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臨終前,為何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

史事春秋


白馬之盟不是劉邦臨終前約定,應該是在平定英布前後發生的事,盟約內容是非劉氏不得為土,非軍功不得為侯,違約者,天下共擊之,並有一條“國以永存,爰及苗裔”,就是說功臣子孫永受特權。從內容看,真實性可疑,有人認為是功臣誅諸呂后捏造出來的,也有認為說是真的,說它是漢初天下格局的定海神針。

“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白馬之盟的核心內容,最先見之史記呂太后本紀和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可看作它是皇室與諸侯瓜分天下的誓言。兩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保障功臣的利益,來使他們拱衛皇家,拱衛皇家的重要方式是“非劉氏不得為王”,皇家在功臣的保護下,也受到約束,就是非軍功不得侯。不是皇帝想封誰為侯爺就能封的,後來世事變遷,局勢多變,但漢朝初,國家的穩固,危而不顛,與這個盟約大有關係。用後世的一句話,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齊心協力打倒危害王朝的搗亂者。

劉邦以項羽分封下的諸侯王,逆襲打倒霸王,奪取天下,得天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大力相助,又沿襲分封的呼聲,立國初先後分封了韓信、韓王信,盧綰,英布,韓信,臧荼,彭越等異姓王,隨著天下安定,皇權獨尊的意念和天下急需統一方針施政恢復元氣的需要,劉邦開始逐步剷除諸侯王,最後只剩長沙王吳芮因實力弱和張良保護,以及近境有南越等原因等以保存。在此過程,對剷除的諸侯王封地,劉邦以兒子等至親分封填好各地的空缺,大封同姓王的同時,又加了一把鎖,就是白馬之盟,在平定英布的過程,與諸位同行打天下的功臣約定。這也是後來陳平周勃誅諸呂的上方寶劍。

約定雖然對拱衛漢朝朝廷有了明顯的作用,但它的反作用也在後來逐漸出現,比如分封同姓王,有劉邦的盟約保障,以致諸王尾大不掉,形成地方勢力,吳王劉濞甚至可以自鑄錢幣,權傾天下。經過文景武三代努力,也經歷了七國之亂和中央地方的多次角力,分封之禍到武帝時才消除,事物有正反二面,凡事有弊必有利,能到什麼作用,要看如何善用,和後來者怎麼取捨彌補了。


南方鵬


劉邦在“楚漢戰爭”時,為了籠絡手握重兵的軍事將領,激勵將士用命嬴得戰爭勝利,採取了“裂土封王”的策略。韓信、黥布等多人被封為王,因獲封為王的眾人非與劉邦同姓,史稱為“異姓王”。

劉邦在攻滅項羽建立漢朝後,多位“異姓王”謀反或涉嫌謀反而被劉邦剪除。由此,劉邦認為異姓封王權勢過大極易反叛,所以大封自己的子侄為王,因是劉姓皇族自應維護朝廷、拱衛中央。

也加之,在劉邦晚年皇后呂稚和呂氏子弟權勢越來越大,劉邦也擔心自己死後呂氏篡位。所以,劉邦召集眾臣,殺白馬盟誓:只有劉姓皇族子弟可以封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但劉邦死後,呂稚馬上破壞了“白馬之盟"大封呂氏子弟為王。呂后死後,忠於劉邦的眾臣剿滅了謀反的“諸呂”。後來,劉邦所封的劉姓諸王也為自保和爭奪皇位,爆發了“七國之亂”。


林城布衣10001


都知道劉邦在當上皇帝之後,誅殺了很多當年為他打江山的有功之人,主要體現在他冊封的那些異姓諸侯王身上!

在得知燕王盧館造反以後,高帝十二年(前195年)春二月,劉邦派遣樊噲領兵攻打盧綰。同時,宣佈廢黜盧綰的燕王之封,並分封自己最年幼的皇八子劉建為新的燕王。

不久,劉邦按照當時的儀式,殺白馬告天盟誓:“不是劉氏家族而做了王的人、沒有功勞未經冊封而當了侯的人,天下共同誅殺他!”這就是著名的白馬之盟。

這道盟誓一共包含了兩層含義:其一,封王只限於劉氏家族;其二,非劉姓的人沒有大功、沒有經過皇帝批准,不能封侯。

白馬之盟一方面體現了劉邦對異姓王的徹底失望,就算是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發小,最終也選擇了背叛。另一方面,這道誓約也並非只針對盧綰,很有可能也是為了約束對呂氏的膨脹。後來,陳平、周勃發動政變,誅滅呂后的族人,也正是以白馬之盟為合法性依據。

最後,劉邦立下白馬之盟,本質上是對分封制度的極大限制。劉邦當初之所以要封王、封侯,都是不得已為之,其實他內心還是嚮往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秦朝制度的。為了防止有人在他死後濫行分封,任意削弱中央集權,他必須對天立下盟誓,將封王、封侯的準繩儘量收緊。封王只限於他的子孫後代,封侯只限於對朝廷有大功勞的人。


野史共享


劉邦晚年將劉氏諸侯們叫過來舉行家庭聚會時,殺了一匹白馬,讓大家對著白馬起誓: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這次起誓,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白馬之盟”。

事實上,很多重要的決策,都是當時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等到真正需要它時,便忍不住驚歎:哇塞,感謝某某某的先見之明!

白馬之盟,便屬於這一類。

接下來,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談,“非劉氏不得稱王”這幾個字背後的深意。

一、劉邦認為天下都屬於劉家,實施白馬之盟可以幫助後代掌握國家

《史記》: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劉邦問父親的這句話,表明他將天下都看作了自己的產業,這種家天下的觀念也極大的影響到了劉邦關於分治天下的看法。

劉邦和秦始皇是同時代的人,他親身體驗了周朝分封制帶來的弊端,同時,他也親自見證了六國貴族對於郡縣制的牴觸情緒。

所以,在劉邦上臺後,他想了個折中的辦法:郡國並行制。

從白馬之盟咱們可以發現劉邦的想法很簡單,他告誡自己後代將劉氏任命為某某王,然後再將異姓功臣任命為某某侯,這樣一來便可以建立起以劉氏為主幹,異姓功臣為枝丫的漢家天下。

二、諸侯王威脅到了皇權

《漢書》:於是諸侯上疏曰:“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又加惠於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

在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階段,他這個漢王和楚王韓信、韓王信等人地位職級上是相等的,這樣做造成了兩個很尷尬的局面:

1、領導的手下職級上平起平坐;

2、手下們會嘗試自己是否也能取代這個和自己平級的人。

對於一個帝國的統治者而言,手下的大臣們隨時都有實力和動機來推翻自己,這無疑不是劉邦想讓自己的後代面對的情景。

所以,劉邦在自己為後代做規劃的時候,帶頭示範了一下如何將漢初分封的八個異姓王中的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五人給安排得明明白白。

《漢書》:昔高祖定天下,功臣異姓而王者八國……張耳以智全,至子亦失國。唯吳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傳號五世,以無嗣絕,慶流支庶。

“非劉氏不得稱王”短短几個字,便表現出了劉邦教導後人如何“外收軍權”的具體做法。

三、為了防止呂后謀奪漢家天下

劉邦晚年,曾經讓周勃他們去殺樊噲,理由是事先有人告訴他,樊噲可能和呂后合謀,奪取漢室基業。

老夫老妻了,劉邦對呂后知根知底,他一方面需要呂后幫助自己劉氏管理天下,另一方面又擔心自己去世後,呂后會奪取漢家天下。

劉邦為了牽制自己老婆,便想借助這種手段來阻止呂氏滲透到朝廷中,他想只要劉氏掌握住了國家的命脈,便可以掌握住國家的走向。

結語

劉邦“非劉氏不可王”的遺訓,更多的是他家天下觀念的意識集合體,這種依靠契約精神來約束權臣和後代的做法,符合統一王朝發發展需要,卻不具備足夠的約束力。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1】《史記》

【2】《漢書》


腦洞趣味歷史


所謂的“非劉氏不得稱王”並非劉邦臨終前提出來的。《史記·呂太后本紀》記載,歷史上劉邦在登上皇位後和群臣以斬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白馬之盟的核心就是確保只有劉姓可以成為天下的王。通俗來講就是,白馬之盟是劉邦和群臣約定,共誅心懷不軌者的誓言。白馬之盟是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必須要殺牲取血,並用手指蘸血塗在嘴唇上,以示恪守盟約的意思。

白馬之盟源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的歃血為盟。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槃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它們的大義都是泛指結盟。劉邦的白馬之盟可以說好處多多,以一條盟約可以實現三個目的,堪稱一石三鳥之計。

一、為自己剷除異姓王找到合理的藉口

歷史上起義軍覆滅秦朝後,又短暫的形成了諸侯割據的局面。楚漢爭霸時,劉邦藉著手下眾多將領與背叛項羽的諸侯王而打敗項羽取得天下。所以在戰後劉邦不得不對功勞最大的將領們封賞為王。但之後劉邦又對諸侯王們心存疑慮。劉邦認為諸侯王們都是不穩定因素,他害怕他們危及到自己的江山。所以劉邦開始著手翦除異姓諸侯王和功臣勢力。韓信、其後彭越、英布、韓信、臧荼、盧綰等王皆一一被其貶殺。本身劉邦這種鳥盡弓藏的做法讓人十分的鄙夷。但劉邦有了白馬之盟後,起碼錶面上劉邦不至於那麼難堪,起碼他給了自己一個藉口。

二、對宗族分封做鋪墊

劉邦建立漢朝後,雖然沿用了秦朝的一切體系。但在行政體系方面,劉邦雖然同樣沿用了郡縣制。但與此同時劉邦也照搬了分封制。因為劉邦把所有的異姓王都剷除之後,他發現漢朝對於天下的控制力還是太薄弱,除了關中地區外,漢朝影響力實在低的很。在邊疆地區則更顯得鞭長莫及。所以劉邦為了加強漢朝對於天下的掌控力度,因此大封同姓諸侯王,實行郡國制,以保劉氏江山穩固。

三、給漢朝添加了一道保險

白馬之盟的內容有兩條。第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第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有一句話叫做“封王列土”。又叫裂土封候,裂土,指的是分割出一塊土地,封王,則便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合在一起就是割據一方而為主。在秦朝以前各諸侯王割據一方稱王稱霸。秦始皇平滅六國一統天下之後,整個天下重新歸一。劉邦既然繼承了秦朝的疆土,那麼他就絕對不允許漢朝的疆土再度分裂,整個天下的主人只有劉氏一族,所以劉邦才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因為劉氏封王那天下依舊還是劉氏的天下”。但異姓封王那麼他的領土就永久不屬於劉氏了,更危險的很可能還導致天下再度回到春秋戰國時期那種諸侯王割據的紛亂局面。所以劉邦的白馬之盟對於漢朝來說是一道堅不可摧的保險。這才是白馬之盟最關鍵的原因。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其一,是因為劉邦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列國是如何把周王朝架空的。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成功以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統治地區,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是這是他面對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如何管理這些土地,他採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眾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眾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因此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當時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由於當時的交通信息不暢,一開始的時候,眾諸侯國的確對周王朝忠心耿耿,但隨著時間的更替,各諸侯國主的野心便不斷增加,開始出現大國蠶食吞併小國的情況。而這種時候,天子對他們沒有任何辦法。

其二,劉邦本人對秦王嬴政是非常崇拜的,他也想延續秦朝的制度,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是他總結了秦朝的失敗以後,發現這樣的做法雖然很快,但是會因此社會動盪,因此,他選擇了延續周王朝的制度,通過周王朝的制度逐漸過渡至秦朝制度,因此便開始了分封。

其三,劉邦在打天下的時候,為了能夠更好的團結各方力量,便分封了以漢王為中心的眾諸侯王,其中,也不乏劉邦的心腹大將,如,韓信、彭越、英布等等,在劉邦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因為各地的異姓王有兵將,還三心二意,嚴重威脅皇權。

其四,按照中華民族的傳統,父母兄弟即為同戚,同性之間即為同宗,同宗之間打的再兇也是家族內部矛盾,不會把劉邦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加之漢朝在建立之初也同樣出現了許多諸侯王作亂,因此,劉邦才決定對這些人下手,以免在他死後這些人對其妻兒子孫構成威脅,從而覆滅漢王朝。


大胖子爸爸


引言: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此時正處於西漢初期,一個年逾花甲的老人顫巍巍的走向高臺,眼前,是一批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夥計們,有蕭何,有陳平,還有曹參周勃等人。看著臺下的眾人,老人吩咐侍從道:“開始吧!”隨即一匹白馬在眾人面前被殺,馬血被分到每個人手中,老人用手指蘸了蘸碗中的血,塗到嘴邊,以示莊重,臺下大臣們也紛紛效仿。老人隨即說道:“今日,朕與諸位在此殺白馬以盟誓,自此之後,非劉氏不得稱王!沒有功勞的人不得封侯!否則天下將共同討伐他!”言罷,群臣跪拜,口中稱“諾”,老人見狀,嘴角微微上揚,滿意的笑了。

漢高祖劉邦劇照

這個老人,就是中國歷史上西漢王朝的開創者——漢高祖劉邦!而剛剛進行的那個儀式,後世稱之為“白馬之盟”。白馬之盟的核心即“非劉姓不得封王”,而在此之前,中國已經進行了八百多年的異姓王分封制度,為何劉邦在年逾花甲之際要與眾臣進行盟誓,規定“非劉姓不得封王”呢?

一.擅於總結——封王的初衷

劉邦一生,總共活了六十二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出生到四十八歲的混跡社會底層時期,四十八到五十五歲的爭奪天下時期,五十五歲到六十二歲的坐天下時期。而這三個時期中,對劉邦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第二個時期,三年滅秦,四年平項,艱苦卓絕,在此前,這兩個對手的實力都遠勝於劉邦,卻最終都輸給了劉邦。所以,功成名就的劉邦開始總結教訓。

1.秦朝失敗的原因

劉邦早期做過秦朝的底層公務員,深知秦朝的制度,所以,在他來看,秦王朝失敗的原因,除了苛政猛於虎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沒有進行分封制度。

秦在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把天下分為三十六和郡,由國家統一管理,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中央集權的提高。但是,當天下出現叛亂時,地方官員很快處於癱瘓狀態,而且因為沒有分封諸侯王,沒有一個地方勢力幫助秦朝反抗,從而導致秦朝滅亡。因此,劉邦看來,單純施行郡縣制並不可取。

秦朝的郡縣制示意圖

2.項羽失敗的原因

項羽是劉邦滅秦後的第二個敵人,而項羽的失敗,除了他自身的殘暴和剛愎自用外,大肆進行異姓諸侯王的分封也是他失敗的一大因素。

在秦朝滅亡之後,項羽主持了分封大會,把天下分給了各個諸侯,但由於項羽分封不均,而且在封王的時候沒有封一個自己的親族(唯一一個關係好的英布最後還掉過頭來打項羽),所以封完沒幾天,齊國的田榮,代國的趙歇,燕國的臧荼還有他劉邦先後起來反對項羽,天下再度陷入紛亂。所以,單純進行異姓王的分封也不行。

劉邦總結了秦與項羽失敗的原因,那麼,既不能單純的施行郡縣制,也不能大肆分封異姓諸侯王,所以,劉邦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採取郡國並行制度,同時,為了國家安全起見,把諸侯國的國君全部換成劉姓人。

二.效果不錯——劉邦的實驗

雖然劉邦有了分封同姓諸侯王的念頭,但畢竟這是歷史上頭一回,沒有前例可援,劉邦在處理這件事情上也非常謹慎小心,為了保險起見,劉邦搞了一個局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這一設想是否靠譜。

首先,劉邦把韓信從楚王的位子上拿了下來,同時,把楚國的土地一分為二,淮河以西的土地給了弟弟劉交,淮河以東的土地給了荊王劉賈,希望通過這兩個親人的治理,為後來的劉姓封王打下基礎。




楚王劉交畫像

結果非常讓劉邦滿意,楚王劉交在任上做的非常好,在楚王任上,劉交重用儒生穆生,申公等人,大力傳揚儒家經典,同時又培養家學,讓自己的子嗣學習《詩經》,從此家學也成為中國家族傳承的一大傳統。因為這些功績,劉交把楚國治理的井井有條,而另一位荊王劉賈做的也不錯。

通過劉交與劉賈兩個人的實驗,劉邦感到自己老劉家還是有不少人才的,而且把諸侯國治理的非常好,給中央政府省了很多麻煩,這次的成功,也讓劉邦為就來施行“非劉姓而不王”提高了很大信心。

三.劉姓封王——好處多多

對於劉邦來說,劉姓封王是件好處非常多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著自己的弊端,而封劉姓諸侯王這件事在劉邦看來好處非常多,所以他選擇執行。

1.壓制異姓諸侯王

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為了籠絡人才封了不少的異姓諸侯王,很多時候劉邦在分封時是極不情願的,比如韓信封齊王和彭越封梁王等。

如今天下平定了,為了削弱壓制這些諸侯王的勢力,劉邦把自己的親族全部安排在異姓諸侯王的封地上,比如把韓信的楚國交給劉交和劉賈,把彭越的梁王交給兒子劉恢,把英布的淮南王交給兒子劉長等,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削弱異姓諸侯王的實力,擴大劉姓王族的勢力。

漢初異姓諸侯王分佈圖

2.穩定天下

經過了數百年的戰亂,漢朝初年國家人口銳減,城市化發展非常緩慢,除了個別大城市以外,很多地方都是鄉村或者荒無人煙,而劉邦自己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心力去管理這廣闊的土地。但是,放任這些土地自己發展又容易形成地方勢力,不利於國家統一。

因此,劉邦進行劉姓封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子嗣親人們派到各個政府無暇顧及的地區,讓他們來進行統治,這樣天下就相對穩定,不容易出現叛亂的問題。

3.鞏固政權

劉邦的妻子呂雉是一個女強人,在劉邦去世後大肆屠殺劉姓諸侯王,分封呂氏外戚,但自始至終呂雉都不敢取代劉姓皇帝,因為呂后雖然殺了很多劉姓皇族,但地方上劉姓諸侯王的勢力依然很強大。

朱虛侯劉章劇照

並且,在呂后去世後,中央的陳平周勃之所以能夠平定諸呂之亂,很大程度是是依靠了劉姓皇族的幫助,朱虛侯劉章殺死了相國呂產,幫助周勃獲取了兵權,齊王劉襄在外舉兵,牽制了呂氏的實力,使這次行動獲得成功,皇權再度迴歸劉姓家族手中。

4.招攬人才

劉邦自己深知,取天下在於用人才,所以他對群臣說自己打仗不如韓信,智謀不如張良,後勤供給不如蕭何,但自己可以取得天下關鍵就在於自己會用人才。但人才很多時候會像韓信一樣被埋沒,只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挖取人才,所以,分封劉姓諸侯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讓他們去招攬人才。

《淮南子》成書

而這一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淮南王劉安在位期間喜歡學習戰國四公子招攬賓客。他一生做過兩件好事,一個是發明了豆腐,另一個就是撰寫了《淮南子》。而《淮南子》的寫作成功就在於劉安所招攬的那些人才,為了紀念那些人才,劉安把這些門客中最出色的八個人稱為“淮南八駿”或“淮南八公”,今天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就是紀念這一事蹟而命名的,《淮南子》的問世也為今人研究古代文學地理等諸多方面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四.封王也不同——劉邦的私心與預見

不過,雖說劉邦決定了“非劉姓而不王”,但畢竟人數眾多,很難一碗水端平,在進行分封同姓諸侯王時,劉邦也難免有所私心。同時,劉邦也有自己的顧慮,而這些,都讓他在封王時產生了差異。

1.劉邦的私心

劉邦有三個兄弟,還有八個兒子,人一多了劉邦難免有些偏見與私心。

因為劉邦的私心,劉邦的大兒子劉肥是他的私生子,因此即使年齡最大也沒法繼承他的位置,為了補償劉肥,劉邦把諸侯國裡地盤最大的齊國給了他,而且規定所有會說齊國話的老百姓都歸劉邦管。同樣是親戚,劉邦大哥的兒子就一直沒封,因為當年劉邦落魄時經常去大哥家蹭飯,受到大嫂的侮辱,記仇的劉邦在發達之後一直忘不了這事,一直到自己父親劉太公專門找他,才封了自己這個侄子劉信為侯,還給了個特別諷刺的稱謂“羹頡侯”。

蹭飯失敗讓劉邦懷恨在心

2.劉邦的預見

劉邦進行封王時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外戚問題,劉邦起家除了蕭何等人的幫助外,呂氏一族在他剛起事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劉邦在坐擁天下後呂氏家族也開始封侯拜相,實力非常大。

劉邦在世時就已經非常感受到呂氏一族的威脅,在自己寵妃戚夫人與呂后爭太子一事中展現的尤為明顯。所以,劉邦為了壓制呂后一族,也為了自己愛子劉如意的安全,讓他做了趙王,還把最值得信賴的重臣周昌安排給劉如意做丞相,希望以此來可以護得愛子周全。

五.非劉姓而不王——意義深遠

擅於總結和學習是劉邦的一大優點,但劉邦畢竟文化水平不高,想問題時總也不太全面,對於秦和項羽的失敗劉邦雖然進行了分析,但並不全面,而且總結錯了。他把秦與項羽的失敗片面的歸咎於分封的不完善,錯誤的總結下所進行的決定,往往也是錯誤的!

因此,劉邦的這一制度給漢朝的後世之君留下了大麻煩,文帝時期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造反;漢景帝時期引發了更厲害的七國之亂,差點滅了國;漢武帝時期也爆發了淮南王和衡山王的叛亂。一直到漢武帝聽從主父偃的建議,推行“推恩令”,大幅度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才使得困擾漢朝半個多世紀的諸侯國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漢武帝的“推恩令”徹底解決了劉邦的錯誤

但是,劉邦的這一決定對後世影響卻是非常深遠的,自漢朝以後,歷朝歷代進行封王時都選擇同姓親族進行分封,以期可以鞏固政權,但因種種原因,這些同姓諸侯王間也爆發了諸如西晉“八王之亂”,明朝“寧王叛亂”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前進的步伐。

結語:

一筆寫不出兩個劉字,為了漢朝的江山,劉邦選擇“非劉姓而不王”本無可厚非,卻忽視了他的影響力與弊端。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兩面性,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所以,我們在做任何決定時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不然很有可能會把事情搞砸,以史為鏡,方能明得失!


相城歷史小學生


這個問題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劉邦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在剪除各異姓諸侯王之後,劉邦的殞命很大程度是因為在征討英布的過程中受了傷。可以說,在這種時刻劉邦深刻體會到了異姓諸侯王反叛的隱患。畢竟之前的韓信、彭越、張敖、盧綰等人基本上多有一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意味。英布真實的起兵作亂,也讓劉邦意識到他的擔心是正確的。異姓諸侯王作亂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有很大程度會非常劇烈。如果不是他早早地解決了韓信和彭越,幾家諸侯王一旦聯手,那麼可能以他的兵力也很難壓制。所以,他在最後的時刻規定‘非劉氏不得稱王’,這是為了防止後來的君王濫封諸王,引發禍患。

第二,從政壇的角度看來。其實,劉邦立下的這項規定也有私心。作為開國之君,劉姓皇族的創始者,後世如果不立異姓王,那麼江山就會一直在劉姓家族中傳承。其實劉邦也意識到了同姓王也有可能作亂。比如在分封吳王劉濞時說“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豈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邦認為天下同姓一家,可以從宗法血緣的角度限制諸侯王的造反。而且,就算是同姓諸侯王造反,江山也會在劉氏手中。從他的角度看來,這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他看出劉濞有反相後也沒有即刻誅殺,防患於未然。所以,可見劉邦的這種安排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經典守望者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三月中旬,離劉邦去世還有一月餘的時間,劉邦拖著重病之軀同王陵、陳平、王勃等朝中重臣,一起殺白馬立誓,對天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即非劉氏不為王,非功臣不為侯。

這就是“非劉氏不王”的來歷。

那劉邦為何要與眾臣立下這樣的誓言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漢初諸侯王的權力到底有多大,他們的實力有多強。



簡而意賅的說,漢初的諸侯王就是與漢天子共天下的“人君”,諸侯王名義上臣服於漢天子,但實際上他就是翻版的漢天子,在封國中,他就是皇帝,擁有自己的百官,自己的軍隊,自己的百姓。

官制上與皇帝“等齊”的諸侯王

官制上。漢初,據《史記·五宗世家》所載:“得自除內史以下。漢獨為置丞相、黃金印。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擬於天子”,就是說,當時除了諸侯國丞相是漢廷委派的外,其餘官員,如內史、御史、廷尉正、博士等,都由諸侯王自行任命,與天子無差。

同時諸侯國所置官吏也與漢廷大相徑庭,《漢書·百官公卿表》載:“金璽盭綬,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在漢初的諸侯國中,與漢廷一樣,設有太傅、內史、中尉、丞相等官職,且職責也一樣,太傅輔政諸侯王,內史掌封國民政,中尉掌封國軍政,丞相統領封國百官。



此外,諸侯國中的官員,其地位也與漢廷的官員無二,如賈誼所言:“天子之相,號為丞相,黃金之印;諸侯之相,號為丞相,黃金之印,而尊無異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諸侯列卿秩二千石,則臣已同矣”,漢初,朝廷的丞相與諸侯國的丞相都是金印紫綬,中尉、內史、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等列卿都是秩二千石的官員。

綜上所述,從諸侯王可以自行委派除丞相外的其餘封國官員,其封國官員的地位又與中央朝廷的官員無差,我們就可以看出,諸侯王權力之大,畢竟除統領百官的丞相外,其餘的,如掌封國民政的內史,掌封國軍政的中尉等都是諸侯王指派的,也就是說在封國中的軍政事務皆由他說了算,他就是皇帝。

諸侯王擁有幅員遼闊的封土

孟子曾說過:“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這三點漢初的諸侯王是樣樣都不缺,除前文所說漢初的諸侯王除擁有治民權,及對政事的掌控,他們亦擁有幅員遼闊的封土。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載:“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為燕代國;常山以南,大行左轉,度河、濟,阿、甄以東薄海,為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帶江、淮、穀、泗,薄會稽,為梁、楚、淮南、長沙國:皆外接於胡、越”,漢初,劉邦所分封的燕、代、齊、趙、梁、楚、淮南、長沙、荊、吳等十國佔據了大漢40個郡的疆域,基本上與戰國時期六國疆域相等。

而作為中央朝廷的漢朝卻只“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內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漢中央朝廷僅獨佔三河、東郡、潁川、南陽等十五郡,而在這十五郡亦夾雜著公主、列侯的食邑。



由上可知,當時諸侯王疆土之遼闊,他們幾乎佔了漢朝天下三分之二的疆土。同時,這些諸侯王所佔的疆土並不都是貧瘠之地,如梁國、吳國、淮南國等,他們的封土多為富庶之地,百姓更是眾多,因此一旦他們聯合起來,其實力必然是要遠強於漢中央朝廷的,而這對於漢天子來說,諸侯王顯然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諸侯王擁有獨立的財政權

漢初,諸侯王除了擁有獨立的官僚體系、遼闊的疆土,還擁有獨立的財政權,《史記·平準書》載:“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入,自天子以至於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焉,不領於天下之經費”,當時諸侯王從封國中所得的賦稅,除上繳給漢中央朝廷的獻費外,其餘都有諸侯王自行決定,或招兵買馬,或支付官員俸祿,是悉聽尊便。



此外,諸侯王除了可以自由支配諸侯國百姓所繳納的賦稅外,他們還擁有獨立的鑄幣權、煮鹽權、鍊鐵權等權力,而當時漢朝的諸侯王就靠著這些權力,獲取了鉅額的財富,“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當時吳王劉濞就利用鑄幣權、煮鹽權獲得鉅額的財富,所謂“故吳諸侯也,以即山鑄錢,富埒天子”。

由此,想想看,一個擁有如此財政自由權的諸侯王,一旦他們有異心,對於漢天子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畢竟有錢,有地,又有百姓,又可以自主招兵,他們是絕對有實力硬抗漢中央朝廷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漢初諸侯王權力之大,實力之強,他擁有自己的官員,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財政,自己的土地,自己的百姓,完完全全就是一個縮小版的漢朝,而一旦他們有異心的話,憑藉著他們的實力,及完全獨立於漢中央朝廷的財政權、軍事權、政治權,他們是有造反的資本,也有造反的實力。可以說,一旦他們造反,對於漢中央朝廷來說,這絕對會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稍微應對不甚,就會動搖漢朝的統治。



由上可知,我們就可以理解劉邦為何要與眾臣立下“非劉氏不能為王”的誓言啦!因為諸侯王所能擁有的實力實在過於強大,一旦這個權力淪落到異姓之手,這對於劉姓江山來說絕對會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一旦劉姓出現一個過於無能的皇帝,而異姓諸侯王又有異心,那劉姓的天下恐怕就要拱手讓於他人了。因此,劉邦與百官定下“非劉姓不為王”的規矩,這無疑是為了以防萬一,從源頭上切斷異姓奪走劉姓天下的機會。

當然,讓劉邦絕對想不到的是,劉邦雖杜絕了異姓諸侯王造反的可能,但卻未能杜絕劉姓諸侯王與劉姓天子同室操戈的命運,自劉邦開始,擁有強勁實力的劉姓諸侯王時常有造反的舉動,如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我想這是劉邦萬萬沒有想到的。


澳古說歷史


前言:劉邦在戰勝項羽之後,建立了大漢王朝,此時的大漢政權還不是很穩固,畢竟劉邦的成功源於手下人的奮勇殺敵。對於這一點劉邦顯然是知道的,於是在大封群臣之時,更是封了八位異姓王,之後的這些異姓王或主動或被動反叛,除了長沙王吳芮之外,其他的七位都下場悽慘,年邁的劉邦自感時日無多,於是與大臣們定下了“白馬之盟”,簡單地說就是以後的藩王除了姓劉,就沒有可能了,為什麼劉邦會有這樣的決定,那些大臣們又是怎麼樣的反應?

“白馬之盟”的起因

劉邦與項羽還在玩命地廝殺時,他最大的靠山就是眾多的文臣武將背後的支持,才有了劉邦屢敗屢戰,卻能屢敗屢戰的原因。天下初定,那些為他賣命的將士需要的是褒獎,是肯定,最為直接的方式無疑是加官授爵。但是,在皇位寶座面前,劉邦與昔日的盟友都發生了心理變化,對於劉邦而言,那些臣服於自己的異姓王是否真心臣服?而對於功臣而言,自己的爵位雖然是拿命換來的,但是作為皇帝的劉邦會不會有猜度之心,怕其他臣子都有卻而代之的心思,來個兔死狗烹的辣手?於是韓王信,盧綰,英布,韓信,臧荼,彭越等相繼被剪除。

這樣就可以了嗎?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這時的大漢版圖範圍還沒有擴展開來,四方之地需要功臣勳貴之後繼續為大漢建功,於是便有了劉邦大封劉姓子孫就藩的事情,如代王劉恆,齊王劉肥等。把自己的子孫散開去,為大漢江山的穩固做一份貢獻,那麼這都是劉姓的“家天下”做法,和大臣們又有什麼關係?劉邦要的是他們的忠誠,防止自己駕崩之後,呂后會大肆封賞他呂家人,希望功臣勳貴們能以“白馬之盟”的誓言,來制約日後可能出現的呂氏專權。

“白馬之盟”帶給功臣勳貴們的好處

國以永存,施及苗裔。

這是劉邦與大臣們定下“白馬之盟”誓言中的其中一句,意思是隻要大漢江山永固,你們及你們的子孫所能享有的富貴不變!當然了,享受權利的同時義務也是必須的,那就是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簡單的說就是封王得是皇室成員,而封侯得有軍功。如果有人違反這個約定怎麼辦呢?都可以以此為由進行討伐!這樣做的妙處不少,既給了功臣勳貴們世代相襲的爵祿,更賦予他們包圍大漢江山的職責,有異心的人必然會遭到其他人的共同討伐,包括自己的妻子呂氏一門,而自己的劉姓天下將會更為穩固。

“白馬之盟”究竟針對的是誰?

漢興,外戚與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劉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漢書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這是在《漢書》中載明的內容,意思是定下此規定是防止日後外戚弄權,那麼這話的可信度有多少呢?在早於《漢書》的《史記·呂太后本紀》中也有記載,寫的是呂雉想立自家人為侯為將,作為右丞相的王陵,則是搬出了劉邦生前與大臣的約定,意思是呂氏的子孫也得按照約定來辦!這樣的正面反駁予以是觸動了呂雉的逆鱗,而左丞相陳平則是事故圓滑之人,說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結果王陵遭到了架空,這是委以太傅的虛銜,陳平被委以重任。

似乎昔日的“白馬之盟”這是喊喊的口號而已,大漢的功臣勳貴們一如既往地享受著高官厚祿,而呂雉也舒心地稱制多年。隨著呂雉薨了,呂氏子孫也遭到了功臣勳貴們和劉姓子孫的清算,他們所依靠的正是昔日的“白馬之盟”為做事準則。可見,劉邦生前所訂立的“白馬之盟”,要制約外戚做大,防範劉姓被取代才是重頭戲!

結語:劉邦的“白馬之盟”是在平定諸多異姓王之後出現的,似乎是防止日後功臣勳貴們做大,可是不要忘了,他所封的八大異姓王就剩餘一個吳芮了,難道是特指防範他的?這時的劉邦雖然是年老之軀,但是真要除掉這位僅存的長沙王,自己不用御駕親征就能實現平叛,可見“白馬之盟”訂立的初衷是安撫功臣勳貴的同時,也是一種託付,其目的是要給他們一個維護劉姓天下的“皇帝特許”之權。


相關史料:

《史記》《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