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为什么难获诺贝尔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在诺贝尔奖科学领域只有屠呦呦获得过一次生物医学奖(杨振宁获奖时国籍非中国,莫言等是文学奖)。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科学家如此难以获奖呢?是网友们说的中国科研环境不行?中国科学家操守有问题?还是中国科学家能力有问题?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有失偏颇。看一国教育是否成功,关键是看他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来看,我们的教育是很成功的。我们掌握的核心技术都是我们的科学家辛苦研究出来的,不是西方送的,也不是那些不回国的留学生研究出来的,其他国家没有资格对中国教科研指手划脚。我认为中国科学家难获奖有以下原因。

一,中国教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2018年教育经费占GDP的4.1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9%和发达国家的5.1%,而其中留给高等教育的比率只有5.22%。中国用占世界1.5%的经费教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人均教育经费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也不到日本的二分之一。现阶段中国的教育经费还主要用在扫盲上,留给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很贫乏,而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一般招收研究生)。笔者认为高校科研经费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像郑州大学,师生加起来7万多人,一年经费不到40亿,运转起来都有困难,科研只好放一边了,第四次学科评估的时候一个A都没有。

二,科研方向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大国,刚刚迈入小康水平,国家教育科研经费有限,科研方向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项目,而诺贝尔奖侧重于自然科学理论领域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方面。袁隆平的成就贡献不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之下,但也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三,诺贝尔奖的规则使然。诺贝尔科学奖候选人由推荐人推荐产生,推荐人包括以往诺贝尔奖得主、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评委会特邀教授。而这些人基本来自欧美日发达国家。中国长期被西方排除在美国主导的核心学术交流圈之外,既阻碍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也让西方科学家对中国科技和科学家缺乏了解,因而难以获得提名。

四,中国独立的社会经济体制。与西方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于社会捐赠和企业合作不同,中国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科研团队构成也由国家认定,重大科研成果是属于国家的,很少对外公布,有些成果甚至在国家科学奖上都不能出现。这种成果也是无法获奖的。另外中国科研讲究团队合作,团队成员之间是平等的,而诺奖不能给团队提名,屠呦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长期无法获得提名。

  • 从以上来看,中国科学家现阶段获诺贝尔奖难度还是很大的。中国教育科研环境虽然对中国科研水平有一些影响,但大多和客观条件有关,中国还很落后,不是我们急功近利,只是我们急需改善民生。至于对中国科学家操守的怀疑更是无稽之谈。虽然有一些害群之马,但毕竟是极少数。这次抗疫战役,我们多少科学家冲锋在前?仅华中科技大学就损失了一位院士四位教授,还有多支工程院院士领导的医疗队伍站在抗疫最重要最艰苦的位置。无论他们能不能获得诺奖,都是人民心中的英雄、民族脊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