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俄羅斯,奧斯曼“死而不僵”?土耳其這是搞哪樣?

世界歷史上,要說到宗教的影響,不得不說的地方是歐洲和伊斯蘭世界

,歐洲大家好區分,都是信仰上帝的,至於是天主教東正教還是基督新教,反正羅馬教廷都在1929年和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簽訂合約退守梵蒂岡了,有教派之爭實屬正常。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上存在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就個人觀點來看,佛教消極教人忍受,合適於中古時代東方統治者的愚民政策。

和其他兩大宗教在世俗權力上的追名逐利的作用來說,佛教實在不值一提,印象中就清帝國尊“藏傳佛教四大活佛”為大法師吧,不過其作用也是利用宗教來整合清帝國的蒙古,西藏板塊而已,並不能像西方國家以及伊斯蘭世界一樣形成政教合一的國家。

深入淺出的說,不論是西方還是伊斯蘭世界,很長時間宗教權力往往凌駕世俗權力之上,典型例子就是

教廷哈里發


劍指俄羅斯,奧斯曼“死而不僵”?土耳其這是搞哪樣?

今天的伊斯蘭世界範圍


教廷大家應該多少知道一點,中古時代的歐洲,你要想當世俗皇帝必須要經過羅馬教廷的加冕的,不然別人不認你這個皇帝。實際上當教皇比當皇帝要爽得多,教皇不要太爽,全部基督教世界都說得上話。

那哈里發又是這麼回事?舉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那就相當於西方世界的教皇,不過和教皇不一樣的是哈里發是雖然是伊斯蘭教的教職,但有時也作為伊斯蘭教國家的首腦的稱呼。

因此在政教合一的時候是統一的國家元首兼宗教領袖的稱呼。例如阿拉伯帝國時的四大哈里發。

那蘇丹又是怎麼回事,和哈里發有何關聯?

蘇丹最早應該是地方行政首腦和軍隊的指揮官,後來在伊斯蘭教世界分裂後,地方政治勢力紛紛自立為王,遂成為軍政兼有的首腦名稱。從實際效用來講,哈里發不僅僅可是世俗權力首腦(也可以不是),但一定是宗教首腦。

那麼本作為伊斯蘭世界的典範的土耳其,歷史上為什麼老是和俄羅斯過不去呢?這又要從宗教和歷史上來探尋根源了。

奧斯曼的興起

話說中古時代的奧斯曼土耳其屬於突厥部落,原來在居住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地區,歷史上遷徙到小亞細亞安託利亞高原。所以算是伊斯蘭世界,後來和東正教的紛爭實際上屬於外來入侵。

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名字來源於開國蘇丹奧斯曼一世,14世紀的時候,奧斯曼逐漸開始崛起,而在此時旁邊的鄰居“千年帝國”拜占庭卻病入膏肓 , 奧斯曼的眼光開始不再侷限小亞細亞了,向土耳其海峽的西方露出了貪婪的目光,奧斯曼土耳其開始涉足東南歐。


劍指俄羅斯,奧斯曼“死而不僵”?土耳其這是搞哪樣?

早期的奧斯曼和拜占庭對峙


反正此時的東羅馬帝國苟延殘喘,能欺負就欺負,一直欺負一直爽。眼見 1360年的時候,奧斯曼在東南歐的進攻取得了決定性進展, 征服西色雷斯馬其頓、索菲亞、薩洛尼卡和整個希臘北部,迫使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統治者稱臣納貢。

歐洲震怒,雖然當時的歐洲教廷對於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耿耿於懷,但是危急時刻,歐洲統治者還是派出了援兵。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在近代科技興起之前,遊牧民族是很有點能量的,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奧斯曼軍隊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國、德國等國的聯軍,佔領巴爾幹大部土地。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300名貴族騎士被鉅款贖回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實在是慘絕人寰。

從此後,歐洲國家只能敢怒不敢言的看著奧斯曼的大殺四方,拜占庭帝國危在旦夕。

不過好在中亞的帖木兒帝國興起,看奧斯曼不爽,向小亞細亞擴張,奧斯曼帝國居然在1402年的安卡拉戰役中被俘,實在有損土耳其蘇丹的顏面,當然,這不僅僅是丟臉的問題,同時還得丟命,土耳其被遏制,一直到歷史上的1453年。


劍指俄羅斯,奧斯曼“死而不僵”?土耳其這是搞哪樣?

奧斯曼的擴張


這年剛剛即位不到兩年的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親自率領8萬軍隊圍攻君士坦丁堡,圍城53天,末代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君王死社稷,從此君士坦丁堡變成了伊斯坦布爾,千年拜占庭文明毀於一旦。

說來也是巧合,真是奧斯曼早期的無節制擴張,才引出了奧斯曼的世仇——東羅馬的帝國的繼承者第三羅馬帝國

俄土仇怨

就在東羅馬帝國滅亡的的時候,當時還是偏安東歐小角落的俄羅斯大公迎娶了東羅馬帝國末代公主,而前面的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都滅亡了,而俄羅斯要自詡羅馬帝國的繼承者,那就號稱”第三羅馬帝國"了。

俄羅斯的雙頭鷹標誌就是拜占庭帶來的,話說脫胎於蒙古統治者的俄羅斯來繼承東羅馬帝國的衣缽,先天就帶有極度擴張的慾望和對於奧斯曼的厭惡和憤恨。

不過當時奧斯曼正在歐洲,亞洲和非洲各個方向上擴張無人能擋,關鍵還壟斷了東西方貿易的陸上通道,為此,當時日不落帝國1.0版本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不得不派遣哥倫布尋找亞洲海上通道。


劍指俄羅斯,奧斯曼“死而不僵”?土耳其這是搞哪樣?

奧斯曼的疆域變化


而在1543年,奧斯曼更是讓得歐洲老大哈布斯堡王朝更是承認了奧斯曼對匈牙利的宗主權,此時的俄羅斯更是和哈布斯堡不是一個量級的。更不要說亦以東羅馬繼承者自居的“綠羅馬”奧斯曼了。

奧斯曼在蘇萊曼大帝統治時期,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開始初顯弊病,在歐洲的領土擴張慾望也隨之放緩,與之相對西歐的軍事力量,特別是海上力量的迅猛擴大,而新航線的開闢預示著傳統陸路貿易模式的衰落,嚴重影響了奧斯曼的發展。

特別是1683年奧斯曼再次圍困維也納,奧斯曼在費盡了最後的擴張力量之後,維也納之戰標誌著土耳其終止在歐洲繼續擴張。所謂帝國盛極而衰,奧斯曼似乎也逃不過這個宿命

而此時奧斯曼北方的俄羅斯開始快速發展,在不久後的彼得大帝改革中,讓俄羅斯獲得了向外擴張的外在動力。我們知道,俄羅斯從出生開始,就在為了出海口而到處惹是生非,不管是出於爭奪東羅馬的繼承權利還是務實的說法,為了黑海出海口,甚至為了收復君士坦丁堡,俄羅斯在不久的將來終將和奧斯曼大打出手。

當然奧斯曼也不是紙老虎,面對北方強鄰的崛起,選擇了先下手為強,第一次和第二次俄土戰爭就是奧斯曼入侵俄羅斯引起的,不過土耳其也沒有想到,原本是自己主動入侵而挑起的戰爭,至17世紀開始到19世紀整整241年中,斷斷續續進行了10次之多的俄土戰爭,戰爭的進程導致了雙方角色的逐漸互換,土耳其逐漸力戰不支,想必這點就是哈里發也無可奈何,哀嘆一聲“既生瑜,何生亮!”


劍指俄羅斯,奧斯曼“死而不僵”?土耳其這是搞哪樣?

俄土戰爭


戰爭剛開始為爭奪高加索、後面發展到爭奪巴爾幹、再到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除了克里米亞戰爭土耳其有英法的幫助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之外,俄羅斯取得了絕對的上風,看來俄羅斯東正教徒對於滅亡東羅馬的奧斯曼的確是恨之入骨。

第三羅馬綠羅馬奧斯曼的對決,奧斯曼逐漸走向衰落,其過程慘烈而複雜,這裡不再贅述。

現代土耳其破土重生

由於俄土戰爭的嚴重失利,奧斯曼帝國進入20世紀已經和它的上任東羅馬帝國一樣搖搖欲墜了,而在意土戰爭

中更是敗於歐洲三流列強意大利,更是彰顯了奧斯曼的虛弱,歐洲大佬更加堅定了解決“東方問題”的決心,土耳其命運堪憂。

自己昔日的藩屬巴爾幹同盟竟然在1912年向自己這個宗主國發出了挑戰,而巴爾幹戰爭的失敗更是讓奧斯曼的歐洲領土縮小到色雷斯一角,小的可憐。


而在接下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由於和俄羅斯巨大的歷史矛盾而錯誤的站在了同盟國的陣營裡,戰爭中更是對無辜的亞美尼亞人動起了屠刀,奧斯曼帝國的色內厲荏可見一斑。

其結果是1918年同盟國戰爭失敗,奧斯曼帝國被迫簽訂《色佛爾條約》,奧斯曼被迫解體。困擾西方世界幾個世紀的“東方問題”徹底解決。


劍指俄羅斯,奧斯曼“死而不僵”?土耳其這是搞哪樣?

《桑洛條約》和《色佛爾條約》對土耳其的處理


當時,在奧斯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達40個,由此可見歐洲大佬實在是有多不待見土耳其了,簡直是七零八落,不堪入目。

而戰後安那託利亞地區的農民僅及戰前的四成,奧斯曼為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付出了重大傷亡。如果不是關鍵時刻,真主“安拉"顯靈土耳其出現了扶大廈於將傾的傳奇式人物穆斯塔法·凱末爾,恐怕安納托利亞也會被肢解完畢。

而土耳其現代國父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國民運動,經過不斷的戰爭終於讓協約國重新簽訂《桑洛條約》,土耳其得以以二流國家的規模保存。


劍指俄羅斯,奧斯曼“死而不僵”?土耳其這是搞哪樣?

今天的土耳其


而在土耳其的不斷衰敗當中,俄羅斯扮演了及其惡劣的角色,國仇家恨,不能相忘。

結語:

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如果要說這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最恨俄羅斯,拋開蘇聯解體後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那就非土耳其莫屬了。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三百多年間,兩國之間的大型戰爭,多達12次。

即使是今天,兩國在敘利亞戰場的暗中較量,也是持續不斷

鼎盛時期,奧斯曼土耳其的疆域面積多達550萬平方公里。北到多瑙河,東到兩河流域,南部中東大部地區,西南部北非盡在控制之中。整個地中海,紅海和黑海相當於它的內陸湖。

而今天的土耳其是一個面積只有78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小國,和俄羅斯更不在一個體量,而拋開二者的歷史宿怨,就是從宗教上來說,俄羅斯龐大的東正教徒至今還在戀戀不忘君士坦丁堡。

而土耳其的地中海出海口俄羅斯更是戀戀不忘,也讓今天的土耳其有點坐臥不安。而這苦大仇深的冤家,在今天的地緣政治博弈中,仍然劍拔弩張,暗潮湧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