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才觀導致了南朝士族的衰敗嗎?透過《顏氏家訓》,來追尋歷史

是人才觀導致了南朝士族的衰敗嗎?透過《顏氏家訓》,來追尋歷史

《顏氏家訓》,是漢民族在歷史上第一部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宏大的家訓,更是一部震驚古今中外的宏大學術著作。其作者顏之推更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顏氏家訓》的序言當中就有寫道,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從而以立身揚名,亦以備矣。

《顏氏家訓》總共有二十個章節,是以序言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生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以終制第二十。

看過《顏氏家訓》的都知道,本書主要講的就是關於人才分類和人才成就觀點的論述,並且結合了魏晉南北朝的相關人才理論的不斷髮展軌跡加以分析。

由此也可以看出,《顏氏家訓》至中的人才觀不僅受到了當時時代環境的影響,還受到了個人經歷、家族背景以及個人寫作動機的重大影響,

這些都是影響著《顏氏家訓》形成獨樹一幟的人才觀思想風貌和獨特文化風格的重要因素。

魏晉時期的士人多是趨炎附勢,風吹草倒的小人之輩,真正為國家利益思考的人沒有幾個。也可以這樣說,魏晉士人就是知人論世思想的產物,具有追逐世功和全身避禍的傾向,自身都難保,如何會真心想著國家,也從側面可以看出中國古代人才理論的功利性和保守性。

1、 魏晉南北朝的人才觀是怎麼形成的?

古代人才觀發展由來的原因?

是人才觀導致了南朝士族的衰敗嗎?透過《顏氏家訓》,來追尋歷史

首先,說到人才觀,就必不可少的就要說到古代曾經施行的三大選官制度。即察舉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舉制,這些制度都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有著巨大的聯繫,這種聯繫也是有源可溯的。這些選官制度不僅反映著國家的發展傾向,也反映著當時統治者對於尋求政治人才的方式方法和渴求重視,而且還反映著當時思想界對人才問題的深刻思考和關注。

最早有關於人才觀的記載就是三國時期劉劭所著的《人物誌》了,是古代歷史上最早的有關人才研究的著作,講到了對於人才要由內及外的認識人才,認識其品德、才智以及適宜什麼樣的職位等等。

而後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顏氏家訓》,在《人物誌》的基礎上更加完善,廣泛而深刻的論述了家庭教育中有關於子女成才的相關問題,也是一部對古代中國人才觀、家庭教育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的經典著作。

這兩本經典著作可以說是奠定了古代人才觀和家庭教育觀念的基礎,

人們在其的基礎上進行了多層次和多種類的劃分。將古代的人才觀、家庭教育觀念更加發展完善,為國家選拔人才,對於人才的任用等等提供了重要典範。由此,古代的人才觀不斷在其基礎上發展前進,最終形成了古代封建發展的人才觀。

魏晉南北朝人才觀的形成原因?

魏晉南北朝,可謂是歷史上朝代中最為複雜的朝代之一,君主變更快,社會秩序混亂,發展呈現都方面漸進式。其實,魏晉南北朝時期發文化娛樂思想發展速度十分迅速,文化思想呈現多樣化趨勢,對於文化人才的需求也是更加大了。

是人才觀導致了南朝士族的衰敗嗎?透過《顏氏家訓》,來追尋歷史

關於人才選拔的討論,魏晉南北朝對其可謂是經歷了一個持久討論才得出的,且涉及面如此之廣,層次如此之高,畢竟,魏晉南北朝對於人才的迫切需求十分緊急。從最早的曹操提出"唯才是舉",再到後來顏之推提出要培養社會的"國之用材",這其中就歷時四百多年。

其實在當時就已經將人才劃分成了許多種類,許多派別。尤其注重培養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以及思想家,這些都是當時社會所關注的各種政治性才性問題,充滿了社會意義。綜上所述,魏晉南北朝的政治學家們主要是專注於為國家尋找更多的適合於時代發展的實用型人才。

人才,是國家當下頭等重要的問題,也是國家統治者最為關心的重點。因此,魏晉南北朝形成了從理論上來探討和解決由亂而治,由分離到逐漸統一的社會生活實踐觀,也從中找到了適合本國發展的人才觀。

2、 魏晉人才觀和南朝士族有什麼聯繫?

是什麼導致了南朝士族的衰敗?

在東漢時期的世家大族,可謂是魏晉士族的先行階段的基本形態。起初最早的南朝士族在通過察舉制,並且依靠鄉里的舉薦和推選。這些通過舉薦出來做官的多是大家士族之子,但對於國家自身的政治、經濟上的發展還是有著很大聯繫。

當時的門閥士族勢力雄厚,甚至於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此時,門閥士族的勢力達到了鼎盛時期。但即便如此,門閥士族最終還是不斷的走向了衰落。這就值得人們去深思了,究竟是為何,曾經勢力如此雄厚的門閥士族會不斷衰落,並最終被歷史所掩蓋。

是人才觀導致了南朝士族的衰敗嗎?透過《顏氏家訓》,來追尋歷史

門閥士族子弟人數眾多,為何都沒有堅持下來,都未能在朝廷政治活動中站穩腳跟?其實,造成南朝門閥士族衰敗崩潰的原因主要有個,最主要的就是從政治層面來說。一個是士族本身之間關於爭奪權力的政治內鬥,最後造成兩敗俱傷的地步;而另一個就是士族自身的高傲造成了政治內部的腐化墮落,自身才疏學淺的昏庸無能。由此,南朝士族便一步一步的走向了衰落。

落後的人才觀是導致南朝士族衰敗的原因嗎?

其實南朝士族之所以會衰敗得如此之快,士族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會如此嚴重,這是完全離不開政治因素的。以各種陰謀和武力鬥爭來互相摧殘就是當時政局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歷史上這樣的現象也不在少數,從晉朝初期的司馬懿和曹爽發鬥爭,再到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這些都是歷史上為人思考談論的大規模士族鬥爭。在當時的人才觀來看,

士族門閥自身昏庸墮落,毫無上進之心,整日悠閒度日,終日不思進取,常常撰寫毫無內涵的淫詩文章。

總是端坐上位,惺惺作態,充滿著優越感。人們還為此十分自豪,絲毫未曾想過這種現象將會帶來的後果。南朝門閥士族這種奢侈無能的現象,其實從漢末魏初時期就有,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就可以看出,年少時孔融"智能優贍,溢才命世",但長大後卻碌碌無為。這就可以看出,從小過多的優越感,最終導致了孔融自命清高而實則無才的結果。

其實也可以這樣說,南朝士族當初之所以會興起,主要原因還是表現在政治上。當時的人才觀方面對於文化的優勢逐漸喪失,以至於導致了門閥士族的不斷衰落。落後的人才觀,使人們疏於對家中子弟的文化素質教育,家中子弟也缺乏學習興趣。再者就是對於各項社會技藝人們存在著偏見,南朝的士族大多鄙視實務而偏好技藝,但技藝並不是人人都可以輕易學會的。

是人才觀導致了南朝士族的衰敗嗎?透過《顏氏家訓》,來追尋歷史

由此,這就導致了更多的落後和士族子弟的學識淺薄。從《教子》中就可以看出,南朝士族已然忽視了經濟文化對社會國邦的重要性,這種偏好技藝而忽視實務的風氣已然成形。當時的士大夫也是喪失了其的文化優勢,在學術上表現十分膚淺。當時的著作《勉學》就是當時所流行的一本著作。講的就是希望上層士族子弟們能夠多談談,多學習關於治理國家的務實技能,而非終日紙上談兵。

由此,顏之推也從之不斷思考,並親身體驗而得出了最終的結論,即《顏氏家訓》。綜上所述,正是由於南朝時期落後腐敗的人才觀,才導致了南朝士族的荒淫無道,最終衰敗湮滅。

結語:

其實,不論南朝士族在當時有多麼的腐敗落後,在當時還是能算得上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基業,即便到了後來全無軍事才能,無法建功立業,致使了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不斷退步落後,那種崇文尚武的觀點在當時更是

害南朝差點湮滅。

但這也毫不影響南朝士族曾為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所做出的貢獻遺留下來。南朝士族更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統治階級中的一個重要階層。在南朝的發展歷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見證了一個朝代的興盛和滅亡,帶領南朝走向興盛,也親手將南朝覆滅。南朝士族最終覆滅的原因眾多,這只是其中之一,但是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朝士族最終走向了沒落。

當代歷史學家們也對其有著各種不同的看法,但無可爭議的就是當時沒落的人才觀是導致了南朝士族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顏氏家訓》對其的描述也是十分貼合當時的歷史,是對其的直接描述,是我們現當代對南朝歷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