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光緒、宣統年間,兩江總督歷24任。清朝滅亡後,兩江總督署成為中華民國臨時總統府。

第一百任:劉坤一(未實授)

在任時間: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甲戌(1875年1月12日)至光緒元年八月丙寅(1875年9月1日)

離任原因:沈葆楨未到任前,劉坤一以江西巡撫署理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劉坤一照片】

劉坤一(1830-1902)字峴莊,湖南新寧人。廩生出身,累擢直隸州知州,歷任廣西按察使、廣西布政使、江西巡撫、署理兩江總督、兩廣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幫辦海軍事務大臣兼兩江總督,江寧將軍加太子太保等職。劉坤一曾三任兩江總督,光緒二十八年去世,時年73歲,追封太子太傅,一等男爵,諡忠誠,入賢良祠,原籍和立功省建有專祠。

咸豐五年(1855)劉坤一參加鄉勇團練,加入湘軍江忠源部,征討太平軍,因帶兵有功,由廩生逐級升為教諭、知縣、知州、知府、廣東按察使及廣西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晉升為江西巡撫,受儒家思想影響過深的劉坤一在江西巡撫的九年任期內作風十分保守,認為社會的富強源於典章制度的優良,一味抄襲西方的先進技術不如“自力更生”,對洋務派“師夷長技以制夷”理念不予認同。次年,在廣東嘉應州殲滅太平軍殘部,加封一品頂戴。同治十一年(1875)左都御史胡家玉與劉坤一互相彈劾,劉坤一被革職留任,降三品頂戴。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1900年 劉坤一 西摩爾等人《東南保護條款》前】

不久,劉坤一被提拔署理兩江總督,次年晉升為兩廣總督,在任時積極改革稅收制度,打擊走私,禁止賭博,改革鹽政。光緒五年(1879)劉坤一再度出任兩江總督,併兼南洋通商大臣。這時的劉坤一意識到了洋務運動的重要性,大力支持洋務派籌建工廠,培養人才。同時裁減鄉勇,以降低軍費支出,減免賦稅,減輕百姓負擔。次年六月,劉坤一先後兩次被彈劾,同年年底,被革職回鄉。

光緒十六年(1890)賦閒在家九年的劉坤一,再度復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次年又受命幫辦海軍軍務。光緒二十年(1894)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劉坤一被任命為江寧將軍兼欽差大臣,節制關內外各軍對日作戰。而朝廷卻又一面於日軍展開議和談判,在得知清廷即將與和談成功時,他幾次上書反對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並大力支持臺灣巡撫唐景崧力守臺灣,然而由於清廷從中做梗,劉坤一的努力付諸東流。最終光緒下旨批准《馬關條約》。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中日甲午海戰】

次年,劉坤一聯合張之洞上書朝廷奏請對軍隊、經濟及教育進行改革,並加入了主張變法的強學會。光緒二十四(1896)劉坤一再度回到兩江總督任上,對清廷失望的他幾次上書申請辭官,都遭到了拒絕。兩年後,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太后意圖廢黜光緒,劉坤一多次上書予以反對。

光緒二十八年(1900)義和團運動爆發,不久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倉皇逃往西安,大清國岌岌。劉坤一主張嚴厲鎮壓義和團,並和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人倡導組織東南互保,保障了東南各省免受戰亂禍害。次年,又與張之洞聯名上《江楚三折》,主張育才興學、整頓變通朝政、兼採西法意圖扭轉大清國江河日下的局面,開啟了清廷晚清改革的先聲,然而,在改革開始不久,劉坤一卻在光緒三十年(1902)去世,時年73歲。

第一百零一任:沈葆楨

在任時間:光緒元年四月壬辰(1875年5月30日)至光緒五年十一月癸未(1879年12月26日)

離任原因:因病在任去世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青年時期的沈葆楨】

沈葆楨(1820—1879)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漢族,福建侯官(福州)人,林則徐之婿、外甥。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升監察御史。歷任江南道監察御史、貴州道監察御史、九江知府、廣饒九南道、吉贛南道、江西巡撫、福建船政大臣、兼理各國事務大臣、兩江總督兼南洋事務大臣。光緒五年(1879)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享年60歲,諡文肅,追贈太子太保。

道光二十七年(1847)沈葆楨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升監察御史。咸豐四年(1854)補江南道監察御史,一年後調貴州道監察御史。次年,出任江西九江知府。

咸豐六年(1856)朝廷任命沈葆楨為杭州知府,然而其以杭州親戚過多,為避嫌改任江西廣信(上饒)知府。同年八月,太平軍將領楊輔清部萬餘人進逼廣信。當時,沈葆楨奉命在外徵辦糧餉,廣信守軍,聽聞弋陽失守,紛紛逃跑。危急關頭,沈葆楨夫人林普晴顯一邊鼓舞百姓守城,一邊派人向林則徐的舊部,駐紮浙江玉山的提督饒廷選求援。不久沈葆楨趕回廣信與饒廷選一起指揮清軍迎戰太平軍,七戰七捷,擊退了楊輔清部。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沈葆楨與夫人林普晴畫像】

沈葆楨一戰成名, 次年,升任廣饒九南道,三月,石達開進攻廣信,被沈葆楨、饒廷選擊退,石達開只好敗走浙江。 咸豐九年(1859)沈葆楨辭官回鄉探望多病的父母。一年後,沈葆楨被起用為吉贛南道道臺,他以父母年老婉辭,留在原籍辦理團練,因此受到曾國藩的賞識。咸豐十一年(1861)在曾國藩的推薦下出任江西巡撫,抗擊太平軍的攻擊。同治三年(1864),沈葆楨率部捕殺了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洪仁玕。 次年,母親去世,沈葆楨辭官回鄉丁憂。

同治六年(1867),在左宗棠的多次力薦下,沈葆楨接任福建船政大臣,主辦福州船政局。一上任即建船塢及機器廠,並附設藝童學堂。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發動侵臺戰爭,沈葆楨奉命以欽差大臣赴臺辦理海防,併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籌劃海防事宜,全權負責辦理日本撤兵交涉。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福建船政局舊照】

六月中旬,沈葆楨到臺後,一面向日本軍事當局交涉撤軍,一面積極著手佈置全島防務。他在臺灣府城與澎湖增建炮臺,添置西洋巨炮;增調淮軍劉銘傳的武毅銘字軍13營共計6500人入臺;並調派水師軍艦在福建、臺灣各港口駐防。沈葆楨積極的防禦措施,令日軍感到十分。不久,日軍因水土不服,大量士兵染上痢疾,接連死去,士氣極其低落。進退兩難的日軍只好尋求外交途徑解決問題。於是在英、美、法三國的調停下,清政府決計讓步,同治十三年(1871年)十月三十日簽訂了《中日臺灣事件專約》承認琉球為日本的屬國。年底日軍撤兵。

日本的入侵,讓腐朽的清廷深深意識到海防的重要性。光緒元年(1875)四月,光緒發佈上諭,令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事宜,沈葆楨督辦南洋海防事宜。沈葆楨守住臺灣後,立即著手臺灣的進一步的開發,實施了開禁、開府、開路、開礦四大措施。 不久,沈葆楨撤軍內渡,奉旨進京覲見,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辦南洋海防,擴充南洋水師,並參與經營輪船招商局,派船政學堂學生赴英法留學。次年十一月,沈葆楨病逝在江寧任上,享年60歲。

第一百零二任:吳元炳(未實授)

在任時間:光緒四年二月乙巳(1878年3月28日)至光緒六年六月1880年

離任原因:以江蘇巡撫三次兼署,劉坤一到任後離職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吳元炳題寫匾額“福祿宜之”】

光緒四年三月以江蘇巡撫署,五月回任。五年三月再署,五月回任。十一月三署,兼南洋通商大臣,六年六月回任。

吳元炳(?—1886)生年不詳,字子健,河南固始人。咸豐十年(1860)進士,因隨團練大臣毛昶熙回籍辦團練有功,累遷侍講學士。歷任署湖南布政使,湖北巡撫,安徽巡撫,江蘇巡撫,三署兩江總督,兼署江蘇學政。漕運總督,安徽巡撫。同治十二年(1873),病逝,賜卹,汝寧建專祠。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平定捻軍戰圖】

咸豐十年(1860)吳元炳中進士,選庶吉士。不久,隨團練大臣毛昶熙回籍治團練,同年擊退息縣捻軍,擒獲捻軍首領陳得一。次年,協同汝寧道員張曜擊敗當地捻軍陳大喜。同治元年(1862)時任河南巡撫嚴樹森上書朝廷為吳元炳請功,並奏請朝廷令其留任河南。汝南平定後,吳元炳擢升翰林院侍講。

同治三年(1864)吳元炳為母丁憂離任回籍,新任河南巡撫張之萬上書朝廷奏起吳元炳起用赴軍。因戰功再度的到升遷,同治九年(1870)擢升侍講學士。次年署理湖南布政使,兩年後,擢升湖北巡撫,先後調往安徽、江蘇。在任時曾上書朝廷提出加強海防、建設水師的重要性,並建議朝廷改革捐官制度。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吳元炳書法作品】

光緒四年(1878)三月,吳元炳奉命署理兩江總督,兼署江蘇學政,疏通高寶河、鹽運河,以工代賑,減輕百姓負擔。光緒七年(1881)吳元炳為生母丁憂辭官回鄉。三年後,守孝期滿,入朝覲見,升任漕運總督,親赴山東督辦河工,視察山東半島海防建設,開挖黃河故道,興修水利。光緒十一年(1885),吳元炳調任安徽巡撫,次年病逝,朝廷以總督賜卹。在時任河南巡撫倪文蔚的奏請下,朝廷准許在汝寧為吳元炳建專祠祭祀。

第一百零三任:劉坤一

在任時間:光緒五年十一月甲申(1879年12月27日)至光緒七年七月戊子(1881年8月22日)

離任原因:召回京城

(詳情參見:第一百任:劉坤一)

第一百零四任:彭玉麟

在任時間:光緒七年七月戊子(1881年8月22日)至光緒七年九月乙未(1881年10月28日)

離任原因:主動辭任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彭玉麟天京克復戰績圖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號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陽,生於安徽安慶。與左宗棠、曾國藩並稱“大清三傑”,湘軍水師創建者、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彭玉麟是附生出身,因功累遷至安徽按察使,歷任安徽布政使、廣東布政使、長江水師提督、安徽巡撫、兵部侍郎、漕運總督、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書,封一等輕車都尉。光緒十六年(1890)彭玉麟病逝,追賜太子太保銜,諡剛直,于衡州原籍及立功省份建立專祠。

彭玉麟早年曾在老家衡州協標營充任司書。後因抗擊捻軍被咸豐三年(1853)冬,彭玉麟受曾國藩之邀,加入湘軍,開始與曾國藩一同創辦湘軍水師,購買洋炮,開辦船廠建造軍艦,並制定水師章程。次年春天,隨曾國藩帶領水師參與湘潭之戰,獲得大勝,秋天,攻陷武昌。次年,湘軍收復九江,彭玉麟的水師再立戰功,咸豐七年(1857)收復湖口,次年再度收復九江,彭玉麟加封按察使、布政使。咸豐十年(1860)夏天彭玉麟、楊載福率湘軍水師攻陷安慶。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指揮水師作戰的彭玉麟】

同治元年(1862)夏天,彭玉麟率湘軍水師,配合曾國荃部陸師,攻克安徽太平府。不久,又配合曾國荃的陸軍,攻克長江天險金柱關、攻陷江寧頭關。秋天,彭玉麟率湘軍水師,進抵江寧護城河口。同治三年(1863),彭玉麟、楊嶽斌率領湘軍水師,進襲江浦,攻克天險九洑洲。從此以後,湘軍水師往來江寧上下,再無阻礙。不久切斷了天京的所有物資補給線。次年,清軍攻克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彭玉麟賜封一等輕車都尉世職,並賞加太子少保銜。

此後,彭玉麟連續六次請辭朝廷給予的高官厚祿,咸豐十一年(1861)請辭安徽巡撫;同治四年(1865)請辭漕運總督;同治七年(1868)請辭兵部侍郎;同治十一年(1872)再度請辭兵部侍郎;光緒七年(1881)請辭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光緒八年(1882)請辭兵部尚書。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晚年的彭玉麟】

彭玉麟雖位居高官,但卻十分廉潔,朝廷給予的賞賜,他悉數捐給家鄉貧民。還將自己七年的養廉銀兩萬一千五百兩上交國庫充當軍餉。晚年還曾拿出一萬二千兩養廉銀在家鄉建設船山書院。

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彭玉麟奉旨赴廣東辦理防務。次年,法軍進犯諒山,窺伺廣西,擾我邊境,彭玉麟率老將馮子材出鎮南關抗擊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諒山大捷,多次上疏主戰,反對和議,提出“五可戰,五不可和”。可不久,和議已成,彭玉麟只好停戰撤兵。光緒十六年(1890)3月,病逝于衡州湘江東岸退省庵,時年75歲。

第一百零五任:左宗棠

在任時間:光緒七年九月乙未(1881年10月28日)至光緒十年正月戊子(1884年2月8日)

離任原因:病免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青年時期的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左宗棠是舉人出身,三次會試不中,後在家鄉教書多年,曾受到賀長齡、陶澍和林則徐的賞識。咸豐三年(1853)入湖廣總督張亮基幕府;次年,入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府,咸豐十年(1860)在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補,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歷任浙江巡撫、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光緒十一年(1885)在福州病逝,享年73歲。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昭忠祠、賢良祠,新疆各地建有祠堂。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左宗棠畫像-烏魯木齊白塔山公園】

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圍攻長沙,左宗棠在郭嵩燾等人的勸勉下,次年進入湖廣總督張亮基幕府。一年後,張亮基調任山東巡撫,左宗棠又應湖南巡撫駱秉章之邀,第二次進入湖南巡撫幕府6年。在左宗棠的悉心輔佐和籌劃下,不但湖南軍政形勢轉危為安,湘軍作戰連連奏捷,因此他也不斷得到升遷。

咸豐十年(1860)在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後,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補,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 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次年,在曾國藩疏薦下,左宗棠任浙江巡撫,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兩年後升閩浙總督。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左宗棠克復杭州戰績圖(原藏紫光閣)】

同治三年(1864)左宗棠攻陷杭州,加太子少保銜,賜黃馬褂。同時,在浙江採取多種經濟恢復措施,後又攻克湖州等地,浙江太平軍基本肅清,因功加封二等恪靖伯。兩年後,左宗棠攻克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剿滅太平軍李世賢殘部,太平天國宣告滅亡。 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奏請設立福建船政局,創辦船政學堂。

此時,西北局勢已經十分惡化,陝西回民赫明堂、馬生彥、馬振和、白彥虎等人,趁太平天國和捻軍進入陝西的機會發動叛亂。寧夏的回民馬兆元和馬化龍也發動暴動相應。面對動盪的境況,陝甘總督楊嶽斌卻顯得有些手足無措。無奈之下,當年9月朝廷徵調左宗棠前赴陝甘平定回亂。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陝甘回亂渭河戰圖】

由於捻軍此時一分為二,東捻軍已被李鴻章消滅,次年,西捻軍由陝西穿過山西,河南,到達直隸保定,朝廷急詔各路督撫進京勤王,同治七年(1868),在幫助李鴻章消滅西捻軍之後,左宗棠率軍進入陝甘,先後收復延安、綏德、榆林;次年,逼降扈彰、董福祥部起義軍。 隨後肅清慶陽、涇州。同時,左宗棠還在當地推廣代田法、區田法,努力恢復生產,並撥款救濟饑民和歸降者。 肅州收復,陝甘回亂平定,左宗棠加封協辦大學士、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同治十三年(1874)左宗棠升任東閣大學士。

在平定陝甘回亂的同時,左宗棠也時刻關注著新疆動亂局勢,他奏請朝廷提出“欲收伊犁,必先克烏魯木齊”的戰略。併為進軍新疆,積極準備前期工作。光緒元年(1875)5月,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全權節制三軍,以將軍金順為幫辦軍務 ,擇機出塞平叛新疆。左宗棠提出“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籌措糧餉,整頓軍隊,增強軍隊戰鬥力。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示意圖】

光緒二年(1876)4月,左宗棠在肅州祭旗,正式出兵。左宗棠坐鎮肅州,命大軍分兵兩路,先後出關。 8月,劉錦棠、金順兩軍協力攻下古牧地,白彥虎聞訊,棄烏魯木齊而逃,劉錦棠遂兵不血刃收復烏魯木齊。次年4月,清軍先後收復達坂城、托克遜城等地。阿古柏倉皇逃往焉耆,不久,又收復吐魯番 ;阿古柏見大勢已去,便服毒自殺。阿古柏的長子伯克胡裡率領殘部逃往喀什。 白彥虎率領餘眾逃竄到開都河一帶。

同年8月,左宗棠指揮大軍先收復南疆東四城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繼而收復西四城喀什噶爾、英吉沙、葉爾羌與和田,伯克胡裡與白彥虎逃往俄國。光緒四年(1878)初,和田收復。英、俄兩國支持的阿古柏之亂宣告平息。此時,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領土,全部收復。左宗棠晉封二等恪靖侯,新疆各地大小村鎮建立左公祠,燒香禮拜。光緒四年(1878),左宗棠多次上書朝廷,建議新疆設省及收回伊犁,但懦弱的清政府最後還是跟沙俄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俄伊犁條約》和《陸路通商章程》,中國自此又失去了7萬多平方公里領土。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左宗棠赴兩江任前與醇親王奕譞宴飲合影

光緒七年(1881)左宗棠奉詔入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因同僚不和,10月,左宗棠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在兩江總督任上,左宗棠興辦水利,改良鹽務,支持洋務,重視海防。 光緒九年(1883),曾鎮壓王覺一起義。同時,越南局勢惡化。左宗棠自請赴邊督軍,並令王德榜招募士兵組成恪靖定邊軍,準備作戰。清廷同意了左宗棠的部分請求,但未同意其親赴前線。

光緒十年(1884)馬尾海戰爆發,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左宗棠奉旨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閩海軍務,挽救戰局。左宗棠抵達福州後,積極佈防,並組成“恪靖援臺軍”東渡臺灣。次年3月,黑旗軍、恪靖定邊軍等取得鎮南關大捷,奪取了諒山,清廷卻令前線各軍停戰撤軍,與法國議和。左宗棠不滿,上《密陳要盟宜慎防兵難撤折》,但沒能改變清廷的方針。7月,病重的左宗棠再次連上兩折,奏請朝廷專設海防大臣,並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不久,清廷成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臺灣設省。 8月,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73歲。

第一百零六任:裕祿(未赴任)

在任時間:光緒十年正月戊子(1884年2月8日)

離任原因:以安徽巡撫署理,未任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裕祿生前唯一的一張照片】

喜塔臘·裕祿(約1844—1900)字壽山。湖北巡撫崇綸之子,滿洲正白旗。初由廕生任刑部筆帖式,歷任郎中、熱河兵備道、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撫、湖廣總督、盛京將軍、四川總督、軍機大臣、禮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復任直隸總督,鎮壓義和團,屢被打敗。次年八國聯軍陷大沽、犯天津,他對義和團改用“撫”策。7月八國聯軍佔天津,他率敗兵退守北倉。8月初逃至楊村服毒自殺。

裕祿,起初以刑部筆帖式,升為刑部郎中,後外放出任熱河兵備道,累遷至安徽布政使。同治十三年(1874)擢升為安徽巡撫,這時候的裕祿剛剛30歲。當時,前江南提督李世忠因為曾投降太平軍,被罷職在家,其不思悔改,反而橫行鄉里,裕祿奉旨後,以請客吃飯的方式將其誅殺,嶄露頭角。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裕祿朝服畫像】

光緒十三年(1887)遷任湖廣總督,不久調任兩江總督,未赴任又重返安徽巡撫任上。清廷在計劃修盧漢鐵路時,裕祿上書反對,被革職。兩年後,轉任盛京將軍,因平定熱河騷亂有功,受到朝廷嘉獎。光緒二十年(1894)秋,朝鮮亂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因安東、鳳凰失守,裕祿被降級處罰。次年,調任福州將軍,不久又傳任四川總督。光緒二十四年(1898)奉召入京任軍機大臣、禮部尚書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不久直隸總督榮祿升任內閣,裕祿奉命補缺出任直隸總督。

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運動由山東擴展蔓延直隸。起初,裕祿主剿,採取“不分首從,一律處死”的殘酷鎮壓手段,激起拳民與直隸百姓的強烈反抗,義和團愈剿愈多。不久,副將楊福同被團民襲殺,義和團在保守派端郡王載漪、剛毅、趙舒翹等人的支持下,進入北京教堂攻擊洋人,從而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不久,八國聯軍攻擊大沽。朝廷聞訊,令裕祿出兵迎戰,抵禦外軍入侵。此時的裕祿對義和團又“剿”改為“撫”,於是意圖借河北義和團首領張德成、天津首領曹福田之力一同抵抗聯軍,並多次謊報軍情,誇大義和團戰功,為其請賞。不久大沽失陷,張德成戰死,曹福田逃往靜海。聯軍很快佔領天津,裕祿倉忙退往楊村,畏罪開槍自殺。

第一百零七任:曾國荃

在任時間:光緒十年正月丙申(1884年2月16日)至光緒十三年七月甲戌(1887年6日)

離任原因:入京覲見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曾國荃像】

曾國荃(1824年—1890年9月),字沅甫,曾國藩的九弟,湘軍主要將領之一,因善於挖壕圍城,人稱“曾鐵桶”。貢生出身,歷任陝西巡撫、山西巡撫、官至吏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太子太保。光緒十六年(1900)去世,賜祭葬,諡忠襄,追贈太子太傅,入昭忠祠、聚良祠,並在原籍、江蘇建專祠。

咸豐二年(1852)取優貢生;咸豐六年(1856)石達開進犯江西,曾國藩作戰不利,曾國荃招募兵勇赴援江西,因功加同知銜。次年2月,丁憂回籍。不久,在江西巡撫耆齡的保奏下,重新得到起用,兩年後,因功升道員。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太平天國陳玉成軍隊作戰圖】

咸豐十一年(1861)率軍擊退英王陳玉成攻陷安慶,因功加布政使銜,吏部以按察使記名,賞穿黃馬褂,獲封“偉勇巴圖魯”。九月,攻克無為州,取太平天國糧倉運漕鎮,因功賞一品頂戴 。

同治元年(1862)由浙江按察使升任江蘇布政使,率軍進駐雨花臺,圍攻天京(今南。先後擊斃對王洪春元、德王唐日榮。次年,擢升浙江巡撫。同治三年(1864)7月攻陷天京,擒獲輔王洪仁達、忠王李秀成等太平軍首領。曾國荃因功賞太子少保銜,封一等威毅伯,賜戴雙眼花翎。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曾國荃克復天京戰績圖】

天京攻陷後,曾國荃縱兵焚燒搶掠天京7天7夜,血洗全城,此舉也成為其人生中的最大詬病,事後遭到朝臣彈劾。在哥哥曾國藩的建議下,曾國荃稱病開缺回籍。次年,被朝廷重新起用,出任山西巡撫,年底轉任湖北巡撫,奉命剿捻,後因剿捻不力,再度開缺回家。

光緒元年(1875)曾國荃再次啟用為陝西巡撫,歷任河東河道總督。次年,調任山西巡撫,適逢“丁丑奇荒”,在曾國荃多方周旋下,先後賑銀一千三百萬兩、糧米二百萬石,救活了山西六百萬饑民,因此受到百姓的擁戴,為其立生祠。此後,曾國荃一路直升,光緒十年(1884)署理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丁丑奇荒”百姓民不聊生】

在任上,曾國荃興修水利,改革鹽政稅收,加強沿江沿海駐防,擴建金陵機器局和金陵洋火藥局,大力提倡興修鐵路和建設海軍,架構電線和派遣留學生,奏起設立江南水師學堂,為近代中國新式人才的培養和社會文明的進步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

光緒十一年(1885)京察大計,以曾國荃之前所有處分獲得開復。四年後,慈禧太后歸政,曾國荃加封太子太保。光緒十六年(1890)9月,曾國荃在兩江總督任上病逝,終年66歲。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江南水師學堂舊址】

第一百零八任:裕祿(未實授)

在任時間:光緒十三年七月甲戌(1887年9月6日)至光緒十三年九月(1887年)

離任原因:曾國荃入京覲見期間,裕祿以湖廣總督署理

(詳情參見:第一百零六任:裕祿)

第一百零九:曾國荃

在任時間:光緒十三年九月(1887年)至光緒十六年十月丁未(1890年11月22日)

離任原因:因病在任去世

(詳情參見:第一百零七任:曾國荃)

第一百一十任:沈秉成(未實授)

在任時間:光緒十六年十月丁未(1890年11月22日)至光緒十七年三月(1891年4月)

離任原因:以安徽巡撫署理,因進諫被罷官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吳中七老圖》之沈秉成像,清·胡洤繪

沈秉成(1823-1895)原名秉輝,字仲復,自號耦園主人,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咸豐六年(1856)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官、武英殿總纂,出任雲南迆東道、江蘇常鎮通海道及蘇松太道、河南按察使、四川按察使、順天府尹兼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署刑部左侍郎、廣西巡撫、安徽巡撫、署理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事務大臣。光緒二十一(1895)在故居耦園去世,時年73歲。

沈秉成是咸豐六年(1856)進士,後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由日講起居注官外放出任江南蘇松太兵備道。治所在上海,在晚期時期是洋人商賈混雜之地,一向不好治理。沈秉成在任為政數年,治理的井井有條,洋人與當地百姓相安無事。因為政績頗豐,先後升任河南、四川按察使,賞帶花翎。後因病辭官,在蘇州與第三任妻子嚴永華歸隱耦園數年。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沈秉成故居—蘇州耦園】

光緒十年(1884),沈秉成復出升任順天府尹,不久擢升內閣學士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曾與英公使議約。兩年後,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次年署刑部左侍郎,不久外放出任廣西巡撫,到任後,在南寧等地推廣種桑養蠶。

光緒十五年(1889),沈秉成調任安徽巡撫,充安徽閱兵大臣,期間設立了經古書院,兩年後,因處理安徽蕪湖教案,受到朝廷嘉獎。光緒十七年(1891)升任署理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事務大臣。不久,因進諫而被罷官,後妻子嚴永華和兒子先後離世,接連的打擊,讓沈秉成對官場徹底失去興趣,便歸隱寓居蘇州,在抑鬱和悲痛中,光緒二十一年(1895)在耦園病逝。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沈秉成妻子嚴永華書法】

第一百一十一任:劉坤一

在任時間:光緒十六年十月丁未(1890年11月22日)至光緒二十年十月戊申(1894年11月2日)

光緒二十八年九月癸亥(1902年10月7日)

離任原因:因病在任去世

(詳情參見:第一百任:劉坤一)

第一百一十二任:張之洞(未實授)

在任時間:光緒二十年十月戊申(1894年11月2日)至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甲寅(1896年1月2日)

離任原因:以湖廣總督署理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張之洞朝服座像】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人稱“張香帥”,祖籍直隸南皮,出生於貴州興義(安龍)。同治二年(1863)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署理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光緒三十四年(1908)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逝,諡文襄,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同治二年(1863)張之洞中第三名,被授予七品銜編修,次年殿試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同治五年(1866)京官大考後,外放做官,歷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鄉試副考官、四川學政職務。張之洞任湖北學政時,整頓學風,建立經心書院,在四川建立尊經書院,並親自編寫教材,提拔獎勵有真才實學的人,頗得眾望。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張之洞雕像】

光緒二年(1876)張之洞返京任文淵閣校理,光緒五年(1879)沙俄侵佔伊犁,在朝廷與沙俄談判過程中,張之洞幾次上書闡述己見,提出對籌餉,加強邊防,反對割地賠款。因此受到兩宮太后的賞識,次年擢升內閣學士。

不久,張之洞出任山西巡撫,當時山西吏治腐敗,導致鴉片橫行,人民生活極其貧苦。在任上他嚴禁鴉片,大力懲治貪官汙吏,並設立冶煉廠,解決山西鐵礦運輸不便的難題,辦理令德堂,請後來成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充當兼院。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鎮南關大捷】

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爆發,作為主戰派的張之洞升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到任後,提拔黑旗軍的劉永福為提督,隨廣西提督老將馮子材在友誼關、涼山取得大捷,法軍大敗。在投降派的主導下,朝廷令清軍就地撤軍,不久與法軍議和,簽訂《中法新約》。

這一期間,張之洞在廣州創辦了廣雅書院和廣雅書局。光緒十五年(1889)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在他的主導下,盧漢鐵路動工,湖北先後建立了自強學堂、武備學堂、農務學堂等等一些列學校。還籌辦了漢陽鋼鐵廠、湖北織布局。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張之洞視察盧漢鐵路建設】

光緒二十年(1894)張之洞奉命署理兩江總督,在南京,設立了、儲才學堂、鐵路學堂、陸軍學堂、水師學堂等。同時派遣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學習先進文化。同時聘請德國教官,在徐州建立自強軍,採用西洋方法操練。除此之外,還支持康有為建立了“強學會”。

一年後,張之洞再度回到湖廣總督任上,以總督名義要求各州縣購買強學會的《時務報》,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受張之洞的影響,湖南巡撫陳寶箴成立了商學會,創辦了《湘學報》、《湘報》。張之洞隨之向湖北各州縣予以推廣,並通過陳寶箴向光緒帝推薦了劉光第和自己的得意門生楊銳,可惜不久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包括劉光第、楊銳在內的“戊戌六君子”悉數被殺。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戊戌六君子被殺】

光緒二十六(1900)義和團運動爆發,作為主戰派的張之洞先後鎮壓了湖北天門、荊州的焚燬教堂、洋人醫院的暴動,還會同沿海各省,奏請朝廷力主剿匪,並致電西洋各國表示道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後,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在郵政大臣盛宣懷的聯絡下與西方列強簽訂《東南互保章程》,同時在武漢誅殺了自立軍首領唐才常等人,此舉遭到了廣大留日學生的發對。

光緒二十八年(1902)張之洞再次署理兩江總督,在南京設立了三江師範學院,效仿日本開設了歷史、地理、文學、算學及體操等科目,為兩江地區的教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一年後,張之洞再次回到湖廣總督任上。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三江師範學院舊照】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計劃推行“君主立憲制”,鑑於張之洞在地方的勢力影響,他被調往京城,不久升任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三年後,光緒和慈禧相繼離世,張之洞以顧命大臣加封太子太保,次年去世。時年73歲。

第一百一十三任:劉坤一

在任時間: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甲寅(1896年1月2日)至光緒二十八年九月癸亥1902年10月7日

離任原因:因病去世

(詳情參見:第一百任:劉坤一)

第一百一十四任:鹿傳霖(未實授)

在任時間: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丙寅(1899年12月24日)至光緒二十六年四月丙子(1900年5月3日)

離任原因:以江蘇巡撫兼署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六十八歲時的鹿傳霖】

鹿傳霖(1836~1910)字潤萬,又字滋軒,號迂叟,直隸定興人。同治元年(1862)進士,選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廣西興安知縣、桂林知府、廣東惠潮嘉道道員、福建按察使、四川布政使、河南巡撫、陝西巡撫、西安將軍、四川總督、廣東巡撫、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督辦政務大臣、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等職,宣統二年(1910)去世,贈太子太保,諡文端,時年75歲。

鹿傳霖早年曾跟隨欽差大臣勝保參加剿捻,因公授同知銜,這時才剛滿二十歲。同治元年(1862)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不久改任廣西興安知縣,因剿土匪有功,賞戴花翎,不久升任桂林知府。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四川中西學堂舊照】

光緒十一年(1885)調任陝西巡撫,因黃河、洛水氾濫,鹿傳霖在救濟災民的同時修築三十多道水壩,設置巡邏馬隊,在維護治安的同時預報水情,從而使水患無虞,百姓安定。在任上,鹿傳霖十分重視當地的教育發展,對偏遠地區的州縣開設書館和考場,免去學子的奔波之苦。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鹿傳霖派兵進京勤王,清廷命其兼任西安將軍。次年調任四川總督,設立了中西學堂,同時整頓吏制。時逢英國唆使尼泊爾進攻西藏,瞻對土司隨之發生叛亂,鹿傳霖剿滅叛軍後,因處理善後事宜得罪恭親王奕訢被罷職。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慈禧、光緒西逃】

咸豐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變後,鹿傳霖在榮祿的推薦下起復,出任廣東巡撫,次年調任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四年後,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逃往西安,鹿傳霖親募三營兵馬一路隨護, 從而被擢升為兩廣總督, 不久升任軍機大臣。

次年,兩宮迴鑾後,鹿傳霖同時兼任督辦政務大臣。宣統繼位後,鹿傳霖與攝政醇親王同載灃同受遺詔,加太子少保,晉封太子太保, 歷任體仁閣、 東閣大學士, 兼經筵講官、 德宗實錄總纂。宣統二年(1910) 病逝,贈太保,諡文端。

第一百一十五任:李有棻(未實授)

光緒二十八年九月癸亥(1902年10月7日)至光緒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

離任原因:張之洞未到任前,其以江寧布政使護理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李有棻(1842年~1907年),貢生出身,初任內閣中書,充任玉碟館謄錄。歷任署湖北沅州府、襄陽府、安陸府、武昌府、廣東高廉欽兵備道、陝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護理陝西巡撫、江寧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江西鐵路大臣。光緒三十三年(1907)8月赴九江視工南潯鐵路途中,在鄱陽湖遇難,時年66歲,賜祭葬,贈太子少保銜,人稱“宮保”。

光緒三年(1877)李有棻以知府分發湖南省候補,先後管理督審局、厘金局。因連年戰亂導致督審局積壓案卷甚多,他一到任就迅速組織人手,很快理清了這些積案,平反了很多冤假錯案,得到百姓和上司的肯定。轉到厘金局後,很快又改變了厘金局連年虧空的局面。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清朝厘金局】

光緒九年(1883)李有棻調任襄陽知府,途中,又改任安陸知府。適逢安陸正在修築河堤,不少官吏在修築河堤時侵佔款項,橫徵暴斂。李有棻得知後,在赴任途中,微服私訪,查實了這些人的罪狀之後,一進知府衙門後,就馬上予以懲處,並選重新派能員幹吏督辦河工搶築大堤。

李有棻在武昌知府使,平時在府署前置一木櫃,鼓勵士民投書其中,揭發貪官汙吏,議論政事,自己及時斟酌施行。他還命其屬下不要騷擾百姓,下鄉抽查保甲,隨官所至一馬前告示。他在武昌八年,治下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人稱“李青天”。在陝西布政使時,在陝西第一份官辦創辦了《秦中書局彙報》。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兩江師範學堂復原圖】

轉任江寧佈政後,不久護理兩江總督,協助張之洞等人創辦了“兩江師範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2月初六,兩江師範學堂正式開學,張之洞本擬 “親臨貢院考試”,後因要事難以分身,請江寧藩臺李有棻代為主考。年底,因在購置日本長江淺水炮艦問題上主張國造與張之洞發生分歧而解官回鄉。

次年,由江西京官李盛鐸等111人聯合向朝廷,奏請允於南昌設江西鐵路公司,召集商股創辦全省鐵路,以“自保利權,杜絕列強凱覦”。推舉賦閒在家的李有棻為江西鐵公司總辦。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建於1904年的南潯鐵路末端的牛行車站】

不久朝廷起復李有棻為江西鐵路大臣。設總局於省城南昌,名為“江西省鐵路總公司”,總辦為李有棻,陳三立為副理,並擬訂《江西全省鐵路開辦簡明章程》。兩年後年8月赴九江視工南潯鐵路途中,在鄱陽湖遇難,朝廷賜祭葬並特贈太子少保銜,俗稱宮保。

第一百一十六任:張之洞(未實授)

在任時間:光緒二十八年九月癸亥1902年10月7日光緒二十九年二月丁未1903年3月20日

離任原因:以湖廣總督署理,回湖廣

(詳情參見:第一百一十二任:張之洞)

第一百一十七任:魏光燾

在任時間: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壬戌(1902年12月5日)光緒三十年七月戊戌(1904年9月1日)

離任原因:改閩浙總督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魏光燾雕像】

魏光燾(1837—1916)字午莊,湖南隆回人。早年隸左宗棠部,光緒初期任固化道員,累擢甘肅按察使,歷任江西布政使、新疆省布政使,新疆巡撫、陝西巡撫、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

咸豐六年(1856)入湘軍,隨曾國荃攻吉安,負責糧餉籌備運輸。後隸從左宗棠軍,隨赴陝甘鎮壓回民起義。光緒初擢為平慶涇固化道道員。在任內仿照左宗棠治軍理政措施,修路植樹,勸課農桑,頗有政績。光緒七年(1881)升甘肅按察使。三年後遷任新疆布政使。精於理財,勤於治事,軍務報銷,綜核悉當。在任上魏光燾一手創立新疆博達書院,並擔任第一任校長,為新疆近代教育開創了先例,為大清國開辦早期學堂提供了寶貴經驗。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甲午戰爭時期的魏光燾】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由於淮軍屢戰屢敗,朝議起用湘軍。十一月,魏光燾應詔隨湖南巡撫吳大澄率部赴遼東。戰役結束後,魏光燾調任江西布政使,不久升任雲南巡撫,後改陝西巡撫。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侵略聯軍犯北京,魏光燾率兵進京勤王,晉升陝甘總督,不久調任雲貴總督。

光緒二十九年(1903)移督兩江兼南洋通商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期間與劉坤一、張之洞、李有棻籌建兩江師範學堂。次年戶部尚書鐵良南下閱兵時,彈劾魏光燾帶兵無方,即調閩浙總督。一年後鐵良再次彈劾魏光燾昏昧無能,被開缺回籍。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朝廷詔授魏光燾為湖廣總督。未赴任,大清國就滅亡了。民國五年(1916)病逝於寶慶城東郊湖山別墅,時年80歲。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兩江師範學堂籌建者合影

第一百一十八任:李興銳

在任時間:光緒三十年七月戊戌(1904年9月1日)光緒三十年九月戊戌(1904年10月31日)

離任原因:在任去世

李興銳(1827-1904) 字勉林,湖南瀏陽人。早年隨曾國藩鎮壓太平軍。1870年任直隸大名府知府,後調江蘇,歷任天津梅關道,山東東海關道、長蘆鹽運使、廣西布政使、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江西巡撫、廣東巡撫署理閩浙總督、署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光緒三十年(1904)去世,諡勤恪,時年78歲。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李興銳任閩浙總督時期福建官員與洋人合影照片

咸豐二年(1852)李興銳以諸生辦團練,配合江忠源部鎮壓邑人周國虞起義。兩年後與當地清軍阻擊太平軍西征部隊進攻瀏陽。咸豐五年(1855)曾國藩駐軍湖口時,將李興銳被招至軍中,總管糧臺,負責軍需後勤,駐紮在安徽祁門大營。因冷清處理士兵譁變,受到曾國藩賞識。

同治七年(1868),李興銳隨曾國藩調直隸,補大名府知府,後升任道員,不久以終養解職。兩年後,曾國藩復任兩江總督,李興銳再度亦被調回總管營務,協助長江水師提督彭玉麟規劃長江水師營制。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臺時,李興銳奉命辦理機要事務,並親赴江陰、狼山、吳淤、崇明等地視察,擇險設守,修築炮臺,加固海防。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李興銳老年時期照片

光緒元年(1875)李興銳總辦上海機器製造局,並增設造船廠、造炮廠。此後經營十年,頗具規模。後因母親去世丁憂回籍。服喪期間被召入京,指派與鴻臚寺卿鄧承修往勘中國越南邊界。

光緒十五年(1889)李興銳升任天津海關道。六年後補天津道,同年調任山東東海關道(登萊青道),次年升任長蘆鹽運使。中日甲午戰爭後,日軍佔領威海衛,在日軍要挾下,李興銳被迫參與定議勘地分界,開闢日人居住區。光緒二十三年(1897)升任福建按察使,不久升任任廣西布政使。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被英國俘獲的天津義和團成員】

光緒二十六年(1900)李興銳擢江西巡撫。時值義和團運動高漲,江西焚燬教堂數十所,積案達2000起。到任後,劾罷鎮壓不力地方官十餘人,限期3月查處了結各案,賠償外國人銀100萬兩。同時採取一些革新措施,疏浚鄱陽湖,導水入江;整頓釐捐;創設農工商局、礦務公司、工藝院、課吏館等。二十八年署廣東巡撫。時清廷詔行“新政”,他奏請開特科、整學校、課官吏、設銀行、講武備等。但對變法,認為“此官此人,變猶不變也”。次年,署閩浙總督,整頓福建財政、軍制,裁汰虛冗。

光緒三十年(1904),任兩江總督。時論其為官雖無赫赫之名,而較為直實,不為同僚掩護劣跡。同年八月病卒於任,終年78歲。

第一百一十九任:端方(未實授)

在任時間:光緒三十年九月戊戌(1904年10月31日)光緒三十年十月(1904年11月)

離任原因:以江蘇巡撫暫署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青年時期的端方】

託忒克·端方(1861—1911)字午橋,號陶齋,滿洲正白旗。光緒八年(1882)舉人,捐員外郎,後遷候補郎中。歷任直隸霸昌道、農工商局督辦大臣、陝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署理陝西巡撫、河南布政使、湖北巡撫、江蘇巡撫署理湖廣總督、署理兩家總督、湖南巡撫、留洋大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事務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署理四川總督。宣統三年(1911)因四川新軍譁變,端方與弟弟端錦被殺,時年51歲,追贈太子太保,諡忠敏。

端方幼年過繼給伯父總管內務府大臣桂清,光緒八年(1882)中舉,後捐員外郎,不久遷任候補郎中,光緒二十四年(1898)在翁同龢和剛毅的推薦下,受到光緒賞識,初任直隸霸昌道。不久返京主辦北京農商局,因此受到慈禧賞識,賜三品頂戴,後戊戌變法失敗,端方被革職,後被起復先後出任陝西按察使、布政使、署理陝西巡撫。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端方朝服座像】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帶光緒倉皇逃往西安,端方接駕有功,升任河南布政使。次年再次得到提拔,升任湖北巡撫,到任後,設立了六十餘所新式學堂,並派遣留學生赴美學習。一年後署理湖廣總督。光緒三十年(1904)九月端方以江蘇巡撫署理兩江總督,不久調任湖南巡撫。半年內建設新式小學堂八十餘座,並資助留學生出國留學。

一年後,端方奉召入京覲見,隨即任命閩浙總督,未及赴任,即被派往西方國家考察憲政,籌備憲法。光緒三十二年(1906)回國後,重返兩江總督任。宣統元年(1909)因直隸總督楊士驤突然暴卒,端方奉命緊急轉任直隸總督,後在慈禧出殯時拍照驚擾隆裕太后,隨即被罷官奪職。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端方留洋時期的照片】

宣統三年(1911)端方再次起復,出任粵漢鐵路督辦大臣,與湖廣總督瑞澄爭功,將四川民辦鐵路收歸國有,導致爆發了保路運動。不久,成都發生血案,四川局勢失控,總督趙爾豐被罷職,端方奉命署理,率湖北新軍入川彈壓。十一月,新軍譁變,端方與弟弟端錦被軍官劉怡鳳殺害,時年51歲,二人的人頭被押解武昌遊街示眾。

第一百二十任:周馥

在任時間:光緒三十年九月戊戌(1904年10月31日)至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己酉(1906年9月2日)

離任原因:改任閩浙總督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周馥座像】

周馥(1837~1921)字玉山,號蘭溪,安徽至德(東至)人。早年因多次應試未中,遂在李鴻章淮軍中做文書。在李鴻章的保奏下升任縣丞、知縣、直隸知州留江蘇補用、知府留江蘇補用。歷任署理永定河道,署理津海關道兼任天津兵備道,直隸按察使,長蘆鹽運使,四川布政使,直隸布政使,山東巡撫加兵部尚書,署理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民國十年(1921)周馥病逝於天津寓所,諡愨慎,享年84歲。

咸豐時年(1860)屢試不中的周馥在人推下至湘軍“祝”字營幫辦文案;次年抵達安慶,入李鴻章淮軍營幫辦文案,後因得李賞識,被擢為淮軍隨營總文案。之後,周馥跟隨李鴻章輾轉各地任職。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周馥立像】

光緒三年(1877)周馥因永定河連年決口,因治河有功,奉命署理永定河道。此後二十餘年間,任官直隸、山東、屢次辦理河工,積累了一整套治水的經驗。

光緒八年(1882)奉旨補授津海關道,期間協助李鴻章辦理洋務。兩年後奏請朝廷架設北塘至山誨關電報線路;次年創辦了天津武備學堂;光緒十二年(1886)督修中國人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同年,奏請修築天津至山海關鐵路;次年,奉命總理北洋沿海前敵水陸營務處並督辦旅順船塢工程,因功被賞頭品頂戴。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盛產民國總統的天津武備學堂】

光緒十六年(1890)與丁汝昌等人議定《北洋海軍章程》;同年5月,奉旨補授直隸按察使,不久署理直隸布政使。甲午戰爭爆發時,周馥奉命總理前敵營務處,負責糧餉調配;次年,周馥不滿中日簽訂《馬關條約》,稱病辭官,鄉居三年。

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李鴻章第保奏下再度復出,因有人從中阻梗,周馥被簡放四川布政使;次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李鴻章奉命出任議和全權大臣,隨即徵招周馥協助議和,升任直隸布政使,不久負責處理“京畿教案”。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山東巡撫周馥與英國駐威海衛專員駱克合影】

次年,李鴻章去世,周馥被加巡撫銜,暫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一年後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周馥被擢為山東巡撫並加兵部尚書銜。在此期間,除冶理黃河外,周馥還創辦了山東高等學堂、師範學堂;同時設立了山東省工藝總局,農桑總會。

光緒三十年(1904)周馥署理兩江總督,在任期間曾籌辦漁業公司,查勘東三省礦務,並招商著手開採。次年,與張之洞、袁世凱聯銜上奏,請定十二年後實行立憲政體,並請派親貴大臣赴西洋各國考察憲政。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兩廣總督任時鎮壓革命黨的周馥(左二)】

光緒三十二年(1906)七月,補授閩浙總督,未及赴任,隨即奉旨移任兩廣總督,在任期間奉命鎮壓多起革命黨起義;同年,周馥稱病告老還鄉。溥儀退位後,周馥以前清遺老自處,先後遷居青島、天津。民國十年(1921),在天津病逝。

第一百二十一任:端方

在任時間: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己酉(1906年9月2日)宣統元年五月己未(1909年6月28日)

離任原因:改任直隸總督

(詳情參見:第一百一十九任:端方)

第一百二十二任:樊增祥(未實授)

在任時間:宣統元年五月己未(1909年6月28日)至宣統元年五月己未(1909年6月28日)

離任原因:以江寧布政使護理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樊增祥畫像】

樊增祥(1846—1931)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別字樊山,號雲門,晚號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光緒三年(1877)進士,歷任宜川、咸寧、富平、長安、渭南知縣,皖北兵備道,陝西按察使,署理陝西布政使,甘肅布政使,江寧布政使署理兩江總督。辛亥革命爆發,避居滬上。袁世凱執政時,官參政院參政。民國二十年(1931)3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樊增祥自幼嗜書如命,死後遺詩三萬餘首,並且著有上萬言的駢(pian)文。早年曾入張之洞幕府,深得張之洞賞識。光緒三年(1877)考中進士,七年後出任陝西宜川知縣,一直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樊增祥輾轉陝西各地擔任知縣。當年,義和團運動爆發,隨即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樊增祥奉命入京覲見。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晚年的樊增祥】

在樊增祥的建議下,慈禧攜光緒逃往西安,因隨扈有功,樊增祥擢升皖北兵備道,受到慈禧的賞識,著留“行在”辦事,充政務處提調,負責處理軍機要務。不久擢升陝西按察使,署理陝西布政使。兩宮迴鑾後,樊增祥擢升為了甘肅布政使。

光緒三十年(1904)樊增祥在次得到升遷,轉任江寧布政使,宣統二年(1910)署理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此時的大清國已經搖搖欲墜。辛亥革命後,樊增祥隱居上海,湖北軍政府曾請其出任民政長,被他拒絕。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樊增祥79歲時為民國著名書法家王修題寫的匾額】

民國元年(1912)袁世凱出任大總統時,曾任參議員、參政。黎元洪繼任總統後,樊增祥辭職閒居北平,以詩酒自遣。民國二十年病逝,時年85歲。

第一百二十二任:張人駿

在任時間:宣統元年五月己未(1909年6月28日)宣統三年十二月戊戌(1912年1月23日)

離任原因:免職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出任兩江總督時的張人駿】

張人駿(1846—1927年)原字健庵,後改千里,號安圃,晚號湛存居士,直隸豐潤人。同治七年(1868)進士。歷官同治、光緒、宣統三朝。歷任廣西桂平梧鹽法道,廣西、廣東、山東布政使,漕運總督,山東、河南、山西、廣東巡撫,兩廣總督兼南洋大臣,兩江總督。1927年在天津病逝,諡文貞,享年82歲。

張人駿幼年穎悟,同治七年(1868)23歲時,中進士,選庶吉士,任翰林院編修。後因堂叔張佩綸在馬尾海戰失敗被貶,張人駿謹言慎行,官位一直不得升遷。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張人駿座像】

光緒中期,張人駿由外放出任廣西桂平梧州鹽道,而後歷任廣西、廣東、山東布政使,政績頗豐。光緒二十六年(1900)升任漕運總督,次年,轉任山東巡撫,適逢膠州遭水患,奉旨撫卹災民,恢復生產。一年後改任河南巡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張人駿調任廣東巡撫,兩年後,調任山西巡撫,曾大力支持新式學堂令德堂的建設,光緒三十二年(1906)復調河南。

光緒三十三年(1907)七月,張人駿實授兩廣總督兼南洋大臣。在任時向英國收回案犯緝捕權,並組織英國人測量惠州海面。張人駿的強硬姿態,受到了英國人的尊敬,時任英國總督曾攜夫人拜訪張人駿,因此張人駿名聲大噪。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西沙群島以張人駿命名的“人駿灘”】

次年,張人駿率兵查扣日本走私軍火,並照會日本領事,嚴詞抗議,並掀起抵制日貨行動。同年,從日軍手裡收回東沙島。宣統元年(1909)張人駿調派水師巡查南海各島並勒石命名,宣示主權,並命水師學堂學生測繪地圖,對西沙群島各島命名,在當時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爆發,身為兩江總督的張人駿,意圖依仗江南提督張勳的兵力與革命軍抗戰到底。可面對同盟會的強烈攻勢,張人駿隨即請美國傳教士馬林出面接洽,準備投降。趁馬林與同盟會周旋的時機,張人駿與江寧將軍鐵良棄城而逃,乘坐日本軍艦逃亡上海。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隱居天津時張人駿(右)與陳寶琛、朱益藩合影】

不久,張人駿隱居青島,民國三年(1914)日本侵佔青島後,又遷往天津。三年後,張勳擁立溥儀復辟,曾授任張人駿協辦大學士,未及赴任,復辟宣告失敗。此後,張人駿一直寓居天津,民國十六年(1927)去世。

第一百二十三任:張勳(未實授)

在任時間:宣統三年十二月戊戌(1912年1月23日)至大清國滅亡

離任原因:以江南提督署理,大清亡國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年輕時期的張勳】

張勳(1854-1923),原名張和,字少軒、紹軒,號松壽老人,江西奉新人。光緒十年參軍,歷任參將、管帶、行營中軍、總兵、御前侍衛、江南提督、江蘇巡撫署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人稱“辮帥”。袁世凱北京政府時期歷任定武上將軍、江蘇督軍、長江巡閱使,被袁世凱封為一等公爵。黎元洪繼位後,改任安徽督軍。擁立溥儀復辟是充任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被封為忠勇親王。民國十二年(1923)在天津病逝,享年70歲,諡忠武。

張勳早年喪父母,光緒十年(1884)在長沙參加軍隊,曾參加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四川提督宋慶奉命進京勤王,調駐奉天。光緒二十一年(1895)轉隸屬袁世凱新軍,在山東鎮壓義和團運動,因功升為總兵。光緒二十七年(1901)兩宮迴鑾後,張勳奉召入京,擔任宿衛端門御前護衛,期間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帝的扈從。宣統元年(1908)溥儀即位後,歷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武昌起義】

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後,張勳奉旨鎮守南京,率領第九鎮新軍頑抗革命軍。張人駿與鐵良逃跑後,張勳被授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為表示忠於清廷,張勳及所部均留髮辮,張勳人稱“辮帥”,所部定武軍人稱“辮子軍”。

民國二年(1913)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張勳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守兗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髮辮,曾任中國孔教會名譽會長。次年,率部往南京鎮壓討袁軍,被袁世凱授為將軍府定武上將軍,任江蘇督軍,調往徐州,轉任長江巡閱使,移駐徐州。民國四年(1915)袁世凱稱帝,被封為一等公爵。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袁世凱稱帝】

次年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與實權在握的國務院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張勳因德國支持他的復辟主張,充當調解人,企圖坐收漁利,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任安徽督軍,不久擴充至十三省同盟,積攢實力,積極謀劃溥儀復辟。

民國六年(1917)6月7日張勳率“辮軍”北上,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國會。經過20多天的緊張籌劃,張勳於6月30日潛入清宮,決定當晚發動復辟。7月1日凌晨,張勳身穿清廷官服,率領劉廷琛、康有為、陳毅、沈曾植、王士珍、江朝宗等人,乘車進宮。

清朝歷任兩江總督大事年表(8)光緒、宣統年間,值得收藏

溥儀復辟】

同日,溥儀發佈即位詔,公佈9項施政方針,連下8道上諭,封官授爵,恢復清朝舊制。張勳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並被封為忠勇親王。張勳還通電各省,宣佈溥儀已經復辟,要求各省響應恢復舊制,史稱“丁巳復辟”。12日,這場鬧劇即被段祺瑞擊敗,並通緝復辟要犯,張勳先逃入荷蘭使館,不久逃到天津德租界。

次年,北洋政府對洪憲衲首和辮帥復辟案犯均一律實行特赦。重獲自由帶張勳開始涉足商業,賺的盆滿缽滿。張作霖和徐世昌曾先後邀其出山,都被拒絕。民國十二年(1923),張勳因病在天津逝世,終年69歲,溥儀賜諡“忠武”,至死張勳都沒有剪掉腦後的那根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