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正在成為老百姓取代儲蓄的理財工具!


隨著各種理財產品大量跑路,包括p2p,股權投資,私募基金,信託,就連小銀行的理財產品也出現延期兌付的風險。

所有年化收益超過6%的理財在過去的一年全部出現的了風險,驗證了去年6月14日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提出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很危險,超過10%就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的判斷。

還有沒有讓老百姓放心的投資理財產品,大銀行的理財產品無疑是目前相對安全的產品,可是年化利率只有4%點多,並且利息是到期後才可以一次性提取。難道就沒有比銀行理財更安全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了嗎?

房產正在成為老百姓取代儲蓄的理財工具!


一直以來,房產投資本來是相對安全的收益不錯的投資產品,過去十幾年也確實如此。房產證在自己名下,不會跑路,不會崩盤,不會消失,不僅可以自住還可以出租帶來現金流的回報。

唯一的風險就是房價漲跌帶來的資產價格的起伏,但是過去十幾年房價總體是上漲的,所以房價下跌的風險被忽視。但隨著前幾年的房價暴漲後,房價泡沫讓更多房產出現的風險,這種風險被最高決策層看的清清楚楚,所以才提出抑制房地產泡沫的“穩地價,增房價,穩預期”的定位。

房價泡沫就是租金回報率太低,就是用七八十年的租金收益才能掙出來房子總價。可是,4%的銀行理財放25年還能回本,未來誰還會為1%點幾的回報買單吶。

當然,如果自住無所謂,因為自住只是消費,不以回報為目的,未來自住需求基本會被共有產權房消化,所以現在租金回報率只有1%點幾的房產未來基本沒有接盤方了。

房產正在成為老百姓取代儲蓄的理財工具!


而投資需求的目的就是為了回報,這個回報,一種是短期買賣通過房價上漲帶來的價格差,還有一種就是長期持有帶來的出租的租金回報。

隨著中央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將近三年沒有動搖,並且現在的調控政策就是哪裡房價漲幅超過6%那就就會加強調控讓房價平穩,所以短期炒房的回報基本沒有了可能,反而是長期持有的租金回報成為了政策支持的方向。

不是說房子是用來住的,那麼房產出租為什麼會成為政策支持的方向?因為出租就是讓別人住,也是符合房子是用來住的定位,同時,出租的房子基本不會短期賣出,也就不是炒的,更重要的是,出租能夠通過裝修傢俱家電等等下游行業帶來相關產業的同步發展,所以房產租賃被政策放在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而以前,大家不重視租金回報率,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短期炒房能夠帶來的收益高於出租的收益,自然大家更願意炒房。第二是社會上有大量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比如p2p,股權投資,私募基金,信託等等,收益率基本在10%以上,所以房產的5%的租金回報無法吸引多數人。

現在,這兩點全部消失,短期炒房被關閉,所有超過6%以上的理財都出現風險,唯獨剩下5%租金回報的房產成為了唯一收益高而且安全的理財產品。

房產正在成為老百姓取代儲蓄的理財工具!


以前,那些投資百分之十幾甚至更高的理財的人,最近都在問我哪裡有租金回報率超過銀行理財產品的房產,我問他們那些高收益理財的本金現在都回來了嗎,他們說本金都在那些暴雷的公司裡了,現在發現,還是房產投資才是真正的安全。

2018年11月12號,人民網發表文章《房地產的“國家態度”》指出:

對待財富,當今百姓的理念已發生很大變化,即儲蓄再也不是財富了,儲蓄反而會因通脹和資產漲價而縮水。儲蓄下降,除千禧一代消費前衛外,根源就是百姓要買房。未來,房子將替代儲蓄而成為財富的儲藏形式,只要房價不是跌得太厲害(國家也不允許出現這種情況),房子作為財富的美好感覺將長期存在。

上述觀點中“房子將替代儲蓄而成為財富的儲藏形式”的定義就給房產投資指明瞭方向,大家以前把錢儲蓄在銀行,也是為了銀行的利息收入,現在房產取代儲蓄,也就是

只有房產的租金收益一定要超過儲蓄的利息收益,才能讓大家的儲蓄真的從銀行流入到房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