些影響,但大多和客觀條件有關,中國還很落後,不是我們急功近利,只是我們急需改善民生。至於對中國科學家操守的懷疑更是無稽之談。雖然有一些害群之馬,但畢竟是極少數。這次抗疫戰役,我們多少科學家衝鋒在前?僅華中科技大學就損失了一位院士四位教授,還有多支工程院院士領導的醫療隊伍站在抗疫最重要最艱苦的位置。無論他們能不能獲得諾獎,都是人民心中的英雄、民族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