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揮之不去的奧斯曼情懷,終究是缺乏歷史與現實支撐的迷夢

土耳其揮之不去的奧斯曼情懷,終究是缺乏歷史與現實支撐的迷夢


土耳其一直以奧斯曼帝國的繼承者自居,甚至有人幻想恢復奧斯曼時期的榮光,但從歷史來看,奧斯曼帝國不論是政治結構還是在國家認同方面,絕無可能在現代世界中作為一個統一地政治實體而存在。

奧斯曼帝國在其於鼎盛時的確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帝國。它的腹地在土耳其小亞細亞,但人口的大多數則是由南到阿拉伯半島上的穆斯林和西到巴爾幹半島上的基督徒構成的多數。它地跨三大洲,擁有5000萬人口,而那時英國卻只有500萬人口。無怪乎當時的基督教徒對這一不斷擴張的奧斯曼帝國都很敬畏,把它形容成是“一團日益旺盛的火焰,不管遇上什麼都會把它熔化,並繼續燃燒下去。”

土耳其揮之不去的奧斯曼情懷,終究是缺乏歷史與現實支撐的迷夢

但是,<strong>奧斯曼帝國實質上而言是一個在宗教集團而非種族集團的基礎上組成的神權國家。由於這些集團 其中最重要的是希臘東正教社區、羅馬天主教社區和猶太人社區——能在各自教會的領導下享有充分的自治。

因此若干世紀以來各穆斯林民族(如土耳其人、阿拉伯人、阿爾巴尼亞人和庫爾德人)和各基督教民族(例如塞爾維亞人、希臘人、保加利亞人和羅馬尼亞人)一直生活在半自治和自給自足的社區裡,比鄰而居。儘管有個別非移斯林人確實在民族服裝、生活習慣、居住區和稅收上通不公平待遇,但是各社區只要承認蘇丹的權力、向帝國國庫納稅,<strong>就能夠擁有自己的教會、語言、學校和地方政府。


土耳其揮之不去的奧斯曼情懷,終究是缺乏歷史與現實支撐的迷夢


<strong> 奧斯曼帝國缺乏深層的凝聚力。沒有統一的語言,沒有統一的文字,沒有統一的信仰,沒有共同認可的歷史英雄,甚至沒有統一的國家象徵和符號。

<strong>所以,不論是歷史上還在現實中,土耳其的奧斯曼帝國夢並未得到更多的認同,在民族主義興起以後,區域中的不同民族便迅速的實現了自己的國家獨立。這樣奧斯曼帝國的邊界就自1683年起從維也納城牆開始後退,1815年退縮到多瑙河,1878年縮小到巴爾幹半島中部,1913年則縮小到君士坦丁堡近郊。隨著帝國的衰落,巴爾千各獨立國家一一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1912年獨立的阿爾巴尼亞起而代之。西方通過提供革命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通過促進準備在這一意識形態基礎上採取行動的中產階級的發展,從而在促進巴爾千各民族的復興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