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

用户58797569382


给大家说一个故事,不知道有没有听过,故事来源于《东周列国志》。还说晋文公做了晋国的国君以后,对跟随他的功臣进行了丰厚的奖赏。奖赏完毕以后,晋文公发现,曾经与他流亡在外,割股进肉给自己吃的介子推不在其中。于是命人前往招介子推的住处,让他来接受封赏。但是介子推的家已经人去楼空,使者们不知道他住在何处。晋文公就亲自前往询问介子推的邻居说:“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我给他封官!”一个叫张解的邻居,说知道介子推住在何处,于是带着晋文公等人去当地的绵山寻找介子推。

绵山是一座深山老林,峰峦叠嶂,树木茂盛,寻人在绵山之中叫介子推的名字,也不见他回应。不过山中还有农夫往来,晋文公亲自问农夫。农夫告知晋文公:“在前不久,曾看见一位汉子背着一位老妇人。在此山当中休息,喝了几口水,然后登山远去,现在也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晋文公将马车停在山下,发动村民寻找,找了几周,都没有找到介子推身在何处。晋文公显得很不高兴,他在想,介子推为什么这讨厌自己,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用大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出来。于是,晋文公命令军士在山前山后放火烧山,活势很猛,烧了几天才熄灭。但是,介子推不肯出山,母子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一棵枯柳树之下。晋文公看见这种情形,忍不住为他流出了泪,于是收集介子推的遗骨埋葬在了绵山之下。

环山一公里的田土,都作为介子推祭祀用田,并专门叫农夫每年为其祭祀。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改绵山为“介山”。由于焚烧树林的日期是3月5日,清明之时。晋国人思慕介子推,为了祭奠他,在这一天都不忍心烧火,为他冷食一个月,后来减少到了三天。当时的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各处,每年冬至后105天,家里准备干粮,以冷水泡干粮而食,称之为“禁火”,也叫“禁烟”。因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遇到节日,家家插柳于门,以招介子推之魂。或在野外祭奠,焚烧纸钱,都是为了纪念晋国人介之推。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谋士说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介子椎

说到清明节,我们就不得不提起春秋时期的介子椎,因为这个节日和他有很大关系。

事情还要从春秋时期的晋献公说起。这位晋献公是当时晋国的国王,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山西省省长。因为晋国就是我们现在版图上的山西。

这位晋献公年轻的时候,是为骁勇善战,而且有能力的人,所以齐桓公就把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了他,并且生了好几个孩子。

可是谁知道这位晋献公年老的时候从战败的部落弄回来两个美女,从此笙歌燕舞,开始昏庸起来,偏偏哪两个美女还都给他生了儿子。正当宠的那个美女叫骊姬,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坐上王位,就设计逼死了当时的国君候选人申生,这可是长子而且还是齐姜的儿子,剩下晋献公的儿子们一看不妙就跑了。

这下我们的主人公要出场了。重耳和自己的谋臣介子椎也跑路了,可是遇到灾荒没有饭吃,介子椎就割下子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做了一碗汤,重耳感动的大哭。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封赏了很多当年跟自己一起逃难的人,就是把介子椎给忘记了。

别热都劝介子椎去讨封赏,介子椎不听,还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去隐居了。重耳后来想起介子椎就想让他回来当官。

但是介子椎是个大孝子,不想离开自己的母亲。就带着母亲躲到了山里。重耳命人三面烧山,希望介子椎出来。结果等火熄灭后,发现介子椎和他的母亲死在了一棵老柳树下。重耳后悔不已!

他们在装殓介子椎的时候就从树洞里发现了一片衣襟。上面就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椎,重耳下令这一天不能开火,所以叫“寒食节”,第二年他们去山上祭拜的时候,发展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因为给老柳树赐名“清明柳”,并且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了清明节。

因此我们后世才有了清明祭祖,给过世的人上坟这一说。


三宝美妈


今天是清明节。

首先祝愿大家在追思或悼念彼世的先人时,都能够得到内心的平静。

当然了,清明节也要学学新知识:清明这俩字是怎么来的呢?



清明首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这个节气的由来是与自然现象的变化有关。根据《历书》的记载: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时节的天气,确实是与这番描述类似,开始变得清澈明朗。如同唐朝诗人韦庄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所云,“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以清明二字描述这个节气,当真是入木三分。

不过,清明和清明节并不是一回事。

清明节是后来才兴起的节日,并且吸收了许多其他节日的元素。例如,清明节的前身包括寒食节,相传这原本是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设立的节日,规定当天不许开火煮饭、只能吃冷食,人们还要扫墓、踏青。

直到唐朝以后,寒食节才逐渐与清明节合并,并发展成我们今天熟悉的节日。

总而言之,清明节的形成过程是很漫长的。


HuiNanHistory


“清明节”来自二十四节气的第五节气“清明”,根据西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也就是说,“清明”是“春分”后十五天。

根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的解释:“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而不知出处的《岁时百问》也有相近说法:“万物生长到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大意是清明时节万物正在生长,天清似水,地明如镜。

作为节气,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这个时节白桐花开了,鼠类入洞而鹌鹑类小鸟多了起来,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大约在唐朝时,“清明”开始进入诗中,在杜牧《清明》之前,孟浩然已有一首《清明即事》,其中提到“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但此处“清明”还不是我们今日的“清明节”,唐时人们扫墓祭祖还是从“寒食节”开始,寒食之后两日是清明,大约清明时才能完成所有的扫祭活动。

唐代非常重视“寒食”节,唐诗中有很多关于“寒食”的诗作,沈佺期、杜甫、孟云卿、韩翃都曾写过以《寒食》为题的诗,因为重视,所以也有了官方假期,根据《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开始寒食清明放四日假,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开始寒食清明休假增至五日,唐德宗贞元六年开始寒食清明前后各给三天,也就是说,从唐代开始,“清明”正式成为官方节日。

到宋代时,“清明节”的地位越发重要,不仅继承了“寒食节”的扫墓等习俗,还融合了“上巳节”的部分习俗,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主题,兼有禁火、冷食、踏青、植树、秋千、蹴鞠、赏花、咏诗等习俗活动的大型节日,从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可见当时都城东京清明节的热闹。

元代“清明节”基本定型,明清两代虽“清明节”官方休假规定,不过“清明节”外出扫墓和踏青等活动已被人们完整继承了下来,至1935年,民国政府又确定4月5日为清明节,而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以上是六甲番人整理的“清明节”来龙去脉,希望能为您解惑,更多精彩,敬请大家关注。


六甲番人


马上要到清明节了,清明节是踏春、祭祖的传统节日。但是,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并不清楚清明节为何要叫“清明节”。

一种说法,清明节的名字,源自于一种叫做“清明风”的东西。清明风,是古人根据风的性质和感官划定的八种风的一类:距离冬至日四十五天的那个风,是艮卦之风,又叫东条风。然后再过四十五天,“庶风至,震卦之风也,为管也”,这时候已经到了春分左右,也就是二月八日。从这天开始,再经历四十五天,清明风就来了,清明风也叫“巽卦之风”。清明风来的时候,大略就是现在这个时候,故而这时候出现的节日,也叫清明节。

为啥这股风叫清明风呢?

《虎钤经》讲:

立夏之日,位应巽宫,本宫风至,陶陶然圆缓而不散乱者,此之谓清明风者也。

可见,清明风,无论是从时间上来讲,还从本质上来讲,都是立夏的时候。立夏的时候,巽宫之风慢慢悠悠浑圆而来,不散乱,所以才叫清明风。但是,这和清明节,时间上对不上。清明风来临,比清明节晚一个月。这实际上可能是记载有误,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清明风是春分后十五天来的,不是立夏的时候来的。

我们抛开清明风,单看清明节。

这时候为啥叫清明呢?

根据《岁时百问》: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则是由于万物在此时荣发、生长,抽芽新嫩明媚,风轻云淡,故而叫清明节。

清明节原就是踏春,没有祭祖。但清明节和寒食节只差一天,寒食节是祭祀的节日,扫墓、禁火。人们索性将这两日合并起来,在清明前后踏春,清明节当日祭祖。清明吞并寒食,以至变成了踏春+祭祖的节日。


豆子人民艺术家


“清明”,是多么美好的字眼。神清气明,清朗明净。

清明节为什么叫“清明”?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是因为清明时节的物候特征

清明时节正值万物萌动,出去走走,你就能发现自然界中那一抹抹新绿、那勃勃的生机,处处都是清洁而明净。这个时候空气清新,万物澄澈,春江水暖,新苗嫩芽,杨柳依依,真是一幅清朗明净的醉人画面。据《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孝经纬》:“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

第二是因为春秋时期关于介子推的民间传说

根据民间传说,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时被介子推用自己大腿肉做的肉汤救了一命。后来介子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了逼出介子推,下令烧山。介子推被大火烧死。留下的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第三是因为人们对政教清明的美好向往。

清明有着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的美好寓意。据《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清明,寄托着人们对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的美好向往,所以才这么喜欢清明节。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清明盛世,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更多精彩请关注(路寻写作创富)


路寻写作创富


清明是怎么来的,古时把清明喻为寒食节,踏青节,尝青节,大地回春,春暖花开,说起清明与二十四节气有密切关系,水清则明,清明当然离不开祭祀,也是一种传承,祭祖宗,拜祖先,悼亡灵。

清明是开年来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动,也是一年来几大鬼节日之一,清明是一年来首个重大祭祀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对亡灵的一种哀悼。

清明也是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节气,春耕春种也是播种的季节,播下的是勤劳,收获的是喜悦,一年四季在于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网图。



有缘人153832681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于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也称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之推抱树而死。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相沿成俗,谓之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地108天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山杨树


现代人说起清明节,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第一,清明的得名——物候现象与传说

1.得名于物候现象。

清明的字面意思是“水清澈,天明净”的意思,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所以,清明,反映的是物候现象,具体来说,就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意思就是世间万物,都是从这一天开始生长,都是清洁明净的,所以被称为清明。

2.得名于历史传说。

但清明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有深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其中,因为这其中,有春秋五霸的第二霸晋文公重耳的流亡故事与君臣之间的患难相随。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就是著名的典故“割股奉君”。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这就是“辞官不言禄”。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所以,这个清明的含义,得到进一步的引申,意为“政治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第二,清明的作用——指导农事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每年出台的文件,基本上第一号文件都是与“三农”有关的),而农业生产,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阳光,二是降水。所以,我们的古人,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将一年划分成了24个节气,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具体来说,这24个节气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反映四季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

后人将清明对应的农事进一步明确,还专门做了顺口溜: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意思就是清明开始,种瓜种豆,种甜菜,水稻育秧,还可以植树造林。

所以,这个时候,清明,只是一个节气,并不是节日!

第三,清明与祭祀——地位翻转

清明为什么成为了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呢?这又与中国的祖先崇拜与丧葬方式有关。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但其实,墓祭的时间,是寒食而不是清明——但因为清明就在寒食的第二天,所以,由于时间安排等原因,墓祭的时间,也就可以延迟,后来,干脆将寒食与清明连在一起,所以,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再后来,人们逐渐淡忘了寒食,而将寒食的功能归到清明这一天,于是,清明就从一个节气,逐渐变成了一个节日,唐朝的时候,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相当于是法定假日,并且,还是放假4天哦,《唐会要》中有言“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到了宋代,放假时间更长,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愿逝者安息,愿生者一边追忆,一边享受这大好春光,更愿我们的时代,清明永固!


三水三心


三月三、清明节祭祖习俗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三月初三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但其与清明节一起过,到底是个什么节?说不清道不明。原因是奴隶社会不搞竞争统一的“三”,破坏了原始大同社会的清明,不准说明,使其真意失传。

三月三,是传统的黄帝丶王母丶离三老母的生日,即民俗"三月三,生轩辕。”奴隶丶封建统治者不提倡过此节,可人民暗过,继承它。因清明在三月三、寒食节左右,三节合一过,因此,清明上坟祭祖有“前三(天)后四(天)”几天都可以的民俗。 清明节为龙骨火(活)虎节,文化内涵是阳光作业,光明正大,不阴暗,竞争创新,温故而知新 ,竞争的目标是:补不足的短板,达到均匀发展,薪火相传,清名永留天地间。我们应给我们的亲人丶朋友、儿孙传这一清明正义。

为什么这样说?清明要上坟点纸(烧纸)、添坟,其民俗是祖先告诉我们后人文化内涵:“点"是点醒、指点;“纸”是人文意识的载体;烧纸是薪火相传,去主观意识;“坟"是以土办法反"文”化。上坟(在坟上)点纸的意思是,要用竞争丶锻炼之火,制约以分裂的意识的土办法反文化,继承祖先的文化,但反对阴暗丶坟下搞鬼。 《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诗:"二十年来辨事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里的“三春″就是指三月三的"生龙活虎"(火)节的文化内涵: 要对奴隶丶封建社会宣传的文化说不丶否定(二十),辨明是非,"榴花"(石榴)代表女丶人民花开,照耀下的政府(宫闱)才是人民政府,搞以法则、法纪规矩(免)竞争丶锻炼(虎三春),“争及"的领导丶头脑(初春)候选人,要用(“虎三”加“兔四”="马七”,代表的)交换、票决确定。三乘四等于十二(一条龙),即以规则竞争,通过交换、票决确定这一不二法门,中国梦丶每个人的"大梦"就实现了。

现在国家公祭轩辕黄帝陵,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日,祭祀先烈,我们要明白三月三丶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条件的上坟祭祖,温故创新,没有条件的,以各种适当方式祭祖,不可在野外丶街道乱烧纸,防止火灾事故。传统点纸,要画一圆圈,在圈里点,说否则祖先收不到。实际其本意是:只能在限制纸与火的环境点纸,否则,违背祖先本意,祖先不接受这种祭拜。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中,作者在开头写道:"话说三人……不提。”在结尾段借宝玉之口"告诉”人们:"以后断不可(在野外丶园林)烧纸钱,逢时按节,只备一炉香,一心诚虔……(或)随便新水新茶,就供一盏;或有新鲜花果,甚至荤羹腥菜,只在敬心(继承文化之道心),不在虚名。” 文/刘树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