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哲學是否有助於我們精通人性?

用戶69331504


學習哲學當然有助於提高人性的認識,我也簡單的看看大家的評論,現在學習哲學的人不多,國家發展到今天,人性也變得複雜,虛偽,不善等等。人應該利己,但利己的同時,也應該要有更多的誠信,善良,關愛等等。教育的偏離也會人性的發展帶來缺失。個人一點小看法。


劉俊騰50040697603


.學習哲學有助於我們對人生精通這種說法未免有點言之過失,任何一個人不論你學識如何淵博,也不能你見多識廣,都不可能精通人生。

但我們必須知道,學習哲學的確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學哲學可以養成我們清淅的思路

專業哲學家看問題,有他一定的邏輯思維,學過哲學的人,看人,看問題都要是經過慎密的邏輯推理辨證才得出結論,這就要求人養成遇事冷靜分析,不信口雌黃,不妄目下結論,久而久之,思路就變得清晰了。

其二,哲學教人養成容忍的態度

哲學思想具有海納百川思想,不排斥其他學說.或信仰,這就培養人們要有包容心,要用一顆寬容的思維去看待人或事物。辨證地看待世上的一些事情,如宗教衝突,戰爭,以及狹隘的民族主義。

其三,哲學教人養成懷疑的精神

常讀哲學書籍,可以減少我們武斷和盲從的習慣。如果我們學會懷疑,就會對很多問題提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輕易的就相信了外界或他人的思路誘導。特別是領導,上級的一些做法,要用智慧去分辨,對於領導,上級一些錯誤的作法,我們要有相應的對策,巧妙地幫領導,上級改變作法,避免領導,上級因決策不當或錯誤造成嚴重的後果。

其四、學哲學可以擴大人的眼界,放大人的格局

哲學的對象是宇宙的全體,人生的總和,從宇宙角度看,人不過是一粒塵埃,小到無可言表,不值一提。太陽系在宇宙中不過是一個點,更別說地球上的生物了,認識到這些,我們的胸懷就更開闊.更廣大,我們眼界和格局也會隨之提升和擴大。我們看待人和事物的高度更進一步提高。

總之哲學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哲學中的道理,邏輯,思維論證,方法淪和認識論等,如果我們掌握了,就會變得最接近真正的生活,我們就會正確的看待“生老病死”這種富含生命本質的事物,我就等於找到了一個探尋世界的入口,一個自我與世界對話的平臺。


清風明月行


不知道樓主說的是中國哲學還是西方哲學又或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如果樓主提問的是中國哲學,依我的理解是:中國哲學提倡“中庸思想”中國偉大的哲學先驅當是老子、莊子、墨子、以及孔家學說創始人孔老夫子等人。他們都大多提倡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無為而治等思想。這類思想有助於我們去關注別人,關注自然界的和諧共生,有利於精通人性。當然也有人說中國沒有自己的哲學,因為並不成體系,這樣的話,樓主的提問就更加模糊了。如果樓主說的是西方哲學,我們知道西方哲學那最應該提到的是“西方古代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我們知道他們三個只有亞里士多德受到了亞歷山大大帝的青睞,把他奉為人生導師。其他兩位都不受統治者待見,先哲蘇格拉底更是多次受到迫害,直至飲鳩而亡。再到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但丁、洛克等人他們都向往個性的解放,更被統治者視為仇鸀。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20世紀西方的另一位哲學家尼采受到了中國文化界的熱捧和喜愛。著名的有我國當代作家周國平,更多的是高校師生,他們被這個西方的哲學瘋子所吸引。但以上所述他們都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尊重,也沒有精通人性,獲得世俗的成功。最後說一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它是由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前兩者都是社會學與經濟學的問題,我們在這裡先不討論,就說哲學部分主要講的是認識論、方法論、目標論……並未教人如何去精通世事。綜上所述,學習哲學並不能幫助人們精通人性。希望對樓主有用,覺得我的評論對您有幫助,希望可以點贊、評論、關注哦。[微笑]





雕文琢字


哲學和人性是兩回事!

哲學是超越人性的,但二者有關聯性。

哲學是屬人的哲學,人性是屬人的人性。

而以上的關聯性,具有人的個體差異性。

一般來說,哲學是人的主觀世界對宇宙萬物這個客觀世界的認識。這個認識可以是真實的,也可能是假象,因為它客觀上受到人性的約束!而所謂人性,只是人的本質的一部分。

因此,學哲學能使某個人的人性有所不同的變化,但不能精通人性。同時,哲學種類繁多,充其量是人有限的思想認識而已;而人性是動態的,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僵化的套路。


雲車詩界


一、學哲學可以養成清晰的思想

專業哲學家看問題,有他的一套體系答案,學哲學的人看了,他的答案和前提,就能得到一種新知識,還可以隨著他一起推理辯證,久而久之,思想就變得清楚。

二、哲學教人養成懷疑的精神

常讀哲學書籍,可以減少我們武斷和盲從的習慣。如果我們學會懷疑,就會對很多問題提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輕易的就相信了外界或他人的思路誘導。

三、學哲學可以養成容忍的態度

你相信這派的哲學思想,因此就斷定別派的學說或信仰都是錯誤的,對之加以完全的拒斥和抹殺,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如果這樣,你就沒有培養起自己容忍和開放的態度,因此也就喪失了讓自己更進一步的機會。世上的悲劇,有許多都是由於人們的無容忍態度造成的,比如宗教衝突、戰爭、以及狹隘的民族主義。

四、學哲學可以擴大人的眼界,放大人的格局

哲學的對象是宇宙的全體,人生的總和,從宇宙角度看,人不過是一粒塵埃,小到無可言表,不值一提。太陽系在宇宙中不過是一個點,更別說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了。認識到這些,我們的心胸就會跟著擴大,眼界和格局也會跟著提升和擴大。

《莊子》中說:“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正是教我們學會用宇宙的視角看問題,平淡自然的對待人世的成敗禍福,不至於在世界的表象中迷失掉自己。

五、總結

哲學與人生從某種角度看,沒有什麼關係,但從另一種角度看,卻有很大的關係。說沒有關係,誰說哲學對於我們的行為,沒有造成直接且重大的影響。說有很大關係,是說哲學與我們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哲學中的道理、邏輯、思維論證、方法論和認識論等,如果我們沒掌握,可能一樣的生活,但這種生活,僅僅是活著的一個皮囊而已。如果我們掌握了,就會變得最接近真正的生活,我們就會正確的看待“生老病死”這種富含生命本質的事物,我們等於找到了一個探尋世界的入口,一個自我與世界對話的平臺。從這點來看,哲學與人生是有著極大極密切的關係的。





解答文化問題


哲學實際上是形而上學。追求的是理論上的辯證規律。對事物的一種客觀認識。

人性屬於世俗層面的,屬於形而下的。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這是兩個層面的事物,或是思維模式的對立。

哲學考慮的更客觀,人性考慮的更自我,考慮的主觀成分比較多。這是思維角度的不同。

所以,學習哲學,可以使我們對認識事物的客觀性,更清楚,能夠在智慧上得到提升。 但是在人情世故方面,不一定就能更精通。



圖洛塔羅


對人性中德性的發現決定了中國文化的一個根本的致思進路。到《大學》,儒家已經提出了系統的旨在發揚人的德性的教育理念。《大學》開篇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即我們通常所說“三綱領”。“明德”也即闡明、發明、弘揚人類的德性,“親民”、“止於至善”則是“明德”的進路或落腳點。而如何實現這樣的三個綱領?通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為“八條目”。“三綱領”、“八條目”不僅明確的表徵出儒家倫理、政治、哲學的基本綱領,並且業已形成一種系統的教育理念。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朱子把《大學》視為“初學入德之門”。《中庸》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即德性,在此,儒家把人性中德性自覺上升到“天命”的高度。“人類一切束縛皆可求解放,只有自性自行那一種最大的自由,他在束縛人,人不該再向它求解放。中國古人則指說此一種再無從解放者曰命。”[6](P31)按照錢穆先生對“命”的這種理解,對於“德性”的自覺即是人自性自行的最大自由,“德性”成為人的生命的最高原則,自為的去發明、擴充自己的“德性”,這就是人的“天命”。與《大學》的“八條目”一樣,《中庸》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這樣明確的系統的達至“中庸”之德的修行工夫。這其中的偉大之處在於,對於人性的自覺以致“自性自行”並不單純的是康德意義上的“人為自己立法”,從而導致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鴻溝;對於中國傳統思想來說,人的“德性”不僅是人的倫理規範,同樣也是自然本身的規範,人之德行本身就是源自於“天”——“性即理”。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才能理解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宋明理學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自然與人的世界同樣都是倫理的世界,從而對人性的德性自覺之中就內在的包含了實現這種自性自行的根據。這樣,傳統儒家就從對人性的德性理解中,得出一種理想的社會秩序,並且形成了達成這種理想社會秩序的教育途徑。

總之,哲學是人性的自覺,哲學引導我們更深刻地體驗我們的本性,更全面地發展我們豐富的人性。





幵開心心


″現象與本質"也是哲學的一個範籌,通過現象看本質就能看清一個人的心態,人性。

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醜惡面,如何觀察一個人的善惡?首先要看他的行為,動機是否有利於人民大眾,如果是那麼他就屬於善良忠誠之人,反之就是醜惡。這裡的行為動機就是表面現象,善惡就是人的本質。有的時候會出現假象迷域,我們就要去偽存真,找到事物的本質。

學習一些哲學知識就能幫助我們準確快捷地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


生活科枝領域創作


答案是肯定的。對於哲學家來說,人性是一個術語,人不等於人類,因為人類是生物術語,如果你有人類DNA,那麼你就是人類(該觀點有爭議)。

但是人,是一個道德術語,是我們道德共同體的一部分。舉個例子,假如超人是存在的,那麼,超人究竟是不是人了?首先超人是氪星人,沒有人類DNA,所以不是人類,但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同意任何人說他沒有人性,所以說“人類”並不是“人”的必要條件,比如有些忠誠的導盲犬就比窮兇極惡的罪犯更有“人性”。

但有沒有可能作為人類,卻不是人?有些人認為胎兒,植物人,殺人犯不是“人”,所以人類社會對墮胎、安樂死和死刑各執一詞,導致不同國家的相關法律不同。


開發者Sakura


哲學,大而統,介於自然和社會科學之間,看似無用但實有大用。哲學探究終極問題,因為太深刻或太遙遠,讓人悲觀但又豁達。我以為,哲學的意義不是道德意義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而是它能幫助我們認識社會、人生、人與人,這其中當然包括人性。

哲學也有民族和文化上的差異,但人性是相通的,所以中外哲學可以互補通融。

對個人而言,哲學至少有如下作用:

1.哲學思考人生極其意義,可以幫助人培養一種大的人生的意識,培養一種大的格局和境界。這個很重要。看古今中外偉人,莫不有一種大的哲學思想,對自己的人生想做什麼想達到什麼高度都有清醒的認識。

2.哲學幫助我們深刻認識人生、社會、人與人,讓你思考定位自己,並思考個體如何與社會與他人競爭併合作。認識到他們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盡一生的力量抗爭平衡,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

3.哲學幫助我們思考,培養人邏輯的理性的深刻的思維,培養人的批判性思維,讓人聰明有悟性。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做到獨立思考,不受人惑。這個十分重要,這是保持個人獨立自由也是一個人得以脫穎而出的基本素質。這個我建議一定多看看胡適,他做到了不受人惑。胡適就曾對北大哲學史畢業生演講說哲學的目的就是讓人掌握“不受人惑”的本領。怎麼掌握?就是凡事拿證據來,有證據了論證了再下結論。

4.哲學培養人思維的彈性,涵養性情起包容心,懂得分寸、和諧,凡事不偏不倚不走極端。因為明白世界和人都不完美,所以可以做到寬容人;因為明白物極必反過猶不及盛極必衰,所以不走極端,也不放縱慾望;因為明白人生就是孤獨就是苦,無論幸與不幸無論成敗得失,都可以做到柔韌有餘地坦然接受,把所有遭遇當成人生必要的修行,知道這就是人生。

5.哲學讓人明白人性是複雜的,有善有惡,而且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看人對人也是辯證靈活的,不亂下結論不亂扣帽子,蓋棺再論定也不遲。

6.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都值得學習,因為那是老祖宗法天效地,思考人生社會人與人的智慧結晶。國外的理性科學民主自由思想同樣值得學習,因為那也是符合人性的。另外,各種宗教思想也是哲學,同樣值得學習,要吸收其中精髓。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我們如何活出自我,活出自由和快樂。

7.哲學還培養人的美感,提高審美能力。為什麼?因為哲學中的人生的意識,就給人深沉的有點憂鬱但充滿美感的思考的力量。同時哲學中的分寸與和諧也讓人對美追求不怠。美就是和諧,使上下左右周圍萬物都各得其所,各盡其用,各自無傷安好。所以,哲學與藝術往往是緊密相連的,愛哲學的人往往聰明穎悟多才華。

朋友們,哲學讓人受益無窮,它給人的是根本的力量和氣質。所以一定多學習,建議看看相關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