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日本-東亞地形圖

2013年的大河劇《八重之櫻》在12月中旬落下帷幕,日本放送協會自1963年起,幾乎每年都會推出一部大河劇,內容主要以歷史人物為主角,講述其時代背景下的故事,內容多有考究而極富教育意義。一方面使日本人民瞭解自身從何而來,另一方面也使其反思自身將從何而去。

有很多人努力讓世界認識中國,其實也應該讓我們更認識這個世界。源自一個簡單的信念:我們要讓中國有更多的人,可以在沒有語言障礙的情況下,瞭解這個世界、也瞭解這個世界如何影響了我們。我們相信這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反思與進步的動力。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日本地理位置示意圖

什麼是大河劇?

大河劇是什麼?大河劇是日本最大的電視臺放送協會製作的一系列長篇歷史劇,圍繞一個日本歷史的人物或是一個時代為主題製作,以他/她的視角來講述日本歷史上的種種大事件,與時代劇類似。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日本大河劇

大河劇中的“大河”來自法文詞彙的“大河小說”,意即以家族世系的生活思想為題材而寫成的系列長篇小說,從這個名字也可看出大河劇的定位。公認最早出現的是大河小說是羅曼羅蘭寫的《約翰·克里斯朵夫》。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大河劇

自1963年起每年製作一檔的電視連續劇系列,於日本時間每星期日晚間8點播出,每集播出時間為45分鐘,每一檔製作約50集,不過在1993年到1994年這兩年,則一共製播了三檔。製作精良,史實考究,可謂是一出良心劇。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大河劇

這一時期正是日本進入戰後高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人民日益增長的娛樂文化需要促使電視臺思考如何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新型電視劇形式。於是,日本放送協會在結合自身優勢的基礎上,仿造“大河小說”的形式,開始製作內容嚴謹、服飾道具精良的長篇歷史劇。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大河劇演員

大河劇的主要題材,以日本家喻戶曉的“戰國時代”故事為主,其次則是德川幕府倒臺日本開始邁向現代化的“幕末時期”故事,改編自這兩段歷史時期的歷史小說也不在少數。主要原因為動亂時期巨大轉變較吸引民眾觀看,至今為止無平安時代以前背景之大河劇播出。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收視率

在選角方面多以實力派演員優先,但因近年來收視率不振的關係,大量採用了偶像演員,且在故事上虛構部分頗多,遭到非議的地方也不少;所以一度有人提出“大河廢止論”,認為應該停拍大河劇。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日本地形圖

黎明來臨前的夜:幕末開國的歷史風潮——明治維新邁向現代化日本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幕末武士

這是一個最光明的年代,也是一個最黑暗的年代,對日本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最讓日本人引以自豪的,一是“戰國時代至德川幕府成立”,另一則是德川幕府倒臺日本開始邁向現代化的“幕末時期”。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明治維新

比如,幕末時期因西方勢力入侵,政經體制的變革,動盪不安的政局,孕育出許多日本人琅琅上口的改革派人物如大久保利通(維新政府內務大臣)、五代友厚(大阪商界巨擘)、大偎重信(早稻田大學創辦人)、福澤諭吉(慶應義塾大學創辦人),土方歲三(擁幕派新選組的副組長)這些日本人津津樂道的歷史人物都在阿淺裡頭軋上了一腳,在在勾起大和民族對維新英雄們典型夙昔,風範猶在之情懷。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黑船事件

近年來,日本為了尋求第三次開國的努力也反映在大河劇上,自2010年推出描述幕末維新志士的《龍馬傳》開始,中間穿插了描寫明治維新前後的特別劇《坂上之雲》,到2013年描繪新舊時代交替下,新島八重一生的《八重之櫻》,此劇一方面欲推廣福島縣的觀光以支援賑災,另一方面同樣是在第一次開國的劇情內容上,《八重之櫻》較其它大河劇更為深刻地敘述了當時東西文化上的矛盾與差異。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八重之櫻》

再到2015年的《花燃燒》,描述日本從幕府統治邁向明治維新的一段激盪的歷史;2018年的第57部大河劇是《西鄉殿》,主角為薩摩藩下級武士,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此劇為紀念明治維新150週年。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大河劇《西鄉殿》

自從2005年,放送協會大膽起用偶像演大河劇後,為收視族群集中在中高年的歷史劇培養了新一票的年輕觀眾,從2008年的《篤姬》到2013年的《八重之櫻》,同樣的包裝模式,不但搶收視,更成了拯救地方觀光的靈丹妙藥。以2010年的《龍馬傳》為例,就為坂本龍馬的故鄉高知縣帶來一年535億日幣的經濟效益。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大河劇《西鄉殿》

這裡還要提到一個名詞,所謂的“大河劇經濟”,指的就是長篇歷史劇,帶動故事背景的地方變得火熱,像福山雅治的《龍馬傳》,讓長崎歷史引發日本人的好奇,宮崎葵的《篤姬》,等於是鹿兒島最好的宣傳,《八重之櫻》是想對東北福島,帶來起死回生的效應。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日本幕府

原本《八重之櫻》不是大河劇的計劃,但因為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的緣故,為了支援東北復興計劃,於是改換成福島縣會津出身的新島八重一生的故事。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新島八重

守舊的會津與前衛的新島八重

以《八重之櫻》為例,全劇內容起於1853年美國黑船叩關,終於1896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八重之櫻》

主角新島八重對時代的矛盾與質疑,埋下了“新女性”的種子。從“烈婦”、“天下惡妻”到“幕末聖女貞德”、“日本南丁格爾”,將她的人生分為三個時期,娓娓道出從青年到老年,跌宕起伏的人生。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會津藩

新島八重出生在相對於倒幕派的守舊派閥會津藩(約今福島縣),在當時藩內依然有著“槍炮不過是躲在步兵背後的弓箭手”之觀念,而使得軍事改革緩慢,然而八重自小舍針線而取槍炮的作為,不只使其備受責難,以女性身份鑽研火器的行為,更是使其被視為異類。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會津藩

1868年會津戰爭結束後,明治新政府肅清會津藩勢力,新島八重也遷至京都展開其新生活,此時的八重透過兄長的啟發,放下槍炮而拾起書本,開始學習英文、聖經、萬國公法等各式西洋知識。然而儘管明治維新已逐步廢除兩性間日常生活與學習受教的不平等,但一般人看待八重的驚訝與突兀依然未多有改變。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會津戰役

劇情暗喻著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舉國奮勇向上的時空背景,宛如從封建黑暗走向現代黎明的過程,始終是日本歷史裡最光明的一頁。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示意圖

妻與夫、女與男:男女社會角色的再定義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八重之櫻》主人公

隨著現今日本政府於有鑑於日本長年處於女性就業率世界最低的困境,提出要提高女性再就職率的政策,足以一窺日本社會結構中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八重之櫻》主人公

新島八重是會津藩炮術世家的女兒,從小看著父兄持槍的背影長大。身為女兒身,她不喜歡女紅針黹、不喜歡做那些被認為是“女人應該要做的事”──從小就性格活潑,總夢想著要跟父兄一樣,拿著槍,威風凜凜地站在敵人面前。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會津

公元1868年,她23歲──這一年,改變了日本:新政府軍意圖推翻幕府政治,與幕府軍展開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戰事。

她的故鄉──會津藩是新政府軍的敵人,被冠上了“朝敵”的惡名;戰爭中,新政府軍將會津城團團包圍,男人在外打仗,女人困守城中。她看著戰爭的殘酷,看著親友在戰爭裡失蹤、死去,看著她的故鄉在敵人的炮彈攻擊之下,變得面目全非。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示意圖

一片絕望之中,她決定要用父兄教給她的槍炮之術,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手保護親人與故鄉。青年新島八重,率領會津藩炮隊奮勇殺敵──浴血的戰爭,揭開傳奇的序幕:

“勇敢地去吧!戰場上只能進、不能退,就算槍炮對著你,也是如此。”

新島八重的一生,她的喜與悲、她的偉大,以及那些她像普通女人一般,有血有肉的地方;她是個女人,一個會哭會笑的女人,她很堅強,但也有她脆弱的一面——所以她才偉大,因為她身為一個平凡的女人,卻實現了她自己,她身體力行地告訴世人:“不只男人,女人也可以!”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新島八重

新島八重的橫空出世無疑替日本政府大大背書,傳遞了女性自主自立、自我實現的深刻寓意。其巾幗不讓鬚眉的氣魄,以及百折不饒,愈挫愈勇的積極向上,無疑給日本嚮往自我實現、一展抱負卻備受父權壓抑的女性一劑強心針。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劇照

宗教衝突與教育志業

此外,隨著明治政府對基督教的解禁,八重也受到第二任丈夫新島襄的感化而成為基督徒,然而在充滿佛教氣息與傳統文化的京都內,眾人依然視基督教為異端,在連續不斷的抗議聲中,京都府與文省部最終受不了人民的壓力,遂令八重辭去當時女性學校的女紅場(今京都府立鴨沂高等學校)教師的工作。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日本學校教育中模擬戰爭

突來的挫折並未使八重受到太大的打擊,新島襄夫婦堅持教育是改變一國面貌的核心關鍵,其最終目標是在京都建立一座西洋式學校。然而境內的佛教勢力依舊保守,使得尋求諒解的新島襄夫婦接連碰壁,最終在不以傳教為主的折衷方案下得到府知事槙村正直的允諾。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日本擴張地圖

1875年同志社英學校(今同志社大學)的創立,使西洋之風終究還是吹進了歷史古都。時至今日,以“良心”作為建校精神的同志社大學,在經過百年薰陶後,已成為與早稻田、慶應義塾及立命館齊名的日本(早慶同立)4大私校。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日本行政區劃

傳統維護與改革矛盾

另一方面,以薩摩藩(約今鹿兒島縣)與長州藩(約今山口縣)出身為首的新政府依然擺脫不了自上而下對會津藩出身人民的歧視,政府要職長期掌握在前倒幕派兩藩的手中,這種狀況卻也為日後大正時期的政變種下了遠因。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廢藩置縣

隨著明治維新的推展,繼廢藩置縣終止封建制度後,隨後也頒佈了《廢刀令》禁止一般人民配刀。傳統士族認為《廢刀令》在否定日本傳統最引以為豪的武士精神與文化而對此大感不滿,政府逐步削除傳統士族生存空間的做法,終使各地士族揭竿起義,其中以西鄉隆盛率領的舊薩摩藩勢力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最為慘烈,此也成為日本近代的最後一場內戰。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廢刀令

第三次開國?如今開國下的反思!

日本於第一次開國所遇到的種種問題,諸如軍事改革、法律制度、兩性平權、教育均等、宗教衝突、出身歧視,甚至是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都成為不得不打破的對象。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示意圖

<strong>2009年適逢橫濱開港150週年紀念,也代表著第一次開國的歷史意義。在緬懷那個亞洲一等國家的時代之時,也喊出了脫歐入亞的第三次開國方針。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示意圖

如今11年過去了,急欲向世界再次展示其國家韌性的日本,也再度選擇將美國提出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作為其融入世界的契機。

然而尋求著第三次開國的日本,似乎也面臨著相似的處境,昔日世界取經的行政指導、集體主義、主銀行制度、年功序列制、終身僱傭制等日本模式,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皆已轉變為過去的絆腳石。

日本幕府守舊與明治維新的矛盾與衝突:從日本大河劇說起

劇照

或許這波幕末開國的歷史劇浪潮,無論是《龍馬傳》、《坂上之雲》,還是《八重之櫻》《花燃燒》、《西鄉殿》,其真正用意並非在緬懷過去的光榮,而是在反思現今的晦暗。

在日本人急欲拋棄過去驕傲的傳統時,我們能夠從那個時代得到什麼啟發?而我們又能從這些人物身上學到什麼精神?實是值得現今任何尋求轉型的國家思考與借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