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項羽因為是英雄所以失敗,劉邦因為成功所以是英雄,對此你怎麼看?


我也贊同這個說法,不以成敗論英雄,項羽出身貴族,力大無窮,有勇有謀,亥下之戰,被韓信十面埋伏,通過項羽老家的歌謠動搖軍心,使之失敗,雖然突圍出來了,可看到身後的士兵,所剩無幾,無顏回家面對江東父老,最後自刎烏江。自殺那需要多大的勇氣。而劉邦,一個市井無賴出身。蠅營狗苟的算計,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張良和韓信,蕭何這些名士輔佐,可打下天下後,卻卸磨殺驢,這些功臣每一個好死,韓信死後,後人評價,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項羽流傳給後人的是死也要站著死的英雄氣節,霸王別姬也成為世人的經典傳唱。


生活的左和右


對於項羽、劉邦的英雄之論,歷來眾說紛紜。但也只能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先說說“自刎烏江”的項羽。

對於項羽來說,他的失敗主要歸咎於他的“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雖然失敗了,但他仍可稱得上是“本色英雄”!

1、匹夫之勇,凸顯個人,不能發揮群體力量。

項羽這個人應該說是很勇敢的,他一輩子似乎沒怕過什麼人,只有別人怕他。

他雖然是主帥,卻喜歡衝鋒陷陣,常常逞雄示威。每次戰鬥,他都能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

鉅鹿之戰中,項羽率楚軍破釜沉舟,以一當十,血戰多次,大破秦軍。驚天動地的喊殺聲,把諸侯將士都嚇壞了,而項羽則快感十足。


鉅鹿之戰的項羽(劇照)

但是他的勇,只是一人之勇。所謂“兩軍相敵勇者勝”之勇,是指全軍之勇,而不是個人之勇。

當然,在某些時候,將領的身先士卒,確實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冷兵器時代更是如此。

然而,項羽的衝鋒陷陣卻並不完全是為了鼓舞士氣,有時是為了自己逞能過癮。

結果,由於他過於個人英雄主義,導致他的將士們覺得自己可有可無。

這樣一來,哪裡還會有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為此,司馬遷說他“奮其私智”(靠個人),“欲以力征”(靠力量)。

對項羽來說,有時戰爭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戰鬥本身。

當他率領800騎兵衝出垓下重圍,在陰嶺迷失道路時,毅然引兵向東,與漢軍作最後一戰。

他對隨從的將士說,我起兵八年來,身經70餘戰,從來就沒打過敗仗,這一回大概是天要滅亡我了。那好,我就“今日同決死,願為諸君戰”。

隨之,項羽躍馬衝入漢軍之中。在漢軍將士紛紛傷亡的同時,項羽笑了。他回過頭來,得意地看著將士們說,怎麼樣?隨從的將士們一起拜倒在地,異口同聲地說,“如大王所言”。

這,就是項羽之勇!

2、婦人之仁,見識短淺,不能挽狂瀾於既倒。

項羽的主要謀士範曾說他“有不忍之心”。所謂“不忍之心”,也就是指項羽的“婦人之仁”。項羽表面上看來很強硬,其實他很愛面子,他的內心很脆弱。

兵敗該下之時,他最惦記的是那位叫“虞”的美人和那匹名叫“騅”的駿馬。


垓下之戰中的項羽與虞姬(劇照)

一個身經百戰的三軍統帥,一個威震天下的蓋世英雄,此刻不是痛心他的功虧一簣、功敗垂成,而是痛惜他心愛的駿馬、美人無從安排。

既不考慮怎樣才能轉敗為勝、轉危為安,也不考慮怎樣才能衝出重圍,東山再起?可見,他沒有把最後的勝利當回事。

愛面子的人,是受不了半點傷害的,為此才拼命地保護自己的顏面。

項羽的自刎烏江,很大程度上是出於面子的考慮:“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項羽自刎烏江(劇照)

於是,他便留下了一句關於面子的名言“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去。為什麼無顏相見呢?除了內心有愧外,主要還在於受不了那份憐憫!

翦伯贊先生說:“他的英勇,堅強,慷慨,坦白和豐富的情感,都是英雄本色。”

遺憾的是,他有勇無謀,缺乏遠見卓識。雖慷慨悲壯,但胸中無大局。因此說,項羽的失敗是他自己造成的。但他仍不失為一個“本色英雄”!

再聊聊“功成名就”的劉邦。

起於微末的劉邦,應該說沒什麼大本事,性情習慣沒什麼高雅之處,但他卻能異軍突起,自然也有他的原因。

1、敢作能為,不計一時之得失。

劉邦這個人雖然沒有什麼大本事,卻能敢於作為,勇於擔當。

他當亭長時,曾押送服勞役的犯人到驪山去,因一路上開小差的人不少,就乾脆把犯人統統放了。他說,你們都走吧,我也一走了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微末之時的劉邦(劇照)

可見,劉邦並沒有把什麼亭長放在眼裡,也沒有把什麼王法放在眼裡,更不會因為要保住亭長的差事,就忌諱什麼。

只要他認為該乾的就去幹,沒有那麼多顧慮、那麼多小算盤,這樣的心胸不是誰都能有的。

2、果決能斷,著眼未來之大局。

劉邦遇事能當機立斷,做事幹淨徹底,一點也不黏糊。劉邦自己雖然沒有多少高明的計謀,但為了大局,敢拍板,而且能豁得出去。正是這種素養,使他多次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當劉邦被項羽打得焦頭爛額,盼著韓信來救援時,韓信不但不動窩還想做個“代齊王”。這讓劉邦大怒,但當別人稍加提醒時,他立即正式任命韓信為齊王。

這樣,不但沒有逼反韓信,還得到了韓信的援助,獲取了“垓下決戰”的勝利。

3、知人善任,團結一切之力量。

劉邦不但能用人,而能平等對待。劉邦手下什麼人都有: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韓信是平民,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伕,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等等。劉邦對他們都能一視同仁,使其各盡所長,毫不在乎別人說他是雜牌軍、草頭王。

《資治通鑑》裡還說,看門人和最底層的小兵都能成為劉邦的朋友。

張良、陳平、韓信、蕭何等人,他們給劉邦出過很多主意,有些是針對現實的問題,有些是戰略性的建議,劉邦往往一點就通,立即接受採納。

而且,人員調度得當。保障供給,有蕭何;運籌帷幄,有張良;攻城掠地,有韓信。可以說,劉邦的用人做事是有板有眼,張弛有序。



劉邦與蕭何(劇照)

同時,劉邦深知人情人性,明白人性中的優點,也清楚人性中的弱點。這使他能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孤立敵人,各個擊破,最終掌控天下。

韓信念念不忘劉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及拜他為大將之恩,說明劉邦已經佔據了他的內心;也說明劉邦與人相處時,能夠做到設身處地、將心比心。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劇照)

鴻門宴前一天晚上,他聽到項羽第二天就會兵臨城下,又聽說項伯可以從中斡旋時,就立即決定和項伯拉關係、套近乎。

項伯來到漢軍軍營(劇照)

但他並不馬上去見項伯,而是先詢問張良與項伯誰的年紀大。當張良說項伯年長時,他便立即表態“吾得兄事之”。

這就是在說,我劉邦和你張良是兄弟,你張良的哥哥就是我劉邦的哥哥。

這樣一來,張良、項伯兩人都有了面子,自然樂得為他所用。

得天下,主要是得人心,此言非虛。劉邦,深明其中的道理。

劉邦的一切作為,不管是對人,還是對事,都是以“實用”為原則的。不玩虛的,怎麼實惠怎麼來;怎麼有利怎麼來。而且,注意把握火候,相得益彰。這樣,自然就“功成名就”了!


老王頭談歷史


九段道場

備受矚目

菜九段獨挑學界,不讓假史成永遠

說不盡的漢高祖

來自專欄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4 人贊同了文章

為你朗讀

33 分鐘

說不盡的漢高祖

題記:《古史雜識》原有《漢高祖三題》一文,實為成書之際為湊篇幅的急就章,一直感覺那個題目不合適,一時也想不出更好的題目,又不忍放棄在其中花了不少心血,最終納入書中。2018年出版《劉邦解碼》,對劉邦的認識又有所加深。田秉鍔先生指示,劉邦解碼這個題材可以無限期地做下去。確實,作為開創了一個時代的大人物,劉邦值得無限關注。於是那個“三題”就讓人耿耿於懷了。最近南京大哉文化正好安排我作關於劉邦的講座,給出的命題正是《大風歌兮.解碼劉邦》,這就有機會以田老師的指引得到更加豐富的劉邦解碼圖像,以便得出更接近劉邦的真相。解碼劉邦既有對歷史解讀的需要,也有挽回世道人心的意圖,也可以算是功莫大焉,我就代表中國人民感謝大哉文化吧。用《說不盡的漢高祖》為題,是在原來的《漢高祖三題》基礎上,將2018年的講座內容結合進去。即使這樣,顯然也不可能窮盡漢高祖,至多是對原題材的突破,離說盡還差很遠。一個離世兩千多年的古人,在今天還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是因為劉邦是一個歷史巨人,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即使菜九窮一生之力也不可能悉數開掘。儘管如此,還是要勉力開掘,盡力而為,只有盡心盡力,才可以安心地把未能開掘的部分留給後人。

一、人氣王的底蘊是人傑

近代以來,劉邦陡然成為爭議很大的人物。菜九有這樣的感覺:總體上劉邦的形象不好,而且還有越來越差的趨勢。主要特點是其人品為人不齒,以至於劉邦二字幾乎成了壞蛋的代名詞,一個亡秦滅楚的大英雄,就差直接被定義人渣了。號稱最後的國學大師季羨林貶抑劉邦的打油詩為這個現象的代表,其曰:

朝代紛紛排成行,開國明君皆流氓,

如果有人不相信,請看劉邦朱元璋。

大師都這樣說劉邦,估計這個壞蛋是跑不了了。

所謂人渣,多半是人品極差,水平極低,而菜九研究劉邦有年,得出的觀點正相反。菜九也不是故意要與所謂的大師與時論對著幹,而是著眼於原始的歷史記載,離開了歷史記載,一切都是浮雲。就算你是大師,還能大得過司馬遷去?與司馬遷的評價相反會有什麼好事等著?劉邦生前的狀況,才是歷史的本真,才能有力粉碎日常的喧囂,顯示出劉邦本真。劉邦生前的種種際遇表明劉邦是人傑,並且是幾千年罕有其匹的人傑,這也是司馬遷的定論。人傑就是與人渣正相反,人品極高,水平極高。在劉邦生前,無論其發達前還是發達後,史料記載到的他極受當世的歡迎及受歡迎的程度都印證了菜九人傑的定義。

比如那些村姑就很願意對劉邦賒賬,常常免了他的酒債。比如同在職場上,蕭何就很關照他,夏侯嬰當劉邦的聽眾常常一聽就是一下午。比如劉邦逃跑了呂后吃官司了,任敖還出頭痛毆對呂后不恭的官吏。比如在懷王諸老將那裡,劉邦是長者,所謂長者,就是人品無可挑剔。如果劉邦的鄉親沒有見過世面讓劉邦給蒙了,懷王諸老將都是閱人無數者,劉邦是什麼德性,他們是清清楚楚的——人品極佳,才堪大用。唯有如此,才能勝任扶義而西、拯秦民於倒懸的重任。需知,楚懷王定下以仁義攻秦,逆轉秦之暴政,相中了德才兼備的劉邦,本身就很說明問題。亡秦這件大事,僅有德肯定不行,才比德更重要。才決定能否亡秦,德決定亡秦的性質。因為劉邦的高尚人品,亡秦就是以德易暴,日後的歷史走向也印證了這一點。

再強調一下,人傑不僅僅是人品好,一定還要本事大,僅僅人品好,別人也不可能把性命託付給你。劉邦正是人品好本事大的人,所以無數的人把性命託付給他。項羽的分封讓劉邦去了巴蜀,即便如此,仍有三萬關東才俊包括韓信自願追隨前程不看好的劉邦,這大概是劉邦作為人傑的最有力證明。事實證明,他們對了。

當然,那些說劉邦人渣者也會說他們的根據也來自史料記載,但可以肯定他們把司馬遷的好經給念歪了。造成這樣歧讀的原因,菜九在《漢高祖招誰惹誰了》裡基本上剖析過,簡言之,黑劉邦的人都有意無意漠視史料中大量存在的對劉邦形象極其有利的話,專找那些對劉邦不利的。我們說劉邦很好,是人傑,是綜合了劉邦的事蹟與司馬遷的評價,同時也從來不迴避大家公認的劉邦負面因素,而所有的負面因素,恰恰又都是可以解說的,經過解說,其中某些負面也就不成其為負面了。通過對這樣負面因素的解讀,人們對劉邦的瞭解只會加深。

須知,即使這些所謂不利,也並不能有效支持黑劉者們喪心病狂式地潑汙。比如踢孩子下車自己逃命,真要讓罵劉邦的人面對這樣的情況是否能做得更好,難說。比如分一杯羹,這是自己不投降且要救父親的急招,難道罵劉邦的人還有別的辦法?如果沒有辦法的話,罵劉邦的人大概是讓劉邦投降,殊不知劉邦投降也未必能保全父親。所以這樣不頂用的辦法還是不用的好。辦法不頂用還要罵人,所以菜九特別理解劉邦看不起腐儒且要往他們帽子裡撒尿的行為,那些喜歡罵劉邦的人,大概就可以劃歸被劉邦猛尿淋頭的範圍。

如果不是故意造假,那些黑劉邦者的認識也是來自讀書,只不過是抓住劉邦的幾個負面的點肆意片面放大了,才造成這樣的結果。當然還有誤讀因素,劉邦與項羽作戰輸得狼狽不堪的場景給人印象深刻,掩蓋了劉邦的才華蓋世特點,所以大家認為劉邦是個沒本事的人,對他的成功大大的不服氣,產生了厭惡之情。低看項羽造成了更低看劉邦的局面。這就有了一個認識怪圈——看不起項羽是因為劉邦,連劉邦這樣沒用的都打不過;看不起劉邦是因為項羽,連項羽這樣的粗坯對付起來都很吃力。

古今中外,各個階層都充滿了不稱職的人,讀書人裡面也是這樣。劉邦見到儒者要脫帽撒尿,就是對付這樣不靠譜的讀書人的。正事做不了做不好,只會添亂,不對他們撒尿怎麼行呢。

二、劉邦的能力是從哪裡來的

菜九見劉邦起於草莽,看不出有什麼根基,短短几年工夫就打平天下,身邊聚攏了各種英才,兼之沒看出其能力的成長過程,可能也是受了張良沛公殆天授的誤導,便以為劉邦的能力是天上掉下來的,天縱英才啊。試想,一個出身鄉里的中年男,也沒有行伍經歷,居然對秦作戰從來沒有失手,常勝將軍啊。這樣的才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嗎?田秉鍔先生否定菜九的見解,他說劉邦從張耳遊,就相當於今天的出國深造,所以劉邦是見過世面的,等同於今天的海歸。想來也是,但凡出國深造者,起點就高出儕輩,深造後又會高出更多。

張耳曾從信陵君遊,學到不少信陵君之風,所以也模仿魏公子招攬門客,劉邦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投靠到張耳門下。由於劉邦的天資超群,估計能在這個遊歷中學習到很多東西。但劉邦當時在門下並不出眾,同在門下的陳餘當時是出類拔萃者,所以張耳與陳餘結為刎頸之交,而對慕名而來的劉邦沒有什麼特別垂青記載。可以肯定,劉邦的才能不是與生俱來的,否則張耳應該能感受到劉邦過人的才華,這說明劉邦的才華是在離開張耳之後漸次形成的,這就是成長性。劉邦有著良好的成長性,劉邦的過人之處應該是他的成長性,以從張耳處的學習為例,學到的東西,相當於播下的種子,能否成長成材,則要看日後的造化,而劉邦日後的迅猛發達,主要的決定性因素正是成長性。

田秉鍔先生還特別提出,劉邦觀秦始皇發出大丈夫當如此之喟嘆,實際上也是記載到了劉邦的成長洗禮,因為從東部家鄉,到國家西部的服繇役,除了地域跨度外,還有從縣鄉到首都落差,無疑會開闊眼界,增加閱歷,接觸到更加高端的人和事,對成長性極強的劉邦,當是一個相當強勁的推進器。日後劉邦的西征,與當年服繇役的路徑相當,於是早年的見聞可能對那個著名長征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菜九由此想到,劉邦的軍事造詣可能是在張耳門下略知一二的,但在日後有機會運用就發揮出越來越強的威力。還是與陳餘相比,陳餘為武臣主管軍事,但作戰一道並沒有取得值得稱道的成績,救鉅鹿時面對王離都不敢出戰。而劉邦則不然,一開始就敢對章邯作戰,任何秦軍主力都不是劉邦的對手。所以能力明顯不濟的陳餘居然發動對強大的漢的攻擊,實在是利慾薰心,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所以劉邦一旦站穩腳跟組織反擊,立即就消滅了陳餘勢力。起先劉邦慕名投奔張耳,與陳餘同學未受張耳青睞,張陳鬧翻張耳投奔劉邦,劉邦解決掉陳餘為老師出氣,劉邦將張耳送回趙王寶座,張耳、劉邦這對師生又成了親家。劉邦、張耳事蹟也見證了劉邦的成長。其中的密碼是,劉邦一飛沖天,大大回報了老師。

張良沛公殆天授的評語,可能是形容劉邦原來沒有多少根基,但只要一經點撥,就顯得相當老練,就像原來就很在行一樣,讓張良這樣的啟蒙者也自嘆弗如。張良的評語指的軍事一道,但可以想見,劉邦在其他方面的表現或者也與他軍事上的領悟力一樣了得。所以劉邦的能力就是以一種可以迅速成長、驟然爆發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所以在顛倒眾生之餘,也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最終成為時代的最大贏家。

三、 劉邦的戰力評估

漢高祖的天下是打下來的,所以對劉邦的軍事能力需要單獨專門講述。確實,自出道,即反秦以來,劉邦的餘生基本上都在戰爭中度過,其作戰能力究竟如何,好像不怎麼受重視,至少沒有作為劉邦才能的重要方面,更少有人給予極高評價。估計是劉邦與項羽對抗百戰百敗的歷史記憶太過深刻,影響了後世對劉邦軍事才能的評價。

傳說劉邦得天下後,曾與群臣探討劉勝項敗的原因,推出了漢三傑論,在作戰能力上首推韓信。又傳說韓信在與劉邦探討帶兵能力時,也只說劉邦不過能帶十萬兵,而自己則多多益善。即使這樣,韓信應該還有所保留,也就是在他的真實想法裡,劉邦可能連十萬人也帶不了。之所以要說這個數字,無非是要給劉邦留足面子。劉邦對此並不服氣,他說:“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韓信答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歷史沒有記錄下劉邦對此有什麼響應,或者認可了這個評價,或者他對這個問題不想頂真了。於是造成了這樣一個後果,即在後人看來,劉邦的強項就是會駕馭人,其作戰能力則不值一提。但這不是事實,事實是:1.其實際作戰能力或者大大超出後人的估計。2.上面的傳說需要剝去其虛妄,還事實本來面目。

先來處理傳說。劉邦對項羽作戰的百戰百敗是不實之印象,如果回到歷史記載,應該是互有勝負,項羽強於劉邦,但還沒有形成絕對優勢。劉邦敗於彭城,隨後就在滎陽東戰勝項羽,止住敗勢,站穩腳跟,如果劉項能力差別很大,慘敗的劉邦將一瀉千里,而絕無可能取得一場大勝;項羽救趙靠突襲勝了漢軍幾場,隨後在劉邦強大兵力面前只有撤退一條路可走,項羽救趙史無明記,但已經潰敗的趙軍不可能從漢軍手中奪回邯鄲、朝歌這樣的重鎮,表明項羽援軍所為。至於說劉邦、韓信對話場面是傳說,是因為這個記載稱劉邦為漢王,顯然不對了,因為劉邦稱帝多年了,不當稱漢王。

其實作為一個從一出道就作戰,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年還在作戰,劉邦當之無愧是作戰最多的皇帝。劉邦的作戰記錄還是相當多的,其作戰之頻、作戰對象之多恐怕也是有史以來屈指可數的。但在人們的印象裡,最容易記住的就是他常常被項羽打得落荒而逃,連子女及部隊都顧不上,只顧一個人逃命了。確實,比起劉邦取得的勝利來說,這些敗仗場面在司馬遷的筆下既精彩又傳神,讓人過目不忘。但在整個秦楚之際,劉邦也就敗給項羽一人,其他人則均敗在劉邦手下。劉邦在反秦階段中的作戰紀錄是全勝。如在反秦戰事中,劉邦於起兵之初就在戰鬥中擊殺泗水守,這是見之於史的秦軍陣亡的最高軍事長官。在秦三十六郡中,肯定為劉邦部戰鬥征服的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劉邦加入項梁陣營前,項梁對秦作戰還沒有取勝的記錄,只有項羽有攻克襄城的勝果。而劉邦的加入,使得項梁部取得對秦作戰的連續勝利。《留侯世家》記張良以《太公兵法》告劉邦,被劉邦用得很好,說明劉邦很有用兵的天分。在最後的滅秦作戰中,劉邦以不足萬人的部隊(酈食其語)完成了策應援趙、拱衛楚都、西進滅秦一連串繁重的任務,沒有非常的軍事才幹是不可想象的。

有關劉邦的戰力或可從平定天下後的幾次作戰中反映出來。在劉邦死前,先後有擊燕王臧荼、擊韓王信之叛、擊陳豨之叛、擊黥布之叛,每次均由劉邦掛帥出戰,說明在漢陣營中,其他的人(韓信除外,因其過早被廢王為侯不受重用)的能力均不能讓劉邦放心。《高祖本紀》記其擊陳豨時分析道:“豨不南據邯鄲而阻漳水,吾知其無能為也。”後果如其言。傳說黥布反時的心態也能說明問題。黥布以為:“上(指劉邦)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在黥布看來,漢陣營的將領除韓信、彭越外,均不在話下。只有劉邦的本事值得顧忌,但他又太老,估計不會親自帶兵作戰。所以黥布反了。可以肯定,在當時人的眼裡,劉邦的作戰能力是相當受推崇的。但為何會留下與項羽作戰百戰百敗的記錄呢,一個原因是項羽的作戰能力更高,項羽始終壓劉邦一頭,所以劉邦長期處在項羽陰影下,其作戰能力根本顯不出來;另一個原因是,司馬遷有選擇的描述,過分渲染了劉邦失敗的場景,而忽略了劉邦對項羽作戰的勝利。 實際上劉邦在與項羽成為對手之前的作戰成績是全勝,這一點就非常厲害了。與項羽作戰落了下風,也還是互有勝負,不像歷史呈現的全是敗績。與匈奴作戰的平城之圍,實為先勝後敗,敗在輕敵冒進,脫離主力部隊,孤軍深入,困窘不堪。所以劉邦的失敗都是值得解讀的。經過解讀,就會知道令人印象深刻慘敗的內涵,實際上是耐人尋味的。

關於傳說中韓信以為劉邦不能將兵的說法,《韓信盧綰列傳》有一條反證,擊陳豨時,劉邦在全國軍隊到達前抵趙,問趙相周昌趙地有無可用之人,周昌推舉了四人,劉邦面試後罵道:“豎子能為將乎?”四人慚伏。上封之各千戶,以為將。左右諫曰:“從入蜀漢,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若所知!陳豨反,邯鄲以北皆陳豨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獨邯鄲中兵耳。吾胡愛四千戶封四人,不以慰趙子弟!”表明劉邦能在無兵可用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權威手段調動當地士兵的積極性,可能也因此抵擋住了陳豨的兇猛攻勢。劉邦每每在力量不夠強大的情況下不斷取得勝利,應該與他善於激勵士氣有關。僅此一條證據,就使得不善將兵說不那麼可靠。

其實劉邦的作戰能力還有一個標杆可以衡量,就是章邯,在那個時代只有劉邦項羽是肯定能戰勝章邯的,其他人都不是章邯的對手,包括黥布、呂澤,更包括韓信。在劉邦項羽崛起之前,章邯是天下通吃的,劉項一出,章邯就走下坡路了。章邯被困在廢丘的時候,韓信也在場,但非要等到劉邦彭城失敗回到關中,才俘獲了章邯。如果不是劉邦,最終章邯會擊敗所有漢軍將領。以章邯為參照,劉邦的軍事能力之高,應該一清二楚了吧。

四、 劉邦的殺降殺俘傾向

後世總結楚漢成敗時,總不會忘記說殘暴是造成項羽失敗的重要因素。而項羽殘暴的重要證據之一便是殺降。其坑秦降卒、坑齊降卒,殺秦王子嬰及秦國宗室,盡失人心。但劉邦的殺降殺俘就很少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存在,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相當嚴重。

早在反秦戰爭期間,劉邦與項羽協同作戰時,就有過共同屠城的記錄。如屠城陽。因為當時有項羽在,或可將此罪行記到項羽的賬上。但劉邦入秦時的屠武關(《秦始皇本紀》),就不能由項羽本分擔了。眾所周知,當時戰爭的酷烈,使得獲勝一方在經過艱苦拼殺後,往往做出極其殘暴的舉動,即屠城。《項羽本紀》在漢四年,欲屠外黃事上,為後世留下了這方面的記錄。估計劉邦的屠武關及楚漢戰爭時樊噲的屠煮棗,性質與此相類。但劉邦的問題不出在屠城上,而是在有計劃地殺害降將方面。

整個楚漢戰爭期間,為漢軍俘獲的一方勢力人物為數相當不少。如魏王豹、趙王歇、代王陳餘、代相國夏說、雍王章邯、齊王田廣、塞王司馬欣、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均屬被俘。然而除鄭昌不詳其所終外,其餘均留下死於非命的記載。

首先,明確記為禽,又記為斬或死者。如代相國夏說被擒(《淮陰侯列傳》《酈生陸賈列傳》),《曹相國世家》記為斬;齊王田廣為漢將曹參所虜,而《田儋列傳》言田橫“聞齊王廣死,自立為王”。至於其何故而死則不可知。類似情況有:章邯分明為都昌侯朱軫所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祖本紀》言其自殺;陳餘分明為張蒼所虜(《張丞相列傳》),《曹相國世家》等均言其為斬。趙王歇為禽(《淮陰侯列傳》),《張耳陳餘列傳》則明言“追殺趙王歇襄國”。兩種記載之差異究竟如何,今已不可考。但筆者傾向於,這些人都是先被俘後被殺。因為死是不可改變的最後結局,而被俘可能是死前的某種狀態,如章邯的被擒,就是上了功臣表這樣的檔案材料,應該最可靠;而《曹相國世家》記曹參之功為得王二,即俘虜了兩個王,應該分別是魏王豹和齊王廣。那麼,上述人等皆有先俘後殺的嫌疑。這些人都是一方領袖,殺掉他們可以減少敵對勢力的凝聚力。

其次,明確被俘,又在相當一段時間後被處死,或死因不詳者。如魏王豹明確被俘,卻未立即就死,只是在日後找理由將其殺害。漢三年,楚圍滎陽,劉邦與陳平等人棄軍出逃,留投降的魏王豹與周苛等守城。周苛即以“反國之王,難與守城”為名,將其殺害。此等手段類似於秦二世以出巡期間誅殺大臣事,劉邦亦不想讓這類殺降事與己沾上邊,所以殺魏豹的周苛或因此而立功,其子周成或也因周苛之功而封侯,除此之外,周苛確實沒有值得稱道的功勞,所謂的守城被俘不屈,可能傳說成分大於事實成分,畢竟周苛不是守城的最高甚至重要的漢軍首領,項羽未必肯開出那麼高的條件來收買他。在《功臣表》裡有堂陽侯孫赤就是以惠侯的身份在滎陽被楚軍俘虜並投降了,楚要封高官也輪不到周苛。與此同類,故塞王司馬欣之死亦屬可疑。史稱其因漢勝楚於成皋,與曹咎同自剄於汜水上。實際上,曹咎也不是自殺,而是被斬。《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則以曹咎為龍侯陳署所斬,這是陳署功勞簿上的記錄,則其斬曹咎事屬實。因此,《項羽本紀》言曹咎及司馬欣之自剄,皆不可信。再聯繫到日後漢王受傷入關,梟故塞王欣首之事,距其戰敗戰“死”時間更已達數月之久。很難想象,在當時的條件下,可以將一個死者首級或屍體完好保存。如果不能保存,或就是能保存,梟其首於櫟陽又有何意義呢。一種更大的可能是,故塞王司馬欣當時只是被俘,後被處死。也只有在示眾後的斬首,才能顯出漢之武功,也可以平當地之民憤,順當地之民心。由於上述記錄不可信的原因,我們可以認為漢破曹咎、司馬欣之戰並非現在的記錄模式,更可能的場景是曹咎戰死、司馬欣被俘,而戰爭過程就不得而知了。

司馬欣之死,當為《史記》中隱而微之事,卻仍屬有蛛絲馬跡可尋者。而殷王司馬卬之死,就毫無跡象留存。自漢二年司馬卬降漢後(實則為灌嬰所虜),就在《史記》中失了記載。而《漢書·高帝紀》卻明確記其死於漢二年、漢從彭城敗退後。此事不見於《史記》,班固或另有所見。如果班固所見不假,則司馬卬之死與司馬欣之死似有相通之處,即二者都死得不明不白。

儘管劉邦的殺降屬於隱而微,但事實俱在,不容置疑。問題是,為何在放棄或失去抵抗後,這些人卻遭到殺戮了呢?這個問題確實耐人尋味。可以想見,殺降是為了避免出現混亂局面,如果這不是全部理由,至少是一部分人如此結局的原因。

魏王豹、代王陳餘、趙王歇、齊王田廣還有司馬卬雖然不是最厲害的角色,但也都曾是領袖一方的人物。尤其前二人,都具有一定的開拓能力,有一定的凝聚力,可以登高一呼,從者雲集。這樣的人之存在,總是讓志在天下的劉邦心存忌諱。而司馬卬亦非泛泛之輩,在趙王武臣失敗後,司馬卬曾一度變成了一支獨立作戰武裝,其在秦勢力範圍之腹地作戰,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得到發展壯大。更有甚者,其先反叛項羽,後因力不能敵,與項羽派來討伐的陳平媾和罷兵。這等能屈能伸的功夫,與劉邦極為相似,劉邦容他不下,亦是情理之中的事。至於章邯和司馬欣,此二人是秦將,雙手沾滿了反秦武裝的鮮血,劉邦對他們不僅在感情上不兼容,在理智上也不能允許他們繼續存在。故在俘虜二人不久,即將其處死,滿足了劉邦及其部下感情和理智的需求。還應該考慮到,趙地與齊地的平定並非一帆風順,如果讓趙、齊二國之王留下來,對於二地的敵對勢力來說,等於是留下了精神支柱。故處死二人,或可使兩地的平定得以順利進行。因此,劉邦的殺降將,是有其政治上的考慮的,而不能簡單地歸結於劉邦的本性殘忍。如果與天下大勢相聯繫來考慮,才能見其深意。

鑑於上述考慮,劉邦的殺降,或可包括臨江王共尉。據《荊燕世家》:“漢王因使劉賈將九江兵,與太尉盧綰西南擊臨江王共尉。共尉已死,以臨江為南郡。”而《傅靳蒯成列傳》則另有說曰:“(靳歙)別定江陵,降江陵柱國、大司馬以下八人,身得江陵王,生致之洛陽,因定南郡。”江陵王,即臨江王,江陵為臨江國都。則共尉並非戰死,而是被生擒,《高祖本紀》明言,共尉是被“殺之雒陽”。其實漢擊共尉一事,本來就不合情理。據《高祖本紀》,漢令盧綰、劉賈擊共尉在漢五年正月後,其罪名是“故臨江王驩為項羽,叛漢”。而《秦楚之際月表》記漢五年十二月,“漢虜驩”,表明,漢擊臨江之事是緊接著項羽之死、楚地大定之後就進行的。《史記》以一事之始的時間記其最終結果的現象經常發生,此為其一例。故臨江之定或非此時的事,其始則可確定為此時的事。《韓信盧綰列傳》稱:“漢五年冬,以破項籍,乃使盧綰別將,與劉賈擊臨江王共尉,破之。”漢初以十月為歲首,十二月在正月前,漢擊臨江時間的不統一,表明了罪名的不成立。沒有任何資料表明,臨江在楚漢戰爭中的立場。儘管臨江與漢、九江、衡山一樣均為舊楚將而封王,但其沒有在戰爭中幫楚是有一定根據的。據《黥布列傳》:“項王方北憂齊、趙,西患漢,所與者獨九江王,又多布材,欲親用之,以故未擊。”則與項羽交好的楚軍舊將惟黥布一人,其餘三人,漢王劉邦已叛,臨江王共敖與衡山王吳芮不執行項羽殺義帝的密令,估計也與項羽關係疏遠。而吳芮因與黥布的姻親關係,在黥布歸漢後,可能也有助漢的傾向。據《漢書·高帝紀》,漢五年正月,勸劉邦即皇帝位的諸侯中有衡山王吳芮,而劉邦的答謝詔稱:“故衡山王吳芮,與子二人,兄子一人,從百粵之兵,以佐諸侯誅暴秦,有大功。諸侯立以為王。項羽侵奪之地,謂之番君。”則吳芮與項羽有積怨,並肯定至少在楚漢戰爭後期,加入到漢陣營。而臨江國可能在整個楚漢戰爭中都處於兩不相幫的境地,《高祖本紀》稱其叛漢,只是欲加之罪的說法,不足為信。何況此前臨江沒有助漢之舉,就談不上什麼叛與不叛的問題。事實可能是,先發起對臨江的攻擊,然後再安上罪名,因此,戰爭的性質是統一而非平叛。

根據共尉一事的隱秘因素,或者燕王臧荼的反叛也存在問題。《高祖本紀》稱:漢五年“十月(實際上應該是七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將擊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盧綰為燕王。使丞相樊噲將兵攻代”。從這個記載來看,臧荼是反了。但臧荼反的理由並不充分。首先,臧荼之燕在楚漢戰爭中是幫助漢陣營的,此年正月的勸進諸侯中也有臧荼的名字。在前一年楚漢相持滎陽時,燕出兵助漢擊滅楚大司馬曹咎。在劉項勝負未定時助漢,到天下歸漢時叛漢,情理上不通。應該考慮漢欲加之罪的情況。代地的情況當時是怎麼樣的呢。自漢三年韓信等漢將擊滅代相國夏說後,代地就落入了漢的掌握,主事者是張蒼,其職位是代相,即在沒有代王的情況下,代漢行使權力,署理代地事務。而漢定天下時,張蒼又從趙相的位子上,回到代相之位,而漢擊燕時,張蒼以“代相從擊臧荼有功”,看不出燕有攻下代地的痕跡。而從張蒼事蹟來看,這一段的歷史有點亂。《張丞相列傳》記張蒼相代王在臧荼反前,而當時代地無王,至漢七年才由劉邦兄劉仲為代王。另有陳豨在戰爭中曾以遊擊將軍別定代,漢擊燕時,或者陳豨仍在代地,由張蒼扶佐也未可知。《樊酈滕灌列傳》記樊噲擊燕,未及攻代一事,與張蒼事蹟合。《高祖本紀》記樊噲攻代可能是誤記,因為漢七年,劉邦從白城敗退下來,就讓樊噲定代地,或許有將二事搞混了的可能。所以,在臧荼問題上不能排除捏造罪名的可能。為什麼要為臧荼捏造罪名,這就要從楚漢戰爭結束時諸王的情況來分析了。項羽分封立十八王,三秦王、三齊王、代王趙歇都死於戰事,遼東王韓廣為臧荼所殺,韓王成為項羽所殺,河南王申陽降漢失地,項羽自立之韓王鄭昌也被漢俘虜,魏王被漢誅死,殷王死得不明不白。剩下的漢王稱帝,九江王黥布被項羽殺了全家,死心塌地歸漢;常山王張耳被陳餘擊敗失國歸漢,得漢助而為趙王;衡山王吳芮受漢封四郡之地,雖然實領一郡,應該比項羽時多。剩下的臨江國共敖傳子共尉,已安了個罪名剿滅。而臧荼之燕,實則是合併了項羽分封時燕與遼東之地,相當於戰國燕的全境,疆域相當大。而此燕在戰爭中沒受什麼損失,也沒得漢什麼好處,要籠絡住也頗為不易。這樣一個與漢關係不甚密切的大國,總是讓人不放心。所以,就不能排除漢為取得長治久安而給燕安個罪名的可能性。

從韓信、黥布事件來看,漢為求得安定是願意付出一定代價的。比如告發韓信造反的欒說,與告發黥布造反的賁赫,就分別被封為慎陽侯與期思侯,並各受封二千戶。而很多在戰爭中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受封戶數遠不及這二人。韓信之叛,始終存在著不足以取信於人的問題,漢室也因此沒有把韓信的功勞化解於無形,反而把一些不是他的功勞說成是他的,比如定魏、定代、定齊就有呂澤、陳豨等人的功勞,基本上都劃歸了韓信。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劉邦為了消除不安定因素,是會採用捏造罪名的辦法。臨江與燕的情況應該歸於這一類。

總而言之,劉邦的殺降更像是一種出於為了江山社稷安定的深謀遠慮,而項羽的殺降則很具有濫殺無辜的施暴狂意味。於是,劉邦的殺降常常消除了後患,而項羽的殺降,則激起了更大的反抗。

五、 殺功臣還是愛功臣

談完劉邦殺降,就要說說名聲很響的劉邦殺功臣問題。

在很多人心目中,劉邦是殺功臣的祖師爺,但仔細推算,死於劉邦之手的功臣真是寥寥無幾,而且原因複雜。以菜九的研究,被劉邦下令處死的只有彭越一人,而且還是在呂后的一再慫恿下做成的,按劉邦的本心,縱使他看彭越不爽,也還是不忍心殺害。而劉邦背上殺功臣的最大黑鍋緣於韓信之死,因為韓信被歷史記憶為功高天下,劉邦的江山是韓信打下來的,所以劉邦指使呂后殺害韓信,理所當然成了殺功臣的祖師爺。劉邦韓信的關係很複雜,菜九有專著《拷古筆記——淮陰侯韓信歷史真相大揭秘》專門作了考察,現簡單說一下其中的關鍵所在:韓信有功勞,但說江山是靠他打下來的,是讓人忽悠了。韓信的軍事能力在當時要排在項羽、劉邦、章邯之後,韓信與劉邦投緣受重用並非大將軍,而是高級軍需官,是蕭何的助手,沒有參加東征,協助蕭何等在關內圍困章邯長達八月,也奈何不了章邯的殘兵敗將,最終還是劉邦彭城慘敗後回到關內,才制服了章邯,而且劉邦並沒有帶多少人手回來,就利用原本就在關內的漢軍,擒獲了章邯,立功者是丁復部將朱軫。平定章邯之後,韓信才得以成為軍事統帥,任務是偷襲趙之後方,抄趙之老巢,此役擒拿了趙王歇,沒有背水一戰,也沒有斬陳餘。陳餘是張蒼擒拿的,雖然史料中有將張蒼劃給韓信的記載,實際上張蒼長期輔佐陳豨,而陳豨也正是漢擊趙代的一路統帥。張蒼不可能同時歸韓信與陳豨統領。菜九推測陳豨完成滅代之後,向趙包抄,遇到了趙漢決戰失敗、向北逃竄的陳餘,陳餘不知道他的封地代已經被陳豨平定,所以落入陳豨之手。因陳豨最終反叛,而陳餘之擒之功又不容泯滅,所以就把這個功勞過繼給了張蒼。文官張蒼是陳豨的助手,由他擒拿陳餘,感覺上不倫不類啊。韓信也不是整個漢軍在齊的統帥,擊齊漢軍的陳武、陳涓、蔡寅等都不歸韓信指揮,劉邦的合夥人呂澤估計也參加了擊齊,龍且是死於呂澤部的丁復之手,也就不可能有什麼半渡而擊。所以定齊不能算韓信之功。但韓信與劉邦關係好也在定齊一事上得到體現,深受劉邦信任且官比韓信大的曹參也劃歸韓信統領。韓信的貢獻是對劉邦重用的回報,劉邦並不虧欠韓信,沒有劉邦,韓信什麼也不是,而沒有韓信,劉邦平定三秦沒有任何問題,打下天下也就是時間問題。韓信並沒有取得了不得的軍事成就,但也還是勝任戰略統帥之任,對劉邦的貢獻更多的是訓練出了大量的作戰部隊。韓信訓練士兵的能力日後成了漢政權的潛在威脅,自從被廢除楚王之後,這樣的威脅解除了,他與劉邦就能相安無事了,劉邦也沒有必要去殺害對政權沒有任何威脅的韓信。因為劉邦主動發起了廢除太子事件,就與呂氏家族有了隔閡。可能從那個時候起呂后就起了以呂易劉之心。韓信的存在對日後的以呂易劉是個障礙,所以呂后趁劉邦出征平息陳豨叛亂的時機,給韓信安了個罪名殺害了。總而言之,處死韓信不符合劉邦的利益,更不符合劉邦的為人,所以劉邦也很受傷。劉邦能為韓信做的,就是最大限度保留了他的功勞,這是其他真正反叛者沒有的待遇。至於韓信被誇大了的功勞,又是另外一個層面的事,與劉邦無關。而一旦洗清了劉邦在韓信之死上的責任,劉邦殺功臣的黑鍋就背不下去了。

因為背了殺功臣的黑鍋,劉邦關愛功臣的種種美德被後人尤其是今人忽視了。其實傳說中引出漢三傑概念的君臣對話中,臣下就說劉邦戰勝予人功,得地予人利,就表明了劉邦的仁愛。劉邦的人氣王就是人品與才氣的結合,仁愛的天性也是劉邦的招牌,註定他對部下的仁愛是出自本心,也會把這樣的關愛落到實處。打天下的本意包含共天下,所以天下打下來之後,就分割天下,讓廣大功臣受益,讓廣大人民受益。人民受益的體現是減稅。功臣受益的體現是分地。一百四十多個功臣封侯,相當於一百四十多個小國家,雖然最小的只有六百戶,估計也只有一個鄉大小。而像曹參萬戶侯,就有幾個縣的地盤了。

後人以為張良為避免劉邦的殺害選擇隱居,絕對是誤解。在分封的時候,劉邦千方百計要讓張良多得利,就創造了運籌帷幄的成語,並讓張良自擇三萬戶,這比曹參的萬戶又多幾倍,地盤可以多達十個縣,在當時可足以抵一個小王。如果劉邦真的忌憚張良,可以對戰爭年代張良沒有戰功的情況裝呆,張良就不會有如此高的封賞。但劉邦為張良多封創造了條件與理由,儘管張良確實貢獻很大,畢竟年代久遠,且沒有上戰場廝殺,所以劉邦的偏心還是相當明顯的。看張良的功勞簿上記錄到反秦階段張良下韓國滅秦,實際此二大功全是劉邦的,與張良毫無關係,但為了給張良多封,堵天下悠悠之口,劉邦是拼了,把自己的功勞過繼給了張良。你的功勞是你的,我的功勞也可以是你的。否則楚漢戰爭過於清閒的張良憑什麼比曹參還要多幾倍啊?至於張良不接受如此豐厚的封賞又是另外一回事。這像是要殺張良的樣子嗎?

緬懷戰友嘉惠後人,人死功不滅,也是劉邦善待功臣的特色。戰爭年代犧牲的功臣後人被封侯,以紀念先烈,這最大體現了劉邦對功臣的關愛。酈生之子酈疥,周苛之子周成,紀通之子紀襄,都被封侯了。沒有後人的,孃老子也出來領受封賞,奚涓母魯侯疵。其中 周昌與酈生後人的封侯,都是劉邦生命最後時刻做的。

後世有人根據紀信後人沒有受封一事給漢高祖戴上刻薄少恩的帽子,實屬無聊之舉,紀信後人沒封,更可能是紀信沒有後人,甚至沒有父母存活到戰爭結束,故無由受封,與劉邦的的多恩少恩沒有關係。

劉邦對功臣的關愛還以白馬之盟的形式作出了莊嚴承諾。白馬之盟是漢高祖劉邦在位時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第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漢帝國存在,大臣們及其子孫就永遠有酒喝有肉吃)。第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非皇族成員不得封王,如沒有軍功者不得封侯)。百度的解釋沒有錯。劉邦這些話還不是欺騙,完全是出於本心。因為推翻秦王朝就是要共天下,不能好處一個人得。

白馬之盟的核心是共享富貴榮華,前提是你一定要有功,不能無功受祿。日後大臣滅呂氏,就是因為呂氏明顯違反了劉邦的政治遺產。反過來說,白馬之盟體現了當時的公平,是可以擺上檯面的利益分配,這也體現了劉邦對功臣的公正公平。

漢王朝對功臣總體上是寬厚的,即使因為有罪被剝奪了封賞,皇上也會找機會尋求其他子嗣繼承功爵,這大概就是劉邦的遺風,所以劉邦的作風絕對不是殺功臣之風。

也正是因為劉邦生前給了功臣很大的恩惠,才使得廣大功臣念念不忘劉邦的功德,把權勢熏天的呂氏給滅了。否則的話,以呂易劉,不是大快人心嗎,事實是以呂易劉不得人心。這也證明了劉邦對功臣的愛,直到十幾年後,還能形成巨大的威力,在劉家天下搖搖欲墜的情況下,群情奮起,保衛了劉氏天下,導致以呂易劉功敗垂成。這是劉邦的陰德在起作用。那麼劉邦的特點是殺功臣還是愛功臣就無需要多解釋了。

劉邦廢除太子未遂,就對太子進行訓導,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善待功臣。《古文苑》記有劉邦對太子的遺訓: 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吾同時人,倍年於汝者,皆下拜,並語於汝諸弟。(手敕太子)此記載出於《古文苑》。

出於《古文苑》的○手敕太子,有好幾條,比較著名的是劉邦對自己文化水平低的陳述及這方面的追悔: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古文苑》)而這一條針對功臣的遺訓,很好地說明了劉邦與臣下融洽的關係,並不因為他是皇帝就可以高高在上趾高氣揚。所以他叮囑太子在劉邦身後,要把這些叔叔伯伯供起來。這像是個特別喜歡殺功臣的人嗎?

可以斷言,劉邦對殺功臣沒有興趣。所有以為劉邦不殺功臣心不甘心不安的說法全是胡說八道。

六、劉邦的任人唯親傾向

如果以劉邦與項羽相比較,在用人之道上兩人恰成相對的兩極。項羽以任人唯親、嫉賢妒能為當世詬病,劉邦則以知人善任著稱。兩者的用人之道在楚漢相爭時就已有定論。陳平曰:“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韓信曰:“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酈生曰:項王“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高起、王陵答劉邦問其何以得天下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此等言語,皆為劉、項之對照,凡項受指責處,皆是劉得分處。然而,事物總不會是絕對化的,劉邦亦有任人唯親的時候。試論如下。

劉邦任人唯親之最典型者,當數對盧綰的任用。據《韓信盧綰列傳》,盧綰與劉邦同裡同日生,兩家素相親相愛,這就奠定了二人關係的基礎。及長大後,又是同學,關係特別好。而到了劉邦逃亡後,盧綰與之相伴、追隨左右,兩個人的關係特別鐵。但劉邦起兵後,盧綰基本上無所作為。但這並不影響他在劉邦的庇護下飛黃騰達,躍居眾將相地位之上。從盧綰日後的表現來看,他並沒有作戰才能。而在劉邦入漢後,他卻被封為將軍,進而為太尉、拜長安侯。眾所周知,在秦漢時期,太尉是武官之首,以盧綰之才具,任此高官,顯然是劉邦的偏袒的結果。因為在整個楚漢戰爭中,盧綰常與劉邦同出入,其見劉邦無任何約束,隨到隨見。這是其他在努力工作的蕭何、曹參等人無法望其項背之處。盧綰在楚漢戰爭中的唯一作戰,或就是《高祖本紀》記載的漢四年,其與劉賈擊楚後方。就是這個功勞,可信度不高,如果有的話,主要還是劉賈取得的。只要看記錄劉賈戰功的《荊燕世家》就可以得出結論。《項羽本紀》提及此事,就只出劉賈一人,而不及盧綰。則盧綰的作用,可想而知。待項羽覆滅後,分封天下之前,盧綰實在沒有戰功,為了給盧綰加官進爵,劉邦就給了他擊定反叛的臨江王的機會,並讓劉賈陪他前往。可惜,盧綰確實不是作戰的材料,連續幾個月,也沒能攻下臨江,最後,還得靠劉邦的得力干將靳歙出馬,立刻就將小小的臨江平定。臨江之戰的結果,本來應該使劉邦對盧綰的才具有個正確估計,但到了封王時,劉邦還是想封盧綰為王。並且他的這種心思早已為眾部下所洞悉。眾人順從劉邦之意曰:“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於是,劉邦順水推舟地立盧綰為燕王。然而大家所說的“功最多”,恰好透露了極大的諷刺意味。不僅如此,盧綰受寵幸的程度更大大超過其他諸侯王。但劉邦對盧綰的這種無理偏袒,並沒有得到好報,最終盧綰以背叛而報答。這是劉邦始料未及的。

盧綰之外,劉邦對夏侯嬰與周緤的事蹟也脫不了任人唯親的痕跡。只不過此兩人多少還有戰功,又不可與盧綰同日而語。夏侯嬰與劉邦的關係可以追溯到秦末,劉邦為官場小吏,夏侯嬰亦是地方小官,其對劉邦始終是言聽計從,恭敬得很。劉邦曾失手將其毆傷,他為劉邦掩飾,併為此而坐牢。在楚漢戰爭中又救了太子劉盈與魯元公主。故其功勞雖不及樊噲、灌嬰,但其受封戶數則大大過之。從記載看,周緤對劉邦的關係屬於緊跟型,其早期戰功已不可考,但其又與傅寬與靳歙同傳,而戰功大大不及前二者。然而,他在劉邦至霸上時,便已為列侯。之後,其受封戶數又超過了傅寬。其傳記資料表明,無論劉邦作戰利與不利,其始終無離上之心。故司馬遷評論曰:“蒯成侯周緤,操心堅正,身不見疑,上欲有所之,未嘗不垂涕,此有傷心者然,可謂篤厚君子矣。”以此等事蹟,卻要與戰功顯赫、從未吃過敗仗的傅、靳二人同傳,司馬遷的用心或許是相當無奈,或許是別有用心,即出生入死之人,其最終的犒勞,未必多過唯唯諾諾之人。司馬遷將夏侯嬰與樊、酈、灌同傳的用心,或也與此相似。因為夏侯嬰始終沒有如其他三人那樣,在楚漢戰爭中獨當一面,基本上屬於因人成事者。

劉邦任人唯親的其他受益者還應當有任敖、審食其、戴侯彭祖。任敖的情況與夏侯嬰有類似處,他早年也是沛縣小吏,與劉邦關係較鐵,劉邦逃亡後,呂后繫獄,任敖即動手打傷對呂后不恭的執法人員。反秦戰事中,其為劉邦守豐;楚漢戰爭時,他為上黨守;基本上都在遠離戰場的地方,亦不見其對前線的貢獻。可就是這種履歷,亦使他受封達一千八百戶,為許多出生入死者所不及。審食其的情況就更不值得一提了。他基本上是劉邦的家臣,其所有的履歷,只是在反秦與反楚戰事中侍候劉邦的父親和妻子。只有一件與眾不同處,即,他與太公、呂后一同做了幾年項羽的俘虜。戴侯彭祖的功勞有與審食其相類處,即其在反秦與反楚戰事中,也是以侍候太公為主要事蹟,但其尚有一突出處, 即在劉邦初起攻沛時,由他為起義軍開城門,此事或為一殊榮,值得稱道。上二人的封侯,皆足讓功臣齒冷。但在家天下時期,為人主者就這樣辦了,其他人也無可奈何。至於呂氏兄弟的封侯,因為其或有不小之戰功,不得簡單視之為任人唯親現象。而營陵侯劉澤之封,則可勉強視作此等行徑。因為劉澤與劉邦非至親,當為疏族,不得與劉邦之兄相比。其加入劉邦陣營的時間亦晚,為漢三年。其功勞無足稱道,但其受封數卻驚人的多,為一萬二千戶,位列頭號功臣的曹參的受封戶數也不過萬六百,而蕭何、張良、周勃、樊酈滕灌傅靳蒯成就更不在話下了。其受惠最多,然而在定論功位次時,其功勞是排不上號的。漢初十八功臣中,有任人唯親嫌疑者,或只有夏侯嬰一人,而且其畢竟在反秦時有過不小之功勞。

其實,在劉邦的任人唯親中,還可以加上陳豨和張良,原因是這兩個人與劉邦特別投緣。陳豨與劉邦投緣是因為共同的愛好——兩人都是魏公子信陵君的崇拜者,所以天下大定之後,陳豨被委以趙代兩國武裝力量的總指揮。而張良在戰爭中沒什麼功勞,且有離開劉邦隨韓王成到項羽楚都彭城的說不清的歷史,但劉邦在封侯時任其自擇三萬戶。須知,經過長年的戰亂,即使是大縣,人戶也不過五千,三萬戶,差不多要抵一個小王了。當初項羽立吳芮為衡山王,也不過六縣之地,而且相當僻遠,可能遠不足三萬戶。至於劉邦所說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云云,在史料中得不到證實,但張良對劉邦立下的功勞決不是什麼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可以替代的,在項羽分封時,張良為劉邦討得整整一個漢中郡,憑這一條,就足以封萬戶侯。但張良比較識趣,只擇與劉邦結識的留為封地,其地肯定不足萬戶。但此二人對劉邦事業的貢獻肯定大於上述諸人,所以任人唯親的痕跡不明顯。張陳二人之外,韓信實際上也是因為與劉邦投緣而受重用,而且最終也沒有鬧翻,還是可以互撕鬥嘴的。

總之,人以一己之好惡予人功予人利,基本上可以算作為人之天性,並非只是項羽的專利。在劉邦一方,也無法戒絕。只不過劉邦的任人唯親並未影響到劉漢陣營的對敵鬥爭。在戰場上,基本上還是做到了人盡其材,物盡其用。對於自己喜歡的人,不是用委以重任,而是用賞以厚爵的方式來落實這種偏愛。不像項羽用諸項,如項它(漢二年為曹參所破,漢四年為灌嬰所擒),項冠、項悍(二者於漢三四年為靳歙所破),項聲(漢三年為彭越所破,漢四年為灌嬰所破)等,全是失敗的記錄。因此,劉邦的任人唯親,還沒有如項羽般到了感情用事的地步。這就是劉勝項敗的另一種深層次根據。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分享到

​​​

劉邦

中國古代歷史

楚漢戰爭

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201 篇文章 · 180 人關注

進入專欄

評論

楚封漢韻


菜九段的酒


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成功與失敗有一定原因的,經過成功失敗去討論衡量失敗人的缺陷,成功人的優勢。項羽能推翻秦朝,建立西楚政權也是一方霸主,缺乏的是謀略,恢復是貴族統治,違背歷史潮流向前發展,加上性情殘暴,剛復自用,不聽謀士亞父之諫,又失民心,導致兵敗垓下,被韓信疑兵之計迷惑,感到大勢已去烏江自刎。劉邦雖出生農家子第,當過亭長,但劉邦有許多項羽沒有的優勢,雖軍事上不如項羽,但代表革新,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為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體血百姓,有一大批文臣武將願為他打天下,之所以能戰勝項羽建立漢朝。


14885143955


項羽是因為受英雄所累,加上個人的武斷和霸道,最後成為失敗者,而劉邦方法論,只要能成功什麼都能給,把侯位都許給合作者,得道多助最終打敗孤注一擲的項羽。

項羽把劉邦的老婆抓住卻不傷害,從這點來看就是君子風度,項羽用情專一所以“霸王別姬”,但是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不聽叔叔的計謀、無端猜忌叔叔、最後把叔叔氣走,



連親叔叔都不能容,不知道好壞,外人就更難相融和輔佐他,更不談同盟者,這一點與三國的袁紹、袁術,明朝的陳友諒相似,最後落得慘敗的結局,雖然項羽對官兵仁慈,對百姓寬厚,但是“婦人之仁”上不了戰場的。

在戰場上面對虎狼之師,任何的心慈手軟換來的是自己的血流成河和慘敗,君子更要懂得變通,三國時諸葛亮出山就要劉備奪荊州,劉備沒有同意,結果劉表死後劉備退到江夏,手中只有一萬多兵馬,如果曹操先打劉備的話劉備必敗無疑,也就沒有了後來的三足鼎立了!
劉邦劇照


黃蜂二師兄


項羽是英雄所以失敗,劉邦是因為成功是英雄,這句話沒毛病。

我們首先來看看項羽:

一、力拔山兮氣蓋世,個人軍事素質絕頂。

二、為人頗有氣度,時人謂其有古君子之風,尤其是在兩軍作戰時,不喜陰謀詭計。

三、楚漢相爭,逮到劉邦父親以威脅劉邦時,劉邦以“吾父即汝父”寥寥數語便化解了危機。為什麼劉邦會說“吾父即汝父”呢,就因為當初起義時,同是起義軍的他們對天起誓,起義軍都乃兄弟。從這一點上來說,項羽有點迂腐了。但是確實是因為不喜歡用敵人家人來威脅敵人,項羽之後在與劉邦喊話後,竟然將劉太公和呂后全須全尾的送去漢營了。

四、垓下之戰失敗後,不願苟活,以死謝江東父老。

所以,項羽之所以是英雄所以失敗,是在說項羽一生行事光明磊落,所做作為皆為君子所為,所以雖然項羽失敗了,但在大家心中他依然是一個英雄。

接下來我們看看劉邦:

一、逃跑途中多次拋家棄子。劉邦初期打仗基本上皆是敗仗,所以逃跑的次數真的是太多了,如果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打敗仗逃跑倒沒啥,但是逃跑的路上屢次三番的舍家棄子,這就有點說不過了吧?

史書記載,劉邦在打下彭城後,貪圖享樂,不久彭城被項羽擊破,劉邦帶著兒子劉盈和女兒魯元公主一起逃命,途中劉邦嫌人太多,車子走的慢,便一腳將劉盈和魯元公主踹下了馬車。

連自己的親生故人都能不管不顧,劉邦何許人也不言自明。

二、楚漢之爭,老爹都被別人綁了,還大叫煮了老爹後給自己留碗湯。要知道,劉太公那可是劉邦的親爹啊。這劉邦得是無賴到什麼程度才能說出這種混賬的話。

如此之人,所作所為乃真小人也。

但若以成敗來論,真小人劉邦確實也算得上是一位英雄。

大家好,我是史海鉤沉,創作不易,如果大家喜歡我的答案,就關注一下我唄!優質內容持續輸出中……,敬請關注。


史海鉤沉


項羽雖然能能征善戰但卻是匹夫之勇,註定要失敗;劉邦因為卓越的領導力註定奪得江山,開創一代盛世。

得民心者得天下。項羽鉅鹿一戰以少勝多擊潰章邯,奠定了西楚霸王的的地位,後來坑殺二十萬秦國降軍、進兵咸陽殺秦王子嬰、搶掠財寶美女、燒阿房宮、放逐義帝、任人唯親等等都大失人心。秦末起義源於秦的苛政,項羽一系列的做法跟秦其實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韓信還說項羽是婦人之仁,光做表面文章。部下生病了可以傷心得流下眼淚,可以分吃分喝;部下建功立業了該封官進爵的時候,他把官印拿在手裡摩挲壞了也捨不得給。韓信的話肯定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但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項羽用人是有問題的,不得人心。

反觀劉邦起點雖然很低,但他善於用人、知人善任,不僅僅有從老家一起起事的老幹部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後來還重用投奔過來的張良、韓信、陳平等等,張良負責戰略、蕭何負責後方管理、韓信負責軍事。劉邦攻破咸陽後,財寶無所取婦女無所幸,並且還軍霸上,跟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及盜抵罪”,無不體現了仁政、心之於天下的謀略。劉邦的用人一直為後世稱道,在韓信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韓信是從項羽那邊過來的,還嫌棄最初的職位太低(治粟都尉,負責管理糧餉)而出走過,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故事。儘管韓信不到三十歲並且寸功未立,但是劉邦還說聽從蕭何的建議,設壇、齋戒沐浴,以隆重的典禮來拜韓信為大將軍。事實證明劉邦設壇拜將是有遠見的,消滅項羽的戰爭主要都是韓信打的,為大漢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劉邦設壇拜將,韓信一舉成為眾將之首,周勃等一干戰功卓著的老幹部竟然都沒有反對的意見,這說明劉邦的領導力是超強的,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陳道明扮演劉邦,段奕宏扮演韓信

楚漢戰爭形勢圖

垓下之戰


豫史臺


拋棄項羽剛愎自用,輸一次就輸了自己的心理;學習劉邦,贏一次就贏天下的強者思維。

我認為,項羽因為是英雄,所以失敗,不對!英雄不一定就失敗。劉邦因為成功,所以是英雄,正確!

正因為項羽是英雄,他就可以失敗嗎?“勝敗乃兵家常事”。他還可以東山再起啊,只是他烏江自刎,沒有給自己東山再起的機會。他贏了那麼多的戰爭,就輸了垓下,就自刎,這是因為項羽輸了自己的戰略心理,他沒有輸給別人,準確的說,項羽是輸給了自己。

劉邦之所以打了那麼多的敗仗,屢戰屢敗,還能成功,正是因為他自強不息,越挫越勇的戰略心理才贏了項羽,最後成就了帝業。如果劉邦每一場大的戰爭下來就像項羽一樣無地自容了,自暴自棄了,那他也早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了。這正說明強者自強,強者自助。

項羽自以為自己是一方霸主,鴻門宴明明可以除掉劉邦的,為什麼結果是放虎歸山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項羽自大,剛愎自用,不聽謀士的話,才放虎歸山。項羽要平天下,垓下之戰時有勇有謀的人都去了哪裡呢?

我們再來看看項羽的性格。力大無窮,英勇善戰,這是他的優點。正是他英勇善戰這一點,造就了項羽自命不凡,自信自己能打贏戰爭,事必躬親而不聽他人的勸說,導致了錯失輔佐他最重要的人。下面從3個方面來分析:

1.項羽的眼裡只有自己,不重用韓信,導致韓信的離去,自此劉邦如虎添翼。

2.只相信自己眼裡看到的東西,只認為自己看到的東西就是正確的,逼得陳平投了邦。

3.猜忌范增,導致范增告老還鄉,失去了最後的一道屏障。

雖然項羽失敗的原因還有其他的,但剛愎自用是最主要的,導致最後無法挽回的垓下之戰。那一戰,打的就是心理戰。著名的“四面楚歌”,這是家喻戶曉的楚漢故事了,從這一戰中,又有誰能夠說心理作用能夠不重要呢?

所以,無論是盛世太平年間的平民百姓,還是戰爭年代的雙雄爭霸,自信,自強,贏自己的強者心理尤為重要。項羽和劉邦的事例是典型的例證。

怎樣才能讓自己不會剛愎自用呢?做到下面3點可以很好的避免:

1.不管身處什麼崗位,自信,自強就好。我們不要過分的相信自己,也不要固執己見。要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這樣我們才能公平公正的去判斷一件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讓自己發展得更好。

2.平常多學習,多思考怎樣才能彌補自己的短處。這樣,在關鍵的時候,我們才會虛心請教,才能明察秋毫,才能得到更多有利於我們的信息,才不會在關鍵的時候敗得一塌糊塗。

3.培養我們堅定的戰略心理,學習劉邦不怕輸,會合作,贏一次,就贏天下的強者思維。

這就是我今天回答的,項羽因為是英雄所以失敗,劉邦因為成功所以是英雄,對此你怎麼看?喜歡這篇問答的朋友,歡迎分享給你身邊需要的人,你留有玫瑰的餘香,是趙趙寫作最大的熱情。


趙趙的春天


“項羽因為是英雄所以失敗,劉邦因為成功所以是英雄。”這句說怎麼看?先暫時放下,我們來看一下關於英雄的解釋:

1、指才能勇武過人的人。

2、指具有英勇品質的人。

3、無私忘我,不辭艱險,為人民利益而英勇奮鬥,令人敬佩的人。

4、英雄是一個比較主觀的概念。一般是指在普通人中間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他們能夠帶領人們做出了巨大的對人們有意義的事情,或者他們自己做出了重大的事情。

從關於英雄的解釋來說,項羽符合大家理想型的英雄(高大英武)。劉邦符合大家現實中的英雄(勝王敗寇)。

對於這句話個人看法是:

項羽不是因為是英雄才失敗,而是沒有面對失敗的勇氣,沒有從頭再來的勇氣,才所以失敗。不以成敗論英雄,他是英雄,但不是因為是英雄才失敗。

劉邦因為他開創了大漢朝,建立了社會安定秩序,所以他是英雄。




變化的史不變的歷


您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這句話的前半句的意思是項羽的“個人英雄主義”是他的失敗原因。確實如此,其個人英雄主義和表現在以下幾點:

  1. 在營救趙國的過程中,項羽與時任主將宋義意見不合,項羽不以理服人,而是直接將意見不合的人處死,可以看出項羽此人行事不考慮他人意見。在
  2. 消滅秦國,分封諸侯王時,項羽只分封對其有過幫助的各路諸侯,因此導致諸侯各國大亂。特別是後來的齊國,因為項羽分封有失公允,導致齊國成了後來項羽的死對頭,牽制住了項羽的力量。
  3. 項羽另一個“個人英雄主義”是他自以為蓋世無雙,因此不需要外人的幫助,只有跟他朋友才委以重任,這是項羽遠遠不如劉邦的一點。正如劉邦後來所說,自己能夠勝項羽,因為有蕭何、韓信、張良的幫助。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卻不信任他,不能知人善用是項羽最大的缺點。



其次,我們看後半句“劉邦因為成功所以是英雄”。

這後半句話第一層意思是“成王敗寇”:只要一個人成功了,他可以被成為“英雄”、可以被稱為“豪傑”、也可以被稱為“神人”。總之,只要是褒義的稱呼都可以加在成功人士頭上。

第二層意思是,這句話暗指劉邦背信棄義,不是“真英雄”,這裡的英雄與之前說到“個人英雄主義”就不同了,而是說劉邦不是光明正大的人,劉邦究竟做過哪些背信棄義的事呢?總結如下:

  1. 劉邦在關內重新出兵時,與項羽約定只要關中之地,結果項羽信以為真,沒有在意劉邦。劉邦於是趁機東進,打到項羽的老巢—彭城。後來劉邦與項羽有鴻溝之約,結果劉邦又欺騙了項羽,因此給人了背信棄義的印象。
  2. 劉邦因有三大名將韓信、彭越、英布的支持下,方能打敗劉邦,然而在登基後卻誅殺有功之人,因此劉邦不能被稱為“真英雄”。
  3. 劉邦在彭城之戰失敗的逃亡過程中,因為著急逃跑,數次將他的兩個孩子扔下車,以加快速度。拋棄自己的親生骨肉,怎麼能稱的上是英雄呢?


以上就是我對這句話的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