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參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麼看?

柳侍墨


說到清朝的千叟宴,很多人都會想起《康熙王朝》中地位那場盛宴吧。在那場盛宴中,乾隆皇帝也參加了,那時候他才12歲,還是弘曆了,那場面也給幼小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乾隆後來也效仿其祖父辦了兩次千叟宴。

康熙的這次千叟宴很隆重,雖然他已經是白髮蒼蒼但仍然是豪情萬丈氣吞山河,他敬了三碗酒:

第一碗酒他敬給自己自己的祖母孝莊皇太后和列祖列宗,他八歲喪父,九歲喪母,全靠孝莊太后撫養大;第二碗酒他敬給了列位臣工,天下子民和赴宴的老人,第三碗酒敬給了自己敵人。

康熙臨朝聽政有六十年了,如今已經是暮年了,子孫一百多人,他感謝鰲拜、葛爾丹、朱三太子等敵人讓自己上進,可是這些人現在都不在了,他覺得自己很寂寞,他還記住了明珠、索爾圖,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去見容妃,愛得太深,不敢見吧。

絮絮叨叨說了這麼多,開始進入主題,不過說康熙的這場千叟宴也不是題外話,因為剛才就說了,這盛宴給12歲的弘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登基做皇帝之後才會效仿了。

千叟宴指邀請老人參與御宴的敬老活動。

這政策實施於清朝康熙年間,康熙舉行了兩次,乾隆時亦舉行了兩次,其餘就沒有了。也許有人會好奇,其餘皇帝為何不舉行了?

首先舉辦這樣的盛宴總要長壽吧。

千古一帝康熙活了68歲,那絕對是長壽的了,因為有人統計過,古代君王的平均壽命只有39歲,康熙的68歲那就肯定是長壽了。

乾隆皇帝就更不用說了,他是我國曆史上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加上也有點好大喜功的味道,他要舉辦這樣的宴席宣告自己的黃恩浩蕩了。

之後清朝的皇帝活過60歲的人不多,就那麼兩三個,但是總有其他的因素加上性格的原因就沒舉辦了,例如溥儀倒是活過了60歲,但是他能舉辦嗎?

康熙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第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農曆三月,這一年的康熙剛好60歲,他請全國的老人來給自己在暢春園祝壽,其樂融融。

第二次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已經69歲了,這次的千叟宴,12歲的弘曆也去了,《康熙王朝》中的那場千叟宴指的是第二次。

乾隆辦的千叟宴也辦得很成功,

可是為何乾隆的千叟宴會折磨死老人了?

先去看看這兩場盛宴吧。

乾隆皇帝也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乾隆皇帝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這一年他已經75歲了。

宴席也很盛大,邀請了全國各地的3000多個老人,有皇親國戚,也有平民百姓,乾隆還親自給90歲以上的老人斟酒,還很高興地給一位141歲的高壽老人賦詩一首: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乾隆皇帝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這一年他已經86歲了。

乾隆皇帝都這麼老了,參加宴席的老人年齡最低要求也由原來的60歲改成70歲了。

這場盛宴是他的告別宴,

這一次宴席的三年後,乾隆皇帝駕崩。

乾隆皇帝舉辦千叟宴為何會招來罵聲,說他折磨死了很多老人了?那是因為盛宴之後的確有人死了,這的確是事實,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來赴宴的都是全國各地的老人,路途遙遠,來去舟車勞頓,這些人身體受不了。

第二,暴飲暴食也會引起身體不適應,宴席上都是山珍海味和美酒,這些老人沒有控制住自己的嘴,吃多了,一樣會吃出事情來。

這些老人高高興興去赴宴,最後卻有些人沒命了,大家就罵是乾隆折磨死了他們。


湘西小木魚


乾隆12歲的時候,人們還喊他弘曆。那一年在乾清宮,他參加了一場盛大的宴席,他爺爺康熙拉著十二歲的弘曆給給一些白髮蒼蒼的老人敬酒,康熙皇帝舉起酒杯,底下跪滿了一群白髮蒼蒼年近古稀的老人。


那場面年少的弘曆不理解,和一幫老頭喝酒有啥意思呢?一個漂亮的小姐姐也沒有。

轉眼他也到了爺爺的年紀他忽然理解他爺爺了,人生七十了,什麼事情都體驗過了,什麼慾望都淡了,唯獨想看看同齡人中是不是自己活的最好呢。


乾隆五十年弘曆七十五歲了,他在當年爺爺舉辦千叟宴的乾清宮舉行了第一次盛大的宴席,士農工商60歲以上的老人,都能來參加。


在這次盛會上,乾隆還看到了一位老壽星,105歲的郭鍾嶽。


這位郭鍾嶽就是和乾隆對了一副對聯: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是民間傳說活了141歲的老人瑞,不過在《乾隆朝上論檔》清楚寫著這位老人活了105歲,四年後的乾隆五十四年,他還活著,還準備赴京去恭賀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


郭鍾嶽系福建莆田縣人,現年一百九歲,飲食步履如常,並據郭鍾嶽告稱,明歲赴京恭祝。萬壽屆期當飭令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等語謹奏。

從福建到京城,在乾隆年間算得上萬水千山,那個年代,沒有現代的交通工具,道路不好走,雖然文中要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但是從邊遠省份顛簸到京城真的能要了這些老人的半條命。


乾隆第一次千叟宴邀請的是60~65歲的老人,到了嘉慶元年,乾隆皇帝八十六了,那些六十左右的老人比他小了整整二十歲,隔了一輩人,所以這次千叟宴提高了准入門檻,七十歲的老人才能參加,九十歲的老人才能在太上皇的御座前就坐,能獲得六品頂戴。


安徽105歲的老人熊國沛在家人的照料下,也來到了寧壽宮,獲得了太上皇的親自接見。

千叟宴對於官員也許意義不大,尤其那些頂級官員,但是對於這些底層百姓來說,家裡有人能參加千叟宴,是他們一輩或者幾輩人的榮光,千叟宴是他們在地方上身份的象徵。


所以只要家境殷實,家裡有老人夠格參加千叟宴,他們都會千方百計的送老人來參加,參加一次,就如范進中舉一樣,從此在自己家鄉也可以是老爺了。


對於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來說,千叟宴就是他們留給兒孫的精神和物質的財富,但是千里迢迢舟船勞頓,他們的身體未必能吃得消。


在千叟宴上就有老人暈倒、樂倒、飽倒、醉倒,大約有的老人這一倒就再也起不來了,參加完千叟宴還要千里迢迢舟船勞頓的回到老家,一來一回一些老人耗盡了他們的生命值。


不過為了自己的家族,大約這些老人不顧年老也願奔波,這就是為啥郭鍾嶽109了還要給乾隆祝賀八十大壽的原因,他們的餘生也許不再是為自己活著,他們在為自己子孫後代的福祉奔波。


那一代老人不是這樣呢?


所以他們也許路上很慘,身體受盡折磨,但是心中大多無怨。


==============




薛白袍


我怎麼看?

我又沒參加過,我的祖上往上排多少輩也沒福氣參加千叟宴啊!

千叟宴一共舉辦過四次,康熙帝和乾隆帝各兩次,至於問為什麼後來的皇帝不舉辦了?


一方面後來的皇帝中只有嘉慶帝和道光帝活過了60歲,當然溥儀也活過了60歲,但畢竟不做皇帝很多年。嘉慶帝61歲駕崩的,按理說也能辦千叟宴,但吸取乾隆帝的教訓,沒辦。道光帝又是節儉著稱,且當時內憂外患,國力不支,也沒辦千叟宴!

而乾隆帝一共舉辦過兩次千叟宴,第一次舉辦確實死了不少人,但第二次千叟宴其實並沒有死人!

首次舉辦千叟宴,乾隆帝75歲,這個皇帝有個毛病,好大喜功。他組織這次千叟宴既是為了給老人祝壽,同時也為了顯示自己的壽命之高,顯示皇恩之浩蕩,以及全天下宣揚孝順老人的風氣,本是幾全其美的事,怎麼可能折磨老人呢?

而且他在宴會上還給一個141歲的老人做了首對子呢?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不過回過頭來細細思索,舉辦這種宴會確實是勞民傷財,對於老人來講並不全是好事:

首先,既然是千叟宴,那麼參會者年歲越大,乾隆帝才越高興。這樣就導致各地官員費勁心機,把各地年歲最大的人裝上驢車,拉往京城。過去的路又沒有現在這麼好,顛沛流離之下,很多老人受不了顛簸之苦,又不敢拒絕聖命,畢竟皇權社會,有機會跟皇帝親密接觸,這是一輩子的福氣,只不過很多人沒有等到這份福氣就去世了。

其次,第一次千叟宴舉辦時間是正月,正月的北京還是寒風刺骨的。又擺了這麼多桌,做的菜又講究,所以好多熱菜沒來得及吃就涼了。即使涼了,對很多老人來講,別說吃,聽說都沒聽說過,當然也不放過這次機會,吃多了涼菜,拉稀,所謂“老來最怕三泡稀”,這話不假,三泡一過,撐不住,病逝了!

除了菜涼了之外,類似於水土不服,吃撐了,精神過度緊張,過度亢奮,以及天氣寒冷等原因,也會導致老人的免疫力下降,最終死亡!


老人確實死了不少,但大都是參加宴會的壽命最高者,並不是乾隆帝折磨他們,而是確實經驗不足,沒有考慮那麼全面,畢竟離上一次舉辦已經過了63年了。

這次千叟宴也受到世人的指責。

後來乾隆帝退位當個太上皇,又辦了一次千叟宴,這次吸取上一次的經驗教訓,舉辦地點變成了寧壽宮皇極殿,要求也從60歲提升到70歲以上。

宴會中嘉慶帝還帶著三千多老人給乾隆祝壽,山呼萬歲,乾隆太上皇很受用,這次宴會他也是以“十全老人”著稱,走上了人生的頂點!

這次宴會提前有準備,名冊早就造好,而且吃的飯也改成了火鍋,這下就解決了菜涼的問題,而且有了前一次的經驗,這次老人們也不傻吃了,畢竟火鍋這東西邊燙邊吃,避免了暴飲暴食。

千叟宴出發點是好的,但確實勞民傷財,之後的清王朝由盛轉衰,再也沒有舉辦過千叟宴了!


楊角風發作


在真正講述千叟宴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清朝時期,出現一個名叫李慶遠的老人,他活了多少歲呢?根據當時的記載,有的人說他活了256歲,然而清朝歷史也不過是三百年不到。古人也雲:彭祖之智不出堯舜禹而八百。

據說他一生經歷了清朝九個皇帝,先後娶過24個老婆,一生當中生育了180多個孩子。由於其非常的長壽,還自己悟出了一套長壽的秘訣,也有很多人前來巴結他。比如說在民國16年的時候,有一位大軍閥楊森想要巴結蔣介石。

把這個老人請過來,讓他給蔣介石提了一幅字,並且深得蔣介石喜歡。蔣介石在瞭解這個老人之後,為了讓世界瞭解我們的人瑞,還把他推薦給時代週刊。當然也有很多人懷疑他的壽命作假,希望尋找出證據來證明他的真假。

有人拿乾隆時期的千叟宴來說事,當時乾隆廣邀天下老人。而出生於康熙十六年的李慶元,乾隆年間舉行的千叟宴他已經是118歲。古人七十古來稀,這已經算是人瑞了,為什麼千叟宴上面的記載沒有他?
有關於他壽命的真假,這裡也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只是想給大家講述下,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怎麼回事,最後為何有何麼多的老者被折麼死。清朝時期總共舉辦過四次千叟宴,乾隆的時候已經是第三、第四次了。

第一次在康熙五十二年,當時恰逢玄燁60大壽。他認為:自秦漢以降,稱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綿長,無如朕之久者。就說從秦漢以來,皇帝有193個,但是像我這麼長壽的沒有一個。所以借60大壽的機會,他想舉辦一次千叟宴,這件事情當然交給禮部侍郎來做。

“今歲恭遇萬壽六旬大慶,非尋常可比。”整個活動舉辦的場面非常的宏大,整個3月期間,所有的京官全部都是穿蟒袍、補褂,打破了只穿七天朝服的習俗。而且根據康熙的規定,只要是年滿65歲的老人。不管是京官還是地方人員,全部都可以來到皇宮當中赴宴。
消息下發出去,一時間引起了全國的反響,畢竟這是一種天大的榮譽,可以近距離的接觸皇上。結果等到宴會之時,90歲以上者33人,80歲以上者538人,70歲以上者1823人,65歲以上者1846人。10到20歲之間的皇子皇孫,全部都出來給這些老人發放食物。

而且年齡越高給的寵幸越大,比如說80歲以上的人,可以到康熙這邊來喝酒。90歲以上的老者,可以來到宮門內就餐。80歲以上的在宮門外就餐,其餘的就比較遠了。但是不管怎麼樣,只要可以過來的人,全部都給他們賞了銀子。據記載總共有老漢6600多人,老婦也有7000多人。可見女人的壽命自古以來就比男人的長。

第二次發生在康熙六十一年,也是康熙在世的最後一年。在這場宴會上面,康熙做了一首七律《千叟宴》,也算是終於給這場宴會起了名字。但是這一次不是宴請天下,主要是一些退休的老官員,雜七雜八的加起來剛剛過了1000人,所以才有的這個稱號。


第三次是在乾隆五十年,於乾清宮在正月初六舉行。之所以會舉辦這次盛宴,是因為在這一年乾隆添了五世玄孫。這在現在是很少見到的情況,除了古代這種結婚比較早的時候才有可能出現。這次前來赴宴的60歲以上老者超過3000人,其規模要比康熙年間舉行的都要大。

最後一次千叟宴是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嘉慶元年,因為他準備在乾隆六十一年把皇位傳給十五子嘉慶皇帝。當時乾隆皇帝已經是86歲,所以要求也有所提高。前來赴宴的老人,年齡必須在70歲以上。宴會的時間定在正月初四,地點則是在寧壽宮的皇極殿。

這次宴會邀請了5000多人,然而真正趕過來的也只不過是3000多個。在這一次宴會上面,除了沿襲之前的賞金銀之外。乾隆皇帝還給百歲以上的老人,賞了六品的官職。90歲以上的老人,則是給了七品的官職。然而乾隆年間辦下來的兩次宴會,實在是死了很多的老人。


古代說的七十古來稀,很大原因是因為古代的生活條件不好。有時候就算是簡單的感冒發燒,也有可能最後引起重大的疾病。還幸虧是中國基數大,才倖存下來這麼多年老的人。但是也別忽略了中國地大物博,這些老人真正的趕到京城,身子骨有幾個能受得了?

就說是現在,你讓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從安徽趕到北京。如果讓他坐火車,估計到了北京身子骨都要散了架。更何況古代沒有什麼快的交通工具,最好的也是馬車牛車。再加上路不好,趕到北京城還能活蹦亂跳的就沒幾個了。

再加上參會的人員實在是太多,在吃飯上面也是個問題。比如說乾隆年間的3000多人的宴會,等到宮女太監把所有的東西送到桌子上面的時候,很多的飯菜都已經涼了。更何況舉辦的時間還是正月份,天氣還是非常的寒冷。不像是在康熙年間的兩次宴會,舉辦時間都是在3月份,正是氣溫回升的時候。
幸虧在乾隆六十年舉辦的千叟宴,和珅給出了一個建議,讓這些老人吃火鍋。所以極大的減少了這種不必要的傷害,老人吃的飯也都是熱乎的。雖然有著旅途的勞累,但是好歹宮廷裡面的條件好,給的照顧也非常好。所以在第二次宴會當中,這種情況就大大的減少了。


史之策


“千叟宴”是什麼,顧名思義就能大概明白其意思。“千叟宴”算是清代的一個特色,總共辦過四次,分別是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六十一年、乾隆四十九年,乾隆五十年。

千叟宴的配置

千叟宴分為一等桌和次等桌兩種桌次,兩種桌次都有火鍋二個,煺羊肉片一個,豬肉片一個,爐食壽意一盤,蒸食壽意一盤,螺螄盒小菜二個,烏木筋二個,肉絲湯飯。 不同的是一等桌還有鹿尾燒鹿肉、煺羊肉烏叉一盤,葷菜四碗。而次等桌則是燒狍肉。

千叟宴每次桌數也不少,就拿乾隆五十年的那次來說,除寶座前的御宴之外,還設宴八百桌,分為東西兩路擺放,每路六排,每排少則二十二桌,多則上百桌,用畫面呈現出來還是蠻壯觀的。


千叟宴不好的地方

千叟宴雖然是給皇帝賀壽,是喜慶的事情,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古代的交通遠沒有如今這麼便利,為了能按時參加千叟宴,有些路途遠一點的老人得提前兩個月就趕路,白天趕路晚上休息算是一路顛簸,這一路舟車勞頓下來,是很有可能發生意外或者突發疾病的。而且順利到達參加千叟宴,先是三跪九叩,宴席中還得叩拜一次,參加完宴席離場又得一跪三叩,這對於年歲很大的老人的確是一種折騰。

而且千叟宴的消耗亦是巨大,又拿乾隆五十年的那次千叟宴舉例,在當時那種生產力的條件下,一次千叟宴消耗豬肉一千七百斤,雞、鴨各八百五十隻,玉泉酒四百斤,燒柴三千多斤,煤三百斤等,這種消耗在當時來說算是不小了。這還不帶其他方面的消耗,比如這些老人的來回路費和食宿費等。



在宴席的過程中是有宦官盯著御醫待命的,本來就是喜慶的賀壽,若是有人在宴席上死亡是很不吉利的事情,皇帝的臉面也不好看,所以能來參加千叟宴的亦是平日身體比較健康的那種。不過雖然不用風餐露宿,但是一路顛簸總有意外,所以有人在趕路途中或者歸途中發生意外或者突發疾病亦不是沒有可能。不過這個問題所說的很多來參加千叟宴的老人都被折磨死了則是一種誇張,參加千叟宴的名單是皇帝親自敲定的,路途太遠的赴宴者年歲就沒有那麼大,一般年歲大的都會是就近的原則。所以說雖然參加千叟宴的老人可能有在赴宴途中或者歸家途中發生意外或者突發疾病導致死亡的情況發生,這也算是一種“折磨”,不過並不會很多,很多的話對皇帝是一種穢氣。


淡看天上月


千叟宴歷史上一共有四次,康熙舉辦了兩次,乾隆舉辦了兩次,下面咱們重點看乾隆舉辦的第一次千叟宴。


乾隆50年,四海昇平,天下富足,正月初六這一天,乾隆皇帝的五代元孫出生。


乾隆為了慶祝五代皇孫的出生,也表達他的皇恩浩蕩,就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這是即康熙之後的第3次千叟宴,布席800桌,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盛宴,不但人數最多,花費也是最高的。



來自全國各地的60歲以上老人約3000餘人,年齡最小的60歲,最長的141歲,齊聚一堂,推杯換盞,觥籌交錯,好不熱鬧。


這些老人來自社會各階層的都有,有皇親國戚,也有前朝的老臣,還有民間老百姓,只要是年齡符合都可以參加,甚至還有兩個老年犯人帶著枷鎖也來了。


這次宴席共用了豬肉1700多斤,鴨子800多隻,老母雞800多隻,豬後肘1700多個,雞蛋300多斤,白酒400多斤,還有饅頭,米飯,柴火等不計其數。



這800多桌酒席分為兩種檔次,一等桌和次等桌。一等座有火鍋、豬肉片,羊肉片、燒滷肉、燉烏雞、葷菜4碗、還有真實滷食,螺絲小盒,鮑魚、枇杷大蝦、千層蒸糕、肉絲飯等等。次等桌也不錯,相對於頭等桌來說只是少了錄入羊肉和兩碗葷菜。


一等座上坐的是王公大臣及國外使臣,次等座上坐的三品至九品的所有官員,乾隆皇帝和百歲以上的老人坐在首座。


這些菜品放到現在真的不算誘人,豬肉、鹿肉、羊肉,在一般的家庭都能吃到。但是在那個年代,一般的老百姓家庭,是很難見到這些美味的,更別說吃了。



千叟宴開吃之前要先三跪九拜之禮,要謝主隆恩,年紀再大即使行動不便也得跪下,而且正月初六天氣還非常冷,這個活動是在戶外。


跪拜禮節完畢,乾隆召集了一品大臣和90歲以上的老者親自賜酒,皇帝親自賜酒,這規格太高了,不管是誰都受寵若驚一飲而盡,兩杯酒下肚,腳下已經站不穩,頭也暈乎了。


乾隆又命令皇子皇孫們凡是年齡在10歲以上,20歲以下的都出來給所有的老人們敬酒,關照到每一桌每一個老人,敬完酒然後給每一個老人發放禮品,老人們都很興奮。



這些老者很多都是第一次到京城,那時候的交通不便利,有路途遠的行走兩個多月,一路的奔波,舟車勞頓,加上水土不服,很多老者來到京城已經體力不支。


但是看到這免費的滿漢全席和免費的公平酒水,很多老人一邊唸叨著乾隆的好,一邊狼吞虎嚥,大快朵頤。吃到了十二分飽,胃裡早就承受不了了,但還在吃,吃到最後飯菜早就涼了。


一個小時以後有喝酒醉倒的,有鬧肚子跑廁所的,有捂著肚子喊胃疼的,洋相百出,絲毫沒有開始的斯文。



千叟宴剛剛以後,這些老人有不少生病的,胃腸病、高血壓、心臟病等,還有去世的,為參加這次宴會付出了沉重代價。


1796年,乾隆六十年,禪讓位給嘉慶。嘉慶元年正月初一乾隆作為太上皇又組織了一次千叟宴,這一年他已經86歲,把參與者的老人年齡提高了70歲。這次千叟宴接受了上一次的教訓,減少了冷菜,加上了火鍋。沒有老人因為參加這次宴會而死亡,也是千叟宴最成功的一次。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歷史漫談君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60大壽。作為皇帝,康熙的享國時間已經遠超歷代君主中的任何一位,如此清廷為康熙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生日慶典。剛過新年,各地的致仕官員和富裕民眾就從百里、千里之外陸續來京,給康熙慶壽。



此時,康熙為了表示皇恩浩蕩,遂於三月十七日下詔:“今歲天下老人,為朕六旬大慶,皆從數千裡匍匐而來。如何令其空歸。欲賜伊等筵宴,然後遣回……著查……年逾六十五歲者……在本月二十二、二十三兩日內,擇定一日賜宴,預為奏聞,便於備辦。內有艱於動履、不能前來者聽之,其能來者俱令之來。即不能來者,朕另行按分頒給……今時漸炎熱,賜宴後,即令回籍耕種。……年七十以上老婦,亦著奏聞,俟老人賜宴後,再定一日,送至皇太后宮賜宴。……再敕宗人府諸王以下,宗室子孫內二十歲以下、十歲以上者,選擇聰明堪供任使者六七十人,令於耆老前執爵,即朕子孫皆令之出。宗室外,不用他人也。”。



就是舉辦一場宴席,凡年齡65歲以上者,不論官民,皆可按時到京城參加陽春園的聚宴。

《千叟宴詩》

百里山川積素妍, 古稀白髮會瓊筵。

還須尚齒勿尊爵, 且向長眉拜瑞年。

莫迓君臣同健壯, 願將億兆共昌延。

萬機惟我無休息, 日暮七旬未歇肩。

而在舉行這場宴席的時候,康熙寫了這首《千叟宴詩》,如此“千叟宴”始得名。“千叟宴”是清時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皇家御宴,它在清朝一共舉行過4次,第一次是在康熙五十二年,第二次是在康熙六十一年,第三次是在乾隆四十九年,第四次是在嘉慶元年。



按理說作為皇家御宴,作為皇帝親自舉行的宴席,這關乎著大清朝的臉面,那些老人們肯定是能吃好、喝好、睡好的,所以又怎麼會出現被皇帝折磨死的這種說法呢?

其實呢,清朝皇帝舉辦“千叟宴”的初衷是很好的,目的就是為了普天同慶,與民同樂,同時弘揚中國尊老愛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美德。但是清朝的皇帝似乎忘記了,他們宴請的對象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在那個醫療條件不發達的年代,能活到65歲實屬難得,已算是高齡了。



讓這些已是古來稀,甚至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在清朝這個交通不便、物質條件相對匱乏、醫療保障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從千里之外,甚至是萬里之外長途跋涉的從全國各地進京赴宴,這無疑是在玩命。

即使放到現在我們讓80幾歲的老人長途跋涉的從千里之外坐動車趕赴北京,老人也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的,更何況是清朝呢?清朝可沒有動車,只有馬車,而且清朝也沒有高速公路,只有顛簸不已的官道,從千里之外趕到北京,最早也要半月,讓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顛簸半月,試問誰受得了?



再者,即使老人忍受得了這樣的顛簸,然後趕到北京參加宴席,恐怕在參加宴席的過程中老人也會瘋掉。

開宴前,內外王、貝勒、貝子、公、臺吉、一二品大臣等於殿外左右階下,按翼序立;文武官員和各國使臣及兵民匠藝人等,預行入班等候。預宴人員全部序立後,宮殿內外鴉雀無聲,專等太上皇及皇帝駕到。嘉慶皇帝陪同太上皇來到時,奏起《中和韶樂》。太上皇和皇帝升座,樂止,鳴贊官贊排班,奏《丹陛大樂》,管宴大臣引內外王、公、大臣,由左右階進至丹陛,按班序立,行三跪九叩禮。各國使臣及眾叟隨行禮。樂止,內外王公大臣等入殿內,各於坐次行一叩禮,皆坐,進茶。尚膳官員舉起太上皇帝和皇帝的果筵,展開宴幕,奏起《丹陛清樂》。內務府掌儀司官執壺爵,由中路進至殿門閾外,西向立。進爵大臣就案前正中跪,掌儀司官跪受爵,進爵大臣接受,跪進於皇帝,皇帝受爵捧詣太上皇帝寶座前,北向跪進爵,行一叩禮,王以下及眾叟都行一叩禮。皇帝在太上皇帝寶座前跪受虛爵,立授進爵大臣。太上皇帝為表示“嘉悅萬民”,召入宴王公、一品大臣及眾叟中一百六歲至九十歲者,至寶座前,手賜卮酒,命皇子、皇孫、皇曾孫、元孫等,行殿內王以下大臣酒,侍衛等於各官眾叟宴次行酒,並承旨分賜果食於各席。 進饌開始,奏起《丹陛清樂》,接著演劇,食畢,饌撤,王公以下及眾叟都在坐次行一跪三叩禮。

以上是嘉慶元年舉辦的“千叟宴”的一整套流程。

開宴前,文武百官及參加宴席的所有人員,包括老人,他們都要進行排序,“內外王、貝勒、貝子、公、臺吉、一二品大臣等於殿外左右階下,按翼序立;文武官員和各國使臣及兵民匠藝人等,預行入班等候。”,想想看數千人的排位,這花費的時間得多久,而在這過程中,老人們只能站著,等待禮官的安排,讓一個老人站數小時,試問誰受得了?



“預宴人員全部序立後,宮殿內外鴉雀無聲,專等太上皇及皇帝駕到。”,在排位完成後,老人們還得接著站著,因為皇帝還沒來,你不能做,只能站著等他們來。后皇帝到來,他們還得等待鳴贊官贊排班完畢,及禮樂演奏完畢,再之後“管宴大臣引內外王、公、大臣,由左右階進至丹陛,按班序立,行三跪九叩禮。各國使臣及眾叟隨行禮。”,等待王公大臣的覲見完畢,然後行三跪九叩大禮,隨後那些老人緊跟其後再行三跪九叩大禮。



之後在完成以上的流程後,老人們才終於可以坐下,而這期間已過數小時。當然這個時候老人們還是沒有飯吃,因為還要進行酒器的安放,在這過程中,老人們還得再行一叩禮,之後還要拿著酒器去到皇帝的面前,有皇子、皇孫等龍子龍孫為他們倒一杯酒。到了這裡,老人們才能開始吃飯。

想想看,讓一個人站立數小時,還要時不時磕頭,就是這般折騰恐怕連年輕人都受不了,更別說是那些老人了。老人經過數月長途跋涉的折騰,身體本來就是已經虛弱不已了,可是到參加宴席時卻還要這般的折騰,之後折騰之後還要經過數月的長途跋涉回家,你說就是這樣反反覆覆的折騰,那些老人怎能受得了呢?



如此,“千叟宴”的舉行,早就已經偏離了康熙初次舉辦的想法。此時“千叟宴”並不是用來與那些古稀老人同皇帝一起享受這盛世繁華的,而是在快速消耗著這些老人近剩不多的壽命。


澳古說歷史


“千叟宴”是康熙和乾隆爺倆搞出來的,盛情款待全國65歲以上的老人,讓他們免費吃喝玩樂,但這種宴會對老人而言不啻一種折騰,由此折騰死的不是沒有。

千叟宴是康熙首創,他在位期間一共舉辦過2次,一次是自己60歲時,一次是自己70歲時。

舉辦千叟宴有多重目的,一是營造尊老敬老愛老的氛圍,提倡孝道;二是慶祝皇帝大壽,讓皇帝熱鬧高興一番;三是塑造皇帝關愛百姓的形象藉以籠絡民心。

康熙舉辦第一次千叟宴時,條件是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官民不限,都可以參加。

第二次舉辦千叟宴時,乾隆12歲,因為10歲以上20歲以下的皇子皇孫都要出來給老人斟酒,所以乾隆目睹了這次千叟宴的全過程,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康熙是一個大有為之君,但晚年好大喜功,喜歡給自己塗脂抹粉,他舉辦千叟宴就是其中一種方式,乾隆能力比不上康熙,好大喜功卻更有過之,所以他到了晚年,也模仿康熙爺爺舉辦了2次千叟宴,而且規模更宏大,檔次更高,滿漢全席、皇家珍酒一律敞開供應。

與會的老人們歡欣鼓舞,大快朵頤,狼吞虎飲,樂不可支。

但千叟宴對很多老人而言,並非完全是一件好事,甚至有的老年人為了這頓“免費的午餐”失去生命,付出了慘重代價。

為什麼會有老人因為千叟宴而死呢?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是累死。千叟宴是面向全國範圍的,有些老人聽說皇帝親自招待,這樣的機會千載難逢,發誓排除萬難、拼了老命也要參加,但古代交通不便,有些地區距離京城遙遠,光是趕路就要費j幾十天甚至好幾個月的功夫,即便坐著馬車也難免舟車勞頓,有的老人直接累死在路上了。

二是病死。由於機會難得,有些老人略有小病不當回事,帶病趕赴京城參加宴會,但一路奔波,加上水土不菲,身體虛弱之下病情加重,直接就病死在路上或京城了。有的雖然參加了千叟宴,但宴會上很多飯菜都涼了,吃了也容易得病,只是回到家中才病死。

三是撐死。千叟宴的招待規格很高,這些皇家廚子做的飯肯定好吃,很多農村老人根本就沒吃過這麼豪華的飯菜,一旦開吃“就像飢餓的人撲到麵包上”,暴飲暴食一番,而老人消化吸收能力很差,吃得太多,消化不了,很可能導致把人“撐死”,樂極生悲。

四是醉死。千叟宴上都是好酒,普通老百姓一輩子都喝不著,逮著機會必定是放開了喝,有的甚至喝的酩酊大醉,老人醉酒很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病疾病發作,一命嗚呼。

五是激動死。有些老人心臟和腦血管不好,受不了太大刺激,一介草民突然見著皇帝,那個緊張加激動,“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我給皇帝敬杯酒”,一旦激動過度,就容易誘發腦出血和心臟病,不小心可能就活不過來了。

“千叟宴”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籠絡民心,粉飾太平,也就康熙和乾隆喜歡,夾在中間最務實的雍正就沒幹過,即便雍正能活到60、70歲,估計也不會搞這種形式主義。

當前,也有一些地方模仿古代搞“千叟宴”,當然更多是為了湊個熱鬧,跟康熙、乾隆舉辦“千叟宴”的動機目的完全不同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千叟宴”字面上的解釋是請一千個老頭吃飯,這些老頭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吃飯被乾隆聚集在一起“千叟宴”並不是乾隆皇帝的獨創,他爺爺康熙皇帝就辦過,那時候乾隆還小,覺得這個挺好玩兒,乾隆的晚年辦過兩次,那這與民同樂的好事,為什麼好多老人都被折磨死了呢?


其實關於“千叟宴”不是任何人都能參加的,必須有年齡限制,規定在70歲以上身體健康沒有大毛病的老頭才可以參加,乾隆只要一聲令下,下面的人馬上就去辦,就會把這些老頭從全國各地召集起來,有的家住的比較遠,比如在南方,就得經過長途跋涉,好幾天才能到達京城。這對老人的體力和精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第二點就是,老人們胡吃海喝好幾天。本來人老脾胃虛弱就不好消化,乾隆皇帝一時興趣,大家就不好拒絕,只能硬著,又吃又喝了。結果就吃下去,五味雜陳什麼都有,好多體弱虛弱的老人就受不了了,因此而患病更有甚者,直接因此而喪命。



“千叟宴”看似是一個皆大歡喜與民同樂的宴會,其實就是乾隆皇帝唱的獨角戲,其他人只是為他喝彩而已,只是可憐的這些老人年老體衰,還要陪著皇帝一直起勁的笑,有些人就是身體不舒服,也不敢說出來,只有硬撐,時間長了就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因此,一命嗚呼。


總結:乾隆皇帝向來喜歡好大喜功,不管什麼事情都講究個面子和排場,不管這些老人吃得消或者吃不消,他都得辦這個盛宴。以此體現他天恩浩蕩,親民無間,其他人敢怒不敢言,只有謹小慎微的陪笑臉。


佳寧姐姐說歷史


題目中的說法顯然有些言過其實,千叟宴是國家層面的宴會,目的是為弘揚傳統“尊老敬賢”及提倡孝道之風尚。當然,期間有個別老人因年老體衰等原因而病倒,這在當時也算正常,但絕非是被折磨而死。

清代歷史上的千叟宴共有四次,均出現在康乾盛世時期,康熙與乾隆爺孫兩人各舉辦了兩次。中國的尊老敬賢風尚,源遠流長,早在上古時期便有養老之禮。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這種文化在清代達到頂峰。

清廷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儒家學說,尊老禮制便是其中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康熙與乾隆先後舉辦了四次千叟宴,既弘揚了尊老敬賢的治國理念,又展現人民安居樂業的盛世景象。四次千叟宴簡介如下。

康熙的兩次千叟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正值康熙六十大壽,各省的士紳與老人經官府組織與二月下旬分批抵京,這次能參加宴會的老者需滿足65歲以上的年齡。許多年齡大的老人,都是數千裡匍匐而來,為康熙帝祝壽。

參加宴會的老人在京城遊覽休息了二十多天後,康熙在西郊暢春園門前宴請各省進京祝壽的老人,時間是農曆的三月二十五日。這次參宴的人包括文武百官和庶人在內,共計約有4200多人,乾隆當時才兩歲。

宴會期間,康熙命人攙扶八十歲以上的老者至御前,親自賜酒來來表達敬意。在宴會結束後,康熙按年齡大小向老人賜賞銀兩。兩日後,康熙再次宴請六十五歲以上的文武百官,兩場宴會中的老人總計七千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時值康熙六十九歲。這次千叟宴與上次程序一樣,仍分旗漢兩批進行,時間為正月初二。兩場宴會參與老者有1020人,康熙當場賦《千叟宴詩》一首,“千叟宴”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乾隆的兩次千叟宴

對乾隆而言,康熙是他極為推崇的人物。康熙最後一次舉辦千叟宴,乾隆十一歲。在他即位後,立志要做一個像祖父一樣的曠世明君。乾隆通過十全武功,將康乾盛世推向頂峰。他效仿祖父也舉辦了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年),他指定大學士阿桂統籌千叟宴,併成立“千叟宴事務處”。乾隆對赴宴人員的標準進行了調整,提高了下層官民入宴的比例。規定年滿六十歲四品以下官員及兵民百姓都在賜宴之列。

乾隆舉辦的千叟宴,宴請人員範圍要比康熙六十一年要大的多。其特點是入宴年齡得到放寬,地方百姓人數大增,參宴的還有各國使節和各族首領。乾隆還規定,沒有參宴的七十歲以上兵丁,可得銀牌一面。

乾隆還特准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可帶攙扶子孫一人,七十歲以上文武大臣,如有步履艱難者,也可帶攙扶子孫一人。乾隆對當時老人的各種困難都進行了仔細的考量,首先是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才可參加宴會。

正月初六,千叟宴在紫禁城乾清宮如期舉行。參加宴會的有三千多人,筵席共計八百多桌,場面十分壯觀。宴會通過官爵排座次,年滿九十的老人特恩落座乾清宮,其餘人坐於宮外,宴會在丹陛大樂中進行。

各老者在叩頭禮畢後,相繼入座宴會正式開始。九十以上的老者至寶座前,乾隆親自賜酒,老人們皆激動的叩頭謝恩。賜賞酒食之後,群臣老者再行一叩禮,答謝乾隆賞賜之恩。宴會當中,乾隆曾賦詩一首。

宴會進入尾聲,乾隆起座回宮。管宴大臣分派賞賜之物,三千餘名臣民叩拜跪領,在退到乾清門外時,再行三跪九叩之禮,宴會宣告結束。整個宴會當中共有五次行大禮,年齡大的老人皆在子孫攙扶下行禮。

宴會中賞賜的鳩杖,是最有特色的一個物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次參宴的最大年齡者為福建人郭鍾嶽,當時年滿105歲,是宴會上的老壽星。乾隆對郭鍾嶽推崇備至,令其坐於御座之旁參宴。

嘉慶元年(1796年),在乾隆退位三天後的正月初四,乾隆的第二次千叟宴在寧壽宮舉行。參宴者為七十歲以上老人,六十以上的老者受邀預宴而未入席,但食物和賞賜一樣不少。乾隆對年老者進行特別賞賜。

百歲的熊國沛等人獲得六品頂戴,九十歲以上的鄧勇等人獲得七品頂戴。這次宴會規模達到了有清一代宮廷宴會之最,也成為康乾盛世的謝幕宴。之後白蓮教起義爆發,清代國力日衰,這次千叟宴也成為絕唱。

“參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被折磨死了”的說法與實際情況不符,這本是弘揚尊老敬賢風尚的盛宴,被曲解成折磨死人的“盛宴”。千叟宴沒有強制任何老者參與,都是根據實際情況自主作出參會決定。

對於身體不好或年齡大的老者,都是允許有家屬陪伴的,至於隆冬或者是禮數繁多,不少人吃不消,但對許多人來說能有這樣的榮光,怎會不去?就算是放到現在,還有水土不服的情況,更何況兩百多年前。

在千叟宴的舉辦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有老者舟車勞頓或水土不服的現象,但這些都是難以避免的客觀存在,是一種正常現象。參與宴會的老者人人為能有這樣的機會而激動不已,怎麼就成了把人折磨死的宴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