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鴉片戰爭發生在康熙時期,大清能打敗英國嗎?

於球球耐摺咧


鴉片戰爭的失敗是清朝時制度上的失敗,這裡有著太多的因素,比如單兵素質、武器、軍事科技、訓練等等,也就是說就算是康熙來打鴉片戰爭,也是清軍被屠殺,一面倒的結局。

我們要明白,當時的中國社會還是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的封建帝國,在對戰英國這樣工業革命武裝的資本國家是沒有任何勝算的。

似乎很多人會以為康熙是“千古一帝”,所以在他英明統治下國家富強,朝廷沒有那麼腐敗,軍隊驍勇善戰等等。

但我們且不說康熙盛世是不是“番薯盛世”,就說康熙絕對是一為上進的皇帝,他平常自身也對物理、天文、數學這塊很有興趣,但後來他自己也說這些東西上不了檯面,所謂物理、天文、數學等等他認為是“奇淫技巧”

那麼,事實上康熙會學習西方技術發展為強國嗎?

可以準確的說不會,康熙在對於西方科技方面,他嘴上說這些東西對民發展無用,只能拿來消遣娛樂,這句話其實是對外人說的。

而事實上他非常承認西方科技,但是作為馬背上民族的子孫來說,他的觀念還是停留在騎馬與砍殺,這是一種觀念的落後。

對於西方的科技,康熙的統治觀念也不允許把這些科技流傳民間,封建統治者的想法很簡單,如果民間百姓都開了民智,那就不好管理了,這就是所謂的“愚民政策”。清朝的百姓必須要愚昧,沒有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等,這樣才便於管理。

所以,康熙不會大力發展西方科技,明朝時期雖然他也用火器對戰噶爾丹,但後期因技術不夠成熟,又沒有大力發展,而在噶爾丹的對戰中打了老中青三代人,在那時期還是騎兵加弓箭是主流的戰鬥方式,所以在清朝時期熱武器在中國被扔倉庫,而西方國家反而發展的日益強盛。

更糟糕的是,當時的欽天監自我感覺良好,他們極力排斥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科技,這不是出於意識形態,而是來自於整個集團的利益,為的就是保住自己的飯碗。欽天監在封建社會的影響力眾所周知,於是康熙面對他們的這些行為,也是睜一隻閉一隻眼。

鴉片戰爭,道光為什麼會輸?

其實道光並不算昏庸,一直以來都說滿清十幾位皇帝沒有一個是庸才,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後世人來看都覺得道光昏庸、糊塗才導致了鴉片戰爭的失敗。

而事實上,清朝後期的腐敗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我們先撇開武器、科技、軍備等原因,這裡就說一個皇帝閱覽的“勝利大捷”:

清朝的官員腐朽,不敢承擔戰爭帶來的後果,而皇帝坐在金鑾殿看似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但事實上他就一“瞎子”。從西方國家不斷騷擾中國時,底下這批官員害怕位置不保,每天給皇帝的奏摺上都是大捷,昨天、今天、明天、後天都大捷,這戰打的都讓皇帝以為自己百戰百勝了。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荒謬的信息會誤導當權者的判斷,以至於影響整個戰場的結果。在面對整個工業革命後武裝的西方國家,就算是康熙來打這場鴉片戰爭,也難免不會遇到這種問題。因為一場戰爭下來,清軍幾百上千的死,而對方只死了幾個人,這樣一面倒的屠殺,沒幾個人敢於承擔這麼重的責任。

為什麼說就算是康熙來主持鴉片戰爭,敗局也是註定的?

剛才我上面說了,在康熙時期中國的科技方面也沒有的到有效的發展,而這就導致了中國的大環境還是處於農業經濟基礎上。

我們對比下當時清朝和英國的武器、體制、訓練就能明白,這裡面差的不止一個時代:

  • 單兵武器方面:

清軍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也就鳥槍,這槍還是當時葡萄牙的火繩槍,射程最高100米,射速一分鐘1-2發,最尷尬的是當時還不是全軍配製,很多士兵當時還在騎馬舉刀衝鋒。

英軍當時已經裝備了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射程最遠300米,射速一分鐘2-4發,並且全軍配置,採用三排制輪流射擊。

  • 火炮方面:

清軍和英軍的火炮在當時沒有很大的區別,機理和樣式都差不多,在問題就出現在冶煉工藝差了很多人。射程近、精度差、炮彈少、易炸膛、沒有瞄準器等等問題,這導致了當時清軍的炮兵在開戰時都要交代一下遺囑,經常是開炮後還沒打死敵人,先炸死自己人。

  • 訓練方面:

清軍的士兵軍營是可以和家人同住,除了作戰外,基本跟平常百姓沒有區別,而職位晉升要麼累積軍功要麼考武舉。平常的訓練主要是騎射、步射、拉弓、舉石等,此外清軍的貪汙腐敗極為嚴重,這就當是了士兵作戰沒有為國效忠的心態。

而英軍方面早就採用了現代陸軍訓練體系,從士兵心理素質培訓、日常操練、當兵作戰訓練、水陸兩軍協同作戰等等,在這裡就比清軍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綜合以上分析,雖然道光年間的科技發展比康熙時進步了一點,但照樣被打的抱頭鼠竄,而康熙時的英國就已經慢慢步入工業革命的軌道。遊牧民族的因子加上農耕民族的特性,即使是當時英明的康熙也無法看到以後世界發展的趨勢。

所以答案就出來了,鴉片戰爭時,即使是康熙來主持,照樣會被打的一敗塗地。


大國布衣


從康熙朝到鴉片戰爭時的道光朝,有100年差距啊!這期間英國可是發生巨大變化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是在這期間發生並基本完成。 如果說道光帝具有與康熙帝同樣的膽識和才智,能否在鴉片戰爭中打敗英國呢?回答是,絕無可能! 因為這場戰爭與已往的平定邊疆戰爭完全不同,雙方實力差距太大了。英國是當時世界霸主,經過工業革命武器裝備先進,此前百餘年爭霸戰爭,湧現一批響譽世界的將星,軍事理論、作戰經驗尤其是海戰經驗已是非常成熟。 清軍呢?大約相當於歐洲中世紀的水平。在戰爭中,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毫無還手之力。 現代人歸咎清軍將領無能、士兵鬥志低落、道光平庸等等,都對!但沒說到點子上,最根本一條,於英軍比,我們太落了。 不妨作個假設,如果是讓你做總指揮的話,應如何應對如下局面:一英軍艦炮射程、精準度、射速、頻率、威力,遠高於清軍大炮,英艦在你射程之外就開始轟擊,幾分鐘之內就可將你岸上炮臺炸燬,你做為主帥,如何應對? 還有,清軍火炮發射出去的炮彈就是一鐵球,不爆炸的,而英軍炮彈都是開花彈,爆炸的。 除大炮外,雙方火槍,戰船,官兵素質不可同日而語。 有些網友動輒說大清國上億人,來華英軍才幾千人,無論如何都能贏。兄弟,你以為英軍那麼傻啊,幾千人排好隊站在那裡,一個一個的與清軍拼刺刀啊。英軍充分發揮艦船優勢,沿著海岸線忽來忽往,你清軍怎麼防啊?海岸線那麼長,防哪裡啊?東南各省將沿海老百姓都發動起來了,人手也不夠啊,因為不知道英軍會從哪裡進攻啊,只有遍地設訪,假如你主持對英防務,你怎麼辦? 思前想後,振興科技、富國強軍是唯一辦法。


老唐說史


我覺得毫無壓力,先對比下17世紀清朝和英國在軍事上的對比。

康熙在位期間是17世紀,此時的歐洲並沒有工業革命,也就是說在康熙時期,歐洲雖然可能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大清,但是在軍事實力並不如清朝高出多少,歐洲在武器裝備在火器上普遍使用的是燧發槍,燧發槍的成本較高,火力也不太強,比工業革命後出現的後膛槍可以講差了十萬八千里,因此如果在陸地作戰,憑藉康熙年間的清軍,軍隊沒有腐敗,不吸鴉片,士氣戰鬥力都很強,打幾千人的英法軍隊,那絕對是沒有問題的,絕對不會出現清末英法列強長驅直入猶如無人之境的情況,八里橋被打的全滅的情況。其實可以參照雅克薩之戰,17世紀沙俄在彼得大帝的統治下是公認的歐洲強國,雖然清軍是幾千人打幾百人以多勝少,但是最終結果是打的沙俄幾乎是全滅的戰績,我想17世紀就算是英國在大陸作戰,估計也是這樣的結果。再說個不恰當的例子,就是19世紀那樣弱雞的清朝,在中法戰爭還給法國揍的內閣倒臺,孤拔戰死的結果。

在海上,英國17世紀使用的是木質軍艦,和清朝一樣,此時清朝正值收復臺灣的前後,對海上作戰還是比較重視的,雖然造船技術、戰術及火炮上不如英國,但也不會出現像鴉片戰爭那樣夠不到英艦的情況,就算打不過,也不會那麼容易屈服,英軍上不了岸,斷其補給,遲早還是撤退的結果。

再說17世紀的清朝統治者是康熙,康熙在國內外那是公認的大帝,日本人稱呼康熙為“上國聖人”,英法德美都對康熙給予高度評價,康熙是清朝少有的對西方文化感興趣的皇帝,主動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可以講思想上還是比較開放。

只是清朝在康乾盛世中,自滿意得,打遍周圍無敵手,一圈盡是附屬國,自詡天朝,逐漸與歐洲拉開的距離,到了19世紀,就這清朝的腐敗,八旗的墮落,裝備的落後,就算是康熙在世也是一個慘敗二字。但在17世紀,本土作戰,英國還真入侵不了中國。


曹老師xixi


如果鴉片戰爭爆發在康熙時期,那麼我認為清朝和英國會打成平手。

之所以會打成平手,是因為當時在海軍方面,清朝不是英國的對手,而在陸戰方面,清朝可以獲勝。

雙方的海軍對決,英國勝

之所以我認為當時清朝的海軍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是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來華的英國艦隊其實是英國的一支不入流的艦隊。

當時的英國還處在風帆戰艦時代,英國的戰艦分為六個等級,其中最好的是一級戰艦,特點就是皮糙肉厚火力猛,其次就是二級戰艦,數字越大的級別的戰艦就越次。判斷一支英軍艦隊是否為主力艦隊就看其有多少一級戰艦和二級戰艦。遺憾的是來華的英軍艦隊中沒有一艘一級戰艦,也沒有一艘二級戰艦,只有三級戰艦六艘,其他的都是四五六級戰艦,這些來華作戰的戰艦大多數在戰後成為了運輸船、醫療船甚至是靶船,也就是英國人當時基本快報廢了的艦船。說白了,來華作戰的完全是英國一支不入流的艦隊。是英國人小看當時的清朝了麼?其實也沒有,整個戰爭期間英國只沉沒了三艘戰艦,而且都是因為事故沉沒的,沒有一艘是被清軍擊沉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來華的海軍實際上是不入流的艦隊

當然,也許你也會說當時有海軍將軍施琅,如果當時清朝,也就是康熙時期的海軍能夠對英軍形成一定威脅的話,那麼英軍也會出動主力艦隊。

根據相關資料,英國風帆戰列艦的頂級戰艦,其排水量可以達到3500噸,裝備上百門大炮,人員達900人,是當時名副其實的海上堡壘。這樣的戰艦英國有10艘左右;二級戰艦裝備了80-98門火炮人員750人,排水量在2000噸左右,數量比一級戰艦多一些;三級戰艦來說,裝備了64-80門火炮,人員在490-720人左右,排水量能達到1800噸,英國有29艘。

而當時清朝的主要艦隻是大鳥船,人員300人,火炮僅10餘門,康熙時期的趕繒船、雙篷船則更小。

如果一開始清朝水師對英國海軍形成了威脅,那麼不排除英國可能派主力艦隊來華的可能,面對著當時強大的英國海軍,清朝水師恐怕難以取勝。更為重要的就是戰鬥經驗,當時英國海軍全世界打仗,作戰經驗來說清朝水師和英國海軍相比也不是一個級別的。

陸軍對決,清朝勝

其實當時英國還處在滑膛槍時代,這種槍每次發射之前要先往槍管倒火藥,然後放入彈丸再行射擊,速度很慢,即便是最好的火槍手1分鐘也只能打出2發子彈,其速度還不如熟練的弓箭手。

實際上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來華的英軍大約有2萬人,如果當時的清軍弓馬嫻熟的話,在面對這樣的英國軍隊也不至於會打輸,更為可氣的是,當時的清軍實際上也往往不是被英軍的火槍給擊敗,而是英軍發動密集衝鋒,被對方的刺刀給擊潰。

康熙時期的清軍雖然八旗軍戰鬥力依然不行,但還是有大量戰鬥力強悍的綠營兵和少數仍有戰鬥力的八旗軍,對付2萬英軍還是不成問題的。

▲康熙表示,如果英國人到了大清的領土,一定會被趕回大海

更為重要的是,康熙時期的清軍是經過了戰爭洗禮的,重要的戰事有“三藩之亂”和平定準噶爾的戰爭,都有幾場惡戰,惡戰下來存留的軍隊自然戰鬥力也是非常地彪悍。再加上當時英軍的火器裝備並沒有完全達到碾壓冷兵器的程度,所以當時如果發生陸戰,英軍是沒有勝算的。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如果在康熙時期與英國交戰,那麼海軍方面英國勝,陸軍方面清朝勝,所以雙方會打成平手。


老威觀史


鴉片戰爭就是英國人在撿漏,大清王朝自康乾盛世後,走了下坡路。

賣官鬻爵,吏治腐敗,國庫空虛。再加上閉關鎖國的政策。讓英國人對當時的中國理解很透徹。

而中國以自己是天朝上國自居,忘記了老祖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

此時,英國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為了扭轉對中貿易巨大逆差。想起了陰險的計謀,大肆向中國輸入鴉片。

結果是,上至王公貴胄,下至販夫走卒。都是腰裡彆著把煙槍。大清的貿易順差一下子變成逆差了。軍隊也著了道,英國鬼子相當狡猾。

以至於清朝打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

如果穿越一下,在康熙時和英國人提前對決。結果是什麼呢?

我們先看看當時的英國,當時英國剛剛進行完光榮革命。文藝復興的思潮,引導他們進行資本主義向工業革命邁進。


英國佬先是打敗了歐洲雙煞的老大西班牙,又挑了海上馬車伕荷蘭。

荷蘭人不服,和英國人打得了一場持久戰。

而此時的中國是什麼樣子呢?

千古一帝的康熙,把清朝治理的井井有條。

從戰亂到感覺逐漸趨於穩定,康熙的功勞不可磨滅。

擒鰲拜,平定三藩之亂,遠征葛爾丹,收復臺灣,親征東北邊疆擊敗沙俄。

這樣不世出的英主,文治武功達到了極點。八旗在這時風頭正勁。何況施琅收復了臺灣說明水師的實力是相當彪悍的。

當時中國的經濟重量絕對是世界第一,英國工業革命剛剛興起,還沒有成氣候。

而當時英國的艦船還是帆船,和中國的船隻幾乎無異。

大炮和清軍配備的相近。

如果,此時英吉利勞師遠征。康熙大帝定會迎頭痛擊紅毛的。

再加上荷蘭一直牽制著英國。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如果有會給聖祖宗的軍功章又添上一枚勳章!


每天來罐正能量


歷史也沒有如果,但是我們可以根據現有的條件進行假設,從而得出較為客觀的結果。


如果鴉片戰爭放在康熙時期,我覺得大清應該可以打敗英國軍隊,或者說至少能打個平手!


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為什麼輸?

眾所周知,鴉片戰爭是英國侵略者為了維護自己的鴉片市場,從而藉機開展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根據史料記載,侵略英軍人數大約有4000多人,戰艦27艘,雖然總數不大,但是依靠船堅炮利的優勢,在戰爭中確實取得了優勢。

我認為清軍打敗仗主要有三點因素:

一是作戰意志,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中並沒有太強烈的作戰意志,戰爭一開局就被英軍打懵,雖然清軍部分將領例如關天培等人率部阻擊英軍取得很好的戰果,但是到了後期清軍已經沒有了抵抗意志,自己選擇了投降。當然這不是道光的個人性格決定,而是國力,當時清朝國力決定了道光皇帝作戰意志軟弱。

二是技術落後,面對英軍工業革命的產物,清軍確實有點招架不住,軍工技術方面全面落後。

三是軍備鬆弛,這點很好解釋,當時的八旗軍已經廢了。


康熙時期,如果英軍來襲,英軍勝算不大

我們也從三方面進行解讀:

首先是作戰意志,康熙時期,清朝進行了許多大動作,平葛爾丹,打三藩,收臺灣,拒沙俄,作戰意志可謂強烈,起碼和英軍交戰不至於很快潰敗。

其次是科技軍工,康熙時期,英國還未進行工業革命,軍工技術領先程度不大,清軍的紅衣大炮依然可以對英軍進行有效殺傷。

三是軍備,康熙時期的軍隊戰鬥力可謂強悍,因為不停有戰爭進行淬火,所以八旗軍的整體實力還是比較強的!


因此,如果康熙時期爆發鴉片戰爭,清朝應該不會輸!!!


青年史學家


先回答小問題:康熙帝不會真正學習西方將大清轉為近代化國家

康熙帝曾對理學名臣李光地、熊賜履等說:

“汝等知西洋人漸漸作怪乎?將孔夫子亦罵了。予所以好待他者,不過是用其技藝耳。歷算之學果然好。你們通是讀書人,見外面地方官與知道理者,可俱道朕意。”

根據傳教士張誠(J. F. Gerbillon)記載,康熙禁止傳教士在有漢人和蒙古人的衙門裡翻譯任何科學文獻,杜絕西方科技技術在大清傳開。

利瑪竇照片


禮儀之爭

禮儀之爭是17-18世紀天主教傳教士就中國傳統禮儀是否與天主教義相容,從而和清朝發生學術和政治上的爭議:

耶穌會認為中國人的祭祖、祭孔是世俗禮儀,和天主教義相符合,應被允許;

道明會和方濟會認為祭祖和祭孔不符合天主教義,應當廢除。

1645年,在道明會的建議下,羅馬教廷發佈禁止中國天主教教徒祭祖、祭孔的教諭;

1656年,在耶穌會遊說下,羅馬教廷解除了這個禁令;

1704年,教皇克勉一世再次下達禁止祭祖、祭孔的禁令;

1742年,教皇本篤十四世重申禁令,並禁止一切辯論。

1939年,庇護十二世同意教徒進行祭祖、祭孔;

1962年到1965年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中,祭祖、祭孔被正式認可,成為教義的一部分。

在1664年時,耶穌會住所有38所,耶穌會來華傳教士82人,全國有教堂156座,天主教徒24.5萬人。

1692年康熙帝頒佈容教令:

“查得西洋人,仰慕聖化,由萬里航海而來。現今治理曆法,用兵之際,力造軍器、火炮,差往俄羅斯,誠心效力,克成其事,勞績甚多。各省居住西洋人,並無為惡亂行之處,又並非左道惑眾,異端生事。喇嘛、僧等寺廟,尚容人燒香行走。西洋人並無違法之事,反行禁止,似屬不宜。相應將各處天主堂俱照舊存留,凡進香供奉之人,仍許照常行走,不必禁止。俟命下之日,通行直隸各省可也。”

重申禁令的本篤十四世


禮儀之爭中康熙帝的言行

1、1707年,羅馬教廷特使鐸羅在江寧發佈禁止祭祖、祭孔教令,被康熙帝押送到澳門給葡萄牙人看管,並說:

“眾西洋人,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規矩,斷不準在中國住,必逐回去。”

2、1710年,因為鐸寧在澳門監獄中死亡,康熙帝派遣傳教士艾若曦和樊守義二人到羅馬教廷傳達康熙帝的旨意(即在華傳教必須遵守利瑪竇規矩),結果二人被羅馬教廷扣留,知道1718年收到康熙帝的親筆文書才被放回大清;

3、1721年,康熙帝看了羅馬教廷特使嘉樂帶來的克勉十一世的《自登基日》教諭後說:

“覽此條約,只可說得西洋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之大理。況西洋等人無一通漢書者,說言議論,令人可笑者多。今見來臣條約,竟與和尚道士異端小教相同。彼此亂言者,莫過如此。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欽此。”

在華傳教士為此增加了8條變通辦法(即嘉樂八條)後,康熙帝依然拒絕:

“中國道理無窮,文義深奧,非爾等西洋人所可妄論。”

1742年,因為教皇本篤十四世重申禁令並拒絕辯論,導致雍正帝不滿,下令禁止傳教:

“中國有中國之教,西洋有西洋之教;彼西洋之教,不必行於中國,亦如中國之教,豈能行於西洋?!”

綜述

康熙帝對待西方科技只是利用而已,並且是小規模、非公開的利用,而非真正重視西方科技,否則擅長製造火器、發明連珠銃的火器專家戴梓就不會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無人得知!

戴梓的輝煌:

製造能夠連續射擊28發的連珠銃;

1686年,奉命仿製荷蘭使者帶來的蟠腸鳥槍,將仿製品回送給荷蘭使者;

用5天仿造成功佛朗基炮;

僅用8天就造成比利時人一年都沒有製造出來的西洋沖天炮(子母炮)

如此有天賦的武器專家,結局卻是——流放盛京,靠賣字畫為生:

“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飢”

最後說下英國問題:1840年鴉片戰爭時,英國都沒有完成控制印度,建立英屬印度統治;在1700年左右更加無力遠征大清,最多隻能像葡萄牙人一樣,要一塊小塊地方作為下腳和商品轉運地——話說,康熙帝倒有可能答應。

如果是碰上努力找錢的雍正帝,可能更爽快——可以收租!

當然如果沒有羅馬教廷堅持禁令而導致大清禁止傳教,西方科技不至於在大清完全斷絕,1840年時大清也不至於對外部世界義務所知!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個人認為,如果鴉片戰爭發生在康熙年間,那麼康熙很可能還是會輸的,或者說是能夠取得慘勝!

為什麼?我們不妨先去了解下雅克薩之戰,看看中俄之間的差距!

1685年夏,清軍都統彭春率軍用“紅衣大炮”圍攻雅克薩三天,使城中的俄軍困頓不支,俄軍雅克薩督軍托爾布津被迫投降。這就是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1686年夏,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出兵雅克薩,卻受阻於俄軍新建的雅克薩城堡之下。此後,清軍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圍困雅克薩長達10個月之後,最終被迫俄軍投降!這就是第二次雅克薩之戰。

兩次雅克薩之戰雖然都以清軍獲勝告終,但卻並不能說明清軍有多強大。正好相反,雅克薩之戰其實是暴露了清軍武器裝備、軍事工程和戰術思想等方面的落後。

當時清軍所使用的,是在明朝“紅衣大炮”基礎上稍作改良的大炮。而在單兵火器方面,甚至比明朝時期還差。因此,火力方面,與俄軍有著巨大的差距。

而且,康熙早就對這場雅克薩之戰進行了精心準備。為此專門組建黑龍江水師,造500餘艘戰船和運輸船。在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中,清軍共計投入約3000人,第二次也投入了2000餘人。

反觀俄軍,第一次雅克薩之戰只集結了包括農民、商人和獵戶等組成的臨時軍隊450人。而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俄軍也只有826人而已。

也就是說,清軍所面對的,只不過是少數的俄國遠東開拓團而已,還不是俄國的正規軍。而與同時代的西歐相比,俄國其實已經算是很落後的了,武器裝備和軍隊素質在西歐,嚴格來說還不入流,如果不是俄國體型龐大,早被西歐列強給打趴了。

雅克薩之戰期間,俄國還處於落後的農奴時代。直到戰後10年(即1697年),俄國才在彼得大帝的改革下,逐漸學習西歐先進的技術,開始逐步走向振興的。

然而,就是這樣的俄國,他們的一支開拓團卻仍能夠在邊遠的遠東,與全盛時的清朝開戰。清軍軍備上落後,可見一斑!

所以,如果康熙時期便遇到鴉片戰爭這樣烈度的戰鬥。一支兩萬多人精銳的英國軍隊,也是夠清軍受的了。

當然,康熙絕對比後來的道光有骨氣和鬥志,而且當時的清軍戰鬥力也還是在線的。因此,清軍堅持打下去,艱難取勝的能力還是有的。不過,這得付出相當巨大的傷亡,才能勉強擊退英軍。

這就如同當年的鄭成功收復臺灣一樣,自己損失的兵勇,可是數倍於荷蘭人的,才最終將荷蘭人趕走。(天主教傳教士利勝在《多明我會在中華帝國之業績》中特別提到,鄭軍將士親口告訴他,大約有9000鄭軍和632名荷蘭人死於整個戰役中。)


這些歷史要讀


這個問題,需從三方面來分析。

首先,統帥:大清王朝的皇帝康熙無疑是清王朝皇帝中接受西方文明,思想的第一人。他重用西方傳教士,努力吸收西方技術,自己也有西方人做老師,甚至學習西方科學知識。個人成長經歷更是有足夠的戰爭實踐。所以,作為統帥他具備與西方人交戰的能力和知識儲備。

其次,軍事實力:實際到康熙時代,清軍八旗軍的戰鬥力已經下降,這也是綠營兵在對三藩作戰中貢獻良多的原因。而在與西方軍隊的軍事對抗中,清俄在雅客薩是有交戰經歷的。在面對俄軍堅城下,清軍以幾倍力量很難消滅俄軍說明清軍在軍事科技已經嚴重落後,特別是進入火器時代的關鍵時刻,清軍能拿的出手的武器和戰術很匱乏,甚至比明軍都有倒退。

再者,經濟:康熙時代的前期處於平三藩,收臺灣,戰葛爾丹戰爭中,國家已經處於緊急狀態。財政狀況基本是透支順治的老本。康熙後期由於常年征戰,內部腐敗,國庫虧耗嚴重,很難支撐大規模戰爭,這恐怕也是後面雍正玩命掙錢活活累死的原因。

綜上分析,如果戰爭發生在康熙時代,仗會打的很苦,贏不贏都夠把國家打虧掉的。


晴信4


只要英國腦子沒有抽筋,就不會去打清朝。康熙在位是1661年到1722年,這期間的海洋霸主是荷蘭,殖民戰爭的主線是英法荷的海洋爭霸,根本顧不上到中國。

英國徹底打敗荷蘭都是18世紀末的事了,在此之前英國主要殖民方向是北美,美國獨立後主要放在印度。如果不是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和統合印度,英國是沒膽子直接進攻清朝的,清朝這個體量還是足夠嚇住不少國家。


可以說清朝在鴉片戰爭以前一直有一個機遇期,西方大國長期打殖民戰爭,剩下有實力的英國也集中在殖民印度上。但不是說中國沒有被拉進殖民戰爭中,不要覺得中國近代史真的是從1840年開始,真是閉關鎖國。當西方在新航路開闢後全世界實際上都被拉入近代化了,中國也一直都與西方有交手。

比如西班牙曾有入侵中國的打算,葡萄牙強佔澳門,荷蘭強佔臺灣,他們的背景都是這些國家處在殖民巔峰時期,鄭成功與荷蘭的交戰實際上就是一場“近代”戰爭。



清軍入關後在北方西北方直接與沙俄博弈和統合蒙古,東南沿海面臨海洋帝國的貿易威脅,內部有著各種民族衝突。一個封建化王朝在近代能夠完成內部高度組織化,短暫與殖民帝國平起平坐,擴張成一個龐然大物,這是不可想象和空前絕後的,這恐怕就是中華文化的韌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