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若不押韵,能否盛行古今?

领袖诗人卢伟宗


押韵只是古典诗词的魅力之一,并不代表其全部。

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思想,对文字的巧妙运用,忧国忧民的心志等等都可以让他们盛行。

你不仿看看其他文学体裁,古散文,古典小说,四书五经,一样不押韵,可是并不妨碍它们盛行至今。

还有,现代的小说,散文,诗歌一样不押韵,但是一样可以流行成为经典。





饭后停


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大概以唐代早中期为分水岭,之前的绝大部分古体诗歌是不大讲究押韵的,而唐代中期以后近体诗流行起来,而近体诗就非常讲究押韵。唐代之前的很多诗人比如陶渊明的诗歌就不太讲究韵律,李白也写过很多古体诗,并不严格押韵。

古体诗不讲究押韵,甚至都不考虑这个问题,请去看看《古诗十九首》,里边的诗歌都是不押韵的,比如曹操的《龟虽寿》,比如《木兰诗》。比如陶渊明的那么多诗歌也是一样。但是这些诗歌都流传下来了,而且脍炙人口。但是,跟数量庞大的唐宋诗歌比起来就不是一个量级。

唐中期以后的诗歌已经进入了格律诗的时代,押韵成为了必然,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但凡写诗都要押韵,诗歌如此,宋词更甚:每一个词牌名都是已经规定好的格律,有几个字要押什么韵都是规定了的。唐诗宋词因为诗人数量庞大,作品数量庞大,取得的艺术成就也最高,所以自然盖过了古体诗的光芒!

现在来回答你的问题:如果这些作品不押韵,能否流传到现在?个人认为流传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作品是否押韵。因为刚好唐诗宋词就是那个样子,在那个几乎全民都会写作或者朗诵(唱)诗歌(宋词据说就相当于宋代的流行歌曲)的时代——有点夸张了[呲牙]——这种艺术形式全民皆知,不可能不一直流传下来!但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如果诗歌不押韵,那就会导致读起来不顺口,自然会对传播造成一定影响,但不会是决定性的影响。

个人意见,欢迎批评。







一条小河向西流


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从诗经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诗词里,涌现了大量经典的诗词。大部分的诗词都是有押韵的,尽管古今的拼音和读音随着时代历史的变迁有所变化,但是古汉语比如福建、广东、江浙一带依然读起现今看来并不押韵的诗词照样可以押韵,因为这些地方基本大都是古中原的后裔移民。

那么我们先来说说何为押韵?

我们大部分都是小学的时候从第一首古诗7岁神童骆宾王《咏鹅》里第一次知道了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那么,如果要知道什么是押韵,先要了解下什么是韵脚。

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所以,没有韵脚,也就没有押韵,韵脚是押韵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好比如马的铁蹄。

因为有了押韵,古诗词变得很有音乐感和节奏感,诗从此变成了歌,唱歌的人开始有了词,作词的人也找到了心灵的歌者。

但是押韵是否就是必须的呢?如果没有押韵的诗歌是否会不受官方或民间的欢迎?

其实,押韵并不是诗歌的硬性要求,如果要破坏一首诗的自然,强行押韵反而会让诗歌失去美感。很多科举考试或许有特别要求,平时如若出韵是可以的。

如:

1、压仄声韵的代表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实首句可以不押韵,但是《江雪》不管用现代普通话或地方方言去朗诵仍然很耐听,朗朗上口。

2、偶句押韵的代表可以看下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还有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守韵借韵等。

总的说来,107个韵部构造了和谐音乐美的中国古诗词,不少人于是认为诗词一定要押韵了。我个人认为要看情况,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大唐的开篇之作经典流传,没有押韵照样不影响这是一首值得反复咏唱的诗歌。虽然古汉语流转至今有变化,如有人考证“者”古时念地方有方言念“ZA”,但是从普通话来讲,也是念起来非常有节奏感,毫无违和感。

综合以上,一篇好的诗歌不一定押韵,一篇有押韵的诗词也不一定是一篇好的诗歌,现代诗发展现今也涌现出了很多首没有押韵的好诗,从目前流传的情况来看,确实非常值得深思。

欢迎大家一起来提供不一样的思考和意见吧。


上官朝夕


个人认为:

一、若不押韵诗词曲赋得不到发展盛行,更是难以留传到今天。

二、诗词曲赋在唐以前均以口语押韵,唐以后除词曲及俗文学以外均按照韵书押韵。

三、说说韵语,它在上古时代的发达程度更是后代所不及的,这里所谓韵语,除了诗歌之外,还包括着格言、俗谚,及一切有韵的文章。臂如后代的汤头歌诀和六言告示,它们是韵语,却不是诗歌。古人著理论的书,有全部用韵语的,例如《老子》。有部分用韵语的,如《荀子》《庄子》《列子》《文子》《昌氏春秋)(准南子)《法言》等。文告和ト易铭刻等,也掺杂着韵语,例如《尚书》(易经》,和周代的金石文字。许多“嘉言”,是借着有韵而留传下来的,例如《孟子・膝文公上》所引放勋(尧)的话:

劳之,来之,

匡之,直之,

辅之,翼之,

使自得之;

又从而振德之。

“来、直、翼、得、德”是押韵的。至于格言、俗谚等更以有韵为常。

诗词的发展与盛行与音律美、韵律美是分不开的。





唐诗、宋词、元曲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明珠和财富,构成一卷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唐诗、宋词、元曲”若不押韵,犹如鸟之无毛,山中无水,树枝无叶。

“唐诗、宋词、元曲”不仅是文字上的美妙和工整,重要的是它的韵律节奏,奏出了唐、宋、元时代艺术的最美音弦。

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唐诗注重于音韵格调,诗的句数有限定,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也有规律和要求,韵脚不能转换等。

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创作及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宋词的创作按照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按照音乐性质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按照拍节可分为:令、引、近、慢。

元曲,又叫北曲。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由宋词开始,在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在句中,允许加字和加句,平仄虽有规则但也可以平仄通押。

唐诗的风格严谨规矩,诗句押韵上口。宋词的风格更为潇洒,伴以音乐更有助于欣赏。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也更利于在民间的传唱。

通过了解,我们不难看出“唐诗·宋词·元曲”在押韵上的重要性,如果离开了韵律平仄,那么其文化艺术魅力就会立刻消失,变得暗淡无光,平白无趣。





南山明月


唐诗宋词元曲盛行古今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押韵的原因。

首先,在文学写作中,押韵只是一种写作手法的一种,而不是唐诗宋词等艺术作品本身。唐诗宋词元曲本身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不在于作品的各种修辞手法,而在于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

第二,文学艺术是由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不是某一种艺术手法就决定了一个时代的作品的优秀与否。

第三,唐诗宋词元曲代表的都是一个时代的作品,这个时代的作品备不住押韵会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手法,但是也不意味着这就决定了某个时代作品是否优秀。

第四,押韵问题不止古代作品有,现代作品也存在。同时,优秀的作品用过押韵手法,拙劣的作品也有不少用的押韵,由此就可以看出,押韵不能决定一个作品的好坏,只能是起到锦上添花的左右,而不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五,在盛唐及其之后,律诗形成规范,押韵才成为定式,优秀诗歌也在这时候喷发。但不代表在此之前,押韵没有形成定式的时候,没有优秀作品。相反,影响深远的《诗经》以及《楚辞》等都非常优秀,同时汉乐府诗歌影响也非常深远。此外,我们熟知的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其作品也是开创一个流派,知名度非常高。其内外艺术性,押韵起到的作用不占主导地位。由此可以看出,押韵会给诗词带来助力,但不能决定诗歌的优秀与否!





飞云冉冉


如此简答:万年古诗,千年古词,如雾似海,无穷之多,不尽旧书。人们传言,小孩唱背,无不是押韵的诗词来,也都是押韵的推播在浪尖上的,无押韵之诗之词,今天几人口传?随机吟出呢?不押韵的唐诗宋词元曲至今没有读到过,可能古人有之而不载册罢了。今人网络联想,万事之多,学之无尽,求知无穷。一诗一词,不能道理,只有道容。虚浮旧仿,花而不实。物以逐新,事以久态,只有说诗,随口读词,更不吟唱,无韵及来。五四运动的创新,合乎新态,写两句丢一句,写五句丢两句,让之联想。顺应时代,无韵分行来。潮流产物,退潮而去,不能久之,更不能久传。唐宋元三朝那么多的赋、跋,辞、等带有诗歌性的,今有几人随口背岀,只有押韵的流传至今,……


朱如苍


唐诗宋词元曲若不压韵,没有平仄对仗等形式,不会流传盛行至今。唐诗宋词是我国历史文学创作的一座高峰,至今无论那个时代没有齐及并超越。为什么,因为唐诗宋词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这就像现代的一首歌曲,尽管歌词写的很好,但是没有与相匹配的悠扬的旋律的表现,能够广泛的流行和传唱开来吗?能够打动人心,流传千古吗?


蓝邑放歌


我是雕文琢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说明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流传千古的文学艺术形式,和押不押韵并没有直接关系,而之所以可以流传千古,不是因为形式,而是因为思想。一篇文学巨著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层面,而不是语言文字等表层。

比如汉赋,虽然辞藻华丽,对仗整齐。但是远远没有唐诗宋词影响深远。相反明清时代的小说,并没有对仗工整,也没有平仄押韵,但是却因为讽刺社会现实,“不平则鸣”,其中四大名著和吴敬梓《武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流芳百世,多为后人传颂。

唐代诗人和宋代词人中深受后世喜欢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范仲淹等人。他们的诗词不但文采飞扬,更重要的以诗明志,彰显诗人词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伟大情怀。

综上所述,更应该注重文学内涵,而非形式,如果能够两者兼顾更好,我们可以舍弃前者,但绝不能放弃后者。


雕文琢字


🇨🇳🇨🇳🇨🇳🇨🇳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