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當下有許多農產品是農民賣不掉,市民吃不起的,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Axeholder


順豐快遞郵費太貴了,都負擔不起,所有的快遞都貴,所以山貨都賣不出去,新疆哈蜜瓜有200萬斤滯銷,瓜白送,讓你掏順豐快遞費,和紙箱子費用,52塊錢都是快遞費,7塊錢是紙箱子錢,瓜白送,白送都吃不起,比鄉村集市還要貴,59塊錢,我得還多少斤哈蜜瓜啊?山貨賣不上價錢,都全在收購山貨的老闆,壓低價格,你賣就賣不賣就倒在地裡,全都爛了果農賣不到錢,水果商壓低價格,老百姓吃不起只能看著……


鮮三地


有人說,當下有許多農產品是農民賣不掉,市民吃不起的,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當農民的肯定說商販賺了錢,商販又會叫苦連天,自己只賺了點勞務費,零售商也叫苦,自己只賺點工錢,那麼歸根到底,大家都不賺錢到底哪出了問題?


其實,說白了,還是中間環節太多。既然知道是中間環節較多,那麼直接斬斷不就可以了。其實那是大家想的太輕鬆?

第一個城市不讓農民隨地進城擺攤,再說農民也沒有那麼大的精力。農民辛苦種植出一批菜出來,拉去城市裡,被城管追的東躲西逃的,可能根本就賣不了二個錢,加上新鮮蔬菜保鮮期短,短時間賣不掉就會爛掉,那就一文不值了,所以無奈只能賣給商販或批發商。


批發商或商販也是不會做虧本生意的,裝卸蔬菜的人工成本,車輛的損耗費、油錢加上自己的工錢,統統會算到這個批發價裡面。這個也確實是人家付出勞動應得的。

最後到零售商這裡,人家早上3~4點就要去市場批發菜回來,要賣到晚上8~9點才收工,幹一天,要鋪租、要人工成本、要運輸成本,還有爛菜的成本,也全部要在菜價上體現出來,要不零售商也會虧本無疑,那這生意就沒有人做了。

以大家熟知的冬瓜為例,一般農民地頭價也就2~3毛一斤,商販收購後,算上油錢、人工開支、自己的各種進場費用,往外批1塊錢一斤不算貴吧。零售商過來批發,還會挑三撿四,還會留下一堆傷瓜、壞瓜,這些就只能低於成本價處理或虧本了。而零售商同樣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一個大冬瓜,只能切開賣,再說買的人也是喜歡一斤二斤的賣,工錢加上成本,還有些損耗,零售商賣2塊一斤,也不算貴了。

這個問題就出來了,哪個環節都要生存,沒有這些環節,又都生存不下去,這就好比一條生物鏈,只是各司其職而已,大家賺的都是應得的那一份,但是這也正是農民賣不掉,市民吃不起的主因。因為農民他們沒有渠道直接和市場聯繫,再說也沒有那麼多的人和精力來做這個事,所有的這些又只能由批發商和零售商來完成。


壞男人說小龍蝦


這個確實很有感觸的,今年我這裡的水果還真的貴了不少,尤其是那種連鎖的水果店價格要比一般路攤要貴,但是他們唯一好處就是如果你拿回家發現是爛的話可以憑發票拿去換,相比路邊攤他們是遊走性的,你拿回家發現東西不好那你也只能認栽了,這是我親生經歷的事情。

農民賣不掉農產品最為突出的一種原因就是跟風,看別人今年某個產品賣的很好賺錢了,那麼就紛紛跟著一起種植這種熱銷的產品。那麼等到產品以上市的時候就超過了市場的需求量,到那時價格就自然很低,市場都飽和了也就沒有人來收購了,就會出現賣不出去。

市民吃不起農村品這自然跟我們經濟條件也有關係,同時跟一些中間商也是有關係的。首先農產品都是通過中間商大量收購才會流入到市場,農民基本上很少有自己拿去賣的。就比如中間商是3元收購的,到了市場他就會買到6元,因為期間中間商要運輸,要找人開門店,要請員工等,這些都是不小的開支了,那自然把價格最少提高一倍出售了,不然還真是虧了。再一個就是現在人普遍生活壓力大,要還房貸,車貸,養孩子等,物價只漲不降,那麼人們的消費能力也自然就下降了,所以就覺得市場上的東西太貴吃不起。

所以很多時候就會出現農民賣不出去貨,市民也吃不起農產品。這主要還是農民的盲目種植和中間商成本支出高有著密切的關係。

以上是個人所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村裡的男青年


本人今年在拼多多買過幾款水果。有一款黑布林,到手和廣告相同,當我收貨時,門衛大爺就叫我給他買一箱,結果點開,說已經賣完了。我買過兩次蘋果,第一次,和廣告不符,我心想,可能是別的環節,被別人調包了。就再買一家,結果到手十個蘋果兩個爛的,和第一次一樣。而且兩次都是套袋長大的蘋果,有一個,那澀澀的味道,讓我不敢吃,也扔了。只有兩個有點甜味,可以想想,我還會去網上買嗎?

在市場我發現有一款蘋果,很好,九塊一斤,我這打工族目前捨不得吃。

別的大同小異,農民的網上誠信套路了別人,套路了自己。

如果說在網上產品介紹,發圖片,直接從果樹上拍照,發貨時,不發壞的。大小說明白,那買的人,也就不會有被欺騙的感覺,說不定會再買。


j奮鬥終身


二十年前,我上小學時,家裡的蘋果每斤一塊到兩塊之間,我家種植蘋果比較早,那兩年收入還算可以。那時候的果樹是屬於長枝條的紅元帥蘋果,產量不高,口感特好,市場上很暢銷。



村子裡一看,種蘋果收益那麼好,一下子大規模種植起來,村子裡大概一半以上的土地都種植了蘋果。以前蘋果結果大概到第四年,盛果期是第五年和第六年!沒想到兩年以後,蘋果價格一下子降價到了幾毛錢,大多數人都想,市場不穩定,說不定明年會好點……

那時候通訊閉塞,農民根本就不知道外邊市場,等了兩三年,蘋果價格還是幾毛錢,根本就不夠成本,買不掉的就餵豬、喂牛、馿等,再吃不完就倒掉,以至於多年以後的現在,我腦海裡還會浮現出當時的情景!


可是村民門不知道的是,當時我們這邊兩毛錢一斤的蘋果,在外面照樣五六塊甚至更高!蘋果販子拼命壓價,農民沒有別的出路,除了拉到集市上去賣,再沒有別的辦法!可是蘋果儲存時間長了就變糖化,影響口感!那時候又沒有冷庫,農民門看著自己種植的蘋果只能唉聲嘆氣……

這個事貌似和題主的問題交集不深,但仔細一想,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後的今天,同樣的事情,原因也都差不多!

第一:農民盲目跟風種植,不計後果,量產後市場達到飽和,近而影響價格,價格太低,收不回成本,只能在積壓一段時間後倒掉!

第二:中間商肆意壓價,農民是處於這條商業鏈條醉底層的人,他們種植的東西必須有人收購才能轉化成金錢,但是大魚吃小魚之下,自家地裡種植的東西反倒成了累贅,可嘆!

第三:信息太閉塞,盲目種地,不積極接觸外面的新信息!其實以現在通訊發達的程度,通過互聯網完全可以達到自產自銷,只要認真學習,微信、抖音、快手、頭條等等完全可以打造一個個人lP,繞開中間商,達到農民和消費者完美的雙贏!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有用的信息!不合適之處還望多指導!


邀月村


農產品農民賣不掉,市民吃不起的主要原因是街邊(路邊)不準直接銷售農產品。農產品低價,市民自然多吃。我是廣東省雲浮市轄下的某鎮,前年在生果商店買一箱蘋果過春節。去年春節前8天。陝西省蘋果產地,用大貨車大概是30噸蘋果,運到我這裡的鎮開發區大街街邊批發,每箱蘋果28斤,批發價70元,即是每斤賣2.50元。生果商店賣蘋果每斤5元,前年在生果商店買一箱蘋果過春節。去年有陝西省產地的蘋果,用大貨車直接運到我這裡的開發區大街街邊批發銷售,每斤2.50元,我買了兩箱蘋果過春節。農產品價格高銷量就少一倍,農產品價格低就銷量多一倍。要農產品價格低,就一定要用貨車從農產品生產地裝農產品直接到城市街邊(路邊)銷售。


物華國富圩日街邊擺攤


出現這類情況是綜合結果

一交通問題,以前摩托車,拖拉機,農用三輪車,都可以進城,賣東西,現在交通管理嚴禁這類車進城,並扣車!

即使是拉貨的小車也不行,人貨混裝或者你這車有營運手續嗎?

再就是城市停車問題!

二嚴禁擺攤!城管管理

三,露天農貿市場取締,都進統一市場了需要攤位費,好的市場沒攤位,不好的市場也賣不出去啊!

四,早市取締,夜市取締等等

五再就是農村勞動力欠缺,土地不成片,都是小範圍,(每戶才幾畝地)無法用先進收割工具!費用加大

六,批發市場壟斷,這個都明白

七農村道路限高,限寬!

八運輸費用太高!養車費用太高!


汽車美容裝飾培訓師


請點擊關注【鄉村關中】, 分享不一樣的“三農”精彩。

現在,我們在農村看到一個普遍的事實,就是中青年勞動力紛紛進城打工,各地農村的主要人口都成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這種現象在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村更加明顯和突出。究其原因,就是農民生產出的農產品的價格太實在低,農民無法從種地耕作中獲取與投入相配比的經濟性收入;且隨著近年來社會信息化的高速發展, 不管哪個地方,一旦出現了農產品豐收,肯定就會出現農產品滯銷,這個“怪象”在農村已經成為常態,成為農民避口不談的話題。對此,作為“三農”領域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當許有許多農產品賣不掉是事實。

我們看看現在,農產品滯銷的新聞常常在網絡上“爆紅”,比如說,河南的西瓜5毛錢一斤沒人要,安徽、浙江、江蘇等地黃桃3毛錢每斤無人過問;陝西大荔縣的黑布李氾濫成災;去年廣西的柑桔倒滿山遍野都是……實在太多了。這些農產品農民賣不掉,沒有客商前來收購,也就是說沒有市場;這只是我們看到的水果現象,還有農民種植的小麥、玉米、豆類,還有稻穀、土豆、蔬菜類等,這些農產品的價格一直觸底,大部分虧本嚴重。因而大多數中青年農民都外出務工。這些農產品的價格一直觸底,農民虧得血本無歸,仍然賣不掉,這是我們眼巴巴看到事實。

第二,說市民吃不起是罔顧事實。

市民作為社會的中產階級,經濟寬裕,生活富足。我們看到,農民種植出產的農產品的價格如此之低,都無人問津,那市民為什麼“吃不起”?農產品天天滯銷,每斤價格只有幾毛錢,有的不足一元,且農民把水果等農產品集中運到市場銷售,運到市民小區門口,價格也才一元左右,怎麼說市民“吃不起”呢?市民是社會中產階級,至少也都是社會工薪階層,他們收入穩定,經濟來源方便,生活沒有後顧之憂,還有許多市民處於社會高收入階層,他們對只有幾毛錢一斤的農產品都“吃不起”嗎?這個命題顯然是偽命題,罔顧事實,而不負責任。

第三,建立配套的農產品銷售服務體系。

其實,每年看到新聞報道說起某農產品滯銷,作為農民子弟的我都十分痛心。為什麼農民辛苦種植的糧食作物、發展的經濟作為,每到了收穫的季節就滯銷,就面臨著無人問津的窘境。對此,作為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領頭人,要主動擔負起為農民的農產品尋銷路,尋市場,尋客商;主動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市場信息,供農民發展產業時參考;同時,農民也要自發組織形成農產品銷售服務體系,培育商品糧、商品果等,確實提高商品意識,才是擺脫農產品滯銷的長期弊病。只有用優質的農產品供應市民,市民自然願意支付較高的價格;否則,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一年年的辛苦付諸東流。

總之,現在農產品滯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民的商品意識薄弱,不能很好的作業管理,不能生產出適應市場的農產品的商品。只有生產優質的農產品商品,才能更好的供應市民,農民才能獲取更好的種植經濟收益。

我是職業農民【鄉村關中】,我們一起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你對此有什麼意見,歡迎留言分享。


鄉村關中


農產品農民賣不掉,市民吃不起,這樣的現象感覺都已經習以為常。我們細細觀察,問題不少,但是究其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流通環節費用太高所導致。



今年的西瓜,比如常見的麒麟瓜,往年產地收購價格在1塊/斤左右,但是今年地頭價格普遍偏低,7毛/斤都是好事,最低一兩毛的地頭收購價,而這收的價格,都趕不上採摘人工、運費,所以很多農戶棄之。

可是,即使是收購到的西瓜經過批發商—批發市場—水果店/超市—消費者,通過各個環節上市之後,到市民手裡卻是在2.5元/斤以上,一個瓜就要二三十。這中間的差價足足是地頭價的3倍以上。



為什麼流通環節費用高呢?高在哪裡?

一、收購商少了

這幾年經濟下行,消費者手裡的錢也越來越少,所以市場容量也在逐漸縮小。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小收購商,無論是末端零售渠道,還是首端生產商層面都無法競爭過大的收購商,逐漸就轉行或者直接不幹了。在市場容量和收購商少了之後,而種植戶並沒有減少,依舊持續種植,於是就出現很多種在地裡無人問的局面。


二、銷售商從業成本高、開支大

無論是批發商,還是終端銷售商的壓力都在與日俱增,一方面房屋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市場容量在不斷縮小,消費者購買力在下降,為了生存,於是只能不斷抬高價格,以應對。可即使是這樣,他們依舊不掙錢,他們掙的錢,都花在了租金和人工上。


三、產品損耗大

考察發現,賣不掉,吃不起現象的產品主要集中在生鮮領域。而生鮮領域的產品最難的就在於產品保鮮,在地頭到消費者手中的時間越短,產品損耗越小,但是很多時候生鮮產品,特別是蔬菜和水果做不到這點,所以損耗也大,而這部分損耗成本,都會加到產品售價上。



我們要清楚的是供求關係雖然一直存在,但是流通環節的順暢與否很重要。流通環節越順暢,從地頭到消費者手中的環節越簡單,成本也就越低;反之,則成本無法降低,兩頭受痛,中間商也難受。


【耕者悅其家】,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關注農業、農村和農民。


耕悅家


我湊個熱鬧

當前農產品賣不掉,市民吃不起,問題出在大城市根本就沒有設市場,農民想進城賣都不敢進城,這是一個主要問題,假若有農產品市場,農民自已用車拉到城裡賣,絕對不會出現現在這種狀態,城裡人也能直接吃到農民手裡的菜,減少了中間環節,農產品價格也不會這麼高。農民也不會出現賣不了價格低的狀態。


現在應該向政府提議,在大城市居民多的地方設置些市場,專門解決農民和城裡人這一矛盾,才是真正的民生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