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抗倭援朝為了別的國家打仗,是不是做了沒有價值的犧牲?

一德格天1


如果這麼想,那麼鄭和下西洋不也是做了沒有價值的犧牲嗎?耗費了大量財力物力,將本國產品給外國人,自己卻沒有得到一點利益。

當時明朝作為周邊國家的老大,自然要幫小弟做一些事情,這確實是應該的。

清朝晚期被列強欺負的那麼慘不也是去朝鮮幫他們鎮壓東學黨起義?

他們想當大國,想要有一個好的名聲,就該有大國風範,就應該在他們困難時幫助他們。就像我們現在,不也總是幫助其他國家嗎?有些利益我們是看不到的。


大輝boss


首先說一下,萬曆朝鮮戰爭並非是無用的軍事行為。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原因;

萬曆抗倭援朝,中國歷史上稱之為萬曆朝鮮戰爭或者萬曆朝鮮之役。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內部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同時削弱各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用兵。

1592年3月豐臣秀吉集結15萬大軍,4月在朝鮮登錄,朝鮮軍隊安逸太久李氏王朝腐敗不堪軍隊更是一觸即潰,日軍迅速佔領朝鮮八道,朝鮮王立即派人向自己的宗主國大明求救。

萬曆可並非昏庸之主,朝鮮乃自己的附屬國,朝鮮不保不僅僅大明國威將蕩然無存,試想如果朝鮮失手日本將直接威脅遼東地區,15萬日軍不可小覷,而當時的努爾哈赤才剛剛統一女真,還是大明的臣子,對大明的威脅遠不及日軍甚至上書大明要求入朝作戰。

萬曆援朝鮮戰爭對當時東北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影響,此戰明軍耗時6年經歷兩次大規模戰爭最終打敗日軍,不僅僅保衛了朝鮮同時也讓日本元氣大傷,長遠來看萬曆朝鮮戰爭對日本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尊定了東亞三百年和平局面,然大明此戰也消耗巨大最終導致後金崛起。

結語

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的確有點得不償失,傾全國之力入朝作戰,結果放棄了最好的平定遼東之亂,然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我們不得不說,緩朝作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去不可


外太空的首富


怎麼會沒有價值,這是最為正確的做法。

①國與國之間要的就是國威,想我大明國威浩蕩,朝鮮歷來乃我華夏藩屬國,侵犯我藩屬國,就是在拔我的旗,就是在藐視我大明國威。

倘若不出兵,我大明顏面何存,顏面是小,誰也料不準倭寇會不會得寸進尺進犯我大明,國於國之間,有時候退一步就是退一萬步。

②國家亂不亂看邊疆,藩屬國作為大明第一道防線,如果輕易放掉,這就是在告訴倭寇我大明沒能力,就是在告訴倭寇大明現在不行了,就是在告訴倭寇可以來啃啃大明這塊肥肉,不要總是惦記一個彈丸之地的藩屬國。③所以說國威在,則國運昌。邊疆穩,則內政興。





先秦說書將


收藏

  豐臣秀吉之所以發動侵略戰爭,不僅僅是為了霸佔朝鮮,還想要藉此來“假道入明”,進而實現“大東亞構想”,甚至妄想把首都搬到北京,建立“大東亞帝國”。這場戰爭實際上暴露了日本妄圖稱霸東北亞的野心,豐臣秀吉的後繼者們也一直遵循這種野心,這場戰爭因而有了特別的意義。

所謂萬曆年間的朝鮮戰爭,是指1592年到1597年之間發生的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明朝應朝鮮的請求出兵援助。這場戰爭明朝將其稱作是“東征御倭援朝”,是“萬曆三大徵”之一,日本則輕描淡寫地將其稱作是“文祿、慶長之役”,朝鮮則將其稱作是“壬辰、丁酉倭亂”。

豐臣秀吉的如意算盤

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豐臣秀吉有著很明確的目的,那就是通過朝鮮這塊跳板征服中國。1585年,豐臣秀吉成為“關白”以後,並不滿足於統一日本,他向原來的家臣一柳未安透露了自己的想法:不僅僅是日本,不久唐國(明)也限期歸順。

豐臣秀吉在書簡中常表述“天下相”,即不僅要征服朝鮮,要征服明朝,還要征服“南蠻”——包括菲律賓、印度等地。“奪取天下”的第一步,就是征服朝鮮。

1590年,朝鮮方面派遣使節赴日本,豐臣秀吉在給朝鮮國王的回信中儼然是一派君臨天下的架勢:凡日光所及都應在豐臣秀吉的管轄範圍之內,朝鮮和明朝皆不在話下。可以看出,豐臣秀吉野心極大,他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大東亞構想”。

豐臣秀吉向來使表露了“假道入明”的意向,並要朝鮮成為“徵明嚮導”。朝鮮方面及時嚮明朝有關機構報告了豐臣秀吉的企圖。同時,滯留在日本的福建人陳申也瞭解到日本的動靜並報告給朝廷。

然而,明朝方面直到萬曆十九年,仍對朝鮮的報告、陳申的情報半信半疑。事實表明,消息是確鑿無疑的。

不久,豐臣秀吉就前往京都告知天皇此事,軍隊很快就到達廣島,次日越過對馬海峽,在朝鮮的釜山登陸,開啟了戰端。當日軍攻佔漢城時,豐臣秀吉把征服明朝提上了日程表,甚至提到讓天皇移居北京,北京周圍作為皇室領地。

豐臣秀吉自己則決定移駐貿易要港寧波,看來他想把寧波作為控制日本、朝鮮、中國和南蠻的“大東亞”的中樞。

然而戰爭的進程並不像他預計的那麼順利,戰爭後期,豐臣秀吉去世,他再也沒有時間實現他的野心。

日軍方面勢如破竹。朝鮮突遇戰爭,君臣束手無策。二十天後漢城淪陷,兩名王子被俘。國王逃往平壤。

朝鮮國王派出使節嚮明神宗求援。明神宗毫不猶豫地作出東征御倭援朝、接納朝鮮國王避難的決定。但是戰爭初期由於對敵情估計不足而接連失敗。明神宗決定採取大動作,萬曆二十一年正月,明軍在平壤展開決戰,取得大勝。

明軍乘勝追擊,逼迫日軍退守漢城。明朝將領李如松獲勝後顯然輕敵,僅率輕騎向碧蹄館進發。碧蹄館之戰,李如松兵敗,明朝軍隊銳氣受挫,經略宋應昌傾向於議和。

宋應昌向小西行長送去“宣諭”:“汝等果能滌志湔非,盡還朝鮮故土,並還兩王嗣及陪臣等,歸報關白,上章謝罪,本部即當奏題,封爾關白為日本國王。”

四月八日,雙方達成四點協議:一、返還先前加藤清正俘虜的朝鮮兩個王子;二、日軍從漢城撤往釜山浦;三、佈陣於開城的明軍在日軍撤出漢城後同時撤退;四、明朝派講和使節赴日本。

但是雙方在其他方面相距甚遠,難以達成一致的共識。日本方面首先糾纏於“封貢”。所謂“封貢”,包含封王(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與朝貢貿易兩個方面。明朝認為不宜允許“封貢”。明神宗明確表態:“可傳諭宋應昌,勸彼歸島,上表稱臣,永為屬國,仍免入貢。”十二月,明神宗下令從朝鮮撤軍。

至於是否要同意日本的“封貢”要求,朝廷一時議論不決。福建巡撫許孚遠明確反對“封貢”,他說:“議者多謂封貢不成,倭必大舉入寇,不知秀吉妄圖情形久著,封貢亦來,不封貢亦來,特遲速之間耳。”事實證明,許孚遠的論斷是正確的。

明神宗舉棋不定。但是由於不少官員還是主張“封貢”,再加上明神宗收到朝鮮國王請求允許“封貢”的書信,明神宗終於批准。

明神宗委派李宗城為正使,楊方亨為副使,在精通日語的沈惟敬陪同下前往日本,冊封豐臣秀吉。但是豐臣秀吉所要的絕不僅僅是冊封為日本國王,儘管這已經為他增加了政治資本,但是他所念的仍然是“假道入明”。

硝煙再起

明朝使節並沒有把真相告訴朝廷,反而謊稱豐臣秀吉表示了恭順之意。“封事”也沒有導致日本從朝鮮撤退,相反,豐臣秀吉還準備再次對朝鮮發動進攻。

萬曆二十四年,朝鮮再次嚮明朝請求援助。但是明神宗卻選擇“安撫”日本,將戰爭外交看得太簡單化,以為冊封之後豐臣秀吉就會念在日本與明朝的關係而撤兵。

但這只是一廂情願。正月十四日,日本軍隊到達朝鮮海岸,明神宗此時方知戰爭不可避免。這一次,明朝已經知悉日本的野心,援助兵力明顯增加。

蔚山之戰後,明軍全部撤退至王京漢城。朝鮮戰爭陷入了相持局面。

不料,豐臣秀吉突然去世,日本國內頓時大亂。明朝和朝鮮方面刺探到了豐臣秀吉的死訊,乘機追擊準備撤退的日軍。日軍各部無心戀戰,戰火終於熄滅。

野心仍存

如果豐臣秀吉不死,這場戰爭會有不同的結果嗎?或許未必。也許戰爭時間會延長,但是勝負不會改變。

一方面,自從日軍進入朝鮮之後,民間人士紛紛組織武裝自衛反擊,民族精神高漲。最值得一提的是李舜臣率領的水軍,屢屢擊沉日軍的運輸補給船,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後勤補給線路。

另一方面,萬曆朝經過張居正的萬曆新政國力強盛,並且中國的生絲、絲織品、棉布、瓷器等商品,幾乎遍及全球,長期處在外貿出超的高水平線上。當時日本的國力根本無法與中國相提並論。


御前帶刀侍衛


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之戰不僅精彩,而且打的很有價值。他維護了明朝的宗主國帝位,也打擊了倭奴的擴張野心,更保證了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

維護明朝宗主國帝位的需要

我國古代的封建帝王都視自己為天下共主,對周圍的藩屬國有保護的義務。朝鮮與明朝兩百年間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後,明太祖朱元璋賜予其“朝鮮”國號,朝鮮皇帝即位都由大明皇帝冊封。

所以,在朝鮮遭受倭奴侵略且將要亡國的情況下,幾十年不上朝的大明神宗皇帝果斷派兵援助。大明作為朝鮮的宗主國,負有保護朝鮮的義務。如果對朝鮮亡國坐視不管,那麼大明的其他藩屬國會作何感想?大明的宗主地位怕是要岌岌可危了。

救朝鮮實為保中國

正所謂,唇亡齒害。朝鮮與大明一河之隔,倭奴侵略朝鮮,也必會危及大明的安寧。日本當時宰相豐臣秀吉就曾讓使者告知朝鮮國王他們要借道朝鮮進攻大明,希望朝鮮臣屬於日本,倭奴的狼子野心可見一斑。

開戰之後,朝鮮在倭奴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首都平壤失陷,朝鮮國王逃亡到中朝邊境。為此,朝鮮不斷向大明王朝告急求援。對於朝鮮的危局大明朝臣都有著共識:“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不久之後,大明即派兵渡過鴨綠江援朝抗倭。

援朝抗倭戰果

萬曆年間的援朝抗倭戰爭分1592年—1593年、1597年—1598年兩個階段,明朝先後共投入兵力125000人,最重以大明、朝鮮勝利,倭奴退出朝鮮而結束。

援朝抗倭戰爭對東北亞地區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朝鮮久經戰亂,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代價,國勢由此一蹶不振;日本豐臣秀吉集團元氣大傷,隨後被德川家康所取代;大明王朝經此一役,遼東地區的精銳兵力損失殆盡,以至於無法抗衡新崛起的女真族努爾哈赤。

雖然援朝抗倭戰爭明朝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他阻止了倭奴的侵略行徑,保證了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如果坐視不管,那明朝將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


時光山人


我是八零後愛做夢,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觀點:抗倭援朝並不是為了別的國家,是為了大明朝,此舉很有價值。

原因:從劉邦建立的漢朝開始,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就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明朝時期,清朝興盛以前,朝鮮是明朝的藩屬國,到皇太極征服朝鮮,攻佔朝鮮都城韓城,朝鮮才被迫奉清朝為宗主國。

“中國”自古就是強大的國家,與周邊國家存在宗藩關係也是一個確實存在的。然而這種宗藩關係並不像帝國主義對弱小國家進行侵略和扶植傀儡政權,這種宗藩關係只是中國和周邊國家友好關係的體現,並不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而是保護著和被保護的關係。身為宗主國的中國,是以一種“王道”的方式來處理周邊關係,本著“薄來厚望”和“不干涉藩屬國的內政”的原則進行和平交流。

但身為藩屬國還是要承擔一些的,例如每年的朝貢,還要認可中國宗主國身份,受中國的冊封,並由中國賜與印璽,這也就是“稱藩納貢”。

明朝既然身為宗主國,朝鮮作為藩屬國,明朝就有責任在朝鮮收到危險或侵略時,給予經濟或武力上的幫助。畢竟雙方使節每年往來不斷。朝鮮方面,每年除有賀冬至、賀正朔、賀聖節、納歲幣的四次固定朝貢使節外,還有多種不定期使節來華。

這些相當於現在的“大哥”和“小弟”,或者是“師傅”和“徒弟”,小弟或徒弟平時有好吃、好喝、好玩的都要孝敬大哥和師傅,但是當小弟或徒弟收到別人欺負時,身為大哥或師傅就要出來主持正義或替小弟或徒弟出頭了,如果大哥或師傅遇事躲在後面,試問還有那個人願意再當他的小弟或徒弟呢?

所以萬曆時,倭寇入侵朝鮮,身為宗主國的明朝有義務替朝鮮抵禦倭寇的入侵,這不是為了別的國家,是為了大明朝,不是沒有價值,而是很有價值,抗倭援朝的舉動會讓明朝和周邊的宗藩關係更緊密,更友好,可以讓邊境再無爭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