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尼帕病毒》帶給我們的啟示 印度是如何戰勝尼帕病毒的

據外媒報道,印度稱,截止當地時間14日,印度喀拉拉邦三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全部治癒。至此,印度境內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全部治癒。

據報道,喀拉拉邦財政大臣托馬斯伊薩克(Thomas Isaac)證實了這一消息。他在社交媒體上稱,“就像戰勝尼帕病毒一樣,喀拉拉邦也贏得了與新型冠狀病毒的鬥爭。當局已確認喀拉拉邦三名患者已完全康復。”

據悉,這三名患者均為醫學生,他們是從中國武漢市返回的。

據報道,截至當地時間14日為止,喀拉拉邦未發現新增確診病例,衛生官員已經解除了大約1062疑似病例,目前仍有2397人居家或在醫院觀察。

此前報道:四天前,印度南部疑似疫情爆發,3000多人被隔離 .

2018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和默勒布勒姆爆發了尼帕病毒疫情。

尼帕病毒感染,是一種人獸共患的疾病,自然宿主為果蝠,通過馬、豬等中間宿主感染人類,2018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的優先疾病名單。

從野生動物到人,可能是餐桌上一盤未煮熟透的肉,也可能只是一個被咬過的水果,但這小概率的偶然事件,逐漸發酵成危及大眾的疫情,並不一定就是偶然。


印度的《尼帕病毒》帶給我們的啟示 印度是如何戰勝尼帕病毒的

印度尼帕病毒疫情已經確定病毒來源於果蝠

1998年,尼帕病毒首次在馬拉西亞被發現,此後在新加坡、菲律賓、孟加拉國、印度等國多次爆發,具有宿主範圍廣,致死率高等特點。更可怕的是,這種疾病沒有疫苗,也沒有相對應的治療方案。

據統計,1998年至1999年,新加坡共報道246例患者感染NiV,並出現嚴重的病毒性腦炎以及呼吸障礙等臨床症狀,其中98例死亡,死亡率約為40%。

而自2001年以來,孟加拉國幾乎每年都有感染NiV的病例報告,死亡率為60%~90%。

2001年,印度的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爆發,66例感染者當中45例死亡,死亡率為68.2%,其中包括部分醫護人員。

2007年,印度的納迪亞區(Nadia district)報道有5例感染,最終全部死亡。

2018年,在喀拉拉邦爆發的感染一共有18例被確診感染,17例患者死亡。

而電影《尼帕病毒》就是根據這一真實事件改編而成。電影劇情和現實情況高度吻合,甚至還有影評將其稱為莫萊塢(Mollywood)的《切爾諾貝利》。


印度的《尼帕病毒》帶給我們的啟示 印度是如何戰勝尼帕病毒的

《切爾諾貝利》劇照

疫情的爆發,從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市(Kozhikoos)和佩蘭布拉鎮(Perambra Town)開始。

急診室裡的年輕醫生收治一位感染嚴重的護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嘔吐,血壓心率嚴重偏離正常水平,疑似登革熱,但檢測報告顯示是陰性。

當這位護士掙扎著斷斷續續地說,她照顧的患者中有一位症狀和她一模一樣,最後因救治無效死亡時,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傳染病陰霾,就此降臨。

霍德·曼尼帕爾病毒研究所(Hod ManipalInstitute Of Virology)裡的蘇瑞士·藍湛醫生馬上進行了病毒檢測。

各級專家緊急會議,通過各種情況分析,得出結論,這應該就是尼帕病毒感染。

馬尼帕爾病毒研究系(Department OfVirus Research Manipal)以及衛生與社會福利部(Health And SocialWelfare),還有衛生服務署(Health Services)都在第一時間採取措施,進行行動。

其中最值得稱讚的就是衛生服務部門和區管理處第一時間調查確診病例的行動軌跡,並且進行詳細的分類,任何與患者有過接觸的人都應該被隔離和觀察,儘快找出可能存在的疑似病例和可能的病毒第二傳播者和攜帶者。

他們開始尋找這四類人群:第一類人群是與患者有直接接觸的,第二類是那些曾經使用病人財物的人,第三類是那些與患者一起旅行的人,搭同一輛貨車、火車或任何交通工具,最後一類,曾與他們待在同一間房間的人。

病毒的蔓延,比實驗室裡演算出來的數字更快,從一變百,成千上萬,可能只是一週,或只是半個月。

疼痛和死亡的威脅並不遙遠,飆升的數字也不是遠方的警鐘,是身邊活生生的個體,是人。隔離,是必行的義務。

充滿末日氣息的寂靜無人的城市街道空鏡,穿插在緊張的救治、隔離行動當中。在家中的自我隔離的“平民英雄”,冷靜且嚴肅的神情更是讓人肅然起敬。

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用“英雄”二字來形容都顯得蒼白。密不透風的厚重防護服裡,是一張張鮮活的面容,他們在盡全力進行救治,也會在片隙閒暇間,用言語鼓勵患者。

傷痛不應該美化,也不應該過早地進行歌頌。

可見證著絕望和痛苦,處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遭遇著肉身和精神的雙重苦難,愈是如此,悲憫、同情、堅韌、友愛、慷慨等只會更顯光輝。

《尼帕病毒》裡提到,在疫情期間,一名醫生早上起來開門收報紙,一位陌生人將一捆N95口罩扔在門前,便匆匆離開,甚至連簡單的自我介紹都沒有。


印度的《尼帕病毒》帶給我們的啟示 印度是如何戰勝尼帕病毒的

印度的《尼帕病毒》帶給我們的啟示 印度是如何戰勝尼帕病毒的

防護用品極度缺乏,第二天便收到了空投的防護物質,幾乎都是當地企業捐贈,甚至用他們的私家飛機直接運送。

條件較差的公立醫院缺乏呼吸機,私立醫院立馬伸出援手,貢獻一批呼吸機。

物質運輸需要人員,在場的普通老百姓統統在紙條上寫下“yes”,自願參與這項危險的行動。


印度的《尼帕病毒》帶給我們的啟示 印度是如何戰勝尼帕病毒的

也不是不存在恐慌和不安。因為恐慌,因病而亡的屍體難以找到合適的火葬場。

因為不安和憤怒,民眾將情緒轉移到第一例患者身上。

但一座城市,一個地區,不會因病毒而覆滅,但可能會被恐慌和不安打敗。

或許一切正如加繆在《鼠疫》當中所言,“鼠疫桿菌永遠不死不滅,它能沉睡在傢俱和衣服中歷時幾十年。它能在房間、地窖、皮箱、手帕和廢紙堆中耐心地潛伏守候。也許,有朝一日,人們又遭厄運,或是再來上一次教訓,瘟神會再度發動它的鼠群,驅使他們選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為它們的葬身之地。”

我們無法預知危情何時降臨,唯有鼓起勇氣,明辨現實,面對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