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元曲若不押韻,能否盛行古今?

領袖詩人盧偉宗


押韻只是古典詩詞的魅力之一,並不代表其全部。

古詩詞中表達的美好思想,對文字的巧妙運用,憂國憂民的心志等等都可以讓他們盛行。

你不仿看看其他文學體裁,古散文,古典小說,四書五經,一樣不押韻,可是並不妨礙它們盛行至今。

還有,現代的小說,散文,詩歌一樣不押韻,但是一樣可以流行成為經典。





飯後停


古代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大概以唐代早中期為分水嶺,之前的絕大部分古體詩歌是不大講究押韻的,而唐代中期以後近體詩流行起來,而近體詩就非常講究押韻。唐代之前的很多詩人比如陶淵明的詩歌就不太講究韻律,李白也寫過很多古體詩,並不嚴格押韻。

古體詩不講究押韻,甚至都不考慮這個問題,請去看看《古詩十九首》,裡邊的詩歌都是不押韻的,比如曹操的《龜雖壽》,比如《木蘭詩》。比如陶淵明的那麼多詩歌也是一樣。但是這些詩歌都流傳下來了,而且膾炙人口。但是,跟數量龐大的唐宋詩歌比起來就不是一個量級。

唐中期以後的詩歌已經進入了格律詩的時代,押韻成為了必然,已經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形式。但凡寫詩都要押韻,詩歌如此,宋詞更甚:每一個詞牌名都是已經規定好的格律,有幾個字要押什麼韻都是規定了的。唐詩宋詞因為詩人數量龐大,作品數量龐大,取得的藝術成就也最高,所以自然蓋過了古體詩的光芒!

現在來回答你的問題:如果這些作品不押韻,能否流傳到現在?個人認為流傳與否並不完全取決作品是否押韻。因為剛好唐詩宋詞就是那個樣子,在那個幾乎全民都會寫作或者朗誦(唱)詩歌(宋詞據說就相當於宋代的流行歌曲)的時代——有點誇張了[呲牙]——這種藝術形式全民皆知,不可能不一直流傳下來!但是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如果詩歌不押韻,那就會導致讀起來不順口,自然會對傳播造成一定影響,但不會是決定性的影響。

個人意見,歡迎批評。







一條小河向西流


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從詩經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詩詞裡,湧現了大量經典的詩詞。大部分的詩詞都是有押韻的,儘管古今的拼音和讀音隨著時代歷史的變遷有所變化,但是古漢語比如福建、廣東、江浙一帶依然讀起現今看來並不押韻的詩詞照樣可以押韻,因為這些地方基本大都是古中原的後裔移民。

那麼我們先來說說何為押韻?

我們大部分都是小學的時候從第一首古詩7歲神童駱賓王《詠鵝》裡第一次知道了古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那麼,如果要知道什麼是押韻,先要了解下什麼是韻腳。

押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統一,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這些使用了同一韻母字的地方,稱為韻腳。

所以,沒有韻腳,也就沒有押韻,韻腳是押韻句子的最後一個字,好比如馬的鐵蹄。

因為有了押韻,古詩詞變得很有音樂感和節奏感,詩從此變成了歌,唱歌的人開始有了詞,作詞的人也找到了心靈的歌者。

但是押韻是否就是必須的呢?如果沒有押韻的詩歌是否會不受官方或民間的歡迎?

其實,押韻並不是詩歌的硬性要求,如果要破壞一首詩的自然,強行押韻反而會讓詩歌失去美感。很多科舉考試或許有特別要求,平時如若出韻是可以的。

如:

1、壓仄聲韻的代表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其實首句可以不押韻,但是《江雪》不管用現代普通話或地方方言去朗誦仍然很耐聽,朗朗上口。

2、偶句押韻的代表可以看下李商隱的《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還有押平聲韻,一韻到底,守韻借韻等。

總的說來,107個韻部構造了和諧音樂美的中國古詩詞,不少人於是認為詩詞一定要押韻了。我個人認為要看情況,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大唐的開篇之作經典流傳,沒有押韻照樣不影響這是一首值得反覆詠唱的詩歌。雖然古漢語流轉至今有變化,如有人考證“者”古時念地方有方言念“ZA”,但是從普通話來講,也是念起來非常有節奏感,毫無違和感。

綜合以上,一篇好的詩歌不一定押韻,一篇有押韻的詩詞也不一定是一篇好的詩歌,現代詩發展現今也湧現出了很多首沒有押韻的好詩,從目前流傳的情況來看,確實非常值得深思。

歡迎大家一起來提供不一樣的思考和意見吧。


上官朝夕


個人認為:

一、若不押韻詩詞曲賦得不到發展盛行,更是難以留傳到今天。

二、詩詞曲賦在唐以前均以口語押韻,唐以後除詞曲及俗文學以外均按照韻書押韻。

三、說說韻語,它在上古時代的發達程度更是後代所不及的,這裡所謂韻語,除了詩歌之外,還包括著格言、俗諺,及一切有韻的文章。臂如後代的湯頭歌訣和六言告示,它們是韻語,卻不是詩歌。古人著理論的書,有全部用韻語的,例如《老子》。有部分用韻語的,如《荀子》《莊子》《列子》《文子》《昌氏春秋)(準南子)《法言》等。文告和ト易銘刻等,也摻雜著韻語,例如《尚書》(易經》,和周代的金石文字。許多“嘉言”,是藉著有韻而留傳下來的,例如《孟子・膝文公上》所引放勳(堯)的話:

勞之,來之,

匡之,直之,

輔之,翼之,

使自得之;

又從而振德之。

“來、直、翼、得、德”是押韻的。至於格言、俗諺等更以有韻為常。

詩詞的發展與盛行與音律美、韻律美是分不開的。





唐詩、宋詞、元曲我國古代文學藝術中的明珠和財富,構成一卷千年中華文化的發展史。“唐詩、宋詞、元曲”若不押韻,猶如鳥之無毛,山中無水,樹枝無葉。

“唐詩、宋詞、元曲”不僅是文字上的美妙和工整,重要的是它的韻律節奏,奏出了唐、宋、元時代藝術的最美音弦。

唐詩從形式上講究調聲、隸事和內容上沿襲宮體,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纏綿婉轉。唐詩注重於音韻格調,詩的句數有限定,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也有規律和要求,韻腳不能轉換等。

宋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和發展,創作及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係。是一種既能合樂而唱又能講求格律的新體詩。它包括有燕樂,民歌,近體詩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樂性,韻律美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宋詞的創作按照長短可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按照音樂性質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麴、纏令、諸宮調九種。按照拍節可分為:令、引、近、慢。

元曲,又叫北曲。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由宋詞開始,在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在句中,允許加字和加句,平仄雖有規則但也可以平仄通押。

唐詩的風格嚴謹規矩,詩句押韻上口。宋詞的風格更為瀟灑,伴以音樂更有助於欣賞。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也更利於在民間的傳唱。

通過了解,我們不難看出“唐詩·宋詞·元曲”在押韻上的重要性,如果離開了韻律平仄,那麼其文化藝術魅力就會立刻消失,變得暗淡無光,平白無趣。





南山明月


唐詩宋詞元曲盛行古今的原因並不完全是因為押韻的原因。

首先,在文學寫作中,押韻只是一種寫作手法的一種,而不是唐詩宋詞等藝術作品本身。唐詩宋詞元曲本身之所以有這麼強大的生命力,不在於作品的各種修辭手法,而在於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

第二,文學藝術是由多種修辭手法表現出來的,不是某一種藝術手法就決定了一個時代的作品的優秀與否。

第三,唐詩宋詞元曲代表的都是一個時代的作品,這個時代的作品備不住押韻會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手法,但是也不意味著這就決定了某個時代作品是否優秀。

第四,押韻問題不止古代作品有,現代作品也存在。同時,優秀的作品用過押韻手法,拙劣的作品也有不少用的押韻,由此就可以看出,押韻不能決定一個作品的好壞,只能是起到錦上添花的左右,而不是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五,在盛唐及其之後,律詩形成規範,押韻才成為定式,優秀詩歌也在這時候噴發。但不代表在此之前,押韻沒有形成定式的時候,沒有優秀作品。相反,影響深遠的《詩經》以及《楚辭》等都非常優秀,同時漢樂府詩歌影響也非常深遠。此外,我們熟知的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其作品也是開創一個流派,知名度非常高。其內外藝術性,押韻起到的作用不佔主導地位。由此可以看出,押韻會給詩詞帶來助力,但不能決定詩歌的優秀與否!





飛雲冉冉


如此簡答:萬年古詩,千年古詞,如霧似海,無窮之多,不盡舊書。人們傳言,小孩唱背,無不是押韻的詩詞來,也都是押韻的推播在浪尖上的,無押韻之詩之詞,今天幾人口傳?隨機吟出呢?不押韻的唐詩宋詞元曲至今沒有讀到過,可能古人有之而不載冊罷了。今人網絡聯想,萬事之多,學之無盡,求知無窮。一詩一詞,不能道理,只有道容。虛浮舊仿,花而不實。物以逐新,事以久態,只有說詩,隨口讀詞,更不吟唱,無韻及來。五四運動的創新,合乎新態,寫兩句丟一句,寫五句丟兩句,讓之聯想。順應時代,無韻分行來。潮流產物,退潮而去,不能久之,更不能久傳。唐宋元三朝那麼多的賦、跋,辭、等帶有詩歌性的,今有幾人隨口背岀,只有押韻的流傳至今,……


朱如蒼


唐詩宋詞元曲若不壓韻,沒有平仄對仗等形式,不會流傳盛行至今。唐詩宋詞是我國曆史文學創作的一座高峰,至今無論那個時代沒有齊及並超越。為什麼,因為唐詩宋詞是這一時期文學作品中其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這就像現代的一首歌曲,儘管歌詞寫的很好,但是沒有與相匹配的悠揚的旋律的表現,能夠廣泛的流行和傳唱開來嗎?能夠打動人心,流傳千古嗎?


藍邑放歌


我是雕文琢字,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經常會說這樣的話:“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說明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流傳千古的文學藝術形式,和押不押韻並沒有直接關係,而之所以可以流傳千古,不是因為形式,而是因為思想。一篇文學鉅著對後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思想層面,而不是語言文字等表層。

比如漢賦,雖然辭藻華麗,對仗整齊。但是遠遠沒有唐詩宋詞影響深遠。相反明清時代的小說,並沒有對仗工整,也沒有平仄押韻,但是卻因為諷刺社會現實,“不平則鳴”,其中四大名著和吳敬梓《武林外史》、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流芳百世,多為後人傳頌。

唐代詩人和宋代詞人中深受後世喜歡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范仲淹等人。他們的詩詞不但文采飛揚,更重要的以詩明志,彰顯詩人詞人的社會責任感和偉大情懷。

綜上所述,更應該注重文學內涵,而非形式,如果能夠兩者兼顧更好,我們可以捨棄前者,但絕不能放棄後者。


雕文琢字


🇨🇳🇨🇳🇨🇳🇨🇳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