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何要叫“清明”?

用戶58797569382


給大家說一個故事,不知道有沒有聽過,故事來源於《東周列國志》。還說晉文公做了晉國的國君以後,對跟隨他的功臣進行了豐厚的獎賞。獎賞完畢以後,晉文公發現,曾經與他流亡在外,割股進肉給自己吃的介子推不在其中。於是命人前往招介子推的住處,讓他來接受封賞。但是介子推的家已經人去樓空,使者們不知道他住在何處。晉文公就親自前往詢問介子推的鄰居說:“誰知道他在什麼地方,我給他封官!”一個叫張解的鄰居,說知道介子推住在何處,於是帶著晉文公等人去當地的綿山尋找介子推。

綿山是一座深山老林,峰巒疊嶂,樹木茂盛,尋人在綿山之中叫介子推的名字,也不見他回應。不過山中還有農夫往來,晉文公親自問農夫。農夫告知晉文公:“在前不久,曾看見一位漢子揹著一位老婦人。在此山當中休息,喝了幾口水,然後登山遠去,現在也不知道住在什麼地方。”晉文公將馬車停在山下,發動村民尋找,找了幾周,都沒有找到介子推身在何處。晉文公顯得很不高興,他在想,介子推為什麼這討厭自己,於是想了一個辦法。用大火燒山,逼迫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出來。於是,晉文公命令軍士在山前山後放火燒山,活勢很猛,燒了幾天才熄滅。但是,介子推不肯出山,母子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一棵枯柳樹之下。晉文公看見這種情形,忍不住為他流出了淚,於是收集介子推的遺骨埋葬在了綿山之下。

環山一公里的田土,都作為介子推祭祀用田,並專門叫農夫每年為其祭祀。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改綿山為“介山”。由於焚燒樹林的日期是3月5日,清明之時。晉國人思慕介子推,為了祭奠他,在這一天都不忍心燒火,為他冷食一個月,後來減少到了三天。當時的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各處,每年冬至後105天,家裡準備乾糧,以冷水泡乾糧而食,稱之為“禁火”,也叫“禁菸”。因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遇到節日,家家插柳於門,以招介子推之魂。或在野外祭奠,焚燒紙錢,都是為了紀念晉國人介之推。這就是,清明節的由來!


謀士說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介子椎

說到清明節,我們就不得不提起春秋時期的介子椎,因為這個節日和他有很大關係。

事情還要從春秋時期的晉獻公說起。這位晉獻公是當時晉國的國王,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山西省省長。因為晉國就是我們現在版圖上的山西。

這位晉獻公年輕的時候,是為驍勇善戰,而且有能力的人,所以齊桓公就把自己的女兒齊姜嫁給了他,並且生了好幾個孩子。

可是誰知道這位晉獻公年老的時候從戰敗的部落弄回來兩個美女,從此笙歌燕舞,開始昏庸起來,偏偏哪兩個美女還都給他生了兒子。正當寵的那個美女叫驪姬,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坐上王位,就設計逼死了當時的國君候選人申生,這可是長子而且還是齊姜的兒子,剩下晉獻公的兒子們一看不妙就跑了。

這下我們的主人公要出場了。重耳和自己的謀臣介子椎也跑路了,可是遇到災荒沒有飯吃,介子椎就割下子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做了一碗湯,重耳感動的大哭。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上了國君,封賞了很多當年跟自己一起逃難的人,就是把介子椎給忘記了。

別熱都勸介子椎去討封賞,介子椎不聽,還帶著自己的老母親去隱居了。重耳後來想起介子椎就想讓他回來當官。

但是介子椎是個大孝子,不想離開自己的母親。就帶著母親躲到了山裡。重耳命人三面燒山,希望介子椎出來。結果等火熄滅後,發現介子椎和他的母親死在了一棵老柳樹下。重耳後悔不已!

他們在裝殮介子椎的時候就從樹洞裡發現了一片衣襟。上面就寫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椎,重耳下令這一天不能開火,所以叫“寒食節”,第二年他們去山上祭拜的時候,發展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因為給老柳樹賜名“清明柳”,並且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了清明節。

因此我們後世才有了清明祭祖,給過世的人上墳這一說。


三寶美媽


今天是清明節。

首先祝願大家在追思或悼念彼世的先人時,都能夠得到內心的平靜。

當然了,清明節也要學學新知識:清明這倆字是怎麼來的呢?



清明首先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這個節氣的由來是與自然現象的變化有關。根據《曆書》的記載: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時節的天氣,確實是與這番描述類似,開始變得清澈明朗。如同唐朝詩人韋莊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所云,“滿階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以清明二字描述這個節氣,當真是入木三分。

不過,清明和清明節並不是一回事。

清明節是後來才興起的節日,並且吸收了許多其他節日的元素。例如,清明節的前身包括寒食節,相傳這原本是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設立的節日,規定當天不許開火煮飯、只能吃冷食,人們還要掃墓、踏青。

直到唐朝以後,寒食節才逐漸與清明節合併,並發展成我們今天熟悉的節日。

總而言之,清明節的形成過程是很漫長的。


HuiNanHistory


“清明節”來自二十四節氣的第五節氣“清明”,根據西漢《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也就是說,“清明”是“春分”後十五天。

根據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的解釋:“清明者,謂物生清淨明潔。”而不知出處的《歲時百問》也有相近說法:“萬物生長到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清明。”大意是清明時節萬物正在生長,天清似水,地明如鏡。

作為節氣,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意思是這個時節白桐花開了,鼠類入洞而鵪鶉類小鳥多了起來,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大約在唐朝時,“清明”開始進入詩中,在杜牧《清明》之前,孟浩然已有一首《清明即事》,其中提到“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但此處“清明”還不是我們今日的“清明節”,唐時人們掃墓祭祖還是從“寒食節”開始,寒食之後兩日是清明,大約清明時才能完成所有的掃祭活動。

唐代非常重視“寒食”節,唐詩中有很多關於“寒食”的詩作,沈佺期、杜甫、孟雲卿、韓翃都曾寫過以《寒食》為題的詩,因為重視,所以也有了官方假期,根據《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開始寒食清明放四日假,唐代宗大曆十三年開始寒食清明休假增至五日,唐德宗貞元六年開始寒食清明前後各給三天,也就是說,從唐代開始,“清明”正式成為官方節日。

到宋代時,“清明節”的地位越發重要,不僅繼承了“寒食節”的掃墓等習俗,還融合了“上巳節”的部分習俗,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主題,兼有禁火、冷食、踏青、植樹、鞦韆、蹴鞠、賞花、詠詩等習俗活動的大型節日,從北宋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可見當時都城東京清明節的熱鬧。

元代“清明節”基本定型,明清兩代雖“清明節”官方休假規定,不過“清明節”外出掃墓和踏青等活動已被人們完整繼承了下來,至1935年,民國政府又確定4月5日為清明節,而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以上是六甲番人整理的“清明節”來龍去脈,希望能為您解惑,更多精彩,敬請大家關注。


六甲番人


馬上要到清明節了,清明節是踏春、祭祖的傳統節日。但是,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並不清楚清明節為何要叫“清明節”。

一種說法,清明節的名字,源自於一種叫做“清明風”的東西。清明風,是古人根據風的性質和感官劃定的八種風的一類:距離冬至日四十五天的那個風,是艮卦之風,又叫東條風。然後再過四十五天,“庶風至,震卦之風也,為管也”,這時候已經到了春分左右,也就是二月八日。從這天開始,再經歷四十五天,清明風就來了,清明風也叫“巽卦之風”。清明風來的時候,大略就是現在這個時候,故而這時候出現的節日,也叫清明節。

為啥這股風叫清明風呢?

《虎鈐經》講:

立夏之日,位應巽宮,本宮風至,陶陶然圓緩而不散亂者,此之謂清明風者也。

可見,清明風,無論是從時間上來講,還從本質上來講,都是立夏的時候。立夏的時候,巽宮之風慢慢悠悠渾圓而來,不散亂,所以才叫清明風。但是,這和清明節,時間上對不上。清明風來臨,比清明節晚一個月。這實際上可能是記載有誤,根據《淮南子》的記載,清明風是春分後十五天來的,不是立夏的時候來的。

我們拋開清明風,單看清明節。

這時候為啥叫清明呢?

根據《歲時百問》: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則是由於萬物在此時榮發、生長,抽芽新嫩明媚,風輕雲淡,故而叫清明節。

清明節原就是踏春,沒有祭祖。但清明節和寒食節只差一天,寒食節是祭祀的節日,掃墓、禁火。人們索性將這兩日合併起來,在清明前後踏春,清明節當日祭祖。清明吞併寒食,以至變成了踏春+祭祖的節日。


豆子人民藝術家


“清明”,是多麼美好的字眼。神清氣明,清朗明淨。

清明節為什麼叫“清明”?主要是因為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是因為清明時節的物候特徵

清明時節正值萬物萌動,出去走走,你就能發現自然界中那一抹抹新綠、那勃勃的生機,處處都是清潔而明淨。這個時候空氣清新,萬物澄澈,春江水暖,新苗嫩芽,楊柳依依,真是一幅清朗明淨的醉人畫面。據《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 《孝經緯》:“萬物至此,皆潔齊清明。”

第二是因為春秋時期關於介子推的民間傳說

根據民間傳說,春秋時期的晉國公子重耳流亡時被介子推用自己大腿肉做的肉湯救了一命。後來介子隱居綿山。晉文公為了逼出介子推,下令燒山。介子推被大火燒死。留下的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後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第三是因為人們對政教清明的美好向往。

清明有著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的美好寓意。據《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即位三十年,四夷賓服,百姓家給,政教清明。”

清明,寄託著人們對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的美好向往,所以才這麼喜歡清明節。

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清明盛世,更應該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更多精彩請關注(路尋寫作創富)


路尋寫作創富


清明是怎麼來的,古時把清明喻為寒食節,踏青節,嘗青節,大地回春,春暖花開,說起清明與二十四節氣有密切關係,水清則明,清明當然離不開祭祀,也是一種傳承,祭祖宗,拜祖先,悼亡靈。

清明是開年來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動,也是一年來幾大鬼節日之一,清明是一年來首個重大祭祀節日,清明時節雨紛紛,就是對亡靈的一種哀悼。

清明也是大地回春,萬物復甦節氣,春耕春種也是播種的季節,播下的是勤勞,收穫的是喜悅,一年四季在於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網圖。



有緣人153832681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日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於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後來民間亦效仿,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也稱寒食節。相傳春秋時晉國介子推輔佐重耳回國後,隱於山中,重耳燒山逼他出來,之推抱樹而死。文公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相沿成俗,謂之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地108天就是清明節。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山楊樹


現代人說起清明節,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第一,清明的得名——物候現象與傳說

1.得名於物候現象。

清明的字面意思是“水清澈,天明淨”的意思,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所以,清明,反映的是物候現象,具體來說,就是“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歲時百問》)意思就是世間萬物,都是從這一天開始生長,都是清潔明淨的,所以被稱為清明。

2.得名於歷史傳說。

但清明並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還有深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其中,因為這其中,有春秋五霸的第二霸晉文公重耳的流亡故事與君臣之間的患難相隨。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這就是著名的典故“割股奉君”。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這就是“辭官不言祿”。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所以,這個清明的含義,得到進一步的引申,意為“政治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第二,清明的作用——指導農事

我們知道,古代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社會(一直到現在,我們都將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每年出臺的文件,基本上第一號文件都是與“三農”有關的),而農業生產,主要受制於兩個因素,一是陽光,二是降水。所以,我們的古人,根據太陽運行的規律,將一年劃分成了24個節氣,用以指導農業生產。具體來說,這24個節氣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 反映四季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溫度變化;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

後人將清明對應的農事進一步明確,還專門做了順口溜:清明春始草青青,種瓜點豆好時辰,植樹造林種甜菜,水稻育秧選好種。意思就是清明開始,種瓜種豆,種甜菜,水稻育秧,還可以植樹造林。

所以,這個時候,清明,只是一個節氣,並不是節日!

第三,清明與祭祀——地位翻轉

清明為什麼成為了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呢?這又與中國的祖先崇拜與喪葬方式有關。

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築墳丘標誌,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後來在挖墓坑時還築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託。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但其實,墓祭的時間,是寒食而不是清明——但因為清明就在寒食的第二天,所以,由於時間安排等原因,墓祭的時間,也就可以延遲,後來,乾脆將寒食與清明連在一起,所以,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再後來,人們逐漸淡忘了寒食,而將寒食的功能歸到清明這一天,於是,清明就從一個節氣,逐漸變成了一個節日,唐朝的時候,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相當於是法定假日,並且,還是放假4天哦,《唐會要》中有言“寒食、清明四日為假。”

到了宋代,放假時間更長,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

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願逝者安息,願生者一邊追憶,一邊享受這大好春光,更願我們的時代,清明永固!


三水三心


三月三、清明節祭祖習俗的文化內涵

自古以來,三月初三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但其與清明節一起過,到底是個什麼節?說不清道不明。原因是奴隸社會不搞競爭統一的“三”,破壞了原始大同社會的清明,不準說明,使其真意失傳。

三月三,是傳統的黃帝丶王母丶離三老母的生日,即民俗"三月三,生軒轅。”奴隸丶封建統治者不提倡過此節,可人民暗過,繼承它。因清明在三月三、寒食節左右,三節合一過,因此,清明上墳祭祖有“前三(天)後四(天)”幾天都可以的民俗。 清明節為龍骨火(活)虎節,文化內涵是陽光作業,光明正大,不陰暗,競爭創新,溫故而知新 ,競爭的目標是:補不足的短板,達到均勻發展,薪火相傳,清名永留天地間。我們應給我們的親人丶朋友、兒孫傳這一清明正義。

為什麼這樣說?清明要上墳點紙(燒紙)、添墳,其民俗是祖先告訴我們後人文化內涵:“點"是點醒、指點;“紙”是人文意識的載體;燒紙是薪火相傳,去主觀意識;“墳"是以土辦法反"文”化。上墳(在墳上)點紙的意思是,要用競爭丶鍛鍊之火,制約以分裂的意識的土辦法反文化,繼承祖先的文化,但反對陰暗丶墳下搞鬼。 《紅樓夢》第五回中的詩:"二十年來辨事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裡的“三春″就是指三月三的"生龍活虎"(火)節的文化內涵: 要對奴隸丶封建社會宣傳的文化說不丶否定(二十),辨明是非,"榴花"(石榴)代表女丶人民花開,照耀下的政府(宮闈)才是人民政府,搞以法則、法紀規矩(免)競爭丶鍛鍊(虎三春),“爭及"的領導丶頭腦(初春)候選人,要用(“虎三”加“兔四”="馬七”,代表的)交換、票決確定。三乘四等於十二(一條龍),即以規則競爭,通過交換、票決確定這一不二法門,中國夢丶每個人的"大夢"就實現了。

現在國家公祭軒轅黃帝陵,把清明節定為法定節日,祭祀先烈,我們要明白三月三丶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有條件的上墳祭祖,溫故創新,沒有條件的,以各種適當方式祭祖,不可在野外丶街道亂燒紙,防止火災事故。傳統點紙,要畫一圓圈,在圈裡點,說否則祖先收不到。實際其本意是:只能在限制紙與火的環境點紙,否則,違背祖先本意,祖先不接受這種祭拜。 《紅樓夢》第五十八回中,作者在開頭寫道:"話說三人……不提。”在結尾段借寶玉之口"告訴”人們:"以後斷不可(在野外丶園林)燒紙錢,逢時按節,只備一爐香,一心誠虔……(或)隨便新水新茶,就供一盞;或有新鮮花果,甚至葷羹腥菜,只在敬心(繼承文化之道心),不在虛名。” 文/劉樹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