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法家說:“練習書法如果不臨帖,練再多也白練”,為什麼呢?

大聖福來借人說理


此話強調了臨帖的重要性,世上沒有誰生來自明書法,而是通過後天學習特別是向傳統學習獲得書法技巧,而臨帖尤其選帖來臨是不可缺少的。


lna青藍


我是初學者,但同時也是臨帖受益者。練字三年半,我感受到了認真臨帖的好處。我認為字帖就是一位老師,臨摹字帖的過程就是向老師學習的過程。老師講的知識,學生不認真學怎麼能交出滿意答卷呢?不按字帖練字,等於把錯題重複寫千百次,沒任何意義。

我的一些朋友看我練字有進步,紛紛買筆墨學習起來,也常常發照片我給看。這其中就有不按字帖練字的人。有些是不用心讀貼,隨心所欲抄字帖的。也有會讀貼卻帶著批判意識練字的。並且振振有詞:我覺得字帖某個字或筆畫,寫的不漂亮,所以不想這麼練!

後來我也思考這個問題,書法家在寫字時的確可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大多數時候是我們的審美觀問題。就拿服裝款式來舉例吧,三十年前的衣服現在看很土,可是六十年前的款式卻又流行回來了,循環往復。所以對待字帖也是這樣,不能用當下審美標準去評判它,用尊重的態度進行學習,時間久了,自會發現它的不尋常。如果永遠都是滿足於自我眼光,這和坐井觀天有何區別呢?

臨摹是分為幾個階段的,初學就是追求形似,不僅是結構像,更要細節像。而要細節像,就必須研究其筆法,筆法正確才能正真做到形似。每個書法家都有自己獨到的結構筆法及章法奧秘,認真臨帖就是解開奧秘的鑰匙。書法是需要傳承的藝術形式,臨摹前人優秀作品等於站在巨人肩膀上,何樂而不為。

到目前為止通過三年半的學習,我主要臨摹過三本字帖,最開始是《靈飛經》練習兩年多、然後是文徵明《草堂十志》、最近開始王寵《遊包山集》。認真臨帖讓我受益良多。


墨淡花開


書法藝術是中國獨特的文字書寫藝術,所謂藝術,他不單單的是寫字,字的結體美,形體的成形,也是幾千年智慧沉澱集存的成果,不是一代兩代人能完成的,我們習字有了臨帖之路,可不走彎路,便捷,速達目標!臨帖,要從形似,到神似,這要求我們,從結字形體變化,到運筆方法,用心體會,達到意在筆端,運筆自如,出上等作品,

臨帖的選擇,要臨古帖,它是經過時間檢驗的,今人近代之帖,不可取。正可為,取其上,得其中,臨其中,得其下,所以取其高古,也未必得其精髓,

初字分佈,但求平正,即能平正,務追險絕,即能險絕,復歸平正,通匯之際,人書俱老。,

書法作品,是寫字結體的昇華,是藝術,,

所謂藝術他涵養許多!濃,淡,幹,溼,大小錯落有致,布白,虛實,這是要文化內涵的,正可為,功夫在字外了。

創作文字,是要求有情,傳神,正能量!




中陽寺河山


這個是書法中的共識問題,但是圈外的人大多不贊成。但凡提到書法,臨帖是不可少的步驟和環節,簡單點說「書法是學出來的,不僅僅是埋頭苦練」。剛才說到圈外,就是不學習書法的人,他們的思想是隻要字好看就是高手就是書法家。寫字和書法不同,寫字是技巧,書法是文化。

再聊一下為什麼臨帖 :

就像我們做人,要向品格高尚優秀的人學習一樣,我說的這類人當然是公眾認可的人物。書法中的字帖碑帖都是文化遺產,是書法歷史上的上品,我們需要從中學習汲取營養。書法中說的「取法乎上」就是說的就是要學習經典字帖,你可以借鑑今人的學習方法,但最好是臨寫古人的法帖。

當然,如果不在書法範圍內探討,寫字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啦,公正清晰足以夠用了。真正的學習書法,還是要對這個文化有敬畏之心。

自己的一點體會,不妥之處請見諒!





楓墨園


所謂臨帖,就是以碑帖或者別的法書為榜樣,來對照著模仿練習,它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種藝術,都是有其固有的法則和規律,都有其表現藝術效果的技巧和方法,書法也是如此。學習書法首先要弄明白自己所學書體在結構、用筆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則、規律,其表達其藝術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一.書法藝術的法則和技巧,同現在一般的寫字原則和方法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它有特殊的要求,而這種特殊的要求,又不是每個會寫字的人都自然具有的,需要經過專門的學習和培訓。我們現在一般人學習書法又與古人不同,古人學識(習)字,就是用毛筆學寫當時通行的規範字體(篆書、隸書、楷書)等,又有先生的“口講指畫”久而習之,自然有法度可觀。而我們現在,一上學識字,便往往用鉛筆或鋼筆,寫“橫平豎直”的仿宋體,字的結構和用筆與傳統書法的要求相去甚遠,久而久之形成我們學習書法的兩個任務:一是去掉不合書法要求的方法和習慣。二是從頭學會書法藝術所要求的法則和技巧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臨習前人優秀的碑帖法書。

二.學習書法也如同學習音樂不論學什麼樂器,開始總要練一些高明的樂譜,拿這些樂譜來練習各種技法,培養自己好的習慣,練得熟了自己演奏起來就會有新的創造了。臨帖就好比音樂練習樂譜,只有反覆進臨摹和練習,才能使自己下筆就合轍就範,寫出的字具有傳統書法的法度和神韻。

如果不臨帖老是按照自己原有的寫字方法和習慣練下去或者隨心所欲、那麼其結果只能背道而馳,越練越糟。這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說:“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追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學習書法跟別的藝術一樣開始總得有個臨摹的過程,從臨摹中去體察領悟其所以然(既造就此種藝術的法則和技巧)不可能一上手就搞創作。


—臨淵草堂—


我是雨夜構想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我基本上同意書法家的說法,練習書法不臨帖基本上實在做無用功。

為什麼說基本同意書法家的說法呢!就是還會有一種特例產生,那就是有一種人天賦秉異,無師自通,對書法有很強的感悟能力,不必臨帖只要看上幾眼就已經爛熟於胸,完全不必臨帖也可以揮灑自如。當然這只是個例,我們要說的還是普遍的大多數人,大多數人是沒有這種天賦的,所以練習書法還是要臨帖。

不但要臨帖還要背帖,這些都是必要的功課,可以說缺一不可。不臨帖不叫練習書法,只能叫練習寫字。沒有技術的支撐,練習的再久也只是在練習,進步緩慢不說,還有可能失去對書法的初心。什麼是書法的初心呢!那就是一顆秉承古法的心,既然已經不臨帖了,那就一定不能掌握先輩給我們留下的技法,這種技法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書法的初心。

一旦拋開字帖自行練習,還會出現一個後果。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字體出自何處,也就是所謂的專家們說的,練的再多也是白練。練習書法的人講究每一字每一筆都有出處,脫離字帖以後你的每一筆都不知來自哪裡。這就是脫離了大眾的範疇,離開了群眾基礎,以後的路極其不好走。或許有些人可以不臨帖,就能把字寫到大師級水準,更有甚者到達了開宗立派的境界。這樣的奇才是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的,所以,既然沒有開宗立派的本事,還是老老實實的回到臨帖這條路上來吧。

專心致志的練習臨帖,不要有非分只想。書法練習沒有捷徑可以走,唯有專注學習。


雨夜構想


臨帖,作為學習書法的首要途徑,也是唯一途徑,已經有千年的歷史。書法大家很多都有終身臨帖的習慣那麼,臨帖的意義到底在哪,應該如何臨帖呢?我們面對字帖,就是面對我們的老師,初學者都是在臨習古代經典,那就是面對歷史上的書法大師。有句老話說的好:不尊敬老師的人,永遠都學不到老師的真本領。不尊重經典及其創造者,一樣不會學到這個帖的精髓。

尊重,不是盲從。很多經典的名帖也有一些不甚妥當之處,有些拓本,也有不清楚的地方,那麼這些地方,作為初學者,是可以繞過去的。

這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自古以來皆如此,書聖王羲之也是出入百家之後才形成自己的風格,才有我們現在所見的神品《蘭亭序》和那麼多美輪美奐的經典手札作品。古往今來,凡有大成的書法家無不是重視臨帖並身體力行筆“臨”不輟的。

清人《臨池管見》有言:“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

書法臨帖其本質就是模仿,但目的並非單純的把某一個字模仿成某一種既定的樣子。更重要的是臨摹字帖的過程,在臨摹字帖時,對雙眼可見的字型要做有效解讀。

“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講究的是意韻、氣息、境界,臨帖最重要的是得古人神韻。

中國畫更是如此,古人云“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就算是體育運動,也都有經驗豐富教練告訴運動員該怎麼做才會更好,給他指明訓練方向。在書法學習中,字帖亦是無言良師,是我們的取法對象,可以不斷從中汲取營養。臨帖就是熟悉古人的書寫法度,學習前人的書寫技巧,不斷積累書寫經驗,最後方能結合自己的認識與感悟寫出新意,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易小道侃古今


書法家說:練習書法如果不臨帖,練再多也白練的說法是非常正確的,沒有誰生下來就會寫字、寫書法,就連王義之、王獻之來說一出世就是書法大家,這是不可能的,他們也不例外也是從臨帖學習書法的,經過長期的努力刻苦學習最後成為一個大書法家。現在我們學習也是一樣,學書法從臨帖開始學習,除了臨帖沒有捷徑可走,這是通往書法成功的必經之路,只有認真臨帖,學習古人的筆法、間架結構、行與行字與字的巧妙安排,真正學到了古人的書法精隨,通過這樣的學習、臨帖還要我帖,使你在創作作品時得心應手,創作出的作品裡有自己的筆法又不失古人的筆意,只有這樣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1王永民


說的一點沒錯,每一位學習書法的人,包括所有書法家都是要臨帖的,旨在每個字的筆畫裡有古人的痕跡。俗話說的好無規不成方圓,寫書法也一樣:無古人痕跡不成書法。公認的好書法肯定有古蹟,無古蹟的書法肯定不是好書法。

建議臨帖:

1、小篆 秦代 李 斯

漢代 許 慎

唐代 鄧石如

2、隸書 唐代 鄧石如

3、楷書 現代 田英章

4、行書 東晉 王羲之

唐代 歐陽詢

唐代 顏真卿

唐代 柳公權

元代 趙孟頫

北宋 米 芾

5、草書 唐代 張 旭


翰墨and雁北老翁


書法其實是對前人知識的傳承,我們現在所有的學習的這些書法知識,幾乎都是前人經過千錘百煉總結出來的。

無論是書法的欣賞還是書法的練習,還是書法的創作,如果沒有前人的這些經驗和相關的見解,那麼我們後人對書法的評價是不全面的。

我們知道目前雖然已經有了硬筆書法,但是硬筆書法的欣賞和審美也都是脫胎於軟筆書法的。

所以說離開了傳統,離開了繼承,書法也就不可能稱之為書法。現在有些人用國外的字母代替中國的漢字進行書法創作,但那不過是曇花一現,根本激不起多大浪花來。

臨帖的過程就是學習古人知識的過程,任何一個書法家從他們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都是從臨摹前人的基礎上開始的。中國的書法經過幾千年千錘百煉的考驗,流傳下來的都是前人的知識和經驗以及智慧的結晶。儘管書法的書體有甲、金、隸、楷、草、行等書體,同時又有燦若星河的書法名家。

但是所有的書法都是有來歷,有淵源的,而且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筆法,章法,結構,體式。後來要想創作,也必須是在前人的這些書法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變化和改變,但是整體的太大的突破基本上是不可能有的,就像我們的漢字,可以寫出來無數優美的文章,但是用的字還是那些字,只不過是字與字之間的排列和組合變化而已。

因此一個人想獨出心裁,獨創一種字體或者是標新立異想要把書法變成一種隨心所欲的雜耍,那除了自己自娛自樂以外,是不可能得到社會承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